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文献通考最新章节!

    ○古扬州

    《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北距淮,东南距海,旧曰南距海,今改为东南。具注《序目篇》),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彭蠡,泽名,今在浔阳郡彭泽县。水所停曰潴。阳鸟随阳之鸟也。言彭蠡之水既聚,则阳鸟所共居之。阳鸟,鸿雁之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谓北江、中江、南江也。震泽,吴太湖名,今吴兴郡界。底,致也)。蓧簜既敷(蓧,箭竹。簜,大竹也。敷,谓布地而生),草夭木乔(夭,盛貌。乔,高也。夭音於骄反)。厥土涂泥(地卑湿)。岛夷卉服(海曲谓之岛。夷夷,海中之夷。卉服,絺葛之属也。卉,许贵反)。沿於江海,达於淮、泗(顺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舜置十二牧,扬州其一。《周礼 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今在会稽郡山阴县),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川,水之通流者也。五湖,在吴郡、吴兴、晋陵三郡)。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鸟,孔雀、翡翠之属。兽,犀、象之属),榖宜稻。"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在於天官,斗则吴之分野(汉之会稽、九江、丹阳、章郡、庐江、广陵、六安、临淮,皆其分也。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宣城、丹阳、晋陵、吴郡、吴兴、馀杭、新定、新安、会稽、馀姚、临海、缙雲、永嘉、东阳、信安、鄱阳、浔、阳章郡、临川、庐陵、宜春、南康、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地也。按吴国之分,虽强盛之时,殊不全得扬州之地。今配星次,且约《汉书》,其历代所属,则各具於诸郡),兼得楚及南越之交(汉之江夏、汝南地,今蕲春、弋阳宜属楚。地汉之南海地,今潮阳宜属越之地)。亦古荒服之国。春秋时,属吴、越二国。越灭吴,尽并其地。战国时属楚。秦兼天下,置郡,此为九江(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蕲春、弋阳、鄱阳、章郡、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是)、障(今宣城、新安、新定、丹阳郡之西境及吴兴郡之西境,皆是)、会稽(今丹阳郡之东境,晋陵、吴郡、馀杭、会稽、馀姚、东阳、信安、缙雲、临海、永嘉、吴兴郡之东境,皆是)、闽中(今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皆是)、南海郡之东境(今潮阳郡是)。汉改九江曰淮南国,及封皇子长为淮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领郡六)。後汉因之(治历阳。汉末移治寿春,刘繇又移治曲阿。历阳、寿春并今郡县。曲阿今丹阳郡丹阳县。濞,疋备反)。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属吴也。魏、晋亦置扬州(治寿春。平吴,领郡十八,治建业今丹阳郡江宁县)。元帝渡江,扬州遂为王畿,领江东、浙江地。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後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寻复旧(领郡十八,治建康,即建业。顺帝改刺史曰牧)。又分置南兖州(领郡九,治广陵)、南徐州(领郡十七,治京口,今丹阳郡)、南荆河州(领郡十三,治历阳)、江州(领郡九,治湓阳)。齐并因前代,唯徙置豫州(领郡二十一,治寿春)、北兖州(领郡七,治淮阴,今郡)、北徐州(领郡五,治锺离,今郡)。梁、陈分裂,不可详焉。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道(广陵、庐江、蕲春、同安、永阳、锺离、寿春、淮阴、历阳、弋阳)、江南道(丹阳、晋陵、吴郡、馀杭、会稽、馀姚、东阳、新定、信安、吴兴、缙雲、临海、永嘉、新安、长乐、清源、建安、临汀、漳浦、潮阳)、江南西道(宣城、章郡、鄱阳、南康、临川、庐陵、浔阳、宜春)。五代淮南、江东西为南唐,两浙为吴越,闽为王氏。其後南唐取闽,至宋开宝八年,取南唐。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纳土,始尽有扬州之地,为淮南东西路、浙东西路、江东西路、福建路。

    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崩,江淮濒海,地非形势,得之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距守(吴、晋、宋、齐、梁、陈皆缘江淮要害之地置兵)。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汉武帝时,朱买臣上言:"东越王数反,居泉山之上,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永嘉之後,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牿,盖亦因颜、谢、徐、庾之风焉。

    ◎古扬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十二国

    吴 越 楚(东境是) 舒 黄 弦 蓼 巢 蒋 六 桐 锺离

    ▲秦时为郡五

    九江郡 障郡 闽中郡 会稽郡 南海郡(东境是)

    ▲汉时为郡国七县九十七

    庐江郡十二县(舒 居巢 龙舒 临湖 雩娄 襄安 浔阳 灊 皖 湖陵松滋 枞阳)

    九江郡十五县(寿春邑 逡遒 成德 晁皋 阴陵 历阳 堂涂 锺离 合肥东城 博乡 曲阳 建阳 全椒 阜陵)

    会稽郡二十六县(吴 曲阳 乌伤 毗陵 馀暨 阳羡 诸暨 无锡 山阴句章 丹徒 馀姚 娄 上虞 海盐 剡 由拳 太末 乌程 鄮 馀杭 鄞钱塘 富春 冶 回浦)

    丹阳郡十七县(宛陵 於潜 江乘 春榖 秣陵 故鄣 句容 泾 丹阳石城 湖熟 陵阳 芜湖 黟 溧阳 歙 宣城)

    豫章郡十八县(南昌 庐陵 彭泽 鄱阳 历陵 馀千 柴桑 艾 赣 新淦南城 建城 宜春 海昏 雩都 鄡阳 南壄 安平)

    广陵国四县(广陵 江都 高邮 平安)

    六安国五县(六 蓼 安丰 安风 阳泉)

    临淮郡(南境县见徐州)

    江夏郡(东境是县见荆州)

    南海郡(东境是县见南粤)

    ▲晋时为郡国二十二县二百有五

    广陵郡八县(淮阴 射阳 舆 海阳 广陵 盐渎 淮浦 江都)

    临淮郡十县(盱眙 东阳 高山 赘其 潘旌 高邮 淮陵 司吾 下相徐)

    淮南郡十六县(寿春 成德 下蔡 义城 西曲阳 平阿 历阳 全椒 阜陵锺离 合肥 逡遒 阴陵 当涂 东城 乌江)

    庐江郡十县(阳泉 舒 灊 皖 浔阳 居巢 临湖 襄安 龙舒 六)

    弋阳郡七县(西阳 晁 蕲春 邾 西陵 期思 弋阳)

    丹阳郡十一县(建邺 江宁 丹阳 于湖 芜湖 永世 溧阳 江乘 句容湖熟 晁陵)

    宣城郡十一县(宛陵 家城 陵阳 安吴 临城 怀安 石城 泾 春榖广德 宁国)

    新安郡六县(始新 遂安 黟 歙 海宁 黎阳)

    鄱阳郡八县(广晋 鄱阳 乐安 馀干 鄡阳 历陵 葛阳 晋兴)

    毗陵郡七县(丹徒 曲阿 武进 延陵 毗陵 既阳 无锡)

    吴郡十一县(吴 嘉兴 海盐 盐官 钱塘 富阳 桐庐 建德 寿昌 海虞 娄)

    吴兴郡十县(乌程 临安 馀杭 武康 东迁 於潜 故鄣 安吉 原乡长城)

    会稽郡十县(山阴 上虞 馀姚 句章 鄞 鄮 始宁 剡 永兴 诸暨)

    临海郡八县(章安 临海 始丰 永宁 宁海 松阳 安固 横阳)

    东阳郡九县(长山 永康 乌伤 吴宁 太末 信安 丰安 定阳 遂昌)

    豫章郡十六县(南昌 海昏 新淦 建城 望蔡 艾 康乐 丰城 永修建昌吴平 豫章 彭泽 新吴 宜丰 锺陵)

    临川郡十县(临汝 西丰 南城 东兴 南丰 永城 宜黄 安浦 西宁新建)

    庐陵郡十县(西昌 高昌 石阳 巴邱 南野 东昌 遂兴 吉阳 兴平阳丰)

    安成郡七县(平都 宜春 新喻 永新 安福 萍乡 广兴)

    南康郡五县(赣 雩都 平固 南康 揭阳)

    晋安郡八县(原丰 新罗 宛平 同安 侯官 罗江 晋安 温麻)

    建安郡七县(建安 吴兴 东平 建阳 将乐 邵武 延平)

    ▲隋时为郡二十二县一百二十二

    江都郡十六县(江阳 江都 海陵 宁海 高邮 安宜 山阳 盱眙 盐城清流 全椒 六合 永福 句容 延陵 曲阿)

    锺离郡四县(锺离 定远 化明 涂山)

    淮南郡四县(寿春 安丰 霍邱 长平)

    弋阳郡六县(光山 乐安 定城 殷城 固始 期思)

    历阳郡二县(历阳 乌江)

    庐江郡七县(合肥 庐江 襄安 慎 霍山 晁水 开化)

    同安郡五县(怀宁 宿松 太湖 望江 同安)

    蕲春郡五县(蕲春 浠水 蕲水 黄梅 罗田)

    丹阳郡三县(江宁 当涂 溧水)

    宣城郡六县(宣城 泾 南陵 秋浦 永世 绥安)

    新安郡三县(休宁 歙 黟)

    鄱阳郡三县(鄱阳 馀干 弋阳)

    毗陵郡四县(晋陵 江阴 无锡 义兴)

    吴郡五县吴(昆山 常熟 乌程 长城)

    遂安郡三县(雉山 遂安 桐庐)

    馀杭郡六县(钱塘 富阳 馀杭 於潜 盐官 武康)

    永嘉郡四县(括苍 永嘉 松阳 临海)

    会稽郡四县(会稽 句章 剡 诸暨)

    东阳郡四县(金华 永康 乌伤 信安)

    豫章郡四县(豫章 丰城 建昌 建城)

    九江郡二县(湓城 彭泽)

    临川郡四县(临川 南城 崇仁 邵武)

    庐陵郡四县(庐陵 太和 安福 新淦)

    宜春郡三县(宜春 萍乡 新喻)

    南康郡四县(赣 虔化 雩都 南康)

    建安郡四县(闽 建安 南安 龙溪)

    义安郡五县(海阳 程乡 潮阳 海宁 万川)

    ▲唐时为州四十一县二百有九

    扬州七县 楚州五县 濠州三县 寿州五县 滁州三县 和州三县庐州五县舒州五县 蕲州四县 光州五县 宣州十县 昇州四县池州四县 歙州六县 饶州五县 信州四县 润州六县 常州五县苏州七县 湖州五县 杭州八县 睦州六县 越州七县 明州四县台州五县 处州六县 温州四县 婺州七县 衢州四县 江州三县洪州七县 抚州四县 吉州五县 袁州三县 虔州七县 建州五县福州十县 泉州四县 漳州三县 江州三县 潮州三县

    ▲宋时为州五十九县二百九

    扬州三县 泰州四县 通州二县 真州二县 高邮军二县 楚州四县濠州二县 寿州五县 滁州三县 和州三县 庐州三县 无为军三县舒州五县 蕲州四县 光州四县 宁国府六县 建康府五县 池州六县 太平州三县 广德军二县徽州六县 饶州六县 信州六县镇江府四县 常州四县 江阴军一县 平江府五县 嘉兴府四县 湖州六县 临安府九县 严州六县 绍兴府八县 庆元府六县台州五县 处州六县 温州四县 婺州七县 衢州五县 江州五县 南康军三县隆兴府八县 抚州四县 吉州八县 袁州四县 赣州十县 瑞州三县 建昌军四县 临江军三县 南安军三县 建宁府四县 福州十一县 泉州七县 漳州四县汀州六县 南剑州五县邵武军四县 兴化军三县 潮州三县 梅州一县

    扬州 春秋时属吴,故《左传》云"吴城邗沟(邗音寒),以通江、淮"是也。吴灭属越,越灭属楚。秦灭楚,属九江郡。汉为广陵国,後属荆国,後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後汉为广陵郡。魏为重镇(文帝黄初六年,征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见江涛,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使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是岁,辽薨於江都),後属吴(孙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晋亦为广陵郡。东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兖二州刺史皆镇於此。宋亦置广陵郡,文帝兼置南兖州(领郡九,理於此)。齐并因之。梁亦曰南兖州。北齐改为东广州。复曰南兖州。後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又为江都郡,後帝徙都而丧国焉(炀帝置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唐初为兖州,後改为邗州,後又改为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後或为广陵郡,属淮南道,置大都督府,淮南节度。领县七(江都、江阳、海陵、高乡、六合、扬子、天长)。吴改江都府,置兴化县。南唐以海陵、兴化二县属泰州。周复为大都督府,节度。宋因之,属淮东路。开宝四年,以高邮置军。雍熙二年,以扬子属建安军。至道二年,又以六合隶建安。元祐初,领淮南东路兵马钤辖。中兴後,本路安抚及两淮制置司。贡白苎布、莞席、铜镜。领县三,治江都。江都(隋县。有芜城、吴公台、雷塘)广陵(唐江阳县,南唐改。有召伯埭、邗沟。熙宁五年,废入江都)天长(唐县。伪唐置建武军,又改雄州。周改天长军。宋至道时,军废为县。有瓜步山、六合山、赤岸山、石梁山。中兴後,割隶盱眙军)。

    泰州 本唐扬州海陵县。南唐置州,以扬州之兴化,楚州之盐城二县来属。周为团练。宋降为军事,属淮东路。後复以盐城隶楚州。贡隔织。领县四,治海陵。海陵(汉县。有孤山、大海、运河)兴化(伪吴县。有千人湖)泰兴(伪唐县。乾德二年,移治柴墟镇)如皋(伪唐县)。

    通州 本唐盐亭场,南唐立为静海制置院。周升为静海军,属扬州,俄改为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以隶焉。州之东北正系海口,南接大江。宋因之,属淮东路。贡獐皮、鹿皮、鰾胶。领县二,治静海。静海(周县。有狼山、蔡港、馀庆、石港、西寨五寨)海门(周县)。

    真州 本唐扬州扬子县之白沙镇,南唐改迎变镇。宋乾德二年,升为建安军。雍熙二年,以永正来属。至道二年,又以六合隶焉。大中祥符六年,建为真州。贡麻纸。领县二,治永正。永正(唐扬子县,伪唐改,後复为扬子。有运河、淮子河)六合(隋县。有瓜步山、六合山、杨叶山、赤岸山、石梁溪)。

    高邮军 本唐扬州高邮县。宋开宝四年,建为军。属淮东路。地形四隅皆低,为沮洳蒲苇之泽,城基特高,状如覆盂。建炎四年,升为承州,割泰州兴化来隶。领县二,治高邮。高邮(汉县)兴化(见泰州下)。

    楚州 春秋时属吴,吴将伐齐,自广陵掘江通淮,即此也。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临淮郡。後汉属广陵郡、下邳国。晋属临淮、广陵二郡地。东晋为重镇(元帝以刘隗屯守),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征诗序》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陵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地屯兵。"乃营立城池焉。安帝时立山阳郡。宋因之。齐扼清泗,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鳖,田稻丰饶。其後侨立兖州。入齐,因以兖州为重镇。梁初得之,後入後魏。隋初废山阳郡,後置楚州。炀帝初州废,并入江都郡。唐武德四年,为东楚。八年,改为楚州。或为淮阴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山阳、盐城、盱眙、淮阴、安宜)。吴顺化军节度。南唐以盐城属泰州。周为防御。宋乾德元年,以盱眙属泗州。开宝九年,以盐城还隶。属淮东路。建炎间,金人陷扬、承二镇,楚势孤危。绍兴以来,屡战屡失,末年乃复。宝庆间,以逆全之乱,降为淮安军,又以宝应县为宝应州。贡紵布。领县四,治山阳。山阳(汉射阳县地。有石鳖山、淮水、涟河)淮阴(唐县。有淮水、沙河、盐渎)宝应(本安宜县,唐宝应年间改。有运河、白水陂)盐城(唐县。有射阳湖、九盐场)。

    濠州 春秋末锺离子之国。昔禹会诸侯於涂山,即其地也(今锺离县西百里有涂山是也。《左传》注曰:"山在寿春县东北。"《太康地记》云:"涂山,古当涂国。"应劭曰:"禹所聚会涂山侯国"即此也。旧有当涂县,晋安帝立马头郡,北齐因之,隋改为涂山县。今废)。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会吴於锺离。昭公时,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吴遂灭巢及锺离而还。楚平王时,吴之边邑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锺离小僮争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锺离、居巢,楚恐而城郢。则锺离互为吴、楚之边邑。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晋初属淮南郡,後侨置徐州。安帝时置锺离郡。宋、齐因之,兼置徐州(领郡治於此),亦为重镇(明帝时,频为魏攻围,徐州刺史萧惠休、萧坦守,不下而退)。梁因之。北齐改锺离郡为西楚州。隋改曰濠州(因濠水为名。濠音豪),炀帝复置锺离郡。唐为濠州,或为锺离郡。属淮南道。领县三(锺离、招义、定远)。宋乾德元年,以招义属泗州。为团练,属淮西路。乾道初,移戍藕塘,开禧城定远,嘉定复旧。贡绢、糟鱼。领县二,治锺离。锺离(汉旧县。有袁术所筑公路城;荆山堰及梁武帝筑浮山堰基。有濠水,庄周观鱼处)定远(汉曲阳县。有古阴陵城,即汉兵追项羽,羽失道之所)。

    寿州 战国时楚地。秦兵击楚,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即此地也(今郡罗城,即考烈王所筑。今郡子城,即宋武帝所筑)。秦灭楚,虏王负刍,其地为九江郡(江自庐江分为九道)。後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即此也。汉高帝更名淮南国,武帝复为九江郡。後汉因之,兼置扬州(领郡六,治於此。袁术为曹公所击败,奔九江,後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魏曰淮南郡,仍旧扬州,为重镇(毋邱譣、诸葛诞为刺史,皆镇於此)。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数百里,无复人居。晋平吴,其人各还本故,复立为淮南郡,兼置扬州(领郡十八,治於此。其後中原乱,胡寇屡南侵,又以苏峻、祖约之乱,淮南人南渡江者转多,乃於江南侨立淮南郡及当涂、逡遒等县。逡七循反。遒音秋)。东晋亦为重镇(明帝时,祖约为守,後陷石勒。季龙死後,复治之。今郡西十五里,即谢元破符融之处。晋伏滔云:"彼寿春者,南引汝颍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日;西接陈许,水陵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吴之贡,利尽蛮越也。")宋属淮南郡(初晋元帝永昌中,荆河州刺史祖约镇於此。後或治江北,或治江南,无定所也。至宋义熙十二年,刘义庆又镇此,以抚边荒,捍御疆场)。齐因之,兼置荆河州(领郡治於此),为重镇(齐高帝初,遣垣崇祖镇寿阳,谓之曰:"我新有天下,後魏必以送刘昶兵为辞。寿春贼之所冲,深为之备。"俄而魏大将王肃送刘昶,兵二十万掩至而败还。)後魏曰扬州(萧齐东昏永元初,守将裴叔业以城叛降後魏)。梁置南荆河州(武帝普通七年克之,擒魏将李宪,寻改为南荆河州)。後周曰扬州。隋文帝改曰寿州,炀帝初,复为郡。唐为寿州,或为寿春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寿春、安丰、霍邱、盛唐、霍山)。吴忠正军节度。周以颍州下蔡来属,徙州治焉,在淮北。宋因之。开宝中,废霍山、盛唐。政和六年,升为寿春府。属淮西路。以府之六合县(即霍山)为六安军。中兴後,下蔡没於金,以安丰县为军,四县并隶焉。贡葛布、石斛。领县五,治下蔡。下蔡(古祭国。唐县。有硖石山)寿春(隋县。有八公山、淮水、肥水)安丰(汉县。有芍陂、灌水、九井、蓼城)霍邱(隋县。有安阳山、丰水、决水)六安(唐县。有霍山、大别山)。

    滁州 战国时属楚。秦及二汉,九江郡之地。晋属淮南郡。宋属新昌郡。齐置南谯郡。梁属南谯州。梁末,属北齐,兼置新昌郡,又徙南谯州於新昌,即今郡是也。隋初,废新昌郡,改南谯为滁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江都郡。唐复置滁州,或为永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因之,属淮东路。贡绢。领县三,治清流。清流(隋县。有清流水、滁水、琅琊山)全椒(汉县。梁置北谯郡,北齐改为临滁郡,隋复为县)来安(即唐永阳县,伪唐改。有八石山、来安水)。

    和州 战国时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汉末,兼置扬州(领郡六。自寿春徙治於此)。吴为重镇(筑濡须坞,魏屡攻围不拔)。晋为淮南郡地,东晋为历阳郡。宋因之,兼置南豫州(领郡十三,治於此)。齐、梁并因之。梁末,属北齐,置和州及历阳郡。隋炀帝初州废,而历阳郡如故。唐复为和州,或为历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属淮西路。建炎後,为姑熟、金陵藩屏,北距北界二百二十五里。贡紵布、练布。领县三,治历阳。历阳(汉县。有濡须水、合山、古梁山寨)乌江(本乌江亭,汉东城县。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临江郡,後周乌江郡,隋後为县。有项亭)含山(唐县。有大岘亭)。

    庐州 古庐子国。春秋舒国之地。昔成汤放桀,周芮伯命巢,《左传》曰:"自庐以往",又曰:"徐人取舒(舒国,今舒城县)",皆此地也。战国时属楚地。秦属九江郡。汉为庐江、九江二郡,後汉亦然。魏为重镇(使张辽守之,孙权率十万众政围,辽以八百人破之),明帝时,以满宠都督扬州诸军,镇於此(宠上表,言合肥西北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名新城。孙权欲攻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馀日,不敢下船而退)。晋为淮南、庐江二郡地。梁置汝阴郡及南豫州,寻改为合州,为重镇。隋初,为庐江州。炀帝初州废,置庐江郡。唐为庐州,或为庐江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合肥、慎、巢、庐江、舒城)。吴昭顺军节度。周改保信军。宋因之,属淮西路。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庐江二县置无为军。中兴後,置本路安抚使。贡纱、绢、蜡、石斛。领县三,治合淝。合淝(汉县。夏水出城父东南,与淝水合入巢湖。有濡须水。北齐分置北陈郡)慎(楚白公胜邑。隋县。有滁水)舒城(古舒国。唐县。有龙舒水)。

    无为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以庐州巢县无为镇建为军,以巢、庐江二县来属。淮西路。贡绢。领县三,治无为。无为(有梅山、江水、焦水)巢(古巢伯国。汉居巢县。有东关山、居巢山、直湖)庐江(汉龙舒县,隋改今名)。

    舒州 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史记》:"皖,夏姓,皋陶之後。"),亦舒国之地(说见庐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郡。献帝时,吴克皖城,遂为重镇。晋安帝置晋熙郡,宋、齐皆因之。梁置豫州,後改为晋州。北齐改曰江州。陈又曰晋州。隋初曰熙州,炀帝置同安郡。唐为舒州,或为同安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淮西路,为德庆军节度。绍兴十七年,改安庆军。庆元元年,升为州。贡白紵、白术。领县五,治怀宁。怀宁(晋县。有天柱山、皖水)宿松(隋县。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为九派,会於此县界洲上,三百馀里合流谓之九江口,东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尾)望江(汉皖县地。晋大雷戌在此。陈置大雷郡)太湖(隋县。有司空山、太湖)桐城(唐县。有盛唐山、大江、枞阳水)。

    蕲州 春秋以来皆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江夏郡。吴为蕲春郡。晋省,属弋阳郡。北齐置雍州,後周改曰蕲州。隋炀帝初州废,置蕲春郡。唐复为蕲州,或为蕲春郡。属淮南道。领县四(宋同)。宋属淮西路。元祐八年,又以蕲水县石桥镇为罗田县。贡紵布、簟。领县五,治蕲春。蕲春(汉县。北齐置齐昌郡。有新水、温水)黄梅(隋县。有黄梅水)蕲水(唐县。有兰溪水)广济(唐县。有蔡山,出大龟。又有积布山、青林湖)。

    光州 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在弋阳軑县。軑,徒计反)。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汝南、江夏二郡。魏分置弋阳郡,晋、齐、皆因之。梁末,置光州。後魏置弋阳郡。北齐为南郢州。後周为淮南郡。隋炀帝初,为弋阳郡。唐为光州,或为弋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定城、始光、山仙、殷城)。宋废商水县入固始。属淮西路,为光山军节度。绍兴末,改蒋州,寻复旧。贡石斛、葛布。领县四,治定城。定城(古黄国。汉弋阳县故城。有淮水)光山(古弦国。汉西阳县。晋光城县。有光山、柴水)固始(楚孙叔敖所封寝邱之地。北齐置北建州。後周置浍州)仙居(古弦子国。唐县)。

    宁国府 春秋时属吴,後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障郡。二汉为丹阳郡。吴为重镇(孙皓时,以何植为牛渚督。晋师来伐,遣王浑向牛渚)。晋武帝分置宣城郡(丹阳郡移於建康是也)。宋、齐、梁、陈皆因之。陈以为重镇。隋平陈,废郡,置宣州;炀帝改为宣城郡。唐为宣州,或为宣城郡。属江南道。领县十(宣城、泾、溧水、太平、当涂、南陵、绥安、宁国、溧阳、青阳)。吴宁国军节度使。南唐分入江宁,而此州领县六。宋因之,属江东路。开宝末,以广德、芜湖、繁昌来属。太平兴国二年,以芜湖、繁昌属太平州。四年,以广德置军。乾道二年,升为宁国府。贡紵布、黄连、笔。领县六,治宣城。宣城(汉县。有昭亭山、句溪)泾(汉县。有泾水)南陵(梁县。有漳淮水)宁国(唐县)太平(唐县)旌德(唐县)。

    建康府 本润州江宁县。唐至德二载,以县置昇州;上元二年废。光启三年,复以润之上元、句容,宣之溧阳、溧水四县置昇州。属江南道。吴为金陵府。南唐改江宁府置芜湖、铜陵、繁昌三县,又以宣州之当涂、广信来属。寻以当涂为雄远军,复以池州之青阳来属。宋平江南,复为昇州节度,以广德、芜湖、繁昌属宣州,青阳、铜陵属池州。天禧二年,升为江宁府,建康节度。属江东路。建炎三年,改为建康府,即府治建行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