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茶疏译注最新章节!

    [明]许次纾 撰

    产茶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1〕,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2〕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3〕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4〕,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5〕,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为长兴〔6〕之罗岕〔7〕,疑即古人顾渚紫笋〔8〕也。介于山中谓之岕,罗氏隐焉故名罗。然岕故有数处,今惟洞山最佳。姚伯道〔9〕云:“明月之峡〔10〕,厥有佳茗,是名上乘。”要之,采之以时,制之尽法,无不佳者。其韵致清远,滋味甘香,清肺除烦,足称仙品。此自一种也。若在顾渚,亦有佳者,人但以水口茶名之,全与岕别矣。若歙之松萝〔11〕、吴之虎丘〔12〕、钱唐之龙井〔13〕,香气秾郁,并可雁行,与岕颉颃。往郭次甫〔14〕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萝远甚。往时士人皆贵天池〔15〕。天池产者,饮之略多,令人胀满。自余始下其品,向多非之,近来赏音者,始信余言矣。浙之产,又曰天台之雁宕〔16〕、栝苍之大盘〔17〕、东阳之金华〔18〕、绍兴之日铸〔19〕,皆与武夷相为伯仲。然虽有名茶,当晓藏制。制造不精,收藏无法,一行出山,香、味、色俱减。钱塘诸山,产茶甚多。南山尽佳,北山稍劣。北山勤于用粪,茶虽易茁,气韵反薄。往时颇称睦之鸠坑〔20〕、四明之朱溪〔21〕,今皆不得入品。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22〕,倘以好手制之,亦是武夷亚匹。惜多焦枯,令人意尽。楚之产曰宝庆〔23〕,滇之产曰五华〔24〕,此皆表表有名,犹在雁茶之上。其他名山所产,当不止此,或余未知,或名未著,故不及论。

    【注释】

    〔1〕六安:六安州,明代属庐州府,辖英山、霍山二县。今安徽省六安市。

    〔2〕霍山县之大蜀山:霍山县,属六安州,因县南有霍山(又名天柱山)而得名。今安徽省霍山县。大蜀山,《嘉庆一统志》卷一二二:“在合肥县西二十里。《尔雅·释山》:‘蜀者,独也。此山独起,无冈阜连属,故名。’”“又有小蜀山在县西四十里。”

    〔3〕铛(chēng):釜一类的炊具,类似于现在的锅。

    〔4〕笱(gǒu):原为捕鱼的竹器,这里指竹编的篓。

    〔5〕阳羡:今江苏宜兴,自古以产茶闻名。

    〔6〕长兴:明属湖州府,今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在县治西北四十馀里。

    〔7〕罗岕(jiè):(万历)《湖州府志》卷二:“互通山,县西北七十里,山甚高大,有四十八陇,有罗岕,产茶,甚珍之。”

    〔8〕顾渚紫笋:顾渚山,又名西顾山,在今浙江长兴县,所产紫笋茶在唐代即是名品。

    〔9〕姚伯道:姚绍宪,字伯道,明代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精研茶理,将平生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全部传授给许次纾,并为《茶疏》写了序。

    〔10〕明月之峡:明月峡,在顾渚山。(万历)《湖州府志》卷二:“山中有明月峡,绝壁峭立,大涧中流,其茶所生,尤为异品。”

    〔11〕歙(shè)之松萝:明代歙县属徽州府,今安徽省黄山市。松萝,即松萝茶,以产自松萝山而得名,是明代著名茶品。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一一:“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八:“松萝山,在(休宁)县北十三里……峰峦攒簇,松萝交映,蜿蜒数里,如列屏障,产茶。”

    〔12〕吴之虎丘:明代吴县属苏州府,今江苏苏州。虎丘茶,明代名茶,产自虎丘山。《明一统志》卷八:“虎丘山,在府城西北九里,一名海涌山。”

    〔13〕钱塘之龙井:明代钱塘县属杭州府,今浙江杭州。龙井,《嘉庆一统志》卷二八三:“在钱塘县风篁岭。本名龙泓,产茶最佳。”

    〔14〕郭次甫:郭第,字次甫,号五游子,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参与竹素园本《茶经》的校勘。

    〔15〕天池:天池山。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二一引明黄一正《事物绀珠》:“天池茶,出苏州天池山。”明王鏊《姑苏志》卷八:“花山,旧名华山,去阳山东南五里,山石峭拔,岩壑深秀,相传山顶有池,生千叶莲,服之羽化,故名……又名天池山。”

    〔16〕天台之雁宕: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北。雁宕,又称雁荡,产自雁荡山的雁茶是明朝著名的茶品。《明一统志》卷三八:“雁荡山,在乐清县东九十里。”

    〔17〕栝(kuò)苍之大盘:栝苍,即栝苍山,位于今浙江省东南部仙居、永嘉、缙云等县交界处。大盘茶,以产自大盘山而得名。大盘山位于浙江省磐安县境内。

    〔18〕东阳之金华:明代东阳县属金华府,今浙江省东阳市。

    〔19〕绍兴之日铸:日铸茶,以产自浙江绍兴日铸岭而得名。日铸岭,《嘉庆一统志》卷二九四:“在会稽县东南五十五里,产茶极佳。”日铸茶宋代以来极负盛名,(嘉泰)《会稽志》卷九:“日铸岭,在县东南五十五里,地产茶最佳。欧阳文忠《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

    〔20〕睦之鸠坑:睦州明代为严州府,在今浙江淳安、建德、桐庐一带。鸠坑茶,以产自鸠坑而得名。鸠坑在唐代即是著名的茶叶产地,见唐李肇《国史补》。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五也记载了“鸠坑团茶”。许次纾所列举的浙江名茶不全是明朝的茶品,而是唐宋以来的历代名茶,所以茶名与地名有与当时不符之处。

    〔21〕四明之朱溪:四明,即四明山,《嘉庆一统志》卷二二四:“在金华府西南一百五十里,为郡之镇山。”朱溪茶,(雍正)《浙江通志》卷一〇三引(万历)《象山县志》:“茶出朱溪者佳。”(嘉定)《赤城志》卷二十五:“朱溪在县西一百六里,一名木溪,源出栝苍岭,南流四十里入瞿溪,十里入大溪。”

    〔22〕泉州之清源:泉州,今福建泉州。清源茶,以产自清源山而得名。清源山,《嘉庆一统志》卷四二八:“清源山,在府城北五里,郡主山也。旧名泉山,一名北山。”

    〔23〕宝庆:明洪武元年(1368)升为府,领武冈州及邵阳、新化、城步三县。辖境在今湖南省邵阳、新化、武冈一带。

    〔24〕五华:五华茶,以产自云南昆明五华山而得名。明谢肇淛《滇略》卷二:“五华山,在省城中。”

    【译文】

    天下有名的山,必定出产奇异的草木。江南地区气候温暖,因而尤其适宜茶叶生长。长江以北的茶叶产区,就数六安了,然而六安是其郡名,实际的产茶区在霍山县的大蜀山。那里茶叶产量很大,有名的茶品也为人熟知,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人都饮用。南方人称六安茶能消除油腻,化解积食,也都很珍爱它。但是那些产区不善于炒制茶叶,用大柴火在煮饭锅里炒烘,还没来得及出锅,茶叶就已经焦糊干枯了,哪里能饮用呢?再加上用竹制成大竹篓,茶炒完还没冷却就放进竹篓,即使有绿枝叶、紫笋芽,也很快变枯变黄,只能供配饭之用,哪里能经得起品评斗试呢?

    江南地区的茶,唐朝人最推崇阳羡茶,宋朝人最看重建州茶,直到现在,贡茶还是这两个地方的尤多。但阳羡茶只是徒有其名,建茶也不是最好的,只有武夷山的雨前茶最好。现在看重的,是长兴的罗岕茶,可能就是古人所谓顾渚紫笋茶。介于两山之间的称为岕,有姓罗的人隐居于此,所以以罗命名。然而产茶的“岕”以前有好几处,现在只有洞山所产的最好。姚伯道说:“明月峡中出产好茶,名气也很大。”关键是要按时采摘,炒制得法,那么就没有不好的茶了。明月茶清香淡远,滋味甘香,能清肺热除烦闷,足以称得上仙品。这自是一种好茶。顾渚当然也有好茶,但人们只把它称作水口茶,与岕茶完全区别开。像歙县的松萝茶、吴县的虎丘茶、钱塘的龙井茶,茶香浓郁,都可以与岕茶媲美,且不相上下。从前郭次甫极力推崇黄山茶,黄山茶也产在歙州境内,然而比起松罗茶却差得很远。以前士人都看重天池茶。然而天池山出产的茶,稍微喝多一些,就使人产生腹胀的感觉。从我开始贬低它的茶品,以前还招来很多非议,但近来真懂茶的人,开始相信我的话了。浙江出产的茶,还可提到天台的雁荡茶、栝苍的大盘茶、东阳的金华茶、绍兴的日铸茶,都和武夷茶在伯仲之间。然而即使出产名茶,还应当懂得加工与收藏。如果加工不精善,收藏不得法,一旦运出山去,香气、味道、颜色都会减损。钱塘的一些山,产茶都很多。南山的全都很好,北山的就稍差一些。北山勤于施肥,茶芽虽然茁壮,但香味和口感却反而单薄。从前颇得好评的睦州鸠坑茶、四明朱溪茶,现在全都不入流。福建武夷茶之外,还有泉州的清源茶,倘若是好手加工,也能与武夷茶相匹敌。可惜大多茶叶炒得焦枯,让人扫兴。楚地所产的茶数宝庆茶,滇地所产的茶数五华茶,都是赫赫有名的茶,甚至在雁茶之上。其他名山所产的茶,应当不止这些,或许是我还不知道,或许是声名还不显赫,所以没有评论。

    今古制法

    古人制茶,尚龙团凤饼,杂以香药。蔡君谟诸公,皆精于茶理。居恒斗茶,亦仅取上方珍品碾之,未闻新制。若漕司〔1〕所进第一纲〔2〕,名北苑试新者,乃雀舌、冰芽所造,一夸之直,至四十万钱,仅供数盂之啜,何其贵也。然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

    【注释】

    〔1〕漕司:宋代管理征收赋税、出纳钱粮、办理上贡及漕运事宜的官署。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〇《帅漕宪仓》条:“漕,谓转运司……漕则一路或有两三人,曰转运使,曰转运副使,曰转运判官,皆漕司也。”

    〔2〕纲:此处指成批运载的茶。

    【译文】

    古人制作茶叶,崇尚龙团凤饼一类的茶,并且还掺进香料。蔡襄等人都精通制茶的法则。平常斗茶时所用的,也只是用上等好茶碾压而成,没有听说是新制作的。至于漕司进贡的第一批茶纲,被称为“北苑试新”的,是用雀舌、冰芽等绝品制作的,一銙茶的价值高达四十万钱,仅能供喝上几杯而已,多么昂贵啊。然而冰芽茶先用水浸泡过,已丧失了天然的味道,又掺入名贵香料,更加夺去其自身的味道,不知道好在哪里。不如现在的制作方法,采下之后马上烘焙,香气和颜色都保留着,尤其还蕴含着天然的味道。

    采摘

    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梅时不蒸,虽稍长大,故是嫩枝柔叶也。杭俗喜于盂中撮点,故贵极细,理烦散郁,未可遽非。吴淞〔1〕人极贵吾乡龙井,肯以重价购雨前细者,狃于故常,未解妙理。岕中之人,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夏,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涩苦,止堪作下食,且伤秋摘,佳产戒之。

    【注释】

    〔1〕吴淞:明朝在长江下游入海口处设置吴淞江所,今上海市宝山区。

    【译文】

    清明和谷雨,是采茶的时节。清明时还太早,立夏时又太晚,谷雨前后,是最适宜的时候。如果愿意再推迟一两天,等到茶叶生长充分时采摘,不仅茶香会加倍,也更容易收藏。梅雨时阳气不上升,虽然茶叶稍微长大,但还是嫩枝柔叶。杭州的习俗,喜欢在茶盂中撮茶点泡,因而看重极细的茶芽,意在消除烦闷和纾解忧愁,不可随便非议。吴淞人非常看重我家乡的龙井茶,愿意花高价购买谷雨前的细茶,这只是拘泥于以前的习惯,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的微妙道理。岕中的茶农,不到立夏前几天不采茶。初次采摘,称作“开园”。在正夏时采摘的,称作“春茶”。这个地方气候稍冷,所以要等到立夏才采摘,这又不能以采摘太晚来诟病。从前没有在秋天采茶的,晚近才有。秋天七八月间,重新采摘一遍,称为“早春茶”,品质非常高,饮用的人会满意其稍淡的口感。其他山里的茶农追求利益,多在梅雨时采摘。梅茶的味道既涩又苦,只能制作配饭用的普通茶,并且还会影响秋茶的采摘,好的茶品应该避免这种做法。

    炒茶

    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须豫取一铛,专用炊饮〔1〕,无得别作他用。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莹,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2〕催之。手加木指〔3〕,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笼,纯绵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藏。人力若多,数铛数笼。人力即少,仅一铛二铛,亦须四五竹笼。盖炒速而焙迟,燥湿不可相混,混则大减香力。一叶稍焦,全铛无用。然火虽忌猛,尤嫌铛冷,则枝叶不柔。以意消息,最难最难。

    【注释】

    〔1〕饮:底本作“饭”,据依《宝颜堂秘笈》本排印之《丛书集成初编》本改。

    〔2〕武火:急火,相对于“文火”而言。

    〔3〕木指:炒茶时用的一种工具。

    【译文】

    生茶刚摘下时,茶的香气不会透出来,必须借助火力才能使茶发出香气。然而茶性不耐折腾,炒茶的时间不宜太长。取太多的茶叶放进锅里,炒时手的用力就会不均匀,茶叶在锅里的时间长了,会因炒青过度而散失茶香味,甚至会干枯焦糊,哪里还能烹点饮用?炒茶的器具,最不适宜用新铁制的。铁腥味一旦混入,茶叶就不再有香味。炒茶还特别忌讳油脂油腻,其危害比铁腥味还大。所以要事先准备好一口锅,专门用来炒茶叶,不得有别的用途。炒茶时烧火的木柴,只能是树枝,不要用树干和树叶,因为树干烧起来火力太猛烈,树叶极容易旺也极容易灭。锅必须打磨光洁,茶叶要随采随炒。一口锅里面,只能放入四两茶叶。先用文火将茶叶烤软,再用旺火迅速杀青。用手再加上木指,十分快速地翻炒,以半熟为限度,等到香味微微发出时,就是合适的火候了。这时赶紧用小扇钞茶,铺放到底部衬着纯棉大纸的焙笼中烘干。积攒多了以后等待凉透,再放入瓶中收藏起来。

    炒茶人手多时,要用几口锅、几个焙笼。即使人手较少,只有一两口锅,也需要四五个竹焙笼。原因是炒青的速度快而烘烤的速度慢,烘干的茶叶和没烘的茶不能掺混在一起,混杂了会使茶的香味大大降低。炒时只要一片茶叶稍有焦糊,整锅的茶都不能饮用了。然而炒茶虽然忌讳火力太猛,但更要避免炒锅太凉,否则茶的枝叶不会变柔软。这要靠感觉去把握,是最难最难的。

    岕中制法

    岕之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亦不能使软,徒枯碎耳。亦有一种极细炒岕,乃采之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彼中甚爱惜茶,决不忍乘嫩摘采,以伤树本。余意他山所产,亦稍迟采之,待其长大,如岕中之法蒸之,似无不可。但未试尝,不敢漫作。

    【译文】

    岕中的茶不经炒青,而是在甑中蒸青后,再进行烘烤。因为岕茶采摘的时间晚,枝叶稍有点老,炒制也不能使茶叶变软,只会使其干枯破碎而已。也有一种特别细的炒青岕茶,是从其他山上采摘来,经过炒青、烘烤工序制成,以欺骗好奇的人的。岕中的人特别爱惜茶树,绝不忍心趁着茶叶还嫩就采摘,并因此而伤害茶树。我料想其他山上产的茶,如果也稍晚些采摘,等到茶芽长大,用像岕茶一样的方法蒸青,好像也不是不行。只是没有尝试过,不敢贸然推广。

    收藏

    收藏宜用磁瓮,大容一二十斤,四围厚箬,中则贮茶。须极燥极新,专供此事,久乃愈佳,不必岁易。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以苎麻〔1〕紧扎,压以大新砖,勿令微风得入,可以接新。

    【注释】

    〔1〕苎麻:Boehmeria nivea荨麻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我国特产的植物,纤维细长且韧性强,可以纺成麻布。根叶可入药。

    【译文】

    保存茶叶适合用瓷瓮,大的能容纳一二十斤,四周垫上厚厚的箬叶,中间放置茶叶。要非常干燥非常新,只能专门供贮藏茶叶用,时间越久越好,不必每年都更换。茶叶要摆放紧实,仍然用厚箬叶填实压紧,瓮口再加上箬叶,真皮纸包裹之后,用苎麻扎紧,再压上大块的新砖头,不要让空气得以进入,可以放到下一年新茶产出时。

    置顿

    茶恶湿而喜燥,畏寒而喜温,忌蒸郁而喜清凉。置顿之所,须在时时坐卧之处。逼近人气,则常温不寒。必在板房,不宜土室,板房则燥,土室则蒸。又要透风,勿置幽隐。幽隐之处,尤易蒸湿,兼恐有失点检。其阁庋之方,宜砖底数层,四围砖砌,形若火炉,愈大愈善,勿近土墙。顿瓮其上,随时取灶下火灰,候冷,簇于瓮傍半尺以外,仍随时取灰火簇之,令里灰常燥,一以避风,一以避湿。却忌火气入瓮,则能黄茶。世人多用竹器贮茶,虽复多用箬护,然箬性峭劲,不甚伏帖,最难紧实,能无渗罅?风湿易侵,多故无益也。且不堪地炉中顿,万万不可。人有以竹器盛茶,置被笼〔1〕中,用火即黄,除火即润。忌之,忌之。

    【注释】

    〔1〕被笼:放置被物的竹箱。

    【译文】

    茶叶怕潮湿而喜干燥,怕寒冷而喜温暖,忌讳蒸闷而喜欢清凉。存放的场所,要在经常坐卧起居的地方。靠近人的气息,就能够保持常温而不致寒冷。一定要贮藏在木板房里,不适宜放在泥土房中,木板房比较干燥,泥土房闷热潮湿。贮藏的地方还要通风透气,不能放在昏暗隐蔽的地方。昏暗隐蔽的地方特别容易因闷热而受潮,同时还怕点查的时候不易发现。贮藏茶叶的地方,适宜在底下垫上几层砖,四周也用砖砌起来,形状好像火炉,越大越好,但不要贴近土墙。把瓮放在上面,随时取来炉灶下的火灰,等凉后堆聚在瓮边半尺以外的地方,仍然还要随时取来火灰堆聚,以使堆在里面的火灰保持干燥,一来可以避风,二来还可以防潮。但是忌讳火灰的温度传到瓮里,否则会使茶叶变黄。世人大都用竹器贮藏茶叶,即使用了再多的箬叶保护,但因箬叶生性坚挺,不很伏贴,难以压紧压实,哪能没有渗透的缝隙呢?风和潮气容易侵入,铺的箬叶再多也没用。而且竹器不能放在地炉中,所以用来贮茶是万万不可的。有的人用竹器盛着茶叶放入被笼中,用火一烤,茶叶就变黄;离开火,茶叶又返潮。这是特别忌讳的。

    取用

    茶之所忌,上条备矣。然则阴雨之日,岂宜擅开?如欲取用,必候天气晴明,融和高朗,然后开缶,庶无风侵。先用热水濯手,麻帨〔1〕拭燥。缶口内箬,别置燥处。另取小罂〔2〕贮所取茶,量日几何,以十日为限。去茶盈寸,则以寸箬补之,仍须碎剪。茶日渐少,箬日渐多,此其节也。焙燥筑实,包扎如前。

    【注释】

    〔1〕麻帨(shuì):麻做的巾帕。

    〔2〕罂(yīng):小口大腹的瓶。

    【译文】

    茶的忌讳,在上一条中已经说得很全面了。然而在阴雨的天气里,难道可以随意打开茶瓮吗?如果打算取用茶叶,必须等到天气晴朗,光照融和的时候,然后再打开茶瓮,这样才能不被潮气侵入。取茶时,要先用热水洗干净手,用手帕擦干。再将瓮口内的箬叶,另放在干燥的地方。把取出的茶叶放进另外拿来的小瓶子里,取茶时要估量每天所用的茶叶,以十天为最高限度。取出瓮内一寸高的茶叶,就用一寸高的箬叶补充进去,仍然要把箬叶剪碎。茶叶一天天逐渐减少,箬叶一天天逐渐增多,这就是取茶的准则。取完后用烘干的箬叶压实,像取用前一样包扎好。

    包裹

    茶性畏纸,纸于水中成,受水气多也。纸裹一夕,随纸作气尽矣。虽火中焙出,少顷即润。雁宕诸山,首坐此病。每以纸帖寄远,安得复佳?

    【译文】

    茶叶生性畏惧纸,因为纸在水中制成,容纳的水汽比较多。用纸包裹一个晚上,茶叶就会全都随纸的水汽而受潮。即使刚用火烘烤过,纸包后不久也会受潮。雁宕山一带所产的茶,首先存在这种弊端。经常用纸包装送往远方,又怎么能保存好茶叶呢?

    日用顿置

    日用所需,贮小罂中,箬包苎扎,亦勿见风。宜即置之案头,勿顿巾箱书簏〔1〕,尤忌与食器同处。并香药则染香药,并海味则染海味,其他以类而推。不过一夕,黄矣变矣。

    【注释】

    〔1〕巾箱书簏:巾箱,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来也用来存放书籍、文具等物品。书簏,藏书用的竹箱子。

    【译文】

    日常所需用的茶叶,贮藏在小罐中,用箬叶包裹后再用苎麻捆扎,也不要使其见风。应当随即放在案头,不要放在巾箱或书簏里,尤其忌讳与饮食器具放在一起。茶与香料放在一起就会沾染香料的味道,与海味放在一起就会沾染海味的气味,其他都可以此类推。如果存放不当,用不了一晚,茶叶就会变黄变味。

    择水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古人品水,以金山中泠〔1〕为第一泉,第二或曰庐山康王谷〔2〕第一。庐山余未之到,金山顶上井,亦恐非中泠古泉。陵谷变迁,已当湮没。不然,何其漓薄不堪酌也?今时品水,必首惠泉〔3〕,甘鲜膏腴,致足贵也。往日〔4〕渡黄河,始忧其浊,舟人以法澄过,饮而甘之,尤宜煮茶,不下惠泉。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也。澄之既净,香味自发。余尝言有名山则有佳茶,兹又言有名山必有佳泉。相提而论,恐非臆说。余所经行,吾两浙〔5〕、两都〔6〕、齐、鲁、楚、粤、豫章〔7〕、滇、黔,皆尝稍涉其山川,味其水泉。发源长远,而潭沚澄澈者,水必甘美。即江河溪涧之水,遇澄潭大泽,味咸甘冽。唯波涛湍急,瀑布飞泉,或舟楫多处,则苦浊不堪。盖云伤劳,岂其恒性?凡春夏水长则减,秋冬水落则美。

    【注释】

    〔1〕金山中泠:金山寺,在江苏镇江金山,寺内有中泠泉。《明一统志》卷一一:“中泠泉,在金山寺内。唐李德裕尝使人取此水,杂以他水,辄能辨之。《水经》品第天下水味,此为第一。宋苏轼诗:‘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2〕庐山康王谷: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康王谷,在庐山,有谷帘泉。

    〔3〕惠泉:《嘉庆一统志》卷八六:“在无锡县惠山白石邬下,一名慧山泉。唐陆羽次第名泉得二十种,以庐山康王谷洞簾水为第一,此泉为第二。”

    〔4〕日:底本作“三”,据依《宝颜堂秘笈》本排印之《丛书集成初编》本改。

    〔5〕两浙:浙东和浙西的合称,一般以富春江、钱塘江为界。

    〔6〕两都:指北京和南京。

    〔7〕豫章:隋朝设豫章郡,明朝时为南昌府,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译文】

    好茶叶中蕴含的茶香,借助于水才能散发出来,离开水就谈不上评赏茶。古人品评水,认为金山寺的中泠泉是第一泉,第二种说法认为庐山康王谷是第一。我没有到过庐山,但金山顶上的水井,恐怕也不是古时的中泠泉。由于山陵谷地的变迁,中泠泉可能早已湮没了。不然的话,为何如此淡而无味,不值得品酌呢?现在品评水,必定以惠泉为第一,其水甘甜鲜美醇厚,非常宝贵。从前渡黄河时,一开始担忧河水浑浊不能饮用,船夫用一种方法澄清后,喝起来十分甘甜,特别适宜煮茶,不比惠泉水差。黄河的水,像是从天上来的,之所以浑浊,是由于沾上了土的颜色。澄清后就干净了,香味也会自然发出。我曾经说,有名山的地方就会有好茶,现在又说,有名山的地方定会有好的泉水。将这两者相提并论,恐怕不是凭空乱说。我曾到过两浙和两都、齐、鲁、楚、粤、豫章、滇、黔等地,也大致游历过当地的山川,品味过当地的泉水。源远流长而且潭水清澈的,水必然甜美。即使是江河、溪流、山涧的水,汇入清潭大湖,味道也都甘甜清冽。只有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河流,飞流直下的瀑布与喷薄而出的涌泉,或船舶来往较多的水道,水才会苦涩且浑浊不堪。大概就是所说的水质因使用过多而受到影响,这难道是水的一贯品性?但凡春夏水位上涨时水味稍减,秋冬水位下降时水味甜美。

    贮水

    甘泉旋汲用之斯良,丙舍〔1〕在城,夫岂易得?理宜多汲,贮大瓮中。但忌新器,为其火气未退,易于败水,亦易生虫。久用则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挈瓶〔2〕为佳耳。贮水瓮口,厚箬泥固,用时旋开。泉水不易,以梅雨水代之。

    【注释】

    〔1〕丙舍:泛指正室旁的别室,这里代指房屋。

    〔2〕挈瓶:汲水用的小瓶。

    【译文】

    使用刚取来的甘甜泉水,当然再好不过,但住在城中,又怎能轻易得到泉水呢?所以应该多打一些,贮存在大瓮里。但忌讳用新的器具,因为新器具的火气还没有消退,容易将水质败坏,也容易滋生水虫。使用时间久的瓮最好,但最不宜用来装其他东西。水的本性忌讳木头,特别是松木、杉木。用木桶贮存水的害处特别大,用挈瓶就比较好。贮水瓮的口上,以厚箬叶包裹后用泥封好,用水的时候再打开。泉水不容易得到时,用梅雨时节的雨水代替。

    舀水

    舀水必用磁瓯。轻轻出瓮,缓倾铫〔1〕中。勿令淋漓瓮内,致败水味,切须记之。

    【注释】

    〔1〕铫(diào):一种有柄有嘴的烹煮器。《说文解字·金部》:“铫,温器也。”段玉裁注:“今煮物瓦器谓之铫子。”

    【译文】

    更多好书分享关注公众号:tianbooks

    舀水必须用瓷瓯。轻轻地从瓮中舀出,再慢慢地倾倒在铫中。不要让舀出的水再滴到瓮里,导致水味变坏,必须要记住这点。

    煮水器

    金乃水母,锡备柔刚,味不咸涩,作铫最良。铫中必穿其心,令透火气。沸速则鲜嫩风逸,沸迟则老熟昏钝,兼有汤气,慎之,慎之。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译文】

    金能含养水,锡则刚柔兼济,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