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近思录最新章节!

    1、伊川先生答朱長文書曰: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如持權衡以較輕重,孟子所謂"知言"是也。心不通乎道,而較古人之是非,猶不持權衡而酌輕重。竭其目力,勞其心智,雖使時中,亦古人所謂"億則屢中",君子不貴也。

    2、伊川先生答門人曰:孔孟之門,豈皆賢人,固多衆人。以衆人觀聖賢,弗識者多矣!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師,是故求而後得。今諸君於頤言才不合則置不復思,所以終異也。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知之方也。

    3、伊川先生答橫渠先生曰:所論大概,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厚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更願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自當條暢。

    4、欲知得與不得,於心氣上驗之。思慮有得,心氣勞耗者,實未得也,強揣度耳。嘗有人言,比因學道,思慮心虛曰:人之血氣,固有虛實。疾病之來,聖賢所不免。然未聞自古聖賢,因學而致心疾者。

    5、今日雜信鬼怪異說者,只是不先燭理。若于事上一一理會,則有甚盡期。須只于學上理會。

    6、學原於思。

    7、所謂"日月至焉",與久而不息者,所見規模雖略相似,其意味氣象迥別。須潛心默識,玩索久之,庶幾自得。學者不學聖人則已,欲學之,須熟玩味聖人之氣象,不可只于名上理會。如此只是講論文字。

    8、問:忠信進德之事,固可勉強,然致知甚難。伊川先生曰:學者固當勉強,然須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只是覰卻堯,學他行事。無堯許多聰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動容周旋中禮?如子所言,是篤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未致知,便欲誠意,是躐等也。勉強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燭理明,自然樂循理。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順理事,本亦不難,但爲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難也。知有多少般數,煞有深淺。學者須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將去也。某年二十時,解釋經義,與今無異,然思今日覺得意味與少時自別。

    9、凡一物上有一理,須是窮致其理。窮理亦多端,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別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皆窮理也。

    或問:格物須物物格之,還只格一物而萬理皆知?曰:怎得便會貫通?若只格一物便通衆理,雖顔子亦不敢如此道。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

    10、思曰睿,思慮久後,睿自然生。若於一事上思未得,且別換一事思之不可專守著這一事。蓋人之知識,於這裏蔽著,雖強思亦不通也。

    11、問:人有志於學,然知識蔽固,力量不至,則如之何?曰:只是致知,若知識明,則力量自進。

    12、問:觀物察己,還因見物反求諸身否?曰:不必如此說。物我一理,才明彼,

    即曉此,此合內外之道也。

    又問:致知先求諸四端,如何?曰:求之性情,固是切於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

    13、"思曰睿,睿作聖。"致思如掘井,初有渾水,久後稍引動得清者出來。人思慮始皆溷濁,久自明快。

    14、問:如何是近思?曰:以類而推。

    15、學者先要會疑。

    16、橫渠先生答范巽之曰:所訪物怪神奸,此非難語,顧語未必信耳。孟子所論"知性知天",學至於知天,則物所從出,當源源自見。知所從出,則物之當有當無,莫不心諭,亦不待語而後知。諸公所論,但守之不失,不爲異端所劫,進進不已,則物怪不須辨,異端不必攻,不逾期年,吾道勝矣!若欲委之無窮,付之以不可知,則學爲疑擾,知爲物昏。交來無間,卒無以自存,而溺於怪妄必矣。

    17、子貢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既言夫子之言,則是居常語之矣。聖門學者"以仁爲己任",不以苟知爲得,必以了悟爲聞,因有是說。

    18、義理之學,亦須深沈方有造,非淺易輕浮之可得也。

    19、學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顔子未至於聖人處,猶是心粗。

    20、博學于文者,只要得"習坎心亨"。蓋人經歷險阻艱難,然後其心亨通。

    21、義理有疑,則濯去舊見,以來新意。心中有所開,即便劄記,不思則還塞之矣。更須得朋友之助。一日間朋友論著,則一日間意思差別。須日日如此講論,久則自覺進也。

    22、凡致思到說不得處,始復審思明辨,乃爲善學也。若告子則到說不得處遂已,更不復求。

    23、伊川先生曰: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24、學者要自得。《六經》浩眇,乍來難盡曉。且見得路徑後,各自立得一個門庭,

    歸而求之可矣。

    25、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見理。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條平坦底道路。《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謂也。

    或曰:聖人之言,恐不可以淺近看他。曰:聖人之言,自有近處,自有深遠處。如近處怎生強要鑿,教深遠得?揚子曰:"聖人之言遠如天,賢人之言近如地。"頤與改之曰:聖人之言,其遠如天,其近如地。

    26、學者不泥文義者,又全背卻遠去。理會文義者,又滯泥不通。如子濯孺子爲將之事,孟子只取其不背師之意,人須就上面理會事君之道如何也。又如萬章問舜完廩浚井事,孟子只答他大意,人須要理會浚井如何出得來,完廩又怎生下得來。若此之學,徒費心力。

    27、凡觀書不可以相類泥其義。不爾,則字字相梗。當觀其文勢上下之意,如"充實之謂美",與《詩》之"美"不同。

    28、問:瑩中嘗愛文中子:"或問學易,子曰:終日乾乾可也。"此語最盡。文王所以聖,亦只是個不已。先生曰:凡說經義,如只管節節推上去,可知是盡。夫"終日乾乾",未盡得易。據此一句,只做得九三使。若謂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漸漸推去,自然是盡。只是理不如此。

    2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言道之體如此,這裏須是自見得。張繹曰:此便是無窮。先生曰:固是道無窮,然怎生一個無窮,便道了得他?

    30、今人不會讀書。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須是未讀詩時,不達於政,不能專對。既讀詩後,便達於政,能專對四方,始是讀詩。"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須是未讀詩時如面牆,到讀了後便不面牆,方是有驗。大抵讀書只此便是法。如讀《論語》,舊時未讀,是這個人,及讀了,後來又只是這個人,便是不曾讀也。

    31、凡看文字,如七年、一世、百年之事,皆當思其如何作爲,乃有益。

    32、凡解經,不同無害,但緊要處不可不同爾。

    33、淳處到,問爲學之方。先生曰:公要知爲學,須是讀書。書不必多看,要知其約。多看而不知其約,書肆耳。頤緣少時讀書貪多,如今多忘了。須是將聖人言語玩味,入心記著,然後力去行之,自有所得。

    34、初學入德之門,無如《大學》,其他莫如《語》《孟》。

    35、學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論》《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論》《孟》如丈尺衡量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

    36、讀《論語》者,但將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將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若能于《論》《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37、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將聖人之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此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

    38、《論語》有讀了後全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39、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爲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與聖人所以至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

    40、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爲?"

    41、《論語》《孟子》只剩讀著,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某始作此二書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只有寫先儒錯會處,卻待與整理過。

    42、問: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