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山居存稿最新章节!

    《河北石征》第一集载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石柱在今河北定兴县治西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卷六七易州易县下所记石柱即此。光绪《定兴县志》卷一六载沈曾植长跋,考证史事甚详审,本文不拟赘述。

    石柱是为“标异”(亦即旌表)那些兴立义坊,掩骼施食的“义众”而建立的,据《石柱颂序》,这个“兴设义食,以拯饥虚”的义坊原在旧官道旁,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高欢巡视北境城戍,(1)下令把官道往西移动。这样就“旧堂寥落,行人稍简”,于是跟着迁移,“依随官路,改卜今营”。这个迁建几乎全由严僧安合宗施地助成。《颂序》有如下一段记载:

    爰其经始,厥堵靡立。便有笃信弟子严僧安,合宗夙籍道因……若父若子,乃识乃亲,或前或后,非贫非富……各舍课田,同营此业,方圆多少,皆如别题。

    《颂序》叙述严氏父子亲识“各舍课田”的事,又说施舍多少,别有题记。这个“别题”即在柱侧,上排是施主姓名,自严僧安起至严海宾止,共二十三人,其中严姓二十人,李姓二人,陈姓一人。下排先有一段总叙初施义园宅地主严僧安等七人名,次分别记载此后施主全家父子兄弟名,施田多少、地段等。这个施地题名,是本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部分,今录如下:

    1 初施义园宅地主笃信弟子严僧安,故人严□、严法胤、严僧芝、严道业、严惠仙、

    2 严市仁等,并解苦空,仰慕祗陁之惠,设供招纳,舍地置坊。僧安□自穿井,定基立

    3 宅,实是起义檀越。今义坊园地西至旧官道中,东尽明武城璜,悉是严氏世业课

    4 田,皆为种善来资,忻舍无悔。施主僧安夙植定□,遭灾无难,荒后宝育男女,

    5 并各端慧。长子怀秀、次息奉悦、弟三息怀达、第四要欣,性并恭孝,敬从父命,立

    6 义十载有余,重施义南课田八十亩,东至城门,西至旧官道中,平坦良□,立文

    7 永施,任义食众□(领?)莳果,普天共味,随时礼念。愿□施主因慈感悟,宗房相学,广

    8 施如左:施主严承,长息侍伯、伯弟阿继,孝心纯至,为父□重施义东城壕、城南

    9 两段廿亩地,任义拓园种殖供宾,冥资施主,冀若把土,来招轮□。施主严光璨,璨

    10 弟市显,兄弟门华礼,(2)风仪并著,儿孙端质,乡里敬尚,施心弥隆,念福重义,有甚山

    11 人。璨弟市显、显息士林、璨息惠房、第三息定兴、璨孙洪略,共施武郭田四顷,施心坚

    12 固,众虽□,任众回便卖买,田收利用,见修薄拘之因,来受菩提无尽之果。

    13 施主严道业、业长息桃宾,父子重义轻财,为福舍地,现招十利,当获提伽净宝。  施主

    14 严惠仙、长子阿怀、第二兰怀、天保等,信义精诚,弗邻世报,各施地廿亩,任众造园,种牧

    15 济义,心度如海,舍着为念。  施主严市念、念大儿□□、长弟阿礼、阿灰兄弟,顺仰慕

    16 亡考,舍地卌亩,□严奉地,与义作园,利供一切,愿资亡者,既□存亡博惠,离车□毕非□。(3)

    上录施地题记十六行,中有缺文讹字以及漫漶不清的字,但全部施地情况是清楚的。据上录题记,1行称“初施义园宅地主”严僧安等七人,应是武定四年的事。七人施地多少没有记下来,只说所施都是严氏“世业课田”。4行“施主僧安”以下则是以后陆续施入。5至6行记严僧安的儿子们“性并恭孝,敬从父命,立义十载有余,重施义南课田八十亩”。因为严僧安武定四年已曾施舍,所以这里记他的儿子们为“重施”,时间已在武定四年(546年)初施后十年余,即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稍后。8至9行记严承的儿子“孝心纯至,为父□重施义东城壕、城南两段廿亩地”。1行“故人严□”,所缺应即“承”字。这一家也是重施。13行严道业,14行严惠仙名在1行“初施”七人中,这里应当也是“重施”。此外,严光璨兄弟子孙及严市念父子,初施无名,可能是新施主。1行初施七人中严法胤、严僧芝、严市仁三人不见后记,当是只于武定四年施入一次。

    如上所述,可知所记亩数只是“立义十载以后”严氏施入的数字,初施田地数并没有记下来。“初施”义坊园地虽说“悉是严氏世业课田”,至于后来施入的却有课田、庄田以及只说施“地”的。那种只称为“地”的姑置不论,所记“课田”及“庄田”名目不见北魏、北齐乃至唐代的田令。但是,“课田”早见于西晋,而庄田却在此后隋唐时大为兴盛,因此《石柱颂》题名上出现这二种田亩名称,仿佛具有承上启下的意味。

    西晋灭吴之后(太康元年,280年)颁布了户调式,其中包括占田、课田制。我的旧稿《西晋田制试释》中曾认为“课田是督课耕田之意”,还曾引北魏太和元年(477年)诏书所云“其敕在所督课田农……一夫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以为正和西晋的课田相似。(4)这个意见现在没有改变。但这里的课田恐怕应解释为课纳租调的田。据《晋故事》所载,课田是和征纳租调联在一起的,(5)因此,督课耕田和课纳租调的田并非不能相通。当然,我们记得立石柱时是实行均田制的时代。在均田制下,“诸民年及课则受田”,所受田有露田、桑田或麻田,应该说都是课田,但这里说的是“世业课田”,因而按照北魏和北齐田令,只能指桑田。《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记载太和九年(485年)均田令称,“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而露田则是“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谈不上世业;而且露田不准许买卖,桑田则在二十亩的基准上准许“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既然在一定条件下准许买卖,当然也允许转让。因此,“世业课田”解释为桑田是有理由的。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义坊所在是北魏幽州上谷郡故安县,即北齐幽州范阳郡范阳县。(6)《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太和八年班禄条记录贡绵绢及丝的十九州,和“以麻、布充税”的十八州一郡二十九县,幽州是出麻布的十八州之一。据北魏均田令称:“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则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义坊既在“麻布之土”,严僧安这些施主就不可能持有用以施舍的桑田,所以不能说“世业课田”即桑田,只能说是桑田化了的麻田。《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记北齐河清三年(564年)令有如下一条:“土不宜桑者,给麻田,如桑田法。”这是个很重要的改变。根据这一条,“麻布之土”和“桑土”一样,课丁都受二十亩不还受的世业田,到了此时,桑田、麻田都是世业,除了种植物不同而外,已无区别,所以施地题名径称为“世业课田”,到了隋代就根本取消桑、麻田名目,一概称为永(世)业田。(7)

    虽然直到河清三年田令,我们才看到明文取消了北魏关于麻田的田额及还受规定,但事实上的改变当在其前。因为严氏初施田是在武定四年(546年),有年可稽的“重施”也在天保七年(556年)稍后,均在河清前,而《颂序》及题名所记的“世业课田”在均田范围内,只能在麻田桑田化以后才能出现。这个变化不可能发生在北魏,因为敦煌所出《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瓜州效谷郡(?)计帐》仍然严格执行北魏均田令关于麻田的规定,(8)可知北魏未分东西魏前,麻田数额及还受规定未变。我们推测这一变化应即在东魏时。

    前面我们已提到按照北魏均田令,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准许买卖。《隋志》没有记下河清令中关于土地卖买的规定,但可以断言,东魏、北齐时永(世)业田的卖买几乎没有限止。《通典》卷二叙北齐田制,引《关东风俗传》称:

    帖卖者,帖荒田七年,熟田五年,钱还地还,依令听许。露田虽复不听卖买,卖买亦无重责。贫户因王课不济,率多货卖田业,至春困急,轻致藏走。

    既称“露田虽复不听卖买”(卖买虽实际存在,总究是非法的),则上面所说“依令听许”帖卖的荒田、熟田应指二种永(世)业田。《隋志》所载河清令称“职事及百姓请垦田者,名曰永业田”,这是一种;又称“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