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三字经译注最新章节!

    人之初[1],性本善[2],性相近,习[3]相远。

    【注释】

    [1]初:人生之初,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2]性:指人的天性,本性。善,这里的善是圆满的意思,不是简单的善恶之意。

    [3]习:指后天形成的习性、习惯。

    【译文】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圆满的,彼此都很接近。因为后天的教育和习染的不同,每个人的习性差别就越来越大。

    苟[1]不教,性乃迁[2],教之道[3],贵以专[4]。

    【注释】

    [1]苟:假如,如果。

    [2]迁:迁移,改变。

    [3]道:方法,途径,原则。

    [4]专:专一,专心,一贯。

    【译文】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人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于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1],择邻处[2],子不学,断机杼[3]。

    【注释】

    [1]孟母: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亚圣”。

    [2]择:选择。处:安住,居住。

    [3]机杼:织布机上的梭子。

    【译文】古时候的孟子,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母亲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居住。孟子便学起了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有一次,孟子学习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将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令孟子小小的心灵深受感悟,他从此旦夕勤学,在孔子的孙子孔汲处受教,继承和发扬了圣人孔子的思想,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亚圣”。

    窦燕山[1],有义方[2],教五子,名俱扬[3]。

    【注释】

    [1]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因家居蓟州渔阳,渔阳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2]义方:教子有方。

    [3]俱:全,都。窦燕山家教严正,五子登科,都扬名于世。

    【译文】五代时有一位富人名叫窦燕山。他家业丰裕,心地善良,经常救济穷人。因他接济而得活者不可数计。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他时刻都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在他严格的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光耀家门。

    养不教,父之过[1],教不严,师之惰[2]。

    【注释】

    [1]过:过错。

    [2]惰:指教学不严,松懈、怠惰,责任心不强。

    【译文】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做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结合。)

    子不学,非所宜[1],幼不学,老何为[2]?

    【注释】

    [1]宜:应该。

    [2]为:做什么。

    【译文】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应该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1],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2]。

    【注释】

    [1]琢:雕琢,雕刻,使玉石成为精美有用的器物。

    [2]义:道义,义理,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译文】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为人子,方[1]少时,亲[2]师友,习礼仪。

    【注释】

    [1]方:正当,正在。

    [2]亲:亲近,尊重。

    【译文】为人子女,要趁着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世、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1],能温席[2],孝于亲,所当执[3]。

    【注释】

    [1]香九龄:指黄香,东汉江夏人。九龄,九岁。黄香九岁丧母,事父至孝,乡里称为孝子。

    [2]温席:温,暖。席,炕席。

    [3]执:操持,坚守。

    【译文】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在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母的床铺扇凉,再请父母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母亲的被子暖热,再请父母安睡。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融[1]四岁,能让[2]梨,弟[3]于长,宜先知。

    【注释】

    [1]融:指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国人,“建安七子”之一。

    [2]让:谦让,礼让。

    [3]弟:同“悌”,敬爱兄长。

    【译文】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1],次见闻,知某数[2],识某文[3]。

    【注释】

    [1]弟:同“悌”。

    [2]数:算术。

    [3]文:文字,文章。

    【译文】做人最重要的首先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1]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注释】

    [1]三才:指天、地、人。

    【译文】三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都宣扬了人与自然、天地休戚与共、和谐发展之道。“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

    三纲[1]者,君臣义[2],父子亲,夫妇顺[3]。

    【注释】

    [1]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义:忠义,道义。

    [3]顺:和顺,和谐。

    【译文】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1]。

    【注释】

    [1]运不穷:运,运行,运转。穷,穷尽。

    【译文】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关系。)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1]。

    【注释】

    [1]中:中间,中心,中央。

    【译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着改变。)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1],本乎数[2]。

    【注释】

    [1]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衍生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2]数:规律,天理。

    【译文】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

    曰仁义[1],礼智信[2],此五常[3],不容紊[4]。

    【注释】

    [1]仁:仁爱。义:合宜。

    [2]礼:礼仪,礼节。智:才智,智慧。信:信实,诚实。

    [3]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法则。

    [4]紊:混乱,紊乱。

    【译文】仁、义、礼、智、信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仁就是指两个人的相处,自己能够和另一个人相处融洽,就达到仁了。有恻隐之心,宽裕温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者,宜也,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意思,适合自己去做的事就去做,不应该去做的坚决不去做,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物,不行不义之事。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这是正人身的法则,约束人行为的体征,进退周旋得体,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稻粱菽[1],麦黍稷[2],此六谷[3],人所食。

    【注释】

    [1]粱:古称稷、粟,亦称小米。菽:豆的总称。

    [2]黍: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又称粢。稷与黍,属同一类的两个品种。质粘的是黍,不粘的是稷。

    [3]谷:谷物。

    【译文】稻米、高粱、黄豆、麦、黍(黏米)、稷(不黏)等,六种谷物是供人类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

    马牛羊,鸡犬豕[1],此六畜,人所饲。

    【注释】

    [1]豕:猪。

    【译文】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1],七情具[2]。

    【注释】

    [1]欲:欲望,欲念。

    [2]七情:指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具:具备,完备。

    【译文】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地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

    匏土革[1],木石金[2],丝与竹[3],乃八音[4]。

    【注释】

    [1]匏:匏瓠。指用匏瓠制成的乐器,如笙、竽乐器。土:粘土,指用黏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如埙、缶等。革:皮革,指用皮革发声的乐器,如鼓。

    [2]木:木头。指柷一类的打击乐器。石:指磬一类用玉石制作而成的敲击乐器。金:指用金属制成的乐器,如钟、锣、钲、钹等。

    [3]丝:指丝弦类的乐器,如琴瑟、琵琶等。竹:指笛子、箫一类用竹子制作而成,用竹管发声的乐器。

    [4]八音: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用这八类材质制作而成的乐器。

    【译文】古人用匏瓜与黏土做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用皮革制成的乐器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拨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常用于祭孔大典中),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

    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等。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高曾祖[1],父而身[2],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3],乃九族[4],人之伦[5]。

    【注释】

    [1]高:高祖父,即祖父的祖父。曾:曾祖父,即祖父的父亲。祖:祖父,即父亲的父亲。

    [2]身:自身,自己。

    [3]玄:玄孙,即孙子的孙子。曾:曾孙,即孙子之子。

    [4]九族:九代,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子、孙子、曾孙、玄孙共九世。

    [5]伦:辈分,次序。指家族中亲疏远近的伦常关系。

    【译文】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父子恩[1],夫妇从[2],兄则友[3],弟则恭[4],

    长幼序[5],友与朋[6],君则敬[7],臣则忠,

    此十义[8],人所同。

    【注释】

    [1]恩:指情义、恩情。

    [2]从:顺从,和顺。即古代家庭伦理中夫妇之间的夫唱妇随、夫义妇听。

    [3]友:友爱。

    [4]恭:恭敬,诚敬。

    [5]序:指长幼之间的尊卑次序。

    [6]友与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后总称为朋友。

    [7]敬:敬重,尊敬。

    [8]十义:即指上面提到的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

    【译文】这是讲五伦,五伦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对待的原则。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于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姐姐的应该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姐姐。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交往,领导者要敬重部属,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

    凡训蒙[1],需讲究[2],详训诂[3],明句读[4]。

    【注释】

    [1]训蒙:指童蒙教育,童蒙养正。

    [2]讲:指解释。究:追究,查找,彻底弄明白。

    [3]训诂:指解释、说教,也叫“训故”“诂训”“故训”“古训”。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4]明:明白,弄清楚。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

    【译文】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

    为学者[1],必有初[2],小学终[3],至四书[4]。

    【注释】

    [1]为学:求学,做学问。

    [2]初:刚开始的时候。

    [3]小学:指朱熹的童蒙读本《小学》,让儿童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知识和礼节。

    [4]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译文】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

    《论语》者[1],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2]。

    【注释】

    [1]《论语》:“四书”之一。《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书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2]善言:有启发性、教育性的言论。

    【译文】《论语》是孔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包含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十分难能可贵。

    《孟子》者[1],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注释】

    [1]《孟子》:《四书》之一,记录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言论的书籍,总共七篇。

    【译文】《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是从政治国的典范。

    作《中庸》[1],子思笔[2],中不偏,庸不易。

    【注释】

    [1]中庸:儒家重要经典,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经朱熹从《礼记》中选出,并列为四书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

    [2]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受业于曾子门下,后世尊为“述圣”。

    【译文】《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以字行之)。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

    作《大学》[1],乃曾子[2],自修齐[3],至平治[4]。

    【注释】

    [1]《大学》: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经朱熹将其选出,并列为“四书”之一。相传是孔子学生曾参所作。

    [2]曾子:名参,字子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事亲至孝,传孔子之学。后世尊为“宗圣”。

    [3]修齐:修身齐家。

    [4]平:平定天下。治:治邦安国。

    【译文】《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孝经》通[1],四书熟,如六经[2],始可读。

    【注释】

    [1]《孝经》:记载孔子和曾子有关孝道的对话,并解析圣王以孝道治天下的道理。《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2]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乐经》。

    【译文】《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书易[1],礼春秋[2],号六经,当讲求。

    【注释】

    [1]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成书。易:《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是用阴阳消长变易的观念来解析人事吉凶的书,古人用它来占卜。是伏羲氏,周文王以及孔夫子三位古代的圣人合作的结果。

    [2]礼: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合成“三礼”。《周礼》本名《周官》,相传是周公所作,记载古代官制。《仪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有两种辑录本,由戴德编纂而成的称作《大戴礼记》,由戴圣辑录编纂而成的称为《小戴礼记》。现代通行本为《小戴礼记》。

    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译文】《诗经》《尚书》《易经》《乐经》《礼经》《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1],有《归藏》[2],有《周易》,三易详[3]。

    【注释】

    [1]连山:书名。相传是伏羲氏所作,此书以艮卦为首,艮象征山,所以名为《连山》,又称《连山易》。

    [2]归藏:书名。相传是黄帝所作,此书以坤卦为首,坤象征地,地是万物归藏的所在,所以称为《归藏》,又称《归藏易》。

    [3]三易:即指《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古代易书。

    【译文】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子曾经审订,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

    有典谟[1],有训诰[2],有誓命[3],《书》之奥[4]。

    【注释】

    [1]典谟:典,记载帝王事迹的文献,如《尧典》。谟,记述君臣间商议的言辞和事迹,如《皋陶谟》。

    [2]训诰:训,教诲的言辞,主要记载贤臣劝诫训导君王的言辞,如《伊训》。诰,告诫或慰勉的文书,主要记载君王的政令通告。如《康诰》。

    [3]誓命:誓,宣誓的言辞,主要记载君王出师征伐时誓师的文辞,如《甘誓》。命,君王的诏令,主要记载君王对大臣的训令,如《顾命》。

    [4]书:指《尚书》。奥:深奥。

    【译文】《书经》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召诰》《酒诰》等。誓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1],作《周礼》,著六官[2],存治体[3]。

    【注释】

    [1]周公:名姬旦,也称叔旦,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辅佐称王。

    [2]六官:指官职中的六大部门,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3]治体:国家的政治体制。

    【译文】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大小戴[1],注《礼记》[2],述圣言,礼乐备。

    【注释】

    [1]大小戴:指西汉今文经学家戴德与其侄戴圣。

    [2]备:齐全,完备。

    【译文】汉朝时有两位著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八十五篇,小戴戴圣则将其删订为四十六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三篇合计为四十九篇)。其内容完整地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以及礼乐制度。

    曰《国风》[1],曰《雅》《颂》[2],号四诗[3],当讽咏[4]。

    【注释】

    [1]国风:《诗经》的一部分,大都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等十五国风,也称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所揭露,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2]雅颂:雅,分为《大雅》及《小雅》。《大雅》是诸侯朝见天子时所用的诗歌,共三十一篇,大抵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是天子宴宾客时的诗歌,亦有士人批评朝政缺失及反映丧乱的诗,今存七十四篇,大抵是西周中晚叶至东周初年的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类,是祭祀宗庙的诗歌,其中《周颂》作于西周初年,《鲁颂》及《商颂》都作于春秋时代。

    [3]四诗:指《风》《小雅》《大雅》《颂》。

    [4]讽咏:吟咏,背诵。

    【译文】《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雅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1],别善恶。

    【注释】

    [1]褒贬:评论好与坏。

    【译文】《诗经》经过孔子整理删订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通称“诗三百”。内容记载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可见《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东周),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天下时,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于是孔子写出《春秋》这一本书,文字虽然简约,意义十分深远,详记了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有所警惕,当时很受到重视,对时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传者[1],有《公羊》[2],有《左氏》[3],有《谷梁》[4]。

    【注释】

    [1]三传:指对《春秋》解说的著作《公羊传》《左传》《谷梁传》。

    [2]《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到汉景帝时,公羊高的玄孙寿和齐人胡母子都根据前人经说加上自己的意见,才编写成书。

    [3]《左氏》:即《左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人左丘明所作。

    [4]《谷梁》:即《谷梁传》。相传是鲁人谷梁俶(亦名谷梁赤,字元始)所传,直到西汉,才被时人编写成书。

    【译文】传是解释“经”的书,这三本传都是对《春秋》作注解,有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有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经既明[1],方读子[2],撮其要[3],记其事。

    【注释】

    [1]经:指儒家的经典。

    [2]子:古代诸子百家的著作。

    [3]撮:摘录;摘取。要:要旨;大要。

    【译文】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内容也有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正确,只要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就可以了。

    五子者,有荀扬[1],文中子[2],及老庄[3]。

    【注释】

    [1]荀: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荀子》一书。扬:指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书。

    [2]文中子:隋代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著有《文中子》一书,又名《中说》。《中说》二卷,分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等十篇,记载王通与门人对答的话语,由其弟子薛收、姚义等编集成书。立论平正,于治国修身颇切实用。

    [3]老: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老子》一书分上篇道经、下篇德经两部分,所以称《道德经》。庄:庄子,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战国中期楚国蒙(今安徽蒙城)人,曾做过蒙地管理漆园的官。家贫,但不好名利。《庄子》一书分为内篇七篇,外第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大致来说,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则或有后人增益的篇章。

    【译文】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荀子著《荀子》一书,主张“性恶说”,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学,希望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改善,《劝学篇》尤其有名。扬子即扬雄,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仅次于儒家,老子有《道德经》传世,其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庄子著《南华真经》属于寓言式的著作。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1],知终始[2]。

    【注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