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大观茶论最新章节!

br />
    杓

    杓,即量沸水用的水勺。水勺的大小,应当以能盛一盏水为量,如果超过了一盏的容量,那剩下的沸水就一定要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盏的量,那就一定要再舀来补上。勺里的沸水倾倒的次数多了,茶水一定就凉了些。

    水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水质轻、水味甘甜是水的自然本性,只有这最难得。古人品水,虽然说以镇江中泠泉水、无锡惠山泉水为上品,可是人们离那有远有近,不方便随意取得。其实,只要取清洁的山中泉水就好了。其次,可取人们常常汲取的井水。至于那江河的水,因有鱼鳖的腥味,泥泞的污浊,即使是质轻味甜也不可取用。用于冲茶的沸水,以沸水中接连跳出一连串的鱼目、蟹眼一样的水花为准则。如果水沸腾的时间过长,就要往里加些新水,放在火上再烧一小会儿后使用。

    点

    点,即点茶,把茶瓶里的沸水注入茶盏。点茶的方法不尽相同。要先往茶盏中的茶末加少许的水。搅动调和成像溶胶一样的茶膏,过了片刻,然后把沸水注入茶盏,用筅搅拌。如果手重筅轻,茶汤中没有出现粟纹、蟹眼形状的汤花,这叫做“静面点”。大概因为击拂不用力,茶不能立即生发,沸水和茶膏还没有融合,又再增添沸水,这样,茶的色泽还没有完全焕发出来,茶末的英华层层散开,茶就不能及时泡开了。有的随着沸水注入,不断的击拂茶汤,手笔都用力较重。这时茶面上漂浮着立纹,这叫做“一发点”。大妈因为水调得太久,指腕搅动得不够娴熟连贯,茶面不能像粥面一样凝结而有光泽,而茶的力道已安全散尽,茶面虽然泛起了云雾,可容易生出水脚。

    而深谙点茶奥妙的人,就会根据茶末的多少注入沸水,将茶膏调得像融化的胶汁。

    首先,他们环绕茶盏的边沿往里加水,不让沸水直冲茶末,要想使注入的沸水力势不太猛,就要用筅先搅动茶膏,再渐渐加力击拂。手的动作轻,筅的力度重,手指绕着手腕旋转,将茶汤上下搅拌得透彻,就像发酵的酵母在面上慢慢发起一样。汤花有的像稀疏的星星,有的像皓洁的圆月,光彩灿烂地从茶面上生发出来。这时点茶的功夫已到位了。

    第二次注水要从茶面上注入,先要绕茶面注入细线一样的一圈,接着,一边急速注水急速提瓶,茶面纹丝不动,一边用力击拂,茶的色泽渐渐舒展开,茶面上泛起错落有致的珠玑似的汤花。

    第三次注水要多,像先前那样击拂,击拂得轻而均匀,围绕着盏心,顺着同一个圆环回旋反复击拂,直到盏里的茶汤里外透明,粟纹、蟹眼似的汤花泛起凝结,错落地生起,这时茶的色泽已十得六七了。

    第四次注水要少,筅搅动的幅度要宽,速度要慢,这时茶的清真华彩已焕发出来,云雾渐渐从茶面生起。

    第五次注水可以稍微不受约束,搅动筅要轻松、均匀、透彻,如果茶还没有完全生发,就用力击拂使它生发出来;如果已尼生发,就用筅轻轻拂动使茶面收敛凝聚。如果茶面上结成云雾,结成雪花,这时花色已全部呈现出来。

    第六次注水是要看茶的立作状态。茶面上乳点突出凝结,只要用缓慢地环绕茶面拂动就可以了第七次注水是要分辨茶的轻重清浊。观察茶汤稀稠是滞适中,好了就可以停止了。这里茶面上细乳如云雾汹涌,好像要溢出茶盏腾起,在盏的周围回旋不动,叫做“咬盏”。应当慢慢品尝那轻灵、清浮、醇和的茶水,《桐君录》中说:“茶的上面有一层浓厚浮沫,喝了它对人的身体特别有益。即使喝得很多也不为过量。

    味

    茶以味为上。香、甜、重、滑,是茶的全味,只有北苑、壑源的茶中珍品才兼有这四种真味。如果茶的味道醇厚可茶劲不足,原因是制茶蒸茶、压榨得太久了。茶枪即茶芽是枝条刚开始生长时萌生的,木性酸,茶芽过长,那茶的味道一开始是甘甜醇厚的,可最后却有些涩。茶旗则是刚刚展开的嫩叶,叶的味道苦,旗长得太老,那茶的味道一开始时留有苦味,可喝到最后反而觉得甘甜。芽夸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至于那茶中的极品,原真的香味,灵秀的味道,自然不同一般。

    香

    茶有原真的香气,不是龙脑、麝香这类的名贵香料可相癖美。想要得此真香,一定要把茶叶蒸到熟透再压榨,直到汁水压榨干了再细细地研磨,研细之后才可制成茶饼。这样造出的茶就具备了和美的气韵,新茶入盏即清香四溢,犹如秋气一般清楚怡人。如果蒸茶时蒸气中夹杂有桃仁之类的异味,那茶味就酸烈难闻了。

    色

    嗅尽茶香,再观茶色。点茶时,茶汤的颜色以纯白色为上等真品,青白色的就差了一等,灰白色的更次,黄白色的又在此之下了。采茶、制茶,上得天时,下尽人力,茶色必然是纯白色的。如果天气暴热,茶芽肆意疯长,采茶、制茶不能及时完成,长时积压,即便是纯白色的茶也会变黄了。如果蒸、压得稍微生了些,茶色就显青白;而蒸、压得过熟又显出灰白色,如果茶汁压榨得不够干净,那茶色就青暗;烘茶时焙火太旺,那茶色就会昏暗发红。

    藏焙

    焙茶是极有讲究的。如果茶烘烤的次数多了,茶饼表面就显得干燥,香气锐减;若烘烤不足,又茶色驳杂,香味散尽。因此须在新芽初生时,即加以烘烤,除去水陆风湿之气。烘烤时要在炉子里放上熟火,用死灰掩盖七分火,露出三分火,这三分露火也要用轻灰稀疏地覆盖起来。过了许久就将焙蒌放在炉上,用来逼散篓中的潮气,然后把茶芽均匀地摆列在焙篓里,一定要让焙篓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烘到,避免有的茶因被遮蔽而烘烤不完全。焙得正到火候时就赶快把露火全部用死灰覆盖起来。用火的多少根据焙篓的大小增减。把手伸到焙炉中,以火气虽热却不至于烫手为宜,常常用手摸一摸茶芽。芽即使很热也没有什么妨害,要让那火力把茶芽整体都烘烤得透彻才好。有人说,焙火的热度如果只达到人的体温,只能使茶表皮干燥罢了。而茶体内的湿润之气并未烘尽,那就再烘烤一次。茶焙完之后,就密土封在用了很久的竹制漆器中保存起来。天阴潮湿的时候不可开封,到年终再焙一次,茶色依然如新。

    品名

    茶已制成,则须冠以美名。名茶皆因产茶圣地的茶叶而得名。就像名叫“耕”的茶之出自平园台星岩叶,“刚”的茶名出自高峰青凤髓叶,“思纯”的茶名出自大岗叶,“屿”的茶名出自屑山叶,“五崇柞”的茶名出自罗汉上水桑芽叶,“坚”的茶名出自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辉”的茶名出自秀皮林叶,“师复、师贶”的茶名出自虎岩叶,“椿”的茶名出自无又岩芽叶,“懋”的茶名出自老窠园叶,各自专有那茶之美妙,不曾混淆,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后来各地的茶叶争相出售,有的互相盗用其名,以致真假难疼。孰不知茶的好坏,全在于制造工艺的精巧和拙劣罢了,哪里是所产地的山冈土地的虚名所能增减的呢!茶农焙出的茶,固然有先前质优而质劣的,也有先前质劣而后质优的,这也是由于产茶园地的土质变异了啊!

    外焙

    道尽名茶,再来看看世间所说的“外焙”之茶。外焙,即非官方的民间个人私设的制茶处所。所谓“外焙”茶,叶体瘦外、颜色驳杂、气味淡薄,和“正焙”茶相比,显然可以辨别。近年来有些好事之人,常常在装茶的竹筐里藏一半“外焙”茶,以次充好。从事“外焙”的茶工,模仿“正焙”久了,也越做越精巧,完全取法北苑、壑源“正焙”的规模,把“外焙”仿制成了“正焙”的模样,惟妙惟肖。却不知茶饼的大小虽然相同,可缺少“正焙”的风骨;色泽虽然莹润,可缺少内在的蕴味;形体虽然结实,可缺少细密的纹理;茶味虽然醇厚,可缺乏香气而显涩滞。模仿的虽然很像,可怎么能逃脱“外焙”的名声呢?虽然这样,茶依然还是有“外焙”的、有“浅焙”的。“浅焙”的茶与壑源“正焙”的茶相差不远,制造得也很精巧,颜色也晶莹洁白。点茶时,如果击拂有度,茶体也能在茶汤中立起,只是甘甜、醇厚、馨香、爽滑的味道,比起“正焙”的,稍逊一辞行。对于外焙的茶还是能够明显地辨别出来。还有一些更过分的,甚至采摘柿叶、橄榄嫩芽,同茶叶掺尽可杂起来制造,虽与茶叶相似,但点茶时隐隐有些像轻絮似的东西漂浮在茶面上,不能产生粟纹似的汤花,这正是假冒产品的明证啊!桑苎翁曾经说过:“茶中掺入草木析叶子,人喝了是要生病的。”这一点,喝茶的人怎能不明鉴别,细分辨呢。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