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最新章节!

/>
    六七岁孩子,可以被送到寺院,跟教师(Dge-rgan)先学习藏文字母,再学习拼音,然后学习造句,叫作初学者(Grwa-chun)或噶卡巴(Ka-kha-pa),即由藏文字母开始的人。然后他跟讲师或教授学习必要咒语,以及在宗教仪式中的赞颂词。到16岁以后,才可剃头,作为预备僧侣(Dge-tshul-gsar-pa)。到了20岁上下,正式受三十六戒,叫作给催(Dge-tshul或?rāma-?era)或正式学生(Grwa-pa)。在这以后,他便可以参加教学学院做旁听生,他正式做喇嘛(Dge-slo?或Bhik?u),即在受了二百五十三戒,成了“教学学院的学生”(Bslab-grwa-pa)后,他的正规入学才算数。一到正规入学,他便可以把教师讲解的宗教著作,通过考试(Rgyugs-len)确认成绩。当他经受这等内容很多的考试后,他的学业必定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他便是学生助教(skyor-dpon),可以帮助同学进行学习。直到最后经过考试,他便算由教学学院毕业。他如考试最优,便得“饶将巴”(Rab-?byams-pa)的称呼,那就是相当于博士的学位,得到三项奖品,即一个金刚杵,一个金刚杵铃和一身喇嘛服。少数次优的,获得次要的奖品,直到一般毕业而没有奖品。至于最后考试不及格者,有时会被拴在经堂门前的旗杆上示众。

    从教学学院毕业以后,才有资格入训练学院,做一个“训练学院的学生”(Sgrub-grwa-pa)。当训练学院的学生,不同程度的突出自己,则可取得“自善喇嘛”(Sgrub-po-bla-ma)和“善教喇嘛”(Sgrub-po-dpon-bla-ma)的称号。头一个称呼是说他自己进修有成绩,后一个称呼是说教别人有成绩。及至两种学院毕业以后,即得教授(Mkhan-po)级,说明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灵性上,都是可观的。在这以后,他可以留在寺院教生徒,也可以到本寺院统治之下的分寺院去当长老。

    试举佐勤寺为例来说明这样的教授的特殊的地位。一个人一旦当了教授,在一生中便放弃了乞求布施的权利,而“活佛”和旁的喇嘛则可自由接受布施。另外,寺院有两种选择后继人的办法:一种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种是选择领袖不限出自何方,换句话说,即学制的混合,一面由自己培养的,一面由外来的。有四种教学组织,那里的教授是选来的,他们必须得到与会听众的信任,不但在知识方面,还要在人格方面。他们不必是自己学院的毕业生。也有三种组织注38,两种是显教的(所谓“大学学院”和获得全份助学金的学院),一种是密教的(在雪山上的一个组织),他们的教授必须是宁玛巴的本寺直接出来的学生。属于密宗的各种宗派都可前来参加学习。而属于显宗的各种宗派的人,都可来佐勤向佐勤的人挑战,举行公开辩论;一般是进行辩论的人要向寺院当局宣布辩论题目而且注册,以便按顺序得到讲坛,举行演讲,并与旁人举行辩论。

    (四)学习程序

    在教学学院,学习释迦佛教导和显密两教的注释。先学显教,显教有十三部著作:

    (1)《达到自我解放》(So-sor-thar-pa或Prālimokpa);

    (2)《寺院法规纲要》或《律经根本颂》(dul-rtan或Vinaya-mūla);

    (3)瓦苏班杜(世亲)(Vasubandhu)的《阿毗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pa或mnon-mdzod);

    (4)《阿毗达磨论集》(kun-las-btus-pa或Sa?graha);

    (5)《中观根本颂》(Dbu-ma?i-rtsa-ba或Madhyamaka-mūla);

    (6)《入中论》或《入中观论》(Dbu-ma-?jug-pa或Madhya-makāvatāra);

    (7)《四百论》或《中观论》(Bi-brgya-pa或Catuh-ataka-?astra-kārihanāma);

    (8)《入菩萨行》或《入行论》(Spyod-?jug或Bodhisattva-carya-avatāra);

    (9)《现观庄严论》(M?on-rtogs-rgyan或Abhisamayāla?kāra);

    (10)《辨中边论》(Dbu-mtha?-mam-?byed或Madhyānta-viba?-ga);

    (11)《辨法性论》(Chos-ñid-mam-?byed或Dharmatā-vibha?-ga);

    (12)《究竟一乘宝性论》(Rgyud-bla-ma);

    (13)《大乘庄严论》(Theg-chen-rgyan或Mahāyāna-sūtra-alamkāra)。

    这些可以分为四类:寺院规程、小乘的研究、大乘研究中的实体部分和大乘研究中的现象部分。除了寺院规程外,其余仍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在实际上,十三种著作有的可以认真学习,有的不必认真学习。以卡托寺为例,下面的学习顺序可以注意:

    (1)《菩提道入门》(spyod-?jug或Bodhi-saūracarya-aratāra);

    (2)《寺院规程诗句》或《法句经》(T?ig-lah-ur-bcad-pa或Vinaya-kārikā);

    (3)阿里班勤(M?ah-ris-pa?-chen)著《三种寺院规程清解》(Tri-sa?vara-vinya或Sdom-gsum-mam-?es);

    (4)弥勒(Maitreya)《慈氏五论》(Byams-chos-sde-l?a)注39;

    (5)《寺院规程基础》或《律经根本颂》(dul-rtsa或Vinaya-mūla);

    (6)《中观基础》(Dbu-ma?i-rtsa-ba或cafuhafakaāsfrakārika-nāma);

    (7)《入中观论》;

    (8)《四百论》或《中观论》;

    (9)关于中观旁的收集品。

    除了翻译印度原始著作外,学生也接受宁玛派学者的指导。

    佐勤一年有三个月专门讲述上面的十三著述,听众都具有较高的水准,虽然来人数目不定。除了上述十三著述外,还加上:《密教要点》(Gsa?-ba-sñi?-po或Guhyagarbha)和追梅窝塞(Dri-med-?od-zer,1308——1363年)及千才沃塞(Mkhyen-brtse-?od-zer,与清乾隆同时,而乾隆统治是在1736——1795年)的著述,如功德藏(Yon-tan-mdzod)和如意藏(Yid-bin-mdzod)。

    在佛教显教教完以后,即在教学学院进行密教教学。首先,《密教要点》和《转化坛抓》(Sgyu-?phrul或Māyā),按着苏尔禄(Sur-lugs)进行讲解,那是各派都一致的。其次,再用让禄(Ron-lugs)注释进行讲解,那是不同派(Mthun-mo?-ma-yin-pa)所共有的。再其次,按着龙钦饶将巴(Klo?-chen-rab-?byams-pa,追梅窝塞的别名)解释再加讲解,而用下述著作为补充教材:《七宝藏》(Mdzod-bdun)、《三松弛》(?ai-gso-skor-gsum)、《三解脱》(Ra?-grol-skor-gsum),都是绝对不与它派(Çin-tu-mthun-mo?-ma-yin-pa)共同的。

    一个学生能够清清楚楚地了解显、密两教的著作,他就有资格入训练学院,并住六年。第一个三年,他被教以授权仪札(Dba?)、教训(Lu?)、护理教导(Khrid),以为后来自我发展的基础————那就再需要三年,所以有这样的话:“一人停三年在明处,再停三年在暗处。”因为个人宗教的自修,是在暗室。

    进修的次序,第一是保护神的样子用心理创造出来,办法是自念经典而且默想在心中兴起的形象;第二,用心理的身体控制自己的血管、精体,等等;第三,实感到自己的内心真实性质。

    为练习前两项,须靠“三个基础”(Rtsa-ba-gsum),也就是自己的师傅(Bla-ma)、保护神(Yi-dam)和智慧女神(Mkha?-?gro或?ākini)。修持者必须熟习对他们默念和对他们诵经。

    为了实行第三,学者必须靠着“教诲”(Khrid-yis)。这又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预备(S?on-?gro);第二部分才是“教诲”(D?os-gi)本身。预备,一般包括巴追尔(Dpal-sprul)的“教导自撒满擦抓”(Samantabhadra),那是跟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类似的,可在学生进入密教佛教之前得到学习、教诲。对于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诲,近来常是根据“最高智慧大全”。

    一个学生由训练学院毕业以后,如果他同意,即有资格作为教授,假定他还要追求自我进一步发展,他可以到处旅行,拜访更高明的师傅,以便得到更高的指导。

    (五)事务组织

    学术组织和事务组织,都在寺院的大喇嘛(Bstan-bdag)集中管理之下,大喇嘛则永远是个活佛(Sprul-sku),尽管一个寺院里有许多活佛没有行政职务。——个寺院的事务组织,可分两部分,即宗教组织和行政组织。

    寺院事务组织中的宗教部分,是在大喇嘛、教授(Mkhhan-po)和主要祭司(Rdo-rje-slob-dpon)管理之下。祭司主持宗教仪式,他不但需要在个人进修上,还要在学问上和人格上都及格;在他之下,还有好多领诵的(Dbu-mdzad),一些献祭的助手(Mchod-dpon)和一名训导(Chos-khrims)。训导不只是出席宗教仪式,而且所有不同学院都有一名训导,管理僧众遵守行动规范。在寺院的主要经堂以外,有特别为护法神设的神殿,也有专为这种神殿配备的僧侣,进行管理。

    寺院事务组织中的行政部分,在大喇嘛和一名摄政(Dgon-dpon)管理之下,摄政职务由一长老(Rgan-pa)委员会分担;在委员会之下,另有一群助理派遣员,有一名会计(Phyag-mdzod)直接归大喇嘛管理,对大喇嘛私人财产和寺院公共财产负责;在会计之下,有一名干事(Gñer-pa)和二十名左右的记账员(Spyi-pa或Spyi-gso),实际管理一切财产,或投资商业,或放债给外人,取得利息。盈余或利息,即用作寺院的修缮、塑像,做刻版印经、补助学生,进行宗教仪式、救济、处理死者。收入的来源是牲畜、经商、地租或由信徒捐款。

    一切办公的职位,都是由大喇嘛选派僧众来担任的,任期或三年、四年、五年不等,因为任命完全根据寺院僧众的选举提名,然后才由大喇嘛任命的,职员可以连选连任,来为僧众服务。

    职员不止于由个人服务,照例由执行委员会考虑公众问题,或一个委员会进行一种任务,或几个委员会联合商讨共同问题,所以事务组织,既有民主,也有独裁,两者兼而有之。另外,为了保护寺院的福利,不被外部事务侵扰,某些重要人物,如土司之类,常被请来作为外界保护人,或世俗“护法”。

    (六)公开大会

    公开大会是寺院仪式的一部分,可是每日在寺内做的仪式,不为群众所关心,只有大规模的仪式,而且常是化装有特殊服饰的,才吸引外界观众。这些不只满足宗教要求,而且为群众和僧侣提供娱乐机会,常视季节的重要性,趁公开大会之便,进行大量商业和经济活动。公开大会的日期各寺可以不同,但基本有如下列:

    正月初一新年节(Lo-gsar),举行大祈祷会。

    正月十八、十九两日是金刚杵(Phur-pa或Vajrakilaya)预演神圣舞蹈,叫作小杵(Phur-chu?)。二十八、二十九两日正式演出大杵(Phur-chen)。有的寺院,金刚杵不被演出,而以“一百最高安静和愤怒保护神”,也就是本章一开始所说的大瑜伽出来表演。只有在大寺院,才有条件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表演。

    二月二十二日,举行崇拜舞蹈(Sgrub-mchod),化装八十方法保护神,那也是以前提到过的。

    三月举行的向山神、水神(Bswo-yul)献礼,祈求地方的平安和福利。

    四月初一到十五,是默斋(Smyu?-gnas)期间,祷念十一面观音,对受戒的僧人来说,在此期间有个受戒机会。

    六月或七月的初十,有十日礼(Tshes-bcu),用舞蹈表现班马撒姆巴瓦(Padmasambhava)八化身。据说这位大师喜欢每月十日到人世间来,造福于人类。所以他在西藏的信徒才创立了“十日礼”。理论上,任何十日都可以,可是遇着年、月、日都用十二属相注40的猴来代表,那个十日特别好。所以每月初十,都有宗教的纪念日,但遇到猴年、猴月、猴日那个十日便举行舞蹈。

    九月十八、十九日,举行降伏魔鬼典礼(Tinga-sgral)。相信一切佛教的敌人,都被制伏在大麦与糌粑所造的花中(Gtor-ma)。在舞蹈中,将花毁掉,象征将敌人毁掉注41。这种典礼,可以在任何一年的舞会举行,叫作“毁掉酥油糌粑花”(Gtor-ma-bcad)。

    十一月十四、十五两日,举行冬至典礼(Ñi-log)。

    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典礼,纪念年末月末(Lo-zad-zla-zad-dgu-gtor),意思是季节这样幸福度过,神祇应受表扬,活物应得物品。所以为了自利,也为了利他,祈祷平安与赐福。

    (七)一般总结

    教派的不同,通常被了解较少的人所夸大;有学问的喇嘛的看法则不是如此,因为在他们看来,教派的不同不过是学者不同的水平要求不同的满足方法而已。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文化既对所有的人不相同,则要充分发展一个人的人格即有不同的方法。为了给每个人一个机会,佛教才给各种方法和观点以适应不同的要求。可是归根结底的目的则永远是最后解脱。小乘(Hinayāna)是为了个人解脱的;而大乘(Mahāyāna)则使个人有可能帮助旁人解脱。这乃是尽人皆知的事。

    至于显教和密教的教导,则不是那样容易理解的。为什么要有密教?因为对于没有准备则无法理解的人,容易误解。耶稣曾经说过,对于公众,他用比喻;对于门徒,则说实话。这不但对于每种宗教如此,就是日常说话也要看听话的人理解能力如何。但代表后期印度佛教的藏族佛教中,有许多怪异的神像,特别是男女拥抱的神像,以致产生各种误解。这些神像,有的学者认为是原始性崇拜的遗留。在任何宗教中,都可追溯阳物崇拜的各种表现。基督教每餐向上帝祈祷,也可说是原始文化的遗留,当时人类对于自然的控制,还实在有限,不能保证饮食有充足的供应。可是这样的历史解释,不能满足现代生活中耶稣教徒对于祈祷的作用。所以,不管密宗佛教有多少原始的内容,也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今日的喇嘛在练习密宗时实际的心理过程。

    根据有学问的喇嘛的解释,显宗佛教是一种弃世之道,可以求得智慧,以知现象世界的不善和无常。那是努力提升自己,不受由母体中出生而有物质限制。密宗佛教,不管是否起源于原始状况,在理论上则较显宗为进步。因为凡已有者均视为固然,而将已有加以利用,以求得理论认识和灵性发展。所以提升的过程,不再是物质身体的放弃,而是利用物质身体。所以密宗教徒嘲笑显教的唯心论者,说放弃物质身体等于追求影子,放弃造成影子的东西,不承认那个东西,一旦物体与心灵的矛盾被承认,便永远纠缠不清。不管是物质还是心灵,有一方特别重要,就纠缠不清。假如任何一方作为出发点,都视为“固然”,视为“本性”,则可对于任何事物没有偏见,没有误解,一视同仁。当一个人没有偏见、没有误解的时候,则他是“自由”本身,这就是解脱或得救或永存的意义。根据密宗经典的一段话:“好徒众,基本上任何是就是是。本性,包括你自己,本来不是纠缠的,为什么要避免纠缠呢?本来不被诱惑的,为什么要避开它寻求真理呢?”另一段说道:“行为而没有了解,是盲目的;了解而没有实践,是浅薄的。当二者为一,便有自我控制。”这个自我控制,自然不是抑制,而是自由。任何懒人都不能享受它。那是正确努力或思想与行为现实的结果。

    用正确的理解和实践,求得对于事物的适应,以获得控制,一般叫作科学态度。但在人的领域,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态度在变得科学的过程中是落后了。我们才开始认识到,社会不能被诅咒它的人所改变。想发展真理的人,要提高真理的人,必须认识真理本身的价值。参加它的活动,而不与它隔离,徒然指手画脚。在这一方面,佛教的密宗教导,对于世界和他自己都是站在同一立场上。心灵分析已开始深入人们的心理深处,追求可能的能量。一事是清楚的,抑制没有用,通过提高而使能量转向。传统的道德和一般显宗佛教,都以控制告终,而密宗佛教则敢于正视现实,而有意识地求得升华。

    回到奇怪的神像,意思是在自我意识中用神像唤起自然存在的事物,如神的愤怒像,唤起自身的愤怒感。他如贪、痴、欲望、无知等,都是一样。一旦把它们视为自然,便把它们放入应有地位。这便是发展全面人格,然后到了最后阶段,神像不再需要,所有在身体内部有的东西,都可自由进入轨道。当自己可以自由地指挥一切,那就是自生的、自由的、免于生命轮回的,即在此时此地进入涅槃(Nirvā?a)。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