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天工开物译注最新章节!

种而成〔1〕,变化其质。取煤炭外矿石俗名铜炭子,每五百斤入炉,炉内用煤炭饼[即]自来风,不用鼓鞴者千余斤,周围包裹此石。炉外砌筑土墙圈围,炉颠空一圆孔,如茶碗口大,透炎直上,孔旁以矾滓厚掩。此滓不知起自何世,欲作新炉者,非旧滓掩盖则不成(图12-4)。然后从底发火,此火度经十日方熄。其孔眼时有金色光直上取硫,详后款。

    图12-4 烧皂矾

    【注释】

    〔1〕皂矾:又名青矾,蓝绿色,即硫酸亚铁FeSO?·7H?O。红矾:即矾红,红色颜料,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e?O?·mH?O。黄矾:黄色,九水硫酸铁Fe?(SO?)?·9H?O。这三者都是铁的化合物,故云“都是由同一种物质变化而成的”。

    【译文】

    [皂矾]:皂矾、红矾、黄矾,都是由同一种物质变化而成的。挖取煤炭外层的卵石俗名铜炭,每次将五百斤投入炉内,炉中用煤炭饼也就是不需鼓风的、叫做自来风这种煤饼千余斤包裹住这些矿石。炉外砌筑土墙将炉围起,炉顶部留出茶碗口大的圆孔,使火焰直透其上,圆孔旁用烧矾的废渣厚压一层用旧渣盖顶,不知始于何时。但要筑新炉,非用旧渣盖顶不成。然后从炉底点火,预计要烧十天才熄火。燃火时从孔眼中不时有金色火焰冒出像烧硫黄那样,详见下文。

    12-5-2 [红矾]:煅经十日后,冷定取出。半酥杂碎者另拣出,名曰时矾,为煎矾红用。其中精粹如矿灰形者,取入缸中浸三小时,漉入釜中煎炼。每水十石,煎至一石,火候方足。煎干之后,上结者皆佳好皂矾,下者为矾滓后炉用此盖。此皂矾染家必需用〔1〕,中国煎者亦唯五、六所。原石五百斤,成皂矾二百斤,[此]其大端也。其拣出时矾俗又名鸡屎矾,每斤入黄土四两,入罐熬炼,则成矾红,圬墁及油漆家用之。

    【注释】

    〔1〕皂矾(青矾)在染坊中作媒染剂,亦可染色。

    【译文】

    [红矾]:煅烧十天之后,冷却,取出皂矾。其中烧成半酥的杂碎者再另外拣出,名叫“时矾”,供煎炼红矾时用。其纯粹的像矿灰形状的,取出放入缸中水浸三个时辰(六小时),再滤至锅中煎炼。将十石水溶液煎至一石,这时火候才算足。煎干之后,在上面凝结的都是最好的皂矾,下面的是矾渣以后用这种渣盖炉顶。皂矾是染房必须用的,中国只有五、六个地方炼制皂矾。五百斤原矿石可烧制成二百斤皂矾,这是大致情况。拣出的时矾又俗名“鸡屎矾”,每斤掺入黄土四两,在罐内熬炼,则制成红矾。泥水工和油漆工常使用红矾。

    12-5-3 [黄矾]:其黄矾所出又奇甚。乃即炼皂矾炉侧土墙,春夏经受火石精气,至霜降、立冬之交,冷静之时,其墙上自然爆出此种,如淮北砖墙生焰硝样。刮取下来,名曰黄矾,染家用之。金色浅者涂炙,立成紫赤也。其黄矾自外国来,打破中有金丝者,名曰波斯矾〔1〕,别是一种。

    【注释】

    〔1〕波斯矾:黄矾的一种,内有金丝纹理。《本草纲目》卷十一引唐人李珣《海药本草》(约923):“波斯又出金线矾,打破内有金线纹者为上。”虽波斯(今伊朗)出者为上品,但中国亦产。

    【译文】

    [黄矾]:黄矾的制造更是奇特,原料取自炼皂矾炉旁的墙土。土墙在春夏间烧炼皂矾时其成分受火的作用,到霜降、立冬之际天凉的时候,墙上自然出现这种矾类,就像在淮北砖墙上生出硝石那样。刮取下来,名曰黄矾,染房经常用到。用黄矾涂成浅金黄色的器物,在火上一烤便立即成为紫红色。从外国来的黄矾,打碎后里面有金丝的,叫“波斯矾”,这是另一个品种。

    12-5-4 [胆矾]:又山、陕烧取硫黄山上,其滓弃地二、三年后,雨水浸淋,精液流入沟麓之中,自然结成皂矾〔1〕。取而货用,不假煎炼。其中色佳者,人取以混石胆〔2〕云。石胆一名胆矾者,亦出晋、隰〔3〕等州,乃山石穴中自结成者,故绿色带宝光。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4〕也。本草〔5〕载矾虽五种,并未分别原委。其昆仑矾状如黑泥,铁矾状如赤石脂〔6〕者,皆西域产也。

    【注释】

    〔1〕烧取硫黄的矿渣含三氧化二铁和硫,久经风霜雨浸,在酸性条件下逐步生成皂矾。

    〔2〕石胆:又名胆矾(chaleanthite)蓝色,成分是五水硫酸铜CuSO?·5H?O,外观上像是皂矾。

    〔3〕隰州:今山西隰县。

    〔4〕将铁器放在胆铜液中煎之,发生金属置换反应,铁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而生成铜。西汉时已发展了这种水法炼铜技术,见《淮南万毕术》(前二世纪)。

    〔5〕此处所说本草书指《本草纲目》,该书卷十一引唐代《新修本草》(659)详细介绍五种矾后评论说:“矾石折而辨之,不止于五种也。”李时珍已详细区分了各种矾的原委。

    〔6〕赤石脂:含三氧化铁的红色矿土。

    【译文】

    [胆矾]:还有山西、陕西烧取硫黄的山上,其渣弃在地上二、三年后,受雨水浸淋作用,其中的有效成分流入山沟,自然结成皂矾。取来后出售或使用,不需要煎炼。其中成色好的,有人拿来冒充石胆。石胆又名胆矾,亦出于晋州(山西)、隰州,是山石洞中自然结成的,因此呈绿色带有光泽。将烧热的铁器浸入胆矾水中,便生成铜。本草书上虽说记载了五种矾,但并没有辨明其原委。至于说到形状像黑泥的昆仑矾和形状像铁矾的赤石脂,这都是西北出产的。

    12-6 硫黄

    12-6-1 凡硫黄乃烧石承液而结就。著书者误以焚石为矾石,遂有矾液之说〔1〕。然烧取硫黄[之]石〔2〕,半出特生白石,半出煤矿烧矾石,此矾液之说所由混也。又言中国有温泉处必有硫黄〔3〕,今东海、广南产硫黄处又无温泉,此因温泉水气似硫黄,故意度言之也。

    【注释】

    〔1〕这句话是针对《本草纲目》卷十一石硫黄条引魏晋人所撰《名医别录》(三世纪)而说的。该书云:“石硫黄生东海牧牛山谷中及太行河西山,矾石液也。”作者批评说硫黄不是烧矾石时而得到的矾石液,这是正确的。

    〔2〕烧取硫黄之石:主要指硫铁矿FeS?,分为黄铁矿及白铁矿。据钟本注,特生白石或指含硫量少的白铁矿。

    〔3〕这是针对《本草纲目》卷十一石硫黄条而作的评论。李时珍曰:“凡产硫黄之处,必有温泉作硫黄气。”时珍称有温泉处必有硫,非为揣度。但云凡产硫处必有温泉则未必尽然。

    【译文】

    硫黄是焚烧矿石时得到的液体凝结而成的,著书者误将“焚石”当作矾石,因此产生一种说法,认为硫黄是烧矾石时流出的液体凝固而成的。然而烧取硫黄的矿石,一半来自当地特产的白石,一半来自煤层卵石中用以烧制皂矾的那种石头。这就是硫乃矾液之说所以造成混淆的原因。又有人说中国有温泉的地方必有硫黄,可是现在福建、广东产硫黄的地方又没有温泉。这是因为温泉水的气味似硫黄,由此揣度出这种说法。

    12-6-2 凡烧硫黄石,与煤矿石同形。掘取其石,用煤炭饼包裹丛架,外筑土作炉。炭与石皆载千斤于内,炉上用烧硫旧滓掩盖,中顶隆起,透一圆孔其中(图12-5)。火力到时,孔内透出黄焰金光。先放陶家烧一钵盂,其盂当中隆起,边弦卷成鱼袋〔1〕样,覆于孔上。石精感受火神,化出黄光飞走,遇盂掩住,不能上飞,则化成液汁靠着盂底,其液流入弦袋之中。其弦又透小眼,流入冷道灰槽小池,则凝结而成硫黄矣。

    图12-5 烧取硫黄

    【注释】

    〔1〕鱼袋:唐代(618——960)官符做成鱼形,以袋盛之,佩带腰中,名为鱼袋。分金、银、玉三种,以区分官吏等级。

    【译文】

    焙烧硫黄的矿石与煤层的卵石有相同的形状。掘取其石,用煤饼包裹堆积起来,外面筑土作炉。用煤与矿石各一千斤装载在炉内。炉上用烧过硫黄的旧渣盖顶,中间隆起,其中开一圆孔。火力烧足时,孔内冒出金黄色的火焰和气体。事先由陶工烧制出一个钵盂,盂的中间隆起,周边卷成像鱼袋形状的凹槽,盖在圆孔上。石内的成分受到火的作用,化成黄色气体飞走,遇到盂被挡住而不能向上飞散,冷却后化成液体,贴着盂底而流入其周边的凹槽中。盂底边又开小眼,使液体流入冷管再进入石灰槽小池中,凝结以后便成为硫黄。

    12-6-3 其炭煤矿石烧取皂矾者,当其黄光上走时,仍用此法掩盖,以取硫黄。得硫一斤,则减去皂矾三十余斤。其矾精华已结硫黄,则枯滓遂为弃物。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精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硫黄不产北狄,或产而不知炼取亦不可知。至奇炮出于西洋与红夷,则东徂西数万里,皆产硫之地也。其琉球土硫黄、广南水硫黄〔1〕,皆误记也。

    【注释】

    〔1〕《本草纲目》卷十一石硫黄条提到广南水硫黄、石硫黄及南海琉球山中的土硫黄,其实都是可信的。

    【译文】

    用煤层卵石烧取皂矾时,当黄色气体冒上来之际,仍用这种方法盖顶,以收取硫黄。每得一斤硫黄,便要少得三十余斤皂矾。当矾内成分转变成硫黄时,剩下的枯渣便成为废物。火药原料中,硫为纯阳,硝石为纯阴,硫与硝这两种成分一结合,便产生出音响和变化。这就是靠着至阳和至阴的力量变幻出来的神奇之物。硫黄不产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即使产硫而不会炼制,亦未可知。西洋与荷兰出产新奇火炮,则说明东西方圆数万里内,都有产硫黄的地方。至于琉球的土硫黄、广东的水硫黄,则均属错误的记载。

    12-7 砒 石〔1〕

    12-7-1 凡烧砒霜〔2〕质料,似土而坚,似石而碎,穴土数尺而取之。江西信郡、河南信阳州皆有砒井,故名信石。近则出产独盛衡阳,一厂有造至万钧者。凡砒石井中,其上常有绿浊水,先绞水尽,然后下凿。砒有红、白两种,各因所出原石色烧成。

    【注释】

    〔1〕砒石:又名信石,砷矿石。常见者有白砒石(FeAsS)和红砒石(硫化砷)。

    〔2〕砒霜:三氧化二砷As?O?,由砒石炼成。

    【译文】

    烧制砒霜的原料砒石,像土但比土硬,像石但比石碎,掘土数尺便可得到。江西广信(今上饶)、河南信阳都有砒井,因此称为信石。最近生产最多的只有衡阳,一个厂家竟有年产达一万斤的。产砒石的井中,水面上常有绿色的浊水,要先将水汲尽,然后再下井挖取。砒霜有红、白两种,各由原来的红、白砒石烧成。

    12-7-2 凡烧砒,下鞠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图12-6)。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度其已贴一层,厚结寸许,下复熄火。待前烟冷定,又举次火,熏贴如前。一釜之内数层已满,然后提下,毁釜而取砒。故今砒底有铁沙,即破釜滓也。凡白砒止此一法。红砒则分金炉内银铜恼气有闪成者。

    图12-6 烧砒

    【译文】

    烧制砒霜时,在地下挖一土窑,将砒石放入其中,窑的上部装上弯曲的烟囱,用铁锅倒过来盖在烟囱口上。下面引火烧柴,烟气经过烟囱熏贴在倒放的铁锅上。估计积结物已贴一层,达到一寸厚时,下面熄火。待出来的烟气冷却,再第二次点火,照前法熏贴。这样反复几次,一锅之内已经结满了好几层,然后将铁锅取下打碎,就可得到砒霜。因此靠锅底的砒霜内有铁沙,就是破锅渣。烧制白砒只有这一种方法,而红砒还有另一方法,即在分金炉内炼含砒的银铜矿石时,由逸出的气体凝结而成。

    12-7-3 凡烧砒时,立者必于上风十余丈外。下风所近,草木皆死。烧砒之人经两载即改徙,否则须发尽落。此物生人食过分厘立死。然每岁千万金钱速售不滞者,以晋地菽、麦必用拌种,且驱田中黄鼠害。宁、绍郡稻田必用蘸秧根,则丰收也。不然,火药〔1〕与染铜〔2〕需用能几何哉!

    【注释】

    〔1〕从宋代(960——1279)以来,中国火药配方中常加入少量砒霜,制成毒烟火药。

    〔2〕指将砒霜等物与铜烧炼成铜合金,详见《五金》章铜节(8-4-1)。

    【译文】

    烧砒时,操作的人必须站在上风十余丈以外的地方。下风所及之处,草木皆死。烧砒的人经两年之后就要改业,否则胡须和头发都要落光。此物人食少许就会致死。然而,每年产值却成千上万,都能很快售出而不滞销。这是因为山西等地种豆类和麦类要用砒霜拌种,而且可用砒驱除田中的黄鼠害。浙江宁波、绍兴的稻田必须用砒霜蘸稻秧,以确保丰收。要不然,光制造火药与炼白铜,能需要多少砒霜呢!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