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中国书法常识最新章节!

    我们若以唐宋两朝的书法做一比较,那就可以毫不犹疑地说,整个北宋和南宋的书法远不及唐朝的标准。其所以衍成这样事实的原因,大概有两方面。其一,由于五代以来的丧乱,作为当时社会当权派的士大夫阶级已经只注意一些政治和理论的大事,其余一切,只好付之苟简,对于书法艺术都不大崇尚了。并且晋唐以来的真迹多已散失,根底也亏了。当时欧阳修即曾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又说:“今士大夫务以远自高,忽书为不足学,往往仅能执笔!”这可以看出当时实际情况来的。其二,即《淳化阁帖》的摹刻拓行,也是宋朝书法趋于下降的起点,并遗留给后代不少的毛病。宋太宗喜欢写字,叫侍书王著选集“古先帝王名臣墨迹”摹刻了十卷法帖。这王著眼光很低,把许多假帖选进,但法帖却大盛行起来,从此便成为我国所谓帖学的始祖。换言之,自从有了法帖,便将学书必求真迹的原则打破了,因之笔法也就由于看不出而逐渐消亡了。诚然,法帖曾经起了一些好作用的,但将功折罪,远不如罪状之多!

    但我们若从另一角度看去,则历史的衍变,在兵戈穷困之余,经过休养生息,宋朝书法却另有一种新局面和新趣味。论其接受优秀传统方面,确是差些;论其自我发挥的方面,倒也确是很有可取。历来谈宋代书法的都以苏黄米蔡四家为代表。我们就其对二王的渊源讲,对后来的影响讲,承认这种看法。这四家之中,如若就接受传统的面目讲,苏黄较少,可算新派,米蔡较多,可算旧派。若就精神趣味讲,苏黄所接受的传统,似乎还更多一些,所以这“新”字也不可机械地去体会的。

    苏黄米蔡都是北宋人。这不是说南宋没有书家。即在北宋,四人之外,重要的书家也还不少。在宋初由南唐来的徐铉徐锴兄弟以及郭忠恕都是文字学家而善于写篆籀。其余以楷行草著名的如杜衍、苏舜元舜钦兄弟、林逋、范仲淹等人都是各有面目的。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书家。此外比如说吴说、朱熹、陆游、姜夔、岳飞、吴琚、虞允文等也各有特色。不过就书法主要潮流看来,说到这四家便可例其余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仁宗景祐三年生,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死。他不但是有宋一代的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书法家,并且是中国历史人物上一个特出的彗星,可惜他只活了六十六岁。

    赵孟頫《苏轼小像》

    他的父亲苏洵是个著名的政论家和兵略家,著有《权书》《衡书》。 他小时读的书是母亲程氏亲授的。嘉祐二年,他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第。自这时起,他开始了一生的政治生涯。他的主张与当时宰相王安石的相反。由于他的文辞和言语的风发泉涌,又由于他的为人廉洁,喜欢奖掖有才能的人,因之当时有极多的士大夫归向于他。

    北宋·苏轼《治平帖》

    他由于反对王安石,自朝廷出为杭州通判,知徐州和湖州。忽然又吃了官司,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神宗死了,哲宗继位召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不久,又以政潮自请出知杭州。后来再到翰林,又出知颍州和扬州。于是再被召为兵部尚书,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此后便出知定州,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又贬琼州别驾。最后因徽宗即位稍稍迁回,回到常州就死了。

    他这人天资极高,学识极博。他的事迹广泛地长远地流传为文学上、戏剧上和图画上的素材。影响之大几乎无人不知。即以书法而论,他也极显著地表现了两个特点。他是最喜欢写字的。他几乎看见纸笔就要写,一写就要将所有的纸都写完才罢。但是,他不喜欢人家求他的字。他的后辈朋友黄庭坚深知这一点,所以每当人请他酒宴的时候,总事先叫主人预备好一些纸笔和墨放在一旁,等他自己看见必然走过去就大写一阵!他的执笔是不足取法的。他用大指和食指拿着笔管。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单钩”。笔在他手中侧卧着,很有几分像我们现在的拿钢笔。他的手臂又不大提得起来。这都是和便利的正规的执笔方法违背的。但他仍旧写得非常好。并且他就这样用病态的方法自由自在地写出他自己的一种风神来。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他自小就是一个读书颖悟的人。他的文学优长,诗文都超拔,尤其是诗,后来被尊为江西诗派的始祖。他生于仁宗庆历五年。神宗登极,他登进士第。他入仕之后,由叶县尉转为学官,后来知太和县。哲宗初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一年后,升为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作成了,升为起居舍人。后来出知宣州,改鄂州。后因章惇、蔡卞用事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即位,旧人多被召回,他被起复,但皆辞不就,求得太平州,忽又遭祸除名,羁管在宜州就死了。死时六十一岁。

    北宋·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

    他为人聪明,治学问喜欢追到深处,不肯人云亦云。推之做人,也是如此。他少时佩服苏轼,写了一封信一首诗给苏。他们就这样定交了。自此以后,他在政治上的荣辱都随苏氏同进退的。在初时,他和张耒、晁补之、秦观等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后来由于他诗文和禅学的卓越出众,与苏氏并行而被称为“苏黄”。他在学问上,特立独行,不依傍苏氏,但在友谊气节上与苏氏终身同患难,是中国“士君子”型人物的典范,生平长处逆境,颠沛流离,不改其志。他的鉴赏力是很高的。他不但对古代的画评论精确,他和同时的大画家李公麟、赵令畤、米芾等都是好友,他尤其佩服李公麟,在他的全集中,常常可以看到提起。他最初曾游过潜山的山谷寺石牛洞,爱那里的风景,因之自号“山谷道人”。

    他自己对写字非常用功。最早学过本朝人周越的字,他认为受了病。后来他佩服《瘗鹤铭》、怀素《自叙帖》和颜鲁公与杨少师。他自己以为在这些地方体会到《兰亭》的神味。他常时写字,人家说他不像二王,他笑说这才真是二王。他的意思说,要在用笔上学二王的方法,而不要只是描画二王的字形。他有一首诗赞美杨少师:“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是很精辟的见解。他写字常磨了一池墨,都要写完。他常时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偶尔写得自己得意,便非常快乐。他在建中靖国元年看到他以前的字便题在后面说:“观此卷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亦自喜中年来书字稍进耳!”他在这时写了一卷字给张大同,跋尾上说:“试持与淮南亲友,问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在书法上好学不倦的精神。

    米芾原作黻,字元章。《宋史》说他是“吴人”,他自书“襄阳”人。《宋史》记载他的事迹很简略,只说:“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他家和宣仁太后的详细关系很不易考,只是外姻而已。他的年岁也有好几说。《宋史》说他年四十九,与《东都事略》所说相同,但《东都事略》却多出“大观二年卒”一句。若据海岳题跋,绍兴五年四月他自溧阳游苕川,那他活到八十以外了。别据刘后村题跋说宋高宗赵构恨不与米南宫同时,黄伯思的儿子黄礽说米的法帖题跋到绍兴时已罕见,则他活到绍兴以后之说当然不确了。清钱大昕所著《疑年录》定他生于皇祐三年辛卯,死于大观元年丁亥,活了五十七岁。按钱说根据蔡天启所作他的墓志,当然可靠的。

    北宋·米芾《苕溪诗卷》

    尽管《宋史》上记载他的事极少,但他的故事流传却极多。他是一个极其爱洁的人,他用的东西不和人家共有。他又极好奇,穿了唐朝人的衣服在大街上走,看见好石头就拜下去,呼之为“兄”。他又是个大画家和收藏家。所谓“米氏云山”的画法便是他和他的儿子米友仁独家的发明。他所著《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成为鉴别古迹的典要。他和徽宗时的权相蔡京私交很好,因此有些人骂他。但事实上,这种指摘恐须考核。《宋史》说他“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以他种种奇特的性格而论,证明《宋史》的判断是有根据的。

    北宋·米芾《伯充帖》

    他对于写字,在当时也是一个天资极高又极用功的人。他主张学字要看真迹,不要看拓本。他又主张不可一天不写。他又主张写字第一要通笔法。这三样都是最根本的真知灼见。他曾经自己说过写字的甘苦经历:“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