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读庄子天下篇疏记最新章节!

篇、韩非《主道》篇,乃足以证“刑名参同”之本道家言耳。刑名之学,始于邓析,《荀子·非十二子》篇邓析、惠施并称,而《汉书·艺文志》亦以骈隶名家。然惠施名而入于辩,邓析名而丽于法。然不然,可不可,惠施、邓析,同于乱名也。然惠施反以人为怪,邓析舞文以弄法。(《吕氏春秋·审应览》曰:“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而一为辩者,一为法家。惠施同于公孙龙、桓团,邓析毗于申不害、韩非,故不同也。太史公《老庄申韩列传》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又称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邓析之言刑名,更在申、韩之前。由黄老而为申、韩,此其转关,盖刑名之鼻祖也。大抵刑名之学,要在“形名参同”。刑者,形也,著其事状也。名者,命也,命其事物也。(《管子》“七法,名也”注:名者,所以命事也。)今按《邓析子·转辞》篇曰:“无形者,有刑之本。无声者,有声之母。循名责实,实之极也。按实定名,名之极也。参以相平,转而相成,故得之形名。”此“形名参同”之说也,原不限于言刑法,而后世刑法图籍之编纂,乃以此为定准。世传唐律、清律,冠以名例。暂行刑律,弁以总则。命事物以定名,名之事也。邓析子所谓“按实定名,名之极也”。《唐律·名例》之后,次以《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篇。清律名例之后,次以吏、户、礼、兵、刑、工诸律。而暂行刑律,总则之后,详以分则。著事状以论刑,形之事也。邓析子所谓“循名责实,实之极也”。而推本言之,则曰“无刑者,有刑之本,无声者,有声之母”。太史公所谓“其术以虚无为本”者也。此刑名所以原于道德也。虽然,有辨刑名,有原于道德者,亦有不原于道德者。裴骃《史记集解》曰:“申子之书,号曰术;商鞅所为书,号曰法,皆曰刑名。”均之刑名也。太史公以申、韩老、庄之传,而商君别署者:今按《韩非子·定法》篇曰:“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人主之所执也。法者,臣之所师也。”又《难三》篇曰:“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万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此法与术之分也。然道家,术之所自出。而法者,道之所不许。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勇于不敢则活。”申不害则曰:“设于不敢,藏于无事。”庄子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韩非则曰:“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故曰“道家,术之所自出”也。老子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又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太史公且引老子言以叙《酷吏列传》之首。则是“法者,道之所不许”也。夫申不害言术,公孙鞅为法,而韩非则法而兼术,此商君所以别署,而不同申不害韩非之附老、庄传也。顾有同于韩非而不老、庄者,慎子是也。《荀子·非十二子》篇谓慎子“尚法而无法”。《汉书·艺文志》以慎子入法家。而太史公《孟子荀卿列传》乃称慎子学黄老道德之术。盖同于韩非,法而兼术者也。以其法家,故“尚法”;以其法而兼术,故尚法而无法。何者?法者,一成而不可易,有成势,有常形。术者,因循乃见妙用,无成势,无常形。今读世所传《慎子》书五篇:曰《威德》,曰《德立》,曰《君人》,三篇皆法家言也;曰《因循》,曰《民杂》,则言因循之为用,而黄老道德之术也。《筦子》八十五篇,《汉书·艺文志》入道家,不入法家。今按太史公《管晏列传》称管仲任政相齐,“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傥亦黄老道德之术,所谓“以因循为用”者乎?独是黄老言道德,不言长生。老子曰:“谷神不死。”《列子》引《黄帝书》同。“谷”之为喻虚也,“神”之为言伸也,言神运于虚,体常不变,而不如形骸之有生灭,然非长生之说也。至太史公则敷畅其义曰:“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于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是则道德流为神仙长生之说所托始也。然神仙长生家,有北派,亦有南派。南派晚出,衍于道德。北学先进,出自阴阳。何以言其然?《史记·封禅书》曰:“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汉书》称刘向传邹衍重道延命方,而《艺文志》阴阳家有《邹子》四十九篇,注“名衍。”又《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师古曰:“亦邹衍所说。”其书佚不传。太史公要删其说以著于《孟子荀卿列传》。而燕齐海上之方士,托其传于邹衍。此北学神仙出自阴阳之可证者也。淮南王安招天下方术之士,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淮南鸿烈解》,其大较归之于道。而刘向传称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晋丹阳葛洪著《抱朴子》,亦本道德之意,而《内篇》亦专论黄白变化之术。此南派神仙衍于道德之可征者也。大抵汉以前之方士衍阴阳,晋以后之道士祖道德。而《太史公书》实筦其枢。方士衍传阴阳,大书《封禅》。道德流为长生,见义此篇。体大思精,不可以一端测矣。虽然,窃有疑也。余读《韩非子·显学》篇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则是以墨与儒同为显学,而它非所论及。然《太史公书》捃采极博,六经而后,先秦诸子,儒家有《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轲[7]荀卿列传》,道家有《管晏列传》、《老子庄子列传》,法家有《商君列传》,兵家有《司马穰苴列传》、《孙武[8]吴起列传》,纵横有《苏秦列传》、《张仪陈轸犀首列传》。其不列传而附见者,有如法家之申不害、韩非附《老庄列传》,则以“刑名法术之学,原于道德之意”也。阴阳之驺衍、驺奭附《孟轲列传》,则曰“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也。罔不论列言行,详其事指而为之传。独墨子之显学,而于《太史公书》仅两见:一附见《孟轲[9]荀卿列传》之末,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辞之觕略甚矣。一见《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之论六家要指。六家之中,榷论儒、道,其次墨者差详,而独详论其“为节用”,曰“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因称墨者之言而极论之,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自来论墨者多訾其兼爱,而《太史公书》独论其节用,与荀卿同。《自序》《正义》引韦昭说:“墨子之术也尚俭,后有随巢子传其术也。”信若所云,意者随巢子独传墨子尚俭之一义,而不及其它,太史公即本之此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墨家有《随巢子》六篇,云“墨翟弟子”,其书不传。然余读瑞安孙诒让之《墨子后语》,中有《随巢子》佚文二十一事,其言多主于明鬼,荒大不经。亦论兼爱,曰:“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大行之行,兼爱万物,疏而不绝。贤者欣之,不肖则怜之。贤者不欣,是贱德也。不肖不怜,是忍人也。”则可谓乎仁人之言。然而无及节用者,虽放佚多未可论定,而随巢子之非专传墨子尚俭之一义,要可断言。而知韦昭之说未可信也。然则太史公之称节用何说?曰:“此盖称墨子以矫世敝,而发《平准》一书之指耳!”《平准》之书,迄元封元年而止,盖太史公谈之作。而太史公谈实仕建元元封之间,目睹汉武帝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萧然繁费”,而“兴利之臣自此始”,故不禁慨乎言之。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此《平准》书之所为作,而于论墨子先发其指也。史谈又讥儒者之“博而寡要”,而极言之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与《孔子世家》所载晏婴之讥孔子同辞,盖袭《墨子·非儒》之篇也。特是“博而寡要”,史谈衡儒,既袭《墨子·非儒》之篇,“而尊卑无别”,史谈非墨,又采儒者荀卿之说,以矛刺盾,良非偶然。今按《荀子·富国》篇曰:“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患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贵之者,是贵天下之本也。古者先王分割而等异之也,故使或美或恶,或厚或薄,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顺也。……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夫天地之生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天下之公患,乱伤之也。胡不尝试相与求乱之者谁也?我意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堕之也,说不免焉。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故先王圣人为之不然,知夫为人主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故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而弥贫,非斗而日争,劳苦顿瘁而愈无功,愀然忧戚非乐而日不和。”是何也?自史谈言之,则曰“尊卑无别”也;自荀卿言之,则曰“群而无分”也,盖同指而异辞也。并著于篇,以为成学治国故者考览焉。

    * * *

    (1)本书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国学小丛书》本校印。

    [1]名,原作“民”。或以“名”为衍文。

    [2]有,按文意当作“于”或“在”。

    [3]记,原作“志”,据《读书敏求记校证》改。

    [4]六,原作“五”,误。且又和下文所析举相矛盾,今按此处所言改为“六”,而不按后文所折条目作“七”。

    [5]孤,原误作“狐”。

    [6]按前文,下当有“所”字。

    [7]按《史记》,轲当作“子”。

    [8]按《史记》,武当作“子”。

    [9]按《史记》,轲当作“子”。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