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左宗棠家训译注最新章节!

以教育家族成员,才能保持家族的世代相传。

    二舅决定搬家到县城,你们应当尽量周济他,不要让他不高兴。你母亲的兄弟现在仅存你二舅了。周孟翔没有过门的媳妇,如果决定守贞,那么之前的二百两银子还不够,需要加到三百两,一来用作维持贞女的生活开销,二来作为你二舅的养老费用。或者想着帮他们置买田地或房屋等不动产,每月能够固定收取利息,收入归贞妇也可以。(不过这种考虑暂时不要传出去,因为望门守节要看贞妇本人的志向,切不可强求,这是一件大难事。)

    你少云大姐、大姐夫都搬到福源巷去了,安化小淹是否还有人留在那里住呢?孙子们读书有进步,我感到很欣慰。但要好好教导他们不可限于科举功名之学,要多读合乎规范的书。

    简注

    ①光景:景况,或指生活情况。

    ②猝(cù):突然。

    ③馈(kuì)食:指馈赠食物。泛指馈赠、资助。

    ④妻子:古汉语一字一义,指妻和子,即妻子和儿女。

    ⑤服内:古人将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分为五种,以确定服丧时对应的五种孝服,称为“五服”。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所以“服内”也意指族内兄弟子侄的亲疏关系。

    ⑥保世:保持家族的世代相传。

    ⑦周:接济,救济。

    ⑧欢:快乐,高兴。

    ⑨孟翔:周夫人弟弟之子周孟翔,未及结婚就因病去世。

    ⑩恒产:田地房屋等比较固定的产业,不动产。

    ?望门守节:女子订婚之后,未婚夫死了还来到夫家不再嫁。

    ?正:合乎规范的、合乎法则的。

    实践要点

    这封家书继续谈“奉亲”“孝养”的话题。二伯老年丧子,左宗棠要求儿子们落实到行动上,对痛失爱子的老人多一些精神上的安抚。对于社会上因为分家而导致漠视血缘亲情的做法,左宗棠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淡漠亲情意味着家族成员离心离德,也是对忠孝传家信念的消解,不利于家族的生存和发展。他告诫孝威,尽量多帮助家族中的亲人,大小事情应该互相照应,形成和睦互助的家风。

    左宗棠早年生活贫困,入赘湘潭望族周家,在经济在获得了妻子一家的帮助。后来,妻族渐渐衰落,但对于曾经资助过他的亲友,仍存有感恩图报的心理,一直非常牵挂他们。他多次嘱咐孝威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周济母舅一族,在感情上多亲近舅舅、姨母们,表现了左宗棠重情重义、厚德育人的风范。

    与威宽勋同(以近名为耻)

    威、宽、勋、同知悉:

    湖南议刻《楚军纪事本末》一书,有信来属①抄奏稿、文札,我有书复之,阅后递去,并录稿留家中为要。我平生颇以近名为耻,不求表曝②,《楚军纪事本末》一书可不挂名其间。至关系湖南各大件,有张、骆、曾章奏具在,不必虑其掩抑。此时吾湘极盛,实则衰机已伏。诸公不以去奢去泰③诫其乡人为少留地步计,乃以止谤为桑梓④谋此,我所不解也。

    恤无告及他义举应用之费,我所不惜,尔自斟酌可也。余三伯之季子来,当饬⑤其还,以四十金作路费。日升父子及某三人来,畀⑥以五十四两作路费外,以十两给日升子新盛(此子似能作田),均不准逗留。

    丰孙寄呈字甚端秀可爱,赏以尼山砚及湖笔、徽墨、摆包外,一砚留赐诸孙能读者。可饬丰孙写谢禀来,看其有文理否。陶氏孙女出嫁,应与奁资⑦。二外孙入邑庠⑧,可赏以笔墨。近得阁帖⑨数本(明肃王刻,此间板尚存),有便再寄归分赏也。少云处不及复信。

    十月二十七夜

    今译

    湖南那边商议要刊刻《楚军纪事本末》一书,专门有人为此事写信给我,托付抄录奏稿、文札等具体事宜,我有信回复,你们阅读之后尽快送去,记住要抄录底稿留在家中。我向来很以徒有虚名为耻,不求显露,《楚军纪事本末》一书不必将我的名字列入作者当中。至于与湖南相关的大事件,张亮基、骆秉章、曾国藩等人的奏章俱有留存,不必担心会有所隐瞒。现如今,大家都说湖南到了极盛时期,其实已经隐含走向衰败的苗头。各位不以去除奢侈和过度来告诫湖南乡亲,以便为日后稍稍留有余地,而以制止诽谤作借口来为家乡做这件事,这是我不能理解的。

    救济他人不用告诉我,以及其他义举所产生的费用,我决不吝惜,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你三伯的小儿子来探亲,已告诫他早点回家,送四十两银子作为路费。日升父子及另外三个亲戚来,赠送五十四两银子作为路费,另有十两给日升的儿子新盛(他好像种田的技术很不错),都不准多作逗留。

    丰孙的字很是端秀,让人喜欢,我赏给他一些尼山砚、湖笔、徽墨、摆包等,此外还有一方砚台留给孙子中读书读得好的孩子。可以让丰孙给我写一封感谢的信,我顺便看看他写的文章文句是否通顺。陶家的孙女出嫁,我们从道理上来说应该置办嫁妆。两个外孙入县学了,可以赏些笔墨。近来我得到好几本阁帖(明肃王刻,此处刻板尚存),如果有更多,我便寄回家,分给大家一起赏玩。少云那里来不及写回信了。

    简注

    ①属:古同“嘱”,嘱咐,托付。

    ②表曝(pù):暴露,显露。

    ③去奢去泰:去除奢侈、过度,意思是做事情不能太逾越它的本分。语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④桑梓:故乡。

    ⑤饬:古同“敕”,告诫,命令。

    ⑥畀(bì):给予。

    ⑦奁(lián)资:嫁妆。

    ⑧邑庠:庠,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

    ⑨阁帖:《淳化秘阁法帖》(十卷),历史丛帖,简称《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光义出秘阁所藏历史法书,命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枣木板上,大臣进登二府,则拓赐一本。《阁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自汉章帝至唐高宗,著名臣至二王唐柳,共存书家 103 人,作品约 420 篇。从此,大量古人书法墨迹赖它得以保存,被后世誉为法帖之冠,功在千秋。

    实践要点

    左宗棠对湘人准备议刻《楚军纪事本末》一书这件事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著书立说的目的是养德,是为涵养整个社会的高尚风气,而非用来置换荣名利益。作为传统文人士大夫,左宗棠对于刻书本身并不反对,但告诫诸公要多反躬自省,去除博取虚名的骄奢姿态,多为子孙后代积攒些余庆,仍是“笃根本、去浮华”思想的一脉相承。

    对于周济乡邻及族人的义举,左宗棠采取一贯鼓励并支持的态度。他告诫子孙多行善事,善待身边需要帮助的穷苦百姓。耕读传家与经世、济世的仁者情怀紧密相连,亦是声施乡邦、振兴家族必须恪守的操行。

    左宗棠关心孙辈的学业。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他深知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开展得越早越好,因为幼童神思专一,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他赏给孙子们的砚台、湖笔等,可以看出左宗棠对于家庭教育持之以恒、从不松懈的重视,同时也彰显出诗书之家的文化品位。

    与威宽勋同(名之传不传,声称之美不美,何足计较)

    威、宽、勋、同知之:

    吴南屏、郭意城、罗研生、曹镜初前有书来,欲辑《楚军纪事本末》为一书,意在表章余烈①,用心周至②,陈义③甚高,实可佩慰④。惟我所虑者,吾湘于咸丰初年首倡忠义,至今二十余载,风流未沬⑤。诸英杰乘时树绩,各有所成,为自来未有盛事。此时正宜韬光匿采⑥,加以蕴酿,冀后时俊民辈出,以护我桑梓,为国干辅⑦。不宜更事铺张,来谗慝⑧之口而坏老辈朴愿⑨之风也。

    至当时战迹事实,各行省章奏具在,新修方略国故昭彰,纵有堙没?,亦断不能刬削?事实,并其人而去之者。陶士行得罪当时权贵,至身后惨遭诬谤,子孙冤累衰弱,数世不振。数千年后征文考献,尚有为其昭雪者。至史宬?体例,不录各家议论、本人逸事,而惟取章奏为据依。譬犹画真家,但审形模部位,而神采意态不具,生气索然,移之他人,则亦未有宛肖者,以是胜于私家记载野史爱憎可矣。

    士君子立身行己,出而任事,但求无愧此心,不负所学。名之传不传,声称之美不美,何足计较?“吁嗟?没世名,寂寞身后事”,古人盖见及矣。尔母在日曾言我“不喜华士,日后恐无人作佳传”,我笑答云:“自有我在,求在我不求之人也。”

    今译

    吴敏树(号南屏)、郭崑焘(号意城)、罗汝怀(字研生)、曹耀湘(字镜初)之前写信给我,向我详细讲述了打算编辑《楚军纪事本末》这件事,本意是为表彰湖湘英杰的历史功绩,考虑得很周全,陈述的道理也十分高远,让我心生钦佩和欣慰。不过我考虑的是,我们湖南士人自从咸丰初年倡导忠义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豪杰辈出影响不止。大批湖湘才俊顺应时势建功立业,各自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湖南)自古以来所没出现过的盛况。这个时候我们正应该韬光养晦,蓄势隐藏,希望后辈中涌现出更多优秀人才,以保护家乡,并为国家担当重任。不宜将已有的盛名到处放肆夸耀,以免招来那些内心邪恶的小人的口舌是非,而败坏老一辈乡贤朴实忠厚的风气。

    至于当时战争的史实,在各省的奏章中都有详细记载,新修的史书中明确记载了已经发生的重大变故,尽管可能会有一些遗漏或埋没,但那些曾经实实在在存在的显赫功绩并不会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消失。东晋的陶侃当年得罪权贵,死后遭到诬陷,并祸及子孙,以致家族衰微,其后好几代都没有振兴起来。但数千年之后的文献和考证,仍然有人在为他平反昭雪。按照正史体例,是不收录各家评论和人物逸事的,只取奏章里的言论作为依据。比如画活生生的人,只根据部位来画,那么神态就难以摹状,画出来也就毫无生机了,换一个人来画,也不会画出跟真人完全相似的感觉。对史书而言,求真求实是最重要的原则,它在这方面胜过私家野史的爱憎分明。

    读书人修己处世,出外任职,只求问心无愧,不辜负一生所学。至于名声能不能传播,他人评价美不美,又有什么值得放在心上的呢?“吁嗟没世名,寂寞身后事”(一辈子的名声,都是寂寞生涯以后的事情啊),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母亲当年曾对我说:“你不喜欢虚华的文人学士,将来恐怕没有人会写对你评价很高的传记呢。”我则笑着回答说:“自从我来到人世,我就只要求自己而不会折节央求他人。”

    简注

    ①余烈:遗留的业绩、功业。

    ②周至:周全,详尽。

    ③陈义:陈述大义;陈说的道理;所表现出的凛然大义。

    ④佩慰:敬佩和欣慰。

    ⑤沬(mèi):古同“昧”,微暗。

    ⑥韬光匿采:敛藏光芒,隐去光彩,意指韬光养晦。

    ⑦干辅:主干与辅佐,喻指担当重任之人。

    ⑧慝(tè):奸邪,邪恶。

    ⑨愿:忠厚,谨慎。

    ⑩堙(yīn)没:埋没,磨灭。堙,古同“湮”。

    ?刬(chǎn)削:删减,夺去。

    ?史宬(chéng):古代的档案馆。

    ?吁嗟(yù jiē):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

    实践要点

    左宗棠对吴南屏、郭意城等人准备编写《楚军纪事本末》一事持不同看法。

    首先,对于家乡来说,虽然弘扬湖湘士人学以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一件令人感佩的极有意义的好事,但湖湘英杰自咸丰初年崭露头角后至今风头正盛,此时不应推波助澜,领风气之先的湘人更应该低调谨慎,避免物极必反和盛极而衰,以期福泽绵长。他的“天道忌盈”忧患意识仍一以贯之。

    其次,对于个人来说,他始终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历来强调黜浮名求根本,志在安邦济民,务必经世致用,只当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不求迎合世俗博取美名。试看当今不少人并无多少可圈可点的才学和业绩,却喜欢“著书立说”,希冀留下文字扬名立万,甚至花钱请人来帮自己立传,或是为了争取话语权以实现对金钱财富的提现。左宗棠与这类不学无术、沽名钓誉之徒正形成鲜明对比!

    我年逾六十,积劳之后,衰态日增。腹泻自饮河水稍减,然常患水泻①,日或数遍,盖地气高寒,亦有以致之。腰脚则酸疼麻木,筋络不舒,心血耗散,时患健忘,断不能生出玉门矣,惟西陲之事不能不预筹大概。

    使我如四十许时,尚可为国宣劳,一了此局。今老矣,无能为矣。不久当拜疏陈明病状,乞朝廷速觅替人。如一时不得其人,或先择可者作帮办;或留衰躯在此作帮办②,俟布置周妥,任用得人,乃放令归,亦无不可。此时不求退,则恐误国事;急于求退,不顾后患,于义有所不可,于心亦难安也。尔等试一思之。

    孝威所拟二伯父哀词,以古文哀祭多用韵者,不知古文哀祭用韵施之友戚皆然,惟骨肉则不可用韵,所谓“至亲无文”也。韩祭十二郎、熙甫③志父母墓皆散行不韵,此可类推,楚辞哀些岂宜用之兄弟乎?

    十一月二十二夜

    今译

    我已过六十岁,长期劳累后,衰老之态日渐严重。腹泻的毛病自从喝了河水以后稍有好转,但是常有水泻的毛病,有时每天好几次,估计是这里地势高、天气寒冷的原因。腰脚则酸疼麻木,筋络不通畅,心血耗散得过多,还时常健忘,看来肯定不能活着走出玉门关了,只是西北边疆的事情不能不提前进行大致的安排。

    假如我现在只有四十来岁,或许还可以为国家效劳,稳定西北边疆的局面。可惜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不久,我将向朝廷说明病情,请求朝廷尽快安排好替代我的人。如果一时找不到接替的人选,可先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来帮我管理事务;或者先留下我这衰老之身在这里协助他人,等全部布置妥当并任命新人选之后,我再告老还乡,也并非不可。现在如果我不请求引退,恐怕会因为年老体衰耽误国家大事;但是,如果我急于离开,不顾后果,从义的角度考虑是不合适的,又怎么能让我感到心安呢?你们可以试着站在我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孝威给你二伯父写的祭文,用韵文的地方太多,但他却不知道,自古以来的哀诔文章,用韵文形式而作的,多用于朋友和亲戚之间,若祭文的对象是最亲近的人,则应该少用韵文(发自肺腑的感情应当自然流淌在朴实的行文当中),这就是所谓“至亲无文”。如韩愈写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为父母所作的墓志铭《先妣事略》等,都是行散杂糅,由此可以类推,《楚辞》形式的哀婉风格怎么会适合给兄弟写祭文呢?

    简注

    ①水泻:病证名。泻下稀水,如水下注。又称水泄、注泄、泄注、注下。多因脾胃虚弱,感寒停湿及热迫肠胃所致。

    ②帮办:旧指帮助主管人员办理事务。

    ③熙甫: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唐宋派”散文家代表。

    实践要点

    左宗棠戎马一生,最大的功劳是出塞平叛,收复新疆。早年云贵总督林则徐和一介布衣左宗棠的湘江夜话中,两人都认为新疆是必收之地,中国最大的隐患就是北方的俄国以及东边的日本。一席话后林则徐认定“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后来果真应验!

    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并未远去的历史: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极力顶住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的压力,在平定了陕甘叛乱之后请缨西征,意在收复伊犁。光绪二年三月,左宗棠六十五岁,率兵到达肃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五月,攻克乌鲁木齐。九月,又攻克了有乌鲁木齐西大门之称的玛纳斯南城,完全收复了北疆,继续挥师南疆。光绪三年三月,攻克达坂,又接连攻克托克逊、吐鲁番,原先暗中勾结英国和俄国的叛乱头子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他的儿子杀了弟弟后逃往喀什。光绪四年,左宗棠上书朝廷,建议设立新疆省,并请朝廷与俄国交涉归还伊犁,交出逃到俄国的叛乱分子。光绪六年四月,近七十高龄的左宗棠抬着棺材,带四万大兵到哈密驻扎,计划收复伊犁。七月,朝廷下诏让左宗棠回京,部下刘锦棠代替他带兵驻守新疆。第二年正月,朝廷和俄国达成协议,俄国同意归还伊犁。光绪八年,俄国正式归还伊犁,左宗棠第五次上书朝廷,建议设立新疆省。光绪十年,正式设立新疆省,左宗棠时年七十三岁。第二年,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四岁。左宗棠在有生之年,不但亲自带兵收复新疆,而且见到新疆单独设省,抒写了中国历史上激荡人心的爱国主义篇章!

    无疑,花甲之年的老人要做出率军出征的抉择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他向儿子们说出了诸多顾虑:年过六十,常年劳苦的征战生涯,使他患有多种疾病,如腹泻、水泻、腰酸背痛等老年人常见病,估计不能活着走出玉门关,可最让他放不下的是西北边疆还未得到平定。谁不想早点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安度晚年!但目睹国家有难,边疆告急,他无法做到置身事外,含饴弄孙。虽然深入不毛之地且胜负难卜,但他无法顾及老弱病躯!他希望有接班人来担任中流砥柱,甚至可以放低身份协助他人运筹帷幄,但需要挺身而出时他还是毫不退缩……戈壁滩上的“左公柳”应当见证了无数难以想象的艰辛。

    爱国、忠诚、担当等等道德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左宗棠这种以国事为重的大义已深深融入家族精神中。左氏家族至今人才辈出,或为国育才,或悬壶济世,或为民造福,正是对先辈爱国爱民风范最好的传承与纪念!

    与威宽勋同(世泽之兴隆要多出勤耕苦读子弟)

    威、宽、勋、同览:

    关陇事幸而后济,亦非始愿所到。器忌盈满,功名亦忌太盛,不独衰朽余生不堪负荷已也。湖南诸老友有《楚军纪事本末》之议,意在表章,实则赘说;且令同时之人多议论,不如其已。南屏年伯性情敦挚①,又善为古文,有书复之。尔等须时常亲敬,见父执当以所事诸父者事之,于心亦安也。子弟不好读书,只想作官;不明义理,只想富贵,可叹耳。

    族间建总祠、修谱之议,如可行亦宜图②之。实则支祠已建,谱修未久,暂缓兴办亦未尝不可。吾总以世泽之兴隆要多出勤耕苦读子弟,家祚③之昌盛总在忠孝节义④,他不足贵也。遇有相知世旧⑤,可与共勉之。

    小除前夕兰州节署

    今译

    陕甘战事幸亏后来得以解决,这也并不是我最初的心愿。盛水的器皿忌讳水太满,功名也忌讳太盛,并不仅仅是因为我现在风烛残年无法承担重荷。湖南的各位老友有编写《楚军纪事本末》的提议,本意是为表彰,实际上是赘述;而且让同时代的人多有讥评,还不如不做此事。你们的吴南屏伯伯为人厚道诚恳,又写得一手好古文,我有信给他。你们要多亲近尊敬他,见到父亲的朋友应该用事奉父亲的礼节事奉他,这样我就安心了。家族子弟不喜欢读书,只想做官;不知晓事理,而只图富贵,真是令人可叹。

    族里打算修建总祠和族谱的建议,如果(你们觉得)可行,就可以谋划了。其实分祠已建,族谱刚修过不久,暂时将此计划放到一边也未尝不可。我认为祖先遗泽兴旺在于多一些勤耕苦读的家族子弟,家运昌隆的关键还是在于忠孝节义,其他的都不值得重视。遇到知心的世交旧谊,可以用我的这番话与之共勉。

    简注

    ①敦挚:厚道诚恳。

    ②图:策划、考虑。

    ③家祚:是家运的意思,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赞》:“明德既升,家祚以兴。”

    ④ 忠孝节义: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夫妻尽节,对朋友尽义,泛指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⑤世旧:世交旧谊。

    实践要点

    左宗棠一直考虑的是如何让家乡和家族持续兴旺发达,避免盛极而衰和物极必反,所以对于编写《楚军纪事本末》和家族建总祠、修族谱两件事,他都是持反对态度。他提倡什么呢?就是“多出勤耕苦读子弟”和“总在忠孝节义”这两点,其中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

    不少老宅第上都有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的内涵在于:不能只读书、读死书,而是要边劳动边读书,两者相辅相成,既可以锻炼筋骨、磨炼意志以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还可以学会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领悟书本知识和学以致用,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耕读传家确实成为农业社会家族和个人的兴隆之道。

    贫苦人家子弟依靠耕读,不但能够满足基本生活条件,还能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富贵人家强调耕读,更需要清醒的认识与坚强的意志。面对长辈积累下来的地位和财产,子女们何尝不想走捷径?家长们何尝想让子女再去吃苦受累?所以,“富不过三代”的现象比比皆是。只有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有识之士,从小就开始开展“耕读传家”的教育,以非凡的意志保持寒素人家的风气,率先垂范,苦口婆心,才有子女后来的自强不息,家族才能兴旺发达。尽管这是农业社会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同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至于强调“忠孝节义”,是着眼于强调道德品质对一个家族和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虽然“忠孝节义”中有一些需要批判的糟粕,但是“以德为先”的教育原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