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破邪论最新章节!

    康熙三十四年,岁在乙亥,七月初三日,姚江黄公卒。其子百家为之《行略》,以求埏道之文于门生郑高州梁,而不果作,既又属之朱检讨彝尊,亦未就,迄今四十余年无墓碑。然予读《行略》中固嗛嗛多未尽者,盖当时尚不免有所嫌讳也。公之理学文章,圣祖仁皇帝知之,固当炳炳百世,特是公生平事实甚繁,世之称之者,不过曰始为党锢,后为遗逸,而中间陵谷崎岖、起军、乞师、从亡诸大案,有为史氏所不详者。今已再易世,又幸逢圣天子荡然尽除文字之忌,使不亟为表章,且日就湮晦。乃因公孙千人之请,捃摭公遗书,参以《行略》,为文一通,使归勒之丽牲之石,并以为上史局之张本。公之卒也,及门私谥之曰“文孝”。予谓私谥非古,乃温公所不欲加之横渠者,恐非公意,故弗称。而公所历残明之官,则不必隐。近观《明史》,于乙酉后诸臣,未尝不援炎兴之例大书也。

    【译文】

    康熙三十四年(1695),岁在乙亥,七月初三日,姚江的黄宗羲公去世了。他的儿子黄百家为其父撰写《先遗献文孝公梨洲府君行略》(简称《行略》),开始想求黄公的门生高州知府郑梁作一篇神道碑文,结果没有作成,又请托翰林院检讨朱彝尊,但也没有写就,到现在距离黄公去世已过去四十多年了,还没有碑文。然而我读《行略》,发现其中还有不少因逊让而没有讲明白的地方,应该是当时难免有所忌讳的原因吧!黄公的理学和文章,圣祖康熙皇帝也知道,一定会彪炳史册、流传百世,不过他一生所经历的事情极为复杂,被世人所知道的,只不过是说他开始为党人、后来为遗民而已,而中间那些坎坷的经历,比如清初起军、乞兵日本、跟从鲁王逃亡海上等重大的节点事情,有许多都是作史的人所未必全部了解的。现在距离黄公的年代已经过了四十年,又幸逢圣明的天子完全废除文字上的忌讳,如果再不赶紧表彰黄公的事迹,时间久了就湮没无闻了。我因黄公的孙子黄千人的请求,收集黄公的遗著,再参考《行略》,写好一篇碑文,让他带回去刻在墓碑上,并且作为修撰官史的机构记载黄公事迹的依据。黄公去世后,被门下弟子私下追赠谥号为“文孝”。我认为私谥不为古人所尚,这是北宋时司马光不愿张载门人强加于张载的原因,恐怕也不是黄公本人的意思,因此碑铭不再作此称呼。而黄公曾出任明朝残余政权授予的官职,亦不必隐去。最近浏览《明史》,对于南明弘光元年乙酉(1645)以后的明朝遗臣,也都是效仿陈寿援引“炎兴”年号而不避讳晋武帝司马炎名讳的先例而大书一番的。

    公讳宗羲,字太冲,海内称为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人也。忠端公尊素长子。太夫人姚氏。其王父以上世系,详见《忠端公墓铭》中。公垂髫读书,即不琐守章句,年十四,补诸生,随学京邸。忠端公课以举业,公弗甚留意也,每夜分,秉烛观书,不及经艺。忠端公为杨、左同志,逆奄势日张,诸公昕夕过从,屏左右,论时事,或密封急至,独公侍侧,益得尽知朝局清流浊流之分。忠端公死诏狱,门户臲卼,而公奉养王父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庄烈即位,公年十九,袖长锥,草疏入京颂冤。至则逆奄已磔,有诏死奄难者,赠官三品,予祭葬,祖父如所赠官,荫子。公既谢恩,即疏请诛曹钦程、李实。忠端之削籍,由钦程奉奄旨论劾,李实则成丙寅之祸者也。得旨,刑部作速究问。五月,会讯许显纯、崔应元,公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蔽体。显纯自诉为孝定皇后外甥,律有议亲之条。公谓:“显纯与奄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谋逆同科。夫谋逆,则以亲王高煦尚不免诛,况皇后之外亲?”卒论二人斩,妻子流徙。公又殴应元胸,拔其须,归而祭之忠端公神主前。又与吴江周廷祚、光山夏承,共锥牢子叶咨、颜文仲,应时而毙。时钦程已入逆案,六月,李实辨原疏不自己出,忠贤取其印信空本,令李永贞填之,故墨在朱上。又阴致三千金于公,求弗质。公即奏之,谓实当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辨岂足信?复于对簿时,以锥锥之。然丙寅之祸,确由永贞填写空本,故永贞论死,而实末减。狱竟,偕同难诸子弟,设祭于诏狱中门,哭声如雷,闻于禁中。庄烈知而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译文】

    黄公的名字是宗羲,字太冲,世人称其为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人。他是忠端公黄尊素的长子。母亲姚氏。祖父以上的世系,具体都记载在忠端公的墓志铭中。黄公小时候读书,就不拘泥于章句,十四岁成为秀才,跟随忠端公在京城的官邸读书。忠端公让他学习举业,黄公对此不是太上心,每天夜半掌烛读书,读的也都不是经书类。忠端公与杨涟、左光斗志同道合,当时魏忠贤的势力日益扩大,他们几人频繁来往,屏退左右,谈论时事,有时送来紧急的密信,只有黄公在旁边侍奉,所以对朝局之中清流、浊流的区别知道得更加清楚。忠端公在诏狱中死去时,家里动荡不安,而黄公侍奉祖父以孝著称。他夜里读完书,就呜呜地哭,这是不想让他母亲听到伤心。崇祯帝即位后,黄公十九岁,袖子里藏着长锥,写好奏疏,到京城诉冤。到了京城,魏忠贤已经被磔尸了。皇帝下诏,被魏忠贤害死者都追赠三品官,由官府祭祀和埋葬,祖父、父亲也一样赐官,子弟承荫。黄公谢恩以后,随即上疏请求诛杀曹钦程和李实。忠端公之所以被革职,是因为曹钦程按照魏忠贤的意思提出弹劾的,而李实则是造成丙寅年(1626)忠端公被杀的罪魁祸首。得到圣旨后,刑部立即查办。五月,会审许显纯、崔应元,黄公与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袖中所藏的长锥猛刺许显纯,刺得他浑身是血。许显纯申诉自己是孝定皇后的外甥,律法上有关于皇亲国戚从轻处理的条例。黄公说:“许显纯与魏忠贤兴起大狱,忠良之臣都死在他们手中,应当按照谋逆罪判决。而谋逆之罪,即使是身为皇子的亲王朱高煦也不能免于被诛杀,何况是皇后的外亲呢?”最后二人被判处斩,妻儿被流放。黄公又捶打崔应元的胸口,拔下他的胡子,归家献祭在忠端公的灵位前。他又和吴江周延祚、光山夏承一起用锥子刺狱卒叶咨、颜文仲,当时就将二人刺死了。其时曹钦程已经被判入逆案。六月,李实申辩,他所上的奏疏其实不是自己写的,是魏忠贤拿他盖好印信的空本,命令李永贞填上内容,所以墨字在红色印章的上面。李实又私下里送给黄公三千两白银,请求他不要再追究。黄公将此事立刻奏明皇帝,说李实竟然在今天还能公然行贿,他的辩解之词哪里能相信呢?再次对簿公堂时,黄公又锥刺李实。不过丙寅年的事情,确实是由李永贞填写的空本,所以李永贞判了死刑,而李实获得从轻发落。结案后,黄公与同时被害者的子弟们在诏狱的中门设祭,哭声如雷,在皇宫之中都能听见。崇祯帝知道后,叹息道:“这些都是忠臣留下的孤儿,朕的心中十分难过!”

    既归,治忠端公葬事毕,肆力于学。忠端公之被逮也,谓公曰:“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可读《献征录》。”公遂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而归宿于诸经。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于书无所不窥者。愤科举之学锢人生平,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斋黄氏,吴中则绛云楼钱氏,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是时,山阴刘忠介公倡道蕺山,忠端公遗命,令公从之游。而越中承海门周氏之绪余,援儒入释,石梁陶氏奭龄为之魁,传其学者沈国模、管宗圣、史孝咸、王朝式辈,鼓动狂澜,翕然从之,姚江之绪,至是大坏。忠介忧之,未有以为计也。公之及门,年尚少,奋然起曰:“是何言与!”乃约吴、越中高材生六十余人,共侍讲席,力摧其说,恶言不及于耳。故蕺山弟子,如祁、章诸公,皆以名德重,而四友御侮之助,莫如公者。蕺山之学,专言心性,而漳浦黄忠烈公兼及象数,当是时,拟之程、邵两家。公曰:“是开物成务之学也。”乃出其所穷律历诸家相疏证,亦多不谋而合。一时老宿闻公名者,竞延致之,相折衷,经学则何太仆天玉,史学则钱侍郎谦益,莫不倾筐倒庋而返。因建续抄堂于南雷,思承东发之绪。阁学文文肃公尝见公行卷,曰:“是当以大著作名世者!”都御史方公孩未亦曰:“是真古文种子也!”有弟宗炎字晦木,宗会字泽望,并负异才,公自教之,不数年,皆大有声,于是儒林有“东浙三黄”之目。

    【译文】

    黄公回家料理完忠端公的丧事后,开始全心全意沉浸于学术一途。忠端公被捕的时候,曾对黄公说:“学者不能不通晓历史,可以读《献征录》。”于是黄公从明代十三朝的《实录》开始,上溯到二十一史,没有不用功钻研的,而最后归于六经。读完经典后,黄公又广泛涉猎九流百家,几乎遍览各种书籍。他愤恨科举之学禁锢人的思想,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于是把家藏的书都读完了,还嫌不够,又抄录本地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千顷斋黄氏、吴中绛云楼钱氏的藏书,一年到头地搜罗书籍。他游历所到的地方,走遍大街小巷地寻访、购买旧书,黄昏时候,就带一名小童背着书籍返回,连夜阅读校订,第二天再出来搜购,这成为经常的事。当时山阴忠介公刘宗周在蕺山宣讲圣学,忠端公生前曾让黄公跟随刘先生学习。然而浙江一带受到海门先生周汝登的影响,将儒家融入佛教,石梁陶奭龄是这一派的领袖,传承他学说的有沈国模、管宗圣、史孝咸、王朝式等人,影响很大,服膺其思想的人很多,于是阳明之学的传统就被严重败坏了。忠介公刘宗周对此十分担忧,但没有应对之法。黄公求学忠介公门下时,年纪还小,激动地说:“他们说的都是些什么话!”于是约集吴、越地区品行兼优的同学六十余人,一起在忠介公门下读书,尽力反驳他们的学说,从此忠介公再听不到异端胡言了。所以刘宗周的弟子如祁彪佳、章正宸等,都以德义著称,而门生之中抵御外面攻击的,以黄公的作用最大。刘宗周的学说,专门谈论心性,而漳浦忠烈公黄道周还研究象数,当时被比拟为二程(程颢和程颐)和邵雍两家。黄公评价其学说:“那是通晓万事之理步入成功之路的学问。”于是以自己所钻研的诸家律历之学与之进行比较印证,也多有不谋而合之处。当时的名师宿儒有知道黄公的,都竞相请他来互相切磋学问,其中研究经学的有太仆何天玉,研究史学的有侍郎钱谦益,没有不倾尽所学与之交流而返回的。黄公在南雷修建了续抄堂,意思是继承黄震的传统。内阁大学士文肃公文震孟曾见到黄公参加科考时所作的文章,说:“这位将来会以大著作闻名于世!”都御史方震孺也说:“真是个古文种子。”黄公有两位弟弟,一弟宗炎,字晦木,一弟宗会,字泽望,都是很有才学之人,黄公亲自教授他们,没有几年都很有声望,于是学界有了“东浙三黄”之称。

    方奄党之锢也,东林桴鼓复盛,慈谿冯都御史元飏兄弟,浙东领袖也。月旦之评,待公而定。而逾时中官复用事,于是逆案中人,弹冠共冀然灰,在廷诸臣,或荐霍维华,或荐吕纯如,或请复涿州冠带。阳羡出山,已特起马士英为凤督,以为援阮大铖之渐。即东林中人,如常熟亦以退闲日久,思相附和。独南中太学诸生,居然以东都清议自持,出而厄之。乃以大铖观望南中,作《南都防乱揭》。宜兴陈公子贞慧、宁国沈征君寿民、贵池吴秀才应箕、芜湖沈上舍士柱共议,以东林子弟推无锡顾端文公之孙杲居首,天启被难诸家推公居首,其余以次列名,大铖恨之刺骨。戊寅秋七月事也。荐绅则金坛周仪部镳实主之。说者谓庄烈帝十七年中善政,莫大于坚持逆案之定力,而太学清议亦足以寒奸人之胆,使人主闻之,其防闲愈固,则是揭之功不为不巨。壬午入京,阳羡欲荐公以为中书舍人,力辞不就。一日,游市中,闻铎声,曰:“非吉声也。”遽南下,已而,大兵果入口。甲申难作,大铖骤起南中,遂案揭中一百四十人姓氏,欲尽杀之。时公方之南中,上书阙下而祸作。公里中有奄党首纠刘忠介公并及其三大弟子,则祁都御史彪佳、章给事正宸与公也。祁、章尚列名仕籍,而公以朝不坐燕不与之身,挂于弹事,闻者骇之。继而里中奄党徐大化侄、官光禄丞者复疏纠,遂与杲并逮。太夫人叹曰:“章妻滂母,乃萃吾一身耶!”贞慧亦逮至,镳论死,寿民、应箕、士柱亡命,而桐城左氏兄弟入宁南军。晋阳之甲,虽良玉自为避流贼计,然大铖以为揭中人所为也。公等惴惴不保,驾帖尚未出,而大兵至,得免。

    【译文】

    当时阉党被禁锢,东林党的声势再次兴盛起来,都御史慈谿冯元飏及其弟冯元飙,都是浙东地区的领袖人物。对于人物的评价,以黄公的意见为准。但不久宦官又得势了,于是逆案中的人物都弹冠相庆,希望可以死灰复燃。在朝的许多大臣,有的荐举霍维华,有的荐举吕纯如,有的请求恢复涿州冯铨的官职。阳羡周延儒出仕后,特别起用马士英为凤阳总督,作为提拔阮大铖的铺垫。即使是东林党人,如常熟的钱谦益也因为退职闲居久了,考虑依附这些人。只有南京的太学生们,以东汉太学的清议为榜样,出来制止他们。因为阮大铖来观望南京的形势,由此作了《南都防乱揭》。宜兴的陈贞慧、宁国的沈寿民、贵池的吴应箕、芜湖的沈士柱一起商议,东林子弟之中推举无锡端文公顾宪成的孙子顾杲为首,天启年间遇难的诸家推举黄公为首,其余的则按照次序签名,阮大铖对这些人恨之入骨。这是戊寅年(1638)七月的事情。士绅们则以南京礼部主事金坛人周镳实际为首。议论者说,崇祯帝在位十七年中,最正确的措施在于坚持逆案不能翻,而太学的清议也足以震慑奸臣之胆,皇帝听说这些,对奸党的防备更加牢固,所以说这份揭帖的作用是巨大的。壬午年(1642),黄公入京,阳羡周延儒想推荐他做中书舍人,黄公坚决推辞不任职。一天,黄公在街市中听到铎声,说:“这不是吉利的声音。”于是立即南下,不久清兵果然进了山海关。甲申年(1644)京城陷落,阮大铖在南京迅速崛起,于是查办在揭帖中署名的一百四十人,想要将他们全部杀害。当时黄公到南京,刚上书福王,祸事就爆发了。黄公的同乡中有阉党,首先弹劾忠介公刘宗周及其三大弟子,即都御史祁彪佳、给事中章正宸与黄公。祁、章二人已经出仕为官,而黄公作为一介平民,却被弹劾,知道的人都很惊讶。随后,同乡中阉党徐大化的侄子、任职光禄丞的又上疏弹劾,于是黄公与顾杲一起被逮捕。黄公的母亲叹息说:“王章之妻、范滂之母,要集于我一身了吗?”陈贞慧也被抓了,周镳被判处死刑,沈寿民、吴应箕、沈士柱逃亡了,桐城的左氏兄弟加入宁南侯左良玉的军中。左良玉兴兵“清君侧”,虽然他的目的是为了躲避流贼,但阮大铖却认为是揭帖中署名的那些人所鼓动的。黄公等人惴惴不安,恐怕不能自保,幸而逮捕他们的公文还没有发出,清兵就到了,得以幸免于难。

    南中归命,公踉跄归浙东,则刘公已死节,门弟子多殉之者。而孙公嘉绩、熊公汝霖,以一旅之师,画江而守,公纠合黄竹浦子弟数百人,随诸军于江上,江上人呼之曰“世忠营”。公请援李泌客从之义,以布衣参军,不许,授职方,寻以柯公夏卿与孙公等交举荐,改监察御史,仍兼职方。方、王跋扈,诸乱兵因之。总兵陈梧自嘉兴之乍浦,浮海至余姚,大掠。王职方正中方行县事,集民兵击杀之,乱兵大噪。有欲罢正中以安诸营者,公曰:“借丧乱以济其私,致干众怒,是贼也。正中守土,即当为国保民,何罪之有!”监国是之。寻以公所作《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颁之浙东。

    【译文】

    南京被清兵占据后,黄公狼狈返回浙东,而当时刘宗周先生已经殉国,门中弟子多有跟随刘先生一起殉国的。孙嘉绩、熊汝霖率领一支军队隔江而守,黄公召集黄竹浦的子弟数百人,跟随军队来到长江前线,被当地的人称作“世忠营”。黄公请求按照李泌以君主之客的身份从政的先例,以平民身份参与军事,但不被允许,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因为柯夏卿与孙嘉绩的推荐,黄公改任监察御史,仍然兼职方司的职务。当时统兵的方国安、王之仁十分跋扈,许多乱兵都投靠二人。总兵陈梧从嘉兴的乍浦渡海到余姚,大肆抢掠。代理余姚知县的职方主事王正中,召集民兵将其击杀,乱兵大肆喧哗。有人想要罢免王正中,借此安抚各营官兵,黄公说:“乘着国亡战乱的机会来实现个人的私利,以致犯了众怒,这样的人就是贼寇。王正中身负保护地方的职责,就应当为国家服务,保卫民众,哪有什么罪!”监国的鲁王认同黄公所言。不久,鲁王将黄公所作的《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颁行于浙东。

    马士英在方国安营,欲入朝,朝臣皆言其当杀,熊公汝霖恐其挟国安以为患也,好言曰:“此非杀士英时也,宜使其立功自赎耳。”公曰:“诸臣力不能杀耳。春秋之孔子,岂能加于陈恒,但不得谓其不当杀也。”熊公谢焉。又遗书王之仁曰:“诸公何不沉舟决战,由赭山直趋浙西,而日于江上放船鸣鼓,攻其有备,盖意在自守也。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北兵即不发一矢,一年之后,恐不能支,何守之为?”又曰:“崇明,江海之门户,曷以兵扰之,亦足分江上之势。”闻者皆是公言而不能用。张国柱之浮海至也,诸营大震,廷议欲封以伯,公言于孙公嘉绩曰:“如此则益横矣,何以待后?请署为将军。”从之。公当抢攘之际,持议岳岳,悍帅亦慑于义,不敢有加。

    【译文】

    马士英在方国安的军营中,想要入朝,朝臣都说应该杀掉他,只有熊汝霖担心马士英会挟持方国安作乱,出言安抚大家说:“现在不是杀马士英的时候,应让他立功以赎罪。”黄公说:“大臣们没有能力杀马士英罢了。春秋时候的孔子,也没有能力将齐国的权臣陈恒怎么样,但是却不能说陈恒不该杀。”熊汝霖因此道歉。黄公又给王之仁写信说:“诸公为什么不破釜沉舟,与敌人决一死战,由赭山直奔浙西,却每天在江上游船、擂鼓壮势,攻击敌人已经有准备的地方,大概的意图是防守。小小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要供养十万军队,即使清兵不发一箭,一年之后,恐怕也不能支撑,还守着做什么呢?”又说:“崇明,是长江和东海的门户,为何不派兵骚扰,也可以减轻长江防守的压力。”听到黄公所言的人都深以为是,但是却不能实行。张国柱渡海而来,各营的军将都很震动,朝廷商讨打算封他为伯爵,黄公对孙嘉绩说:“这样的话会让张国柱更加骄横,又该如何对待以后再来的军将呢?请将其任命为将军。”这个意见被采纳了。黄公在乱军之中,所提建议都十分刚正,骄悍的将领也被其正义所震慑,而不敢加害他。

    自公力陈西渡之策,惟熊公尝再以所部西行,功下海盐,军弱不能前进而返。至是孙公嘉绩以所部火攻营卒尽付公,公与王正中合军得三千人。正中者,之仁从子也。其人以忠义自奋,公深结之,使之仁不以私意挠军事,故孙、熊、钱、沈诸督师皆不得支饷,而正中与公二营独不乏食。查职方继佐军乱,披发走公营,巽于床下,公呼其兵,责而定之,因为继佐治舟,使同西行。遂渡海,札潭山,烽火遍浙西。太仆寺卿陈潜夫以军同行,而尚宝司卿朱大定、兵部主事吴乃武等皆来会师,议由海宁以取海盐。因入太湖,招吴中豪杰。百里之内,牛酒日至,军容甚整,直抵乍浦。公约崇德义士孙奭等为内应,会大兵已纂严,不得前,于是复议再举,而江上已溃。公遽归,入四明山,结寨自固,余兵愿从者尚五百余人。公驻军杖锡寺,微服潜出,欲访监国消息,为扈从计。戒部下善与山民相结,部下不能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焚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公无所归。于是姚江迹捕之檄累下,公以子弟走入剡中。

    【译文】

    自从黄公极力建议西进之策,只有熊汝霖曾两次命令他的军队西进,攻下了海盐,但因为军力太弱,不能继续前进而返回。于是,孙嘉绩把他统领的火攻营全都交给黄公,黄公又与王正中合兵一处,共有三千人。王正中,是王之仁的侄子。这个人以忠义自勉,黄公与他亲密结交,使得王之仁能不以私人意图干扰军事。所以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沈宸荃各位督师都不能支用粮饷,而只有王正中和黄公两营不缺乏粮饷。职方主事查继佐的军队发生了哗变,他披头散发逃入黄公的军营,藏在床底下,黄公叫来他的兵卒,斥责且平定了兵变,然后给查继佐准备了船,让他和自己一同西进。于是他们渡海,驻扎在潭山,当时浙西已经是烽火遍布。太仆寺卿陈潜夫率领军队同行,尚宝司卿朱大定、兵部主事吴乃武等都来会师,商议经海宁进攻海盐。于是他们到了太湖,招募吴中地区的豪杰之士。百里之内,每天都以牛酒犒军,军容十分整齐,一直进军到达乍浦。黄公约崇德的义士孙奭等作为内应,但这时清兵已经把这一地区戒严,不能前进,于是又商议再次进兵,但长江防线已经崩溃了。黄公迅速退撤,到了四明山,结成山寨以牢固自守,剩下愿意追随的士兵有五百余人。黄公驻军在杖锡寺,换便服悄悄离开,想去寻访鲁王的消息,为的是能够跟随护卫。他戒令部下要与山民好好相处,但是部下不能遵从戒令,山民恐怕招来祸患,偷偷焚烧了营寨,部将茅翰、汪涵也死了,黄公也就没有地方可去了。这时候姚江抓捕他的公文多次下达,于是就带着子弟来到剡县一带。

    己丑,闻监国在海上,乃与都御史方端士赴之,晋左佥都御史,再晋左副都御史。时方发使拜山寨诸营官爵,公言:“诸营之强,莫如王翊;其乃心王室,亦莫如翊;诸营文臣辄自称都御史、侍郎,武臣自称都督,其不自张大,亦莫如翊。宜优其爵,使之总临诸营,以捍海上。”朝臣皆以为然,定西侯张名振弗善也。俄而大兵围健跳,城中危甚,置靴刀以待命,荡湖救至得免。时诸帅之悍,甚于方、王,文臣稍异同其间,立致祸,如熊公汝霖以非命死,刘公中藻以失援死,钱公肃乐以忧死。公既失兵,日与尚书吴公钟峦坐船中,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而已。

    【译文】

    己丑年(1649),黄公听说鲁王在海上流亡,就与都御史方端士前往,被晋升为左佥都御史,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当时鲁王正在派人去封赐驻守山寨的各将领的官爵,黄公说:“这些将领中实力最强的是王翊;而最尽忠朝廷的也是王翊;各军营中的文臣动辄就自称都御史、侍郎,武将动辄自称都督,没有妄自尊大的也只有王翊。应当封赏他好的爵位,让他总管所有的军队,捍卫海上的安全。”朝臣都同意黄公的建议,定西侯张名振却不认同。不久,清兵围困健跳,城中十分危急,黄公在靴子中藏了匕首,预备在城破时自杀,荡湖伯阮进的救兵到来,才幸免于难。当时军将的彪悍,比方国安、王之仁还要厉害,文臣稍微有不同的意见,就立刻招来灾祸,例如熊汝霖死于非命,刘中藻因为得不到救援而死,钱肃乐忧愤而死。黄公已经失去了军队,每天与尚书吴钟峦坐在船中,严肃地讲习学问,闲暇时注解《授时》《泰西》《回回》三种历法而已。

    公之从亡也,太夫人尚居故里,而中朝诏下,以胜国遗臣不顺命者,录其家口以闻。公闻而叹曰:“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矣。”乃陈情监国,得请,变姓名,间行归家。公之归也,吴公掉三板船送之二十里外,呜咽涛中。是年,监国由健跳至翁洲,复召公副冯公京第乞师日本,抵长埼,不得请,公为赋《式微》之章,以感将士。

    【译文】

    黄公跟随鲁王流亡的时候,他的母亲还在家乡居住,而清朝颁布诏令,凡是明朝遗民不肯归顺的,就要把他们的家属登记造册上报。黄公听到这个消息,叹息道:“主上因为我是忠臣的后代而依仗我,所以我才惶惶不安而不忍离去。现在我的方寸已经大乱,我不能做母亲被俘而投降的姜维。”于是向鲁王陈明情况,得到允许后,黄公便改名换姓,从小路回到家乡。黄公临行时,吴钟峦亲自用舢板送了二十余里,两人在涛声之中痛哭而别。这一年,鲁王从健跳移往翁洲,又召黄公作为冯京第的副使赴日本请求出兵援助,到了长崎却没有搬到救兵,黄公为将士们诵读《式微》,以此感动将士。

    公既自桑海中来,杜门匿景,东迁西徙,靡有宁居。而是时大帅治浙东,凡得名籍与海上有连者,即行翦除。公于海上,位在列卿,江湖侠客多来投止,而冯侍郎京第等结寨杜嶴,即公旧部,风波震撼,龁日至。当事以冯、王二侍郎与公名并悬象魏,又有上变于大帅者,以公为首,而公犹挟帛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