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九章算术译注最新章节!

nbsp;   今有羡除〔1〕,下广六尺,上广一丈,深三尺;末广八尺,无深;袤七尺。问:积几何?

    荅曰:八十四尺。

    术曰:并三广,以深乘之,又以袤乘之,六而一〔2〕。按:此术羡除,实隧道也。其所穿地,上平下邪,似两鳖腝夹一堑堵,即羡除之形〔3〕。假令用此棋:上广三尺,深一尺,下广一尺;末广一尺,无深;袤一尺〔4〕。下广、末广皆堑堵〔5〕;上广者,两鳖腝与一堑堵相连之广也〔6〕。以深、袤乘,得积五尺。鳖腝居二,堑堵居三,其于本棋,皆一为六〔7〕,故六而一〔8〕。合四阳马以为方锥〔9〕。邪画方锥之底,亦令为中方〔10〕。就中方削而上合,全为中方锥之半〔11〕。于是阳马之棋悉中解矣〔12〕。中锥离而为四鳖腝焉〔13〕。故外锥之半亦为四鳖腝〔14〕。虽背正异形,与常所谓鳖腝参不相似,实则同也〔15〕。所云夹堑堵者,中锥之鳖腝也〔16〕。凡堑堵上袤短者,连阳马也〔17〕。下袤短者,与鳖腝连也〔18〕。上、下两袤相等知,亦与鳖腝连也〔19〕。并三广,以高、袤乘,六而一,皆其积也〔20〕。今此羡除之广,即堑堵之袤也〔21〕。按:此本是三广不等,即与鳖腝连者〔22〕。别而言之〔23〕:中央堑堵广六尺,高三尺,袤七尺〔24〕。末广之两旁,各一小鳖腝,皆与堑堵等〔25〕。令小鳖腝居里,大鳖腝居表〔26〕,则大鳖腝皆出随方锥〔27〕,下广二尺,袤六尺,高七尺〔28〕。分取其半,则为袤三尺〔29〕。以高、广乘之,三而一,即半锥之积也〔30〕。邪解半锥得此两大鳖腝〔31〕。求其积,亦当六而一,合于常率矣〔32〕。按:阳马之棋两邪,棋底方,当其方也,不问旁、角而割之,相半可知也〔33〕。推此上连无成不方,故方锥与阳马同实〔34〕。角而割之者,相半之势〔35〕。此大、小鳖腝可知更相表里,但体有背正也〔36〕。

    【注释】

    〔1〕羡(yán)除:一种楔形体,有五个面,其中三个面是等腰梯形,两个侧面是三角形,其长所在的平面与高所在的平面垂直,如图5-26所示。这是三广不相等的情形。也有两广相等的情形,此时只有两个面是等腰梯形,另一个面是长方形。羡,通延,墓道。《史记·卫康叔世家》:“共伯入厘侯羡自杀。”司马贞索隐:“羡,音延。延,墓道。”李籍云:“羡,延也;除,道也。羡除乃隧道也。”

    图5-26 羡除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2〕记羡除的上广、下广、末广、袤、深分别为a1,a2,a3,b,h,则其体积为

    〔3〕自此,刘徽注先讨论有两广相等的羡除。首先是下、末两广相等的羡除,如图5-27(1),是两个鳖腝夹着一个堑堵。这里堑堵就是《九章算术》给出者,而鳖腝却不同于《九章算术》给出者,而是三棱垂直于一点的四面体,如图5-27(2)。

    图5-27 下末两广相等的羡除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4〕这是刘徽记述的以棋验法推导下、末两广相等的羡除的体积公式的方法。先构造一个标准型下、末两广相等的羡除,上广3尺,下、末两广及袤、深均为1尺。它可以分解为中间一个广、长、高皆为1尺的堑堵,及其两侧的广、长、高皆为1尺的鳖腝,如图5-28(1)。

    图5-28 下末两广相等的标准型羡除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5〕在这种羡除中,下广、末广都是堑堵的广。

    〔6〕这里羡除的上广是堑堵与夹堑堵的两鳖腝相连的广。

    〔7〕这里构造3个立方体:一个是广3尺,深1尺,长1尺的长方体,其体积是3尺3,含有2个堑堵,12个鳖腝;另外2个都是广、深、长皆为1尺的正方体,体积为1尺3,各含有2个堑堵,共为2尺3,4个堑堵,如图5-28(2)。这3个立方体合起来共5尺3,6个堑堵,12个鳖腝,所以说标准型羡除中的堑堵、鳖腝“皆一为六”。

    〔8〕构造的3个立体的体积就是(上广+下广+末广)×长×深,所以除以6就是(5-16)式。

    〔9〕合四阳马以为方锥:将4个阳马拼合在一起就成为方锥。盖在上述推导下、末两广相等的羡除体积的棋验法中,一个正方体是无法分割成夹堑堵的6个鳖腝的。说2鳖腝,“一为六”变成12个鳖腝,大约是人们的猜想。刘徽认为,必须求出形如图5-27(2)的鳖腝的体积。因此,他取4个阳马ABCDE,ABEFG,ABGHI,ABIJC,每一个皆为底广a,长b,高h,合成一个方锥ADFHJ,底广2a,长2b,高h,如图5-29。依据方锥体积公式(5-12),此方锥的体积为。

    图5-29 合四阳马为方锥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0〕邪画方锥之底,亦令为中方:斜着分割方锥的底,就形成一个中间的正方形。这相当于连接方锥底面每边的中点C,E,G,I,就得到中方CEGI。

    〔11〕就中方削而上合,全为中方锥之半(piàn):从这个中间正方形CEGI向上削至方锥ADFHJ的顶点A,得到的鳖腝全都是中方锥的一片。半,片也。《汉书·李陵传》:“令军士持二升糒,一半冰。”如淳曰:“‘半’读曰‘片’。”中锥ACEGI的体积显然是。

    〔12〕阳马之棋悉中解矣:合成方锥的四个阳马都从中间被剖分。

    〔13〕中锥离而为四鳖腝焉:中锥ACEGI被分割为全等的4个鳖腝ABCE,ABEG,ABGI,ABIC。因此每一个的体积当然是中方锥的,即,与《九章算术》的鳖腝体积公式(5-15)相同。

    〔14〕外锥之半(piàn)亦为四鳖腝:外锥的片也成为4个鳖腝。方锥ADFHJ分割出中锥ACEGI后剩余的部分,称为外锥,它的每一片也都是鳖腝,也是4个,即ACDE,AEFG,AGHI,AIJC。

    〔15〕“背正异形”三句:中锥的4个鳖腝与外锥的4个鳖腝背正相对,形状不同,与通常的鳖腝的广、袤、高三度不相等,它们的体积公式却相同。盖外锥的体积也是,每一个鳖腝的体积当然也是。

    〔16〕夹堑堵者,中锥之鳖腝:夹堑堵的鳖腝就是从中锥分离出来的鳖腝。求堑堵和两鳖腝的体积之和,就得到下、末两广相等的羡除的体积公式,即(5-16)式。

    〔17〕凡堑堵上袤短者,连阳马:凡是堑堵的上长比羡除的上广短的羡除,由一个堑堵及两侧的阳马组成,如图5-30(1)(2)。显然,这两种羡除在数学上没有什么不同。自此刘徽讨论两广相等的另外几种羡除。

    图5-30 两广相等的其他羡除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8〕下袤短者,与鳖腝连:凡是堑堵的下长短于羡除下广的羡除,由一堑堵及两侧的两鳖腝组成,如图5-30(3)。

    〔19〕上、下两袤相等知,亦与鳖腝连:凡是堑堵的上、下两长与羡除的上、下广相等的羡除,由一个堑堵及两侧的鳖腝组成,如图5-30(4)。知,训“者”,其说见刘徽序“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知”之注释。

    〔20〕这几种羡除的体积公式都是(5-16)式。

    〔21〕在上述讨论中,羡除的广与堑堵的长在同一直线上。

    〔22〕此谓三广不等的羡除,其分割出的堑堵与鳖腝相连,如图5-31所示。实际上羡除ABCDEF由于是按《九章算术》例题所绘,上广10尺,末广8尺,下广6尺,三广之尺数呈等差,仍是一个特殊的羡除。不过刘徽的处理方法具有一般性。

    图5-31 三广不等的羡除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3〕别而言之:将羡除分割开分别表述之。别,分解,分剖。《说文解字》:“别,分解也。”这是将羡除分解为中央堑堵GHCDIJ,末广两旁的两小鳖腝GDEI,HCFJ,外侧两大鳖腝GDAE,HCBF。

    〔24〕中央堑堵GHCDIJ的广GH为6尺,高GD为3尺,长GI为7尺。

    〔25〕“末广之两旁”三句:堑堵末广两旁的两小鳖腝与堑堵的高与袤分别相等。两小鳖腝GDEI,HCFJ的广是IE,为1尺,高GD为3尺,长GI为7尺,与堑堵相同。两小鳖腝的形状与《九章算术》的相同,无疑可以用(5-15)式求其体积。

    〔26〕此谓两小鳖腝GDEI,HCFJ居于内侧,两大鳖腝GDAE,HCBF居于外侧。

    〔27〕大鳖腝皆出随方锥:两大鳖腝皆从椭方锥中分离出来。随方锥,即椭方锥,是底面为长方形的方锥。然而这种大鳖腝是没有讨论过的形状,是不是用(5-15)求积,尚未知。刘徽认为,需要将大鳖腝从随方锥中分割出来,以考察它的体积。以下就是分割的方法。

    〔28〕刘徽构造一个椭方锥,如图5-32,记作EMNCD,下广DM为3尺,长CD为6尺,高EO为7尺。

    图5-32 大鳖腝之分解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9〕分取其半,则为袤三尺:此谓用平面EAG平分椭方锥,得到两个半椭方锥EAGCN,EAGDM,此半椭方锥的长CG=DG为3尺。

    〔30〕记半椭方锥的广CN为a,长CG为b,高EO为h,则其体积为。

    〔31〕邪解半锥得此两大鳖腝:用平面EAC,EAD分别分割半椭方锥EAGCN和EAGDM,得到鳖腝GCAE和GDAE,就是上述的两大鳖腝。

    〔32〕“求其积”三句:求大鳖腝的体积,也应当除以6,符合通常的率。大鳖腝GCAE或GDAE的体积应该是半随方锥EAGCN或EAGDM体积的一半,即,也是(5-15)式,所以说“合于常率”。大鳖腝的体积为什么是半椭方锥的一半呢?下面就是刘徽的证明方法。

    〔33〕不问旁、角而割之,相半可知:这是刘徽提出一个命题:对一个长方形,不管是用对角线还是用对边中点的连线分割之,都将其面积平分,如图5-33。

    图5-33 不问旁、角而割之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34〕推此上连无成不方,故方锥与阳马同实:将这一结论由底向上推广,所连接出的方锥与阳马的各层没有一层不是相等的方形,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成,训“重(chónɡ)”,层。《周礼·秋官·司寇》:“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郑玄注:“三成,三重也。”刘徽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原理:如果同底等高的方锥与阳马没有一层不是相等的方形,则它们的体积相等,如图5-34。可见刘徽已经掌握了祖暅之原理的本质。这里还有一个不言自明的推论:一个立体,如果每一层都被同一平面所平分,则整个立体被该平面所平分。

    图5-34 方锥与阳马同实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35〕角而割之者,相半之势:对一长方形从对角分割,是将其平分的态势。用平面EAC,EAD分别分割半椭方锥EAGCN和EAGDM,就是对每一层“角而割之”。因此,两半椭方锥的体积分别被平面EAC,EAD所平分。所以大鳖腝的体积是半椭方锥的。

    〔36〕此大、小鳖腝可知更相表里,但体有背正也:这里的大鳖腝、小鳖腝互为表里,但形状有反有正。半椭方锥除去大鳖腝,其剩余部分分别是NCAE和MDAE,是另一种形状的大鳖腝,其求积公式也是。所以大、小鳖腝互为表里。在这个注中,刘徽讨论了几种特殊情形的鳖腝,证明它们都用(5-15)式求积,接近于提出任何四面体都可以用(5-15)式求积。6尺,高是7尺。分取它的一半,那么长变成3尺。以高、宽乘之,除以3,就是半长方锥的体积。斜着剖开两个半长方锥,就得到两大鳖腝。求它的体积,也应该除以6,符合鳖腝通常的率。按:阳马棋有两个斜面,棋的底是长方形。对长方形,不管是从两旁分割它,还是从对角分割它,都将其平分成二等分。将这一结论由底向上推广,所连接出的方锥与阳马的各层没有一层不是相等的方形,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从对角分割,是平分的态势。所以大鳖腝的体积是半长方锥的,是正确的。这里的大鳖腝、小鳖腝互为表里,但形状有反有正。

    【译文】

    假设有一条羡除,一端下宽是6尺,上宽是1丈,深是3尺;末端宽是8尺,没有深;长是7尺。问:其体积是多少?

    答:84尺3。

    术:将三个宽相加,以深乘之,又以长乘之,除以6。按:此术中羡除实际上是一条隧道。如果所挖的地上面是平的,下面是斜面,好像两个鳖腝夹着一个堑堵,就是羡除的形状。假设使用这样的棋:一端上宽是3尺,深是1尺,下宽是1尺,末端宽是1尺,没有深,长是1尺。一端的下宽与末端的宽都是堑堵的宽;一端的上宽是两个鳖腝与一个堑堵相连的宽。以深、长乘三个宽之和,得到体积5尺3,鳖腝占据2份,堑堵占据3份。对原来的棋,它们都由1个变成了6个,所以要除以6。将4个阳马拼合成1个方锥。斜着分割方锥的底,就形成一个中间正方形。从这个中间正方形向上到方锥的顶点剖开,得到的全都是中方锥的一片。于是阳马之棋全被从中间剖开了,中间方锥分离成4个鳖腝。那么外锥的一片片也是4个鳖腝。虽然这些鳖腝一反一正,形状不同,与通常说的鳖腝的三度都不相等,它们的求积公式却是相同的。所说的夹堑堵的,就是从中间方锥分离出来的鳖腝。凡是堑堵的长比羡除的上宽短的,两侧就与阳马相连;堑堵的长比羡除的下宽短的,两侧就与鳖腝相连;堑堵的长与羡除的上、下宽相等的,两侧也与鳖腝相连。使三个宽相加,以高、长乘之,除以6,都得到羡除的体积。这里所说的羡除的宽,在堑堵的长的位置上。  按:这一问题中本来是三宽不相等的即与鳖腝相连的羡除。将其分解进行讨论:位于中央的堑堵,宽是6尺,高是3尺,长是7尺。羡除末端宽的两旁,各有一小鳖腝。它的宽、长皆与堑堵的相等。使小鳖腝居于里面,大鳖腝居于表面。大鳖腝都可以从长方锥中分离出来。长方锥的下底宽是2尺,长是

    今有刍甍〔1〕,下广三丈,袤四丈;上袤二丈,无广;高一丈。问:积几何?

    荅曰:五千尺。

    术曰:倍下袤,上袤从之,以广乘之,又以高乘之,六而一〔2〕。推明义理者〔3〕:旧说云〔4〕,凡积刍有上下广曰童〔5〕,甍谓其屋盖之茨也〔6〕。是故甍之下广、袤与童之上广、袤等〔7〕。正斩方亭两边,合之即刍甍之形也〔8〕。假令下广二尺,袤三尺;上袤一尺,无广;高一尺〔9〕。其用棋也,中央堑堵二,两端阳马各二〔10〕。倍下袤,上袤从之,为七尺,以广乘之,得幂十四尺〔11〕,阳马之幂各居二,堑堵之幂各居三〔12〕。以高乘之,得积十四尺〔13〕。其于本棋也,皆一而为六〔14〕,故六而一,即得〔15〕。亦可令上、下袤差乘广,以高乘之,三而一,即四阳马也〔16〕;下广乘之上袤而半之,高乘之,即二堑堵〔17〕;并之,以为甍积也〔18〕。

    【注释】

    〔1〕刍甍:其本义是形如屋脊的草垛,是一种底面为长方形而上方只有长,无广,上长短于下长的楔形体,如图5-35。刍,指喂牲口的草。甍,屋脊。《说文解字》:“甍,屋栋也。”

    图5-35 刍甍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记刍甍的下广为a,上长b1,下长b2,高h,则其体积公式为

    〔3〕推明义理:阐明其涵义。推明,阐明。《新唐书·柳冕传》:“乃上表乞代,且推明朝觐之意。”义理,经义名理,涵义。《汉书·刘歆传》:“初《左氏传》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矣。”

    〔4〕旧说:指前代数学家的说法。

    〔5〕凡积刍有上下广曰童:垛成的草垛上不仅有长,而且有广,叫作童。童,山无草木,牛羊无角,人秃顶,皆曰童。《管子·侈靡》:“山不童而用赡。”

    〔6〕茨:是用茅草、芦苇搭盖的屋顶。李籍云:“刍甍之形似屋盖上苫也。”  苫: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

    〔7〕此谓用一个平行于刍甍底面的平面切割刍甍,下为刍童,上仍为刍甍,所以说,刍甍的下广、长与刍童的上广、长相等。

    〔8〕此谓以垂直于底面的两个平面从方亭上底的两对边切割方亭,切割下的两侧合起来就是刍甍,如图5-36。以上从各种角度界定刍甍。

    图5-36 方亭两边合为刍甍

    (采自沈康身《九章算术导读》)

    〔9〕以下是刘徽记述的《九章算术》时代推导刍甍体积公式(5-17-1)的棋验法。先构造一个标准型刍甍:下广2尺,长3尺,上长1尺,高1尺。

    〔10〕将标准型刍甍分解为三品棋,可以分解为2个中央堑堵,两端各2个阳马,共4个阳马,如图5-37(1)。

    图5-37 刍甍之棋验法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1〕“倍下袤”五句:此谓构造一个长方形:长为标准型刍甍下长3尺的2倍加上长1尺,即7尺,广是刍甍的广2尺,如图5-37(2)。得到面积14尺2。

    〔12〕阳马之幂各居二,堑堵之幂各居三:此谓在这个长方形中,1个阳马占据2尺2,1个堑堵占据3尺2。换言之,4个阳马共占据8尺2,2个堑堵共占据6尺2,共14尺2。

    〔13〕此谓以高1尺乘14尺2,得14尺3,就形成了长7尺,广2尺,高1尺的长方体,如图5-37(3)。

    〔14〕其于本棋也,皆一而为六:这个长方体中的堑堵、阳马对于标准型刍甍,1个都变成了6个。这是因为一个正方体可以分解为2个堑堵,如图5-37(4),或3个阳马,如图5-37(5),那么2个堑堵占据的6尺3,共分解为12个堑堵;4个阳马占据的8尺3,共分解为24个阳马;标准型刍甍中的堑堵、阳马都是1个变成了6个。实际上图5-37(3)的长方体可以重新拼合成6个标准型刍甍。

    〔15〕故六而一,即得:所以除以6,就得到标准型刍甍的体积,即(5-17-1)式。同样,这种棋验法对一般刍甍并不适用。

    〔16〕刘徽在这里提出了将刍甍分解为中央2个堑堵、四角4个阳马求其体积之和解决其体积问题的方法,如图5-38。一个阳马的广是,长是,高是h,则根据公式(5-13),一个阳马的体积是,四角4个阳马的体积是。

    图5-38 刍甍之有限分割求和法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7〕一个堑堵的广为,长b1,高h,根据公式(5-12),其体积是,两个中央堑堵的体积是。之,训“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之’,犹‘以’也。”

    〔18〕所以刘徽给出刍甍新的体积公式

    【译文】

    假设有一座刍甍,下底宽是3丈,长是4丈;上长是2丈,没有宽;高是1丈。问:其体积是多少?

    答:5 000尺3。

    术:将下长加倍,加上长,以宽乘之,又以高乘之,除以6。先把它的涵义推究明白:旧的说法是,凡是堆积刍草,有上顶宽与下底宽,就叫作童。甍是指用茅草做成的屋脊。所以刍甍下底的宽、长与刍童上顶的宽、长相等。从正面切割下方亭的两边,合起来,就是刍甍的形状。假设一个刍甍,下底宽是2尺,长是3尺,上长是1尺,没有宽,高是1尺。它所使用的棋:中央有2个堑堵,两端各有2个阳马。将上长加倍,加上长,得7尺。以下底宽乘之,得到面积14尺2。每个阳马的面积占据2尺2,每个堑堵的面积占据3尺2。再以高乘之,得体积14尺3。它们对于本来的棋,1个都变成了6个。所以除以6,就得到刍甍的体积。也可以使刍甍的下长与上长之差乘下底宽,再以高乘之,除以3,就是4个阳马的体积;下底的宽乘上顶的长,取其一半,再以高乘之,就是2个堑堵的体积。两者相加,就得刍甍的体积。

    刍童〔1〕、曲池〔2〕、盘池〔3〕、冥谷〔4〕皆同术。

    术曰:倍上袤,下袤从之;亦倍下袤,上袤从之;各以其广乘之;并,以高若深乘之,皆六而一〔5〕。按:此术假令刍童上广一尺,袤二尺;下广三尺,袤四尺;高一尺〔6〕。其用棋也,中央立方二,四面堑堵六,四角阳马四〔7〕。倍下袤为八,上袤从之,为十。以高、广乘之,得积三十尺〔8〕。是为得中央立方各三,两端堑堵各四,两旁堑堵各六,四角阳马亦各六〔9〕。后倍上袤,下袤从之,为八。以高、广乘之,得积八尺〔10〕。是为得中央立方亦各三,两端堑堵各二〔11〕。并两旁,三品棋皆一而为六〔12〕,故六而一,即得〔13〕。  为术又可令上、下广、袤差相乘,以高乘之,三而一,亦四阳马〔14〕;上、下广、袤互相乘,并而半之,以高乘之,即四面六堑堵与二立方〔15〕;并之,为刍童积〔16〕。  又可令上、下广、袤互相乘而半之,上、下广、袤又各自乘,并,以高乘之,三而一,即得也〔17〕。其曲池者,并上中、外周而半之,以为上袤;亦并下中、外周而半之,以为下袤〔18〕。此池环而不通匝,形如盘蛇而曲之。亦云周者,谓如委谷依垣之周耳〔19〕。引而伸之,周为袤。求袤之意,环田也〔20〕。

    今有刍童,下广二丈,袤三丈;上广三丈,袤四丈;高三丈。问:积几何?

    荅曰:二万六千五百尺。

    今有曲池,上中周二丈,外周四丈,广一丈;下中周一丈四尺,外周二丈四尺,广五尺;深一丈。问:积几何?

    荅曰:一千八百八十三尺三寸少半寸。

    今有盘池,上广六丈,袤八丈;下广四丈,袤六丈;深二丈。问:积几何?

    荅曰:七万六百六十六尺太半尺。

    负土往来七十步〔21〕;其二十步上下棚、除〔22〕,棚、除二当平道五〔23〕,踟蹰之间十加一〔24〕,载输之间三十步〔25〕,定一返一百四十步〔26〕。土笼积一尺六寸〔27〕。秋程人功行五十九里半〔28〕。问:人到积尺及用徒各几何〔29〕?

    荅曰:

    人到二百四尺。

    用徒三百四十六人一百五十三分人之六十二。

    术曰:以一笼积尺乘程行步数,为实。往来上下棚、除二当平道五。棚,阁,除,邪道,有上下之难,故使二当五也。置定往来步数,十加一,及载输之间三十步以为法。除之,所得即一人所到尺〔30〕。按:此术棚,阁,除,邪道,有上下之难,故使二当五。置定往来步数,十加一,及载输之间三十步,是为往来一返凡用一百四十步。于今有术为所有行率,笼积一尺六寸为所求到土率,程行五十九里半为所有数,而今有之,即人到尺数。“以所到约积尺,即用徒人数”者,此一人之积除其众积尺,故得用徒人数〔31〕。为术又可令往来一返所用之步约程行为返数,乘笼积为一人所到〔32〕。以此术与今有术相返覆,则乘除之或先后,意各有所在而同归耳〔33〕。以所到约积尺,即用徒人数〔34〕。

    今有冥谷,上广二丈,袤七丈;下广八尺,袤四丈;深六丈五尺。问:积几何?

    荅曰:五万二千尺。

    载土往来二百步〔35〕,载输之间一里,程行五十八里。六人共车,车载三十四尺七寸〔36〕。问:人到积尺及用徒各几何?

    荅曰:

    人到二百一尺五十分尺之十三。

    用徒二百五十八人一万六十三分人之三千七百四十六。

    术曰:以一车积尺乘程行步数,为实。置今往来步数,加载输之间一里,以车六人乘之,为法。除之,所得即一人所到尺〔37〕。按:此术今有之义。以载输及往来并得五百步〔38〕,为所有行率,车载三十四尺七寸为所求到土率,程行五十八里,通之为步〔39〕,为所有数。而今有之,所得则一车所到〔40〕。欲得人到者,当以六人除之,即得〔41〕。术有分,故亦更令乘法而并除者,亦用以车尺数以为一人到土率,六人乘五百步为行率也〔42〕。  又亦可五百步为行率〔43〕,令六人约车积尺数为一人到土率,以负土术入之〔44〕。入之者〔45〕,亦可求返数也〔46〕。要取其会通而已。术恐有分,故令乘法而并除〔47〕。“以所到约积尺,即用徒人数”者,以一人所到积尺除其众积,故得用徒人数也。以所到约积尺,即用徒人数〔48〕。

    【注释】

    〔1〕刍童:本义是平顶草垛,如图5-39。也是地面上的土方工程,西汉帝王陵皆为刍童形。然而《九章算术》和秦汉数学简牍关于刍童的例题皆是上大下小。李籍云:“如倒置砑石。”

    图5-39 刍童、盘池、冥谷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曲池:是曲折回绕的水池。实际上是曲面体,此处曲池的上下底皆为圆环,如图5-40,显然是规范的曲池。

    图5-40 曲池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3〕盘池:是盘状的水池,地下的水土工程,在数学上与刍童相同,如图5-39。

    〔4〕冥谷:是墓穴,地下的土方工程。李籍云:“如正置砑石。”在数学上亦与刍童相同,如图5-39。

    〔5〕若:或。记刍童的上广、长分别为a1,b1,下广、长分别为a2,b2,高h,则其体积公式为

    〔6〕以下是刘徽记述的《九章算术》时代以棋验法推导刍童的体积公式(5-18-1)的方法。首先构造一个标准型刍童:上广1尺,长2尺,下广3尺,长4尺,高1尺。如图5-41(1)。

    图5-41 刍童之棋验法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7〕将标准型刍童分解为三品棋:2个中央正方体,6个四面堑堵,4个四角阳马。

    〔8〕构造第一个长方体:其长为标准型刍童下长4尺的2倍加上长2尺,即10尺;广为其下广3尺,高为其高1尺。其体积为30尺3。如图5-41(2)。

    〔9〕标准型刍童中的2个中央正方体每1个在第一个长方体中变成了3个,共6个,即图5-41(2)中标Ⅰ者;刍童中的4个两旁堑堵1个变成了6个,共24个,即标Ⅱ者;刍童中的2个两端堑堵1个变成了4个,共8个,即标Ⅲ者;刍童中的4个四角阳马1个变成了6个,共24个,即标Ⅳ者。正方体Ⅱ,Ⅲ,Ⅳ分解成堑堵、阳马的方法分别如图5-41(4),(5),(6)所示。

    〔10〕再构造第二个长方体:长为标准型刍童上长2尺的2倍加下长4尺,即8尺;广为刍童的上广1尺,高为刍童的高1尺,如图5-41(3)。其体积为8尺3。

    〔11〕标准型刍童中的2个中央正方体1个在第二个长方体中变成了3个,共6个;刍童中的2个两端堑堵1个变成了2个,共4个。

    〔12〕并两旁,三品棋皆一而为六:将两个长方体相加,三品棋1个都变成了6个。旁,通方。《庄子·人间世》:“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俞樾平议:“旁读为方,古字通用。”两个长方体所含正方棋、堑堵棋、阳马棋这三品棋的数目如下

    标准型刍童中的三品棋1个都变成了6个。

    〔13〕此谓除以6,就得到标准型刍童的体积,即(5-18-1)式。同样,这种棋验法对一般刍童并不适用。

    〔14〕刘徽在这里使用了有限分割求和法,即将刍童分解为中央2个立方体、四面6个堑堵、四角4个阳马,求其体积之和以解决其体积问题,如图5-42。一个阳马的广是,长是,高是h,则根据公式(5-13),一个阳马的体积是,四角4个阳马的体积是。

    图5-42 刍童之有限分割求和法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5〕一个端堑堵的广是a1,长是,高是h,则根据公式(5- 12),一个端堑堵的体积是。2个端堑堵的体积是。一个旁堑堵的广是,长是,高是h,则根据公式(5-12),一个旁堑堵的体积是。4个旁堑堵的体积是。中央2立方的体积是a1b1h。那么四面6堑堵和中央2立方的体积是

    〔16〕刘徽求中央2立方、四面6堑堵和四角4阳马的体积之和,便得到刍童的体积公式

    显然,其中分割成2个中央立方和4个旁堑堵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分割成1个中央长方体和2个旁堑堵就够了。之所以如此分割,大约是受到手头棋的限制,如同刘徽原理的证明中使用广、长、高均为1尺棋那样。

    〔17〕刘徽给出刍童的另一体积公式

    〔18〕记曲池的上中、外周分别为l1,L1,下中、外周为l2,L2,则令,利用(5-18-1)求其体积。

    〔19〕此谓曲池之周像委谷依垣那样不通匝。

    〔20〕像环田那样引而伸之,展为梯形,如图1-21。

    〔21〕以下是附属于盘池问的题目。这是说挖一盘池,负土距离70步。  负土:背土。《淮南子·齐俗训》:“故伊尹之兴土功也,脩胫者使之跖钁,强脊者使之负土。”高诱注:“脊强者负重。”

    〔22〕棚:下文刘徽注曰:“棚,阁。”阁就是楼阁,也作栈道。  除:台阶,阶梯。下文刘徽注曰:“除,邪道。”

    〔23〕上下棚、除二当平道五:在棚、除行进2,相当于在平道行进5。那么20步就相当于。行进的路程相当于(70步-20步)+。

    〔24〕踟蹰:徘徊。李籍云:“行不进也。”  十加一:行进10步加1步,则行进的路程相当于。

    〔25〕载输:装卸。装卸之间相当于30步。

    〔26〕此谓定一返为:110步+30步=140步。

    〔27〕笼:盛土器,土筐。《说文解字》:“笼,举土器也。”  积一尺六寸:其体积是1尺3600寸3。

    〔28〕秋程人功行五十九里半:秋季1个劳动力的标准工作量为一天背负容积为1尺3600寸3的土笼行里。

    〔29〕人到积尺:即每人每天运到的土方尺数。

    〔30〕《九章算术》的方法是

    〔31〕以1人所运到的积尺数除众人共同运到的积尺数,就得用徒人数。刘徽将其归结为今有术,140步为所有率,土笼容积1尺3600寸3为所求率,程行里为所有数。

    〔32〕刘徽提出的又一方法

    其中程行步数÷定往返步数是一人每天往返次数。

    〔33〕刘徽的方法是先除后乘,与《九章算术》的先乘后除不同,意在提供不同的思路。一般说来,刘徽是主张先乘后除的。

    〔34〕《九章算术》给出

    〔35〕载土:用车辆运输土石。

    〔36〕一辆车运载的土方是34尺3700寸3。

    〔37〕《九章算术》的方法是

    〔38〕载输之间1里=300步,往来200步,故为500步。

    〔39〕1里为300步,58里为17 400步。

    〔40〕刘徽认为《九章算术》的方法是利用今有术先求出一天的一车到积尺

    车到积尺=(一车积尺×程行步数)÷(往来步数+1里)

    =(34尺3700寸3×58里)÷(200步+300步)

    其中往来步数及载输共500步为所有率,车载即一车积尺34尺3700寸3为所求率,一天标准输送路程58里为所有数。

    〔41〕6人共一车,车到积尺除以6,就是人到积尺。

    〔42〕一般说来,先求出车到积尺会有分数,再除以6,更繁琐。于是以一车积尺数作为一人到土率,以6乘500步作为行率,变成了以6乘法而一并除。

    〔43〕亦可:这是刘徽提出的第二种思路。

    〔44〕负土:南宋本、《大典》本讹作“载土”,李潢校正,钱校本、译注本、《传世藏书》本、《算经十书》本从。汇校本及其增补版恢复原文。今按:载土术与负土术的区别是前者以“一车所到”入算,后者以“一人所到”入算。刘徽在注解了载土术之后提出另外一种思路,即以6人约“车积尺数”为一人到土率,应该采纳负土术。

    〔45〕入之者:假设采纳负土术。者,假设之辞,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

    〔46〕亦可先求返数:即由“程行步数÷(往来步数+1里)”求出每辆车一天往返的次数。这是刘徽提出的又一方法

    〔47〕术恐有分,故令乘法而并除:先求出每辆车一天的往返次数,方法虽然亦正确,但先做除法,难免有分数,所以《九章算术》采取乘法而并除的方式。

    〔48〕《九章算术》给出

    【译文】

    刍童、曲池、盘池、冥谷都用同一术。

    术:将上长加倍,加下长,又将下长加倍,加上长,分别以各自的宽乘之。将它们相加,以高或深乘之,除以6。按:此术中,假设刍童的上顶宽是1尺,长是2尺;下底宽是3尺,长是4尺,高是1尺。它所使用的棋:中央有2个正方体,四面有6个堑堵,四角有4个阳马。将下长加倍,得8,加上长,得10,以高、下底宽乘之,得体积30尺3。这就成为:中央的正方体1个变成了3个,两端的堑堵1个变成了4个,两旁的堑堵1个变成了6个,四角的阳马1个变成了6个。然后将上长加倍,加下长,得8。以高、上宽乘之,得体积8尺3。这就成为:中央的正方体1个也变成了3个,两端堑堵1个变成了2个。将两个长方体相加,三品棋1个都变成了6个。所以除以6,就得到刍童的体积。  造术又可以使刍童的上、下宽的差与上、下长的差相乘,以高乘之,除以3,就是4个阳马的体积;下宽乘上长与上宽乘下长相加,取其一半,以高乘之,就是四面6个堑堵与中央2个立方的体积;两者相加,就得刍童的体积。  又可以使上宽乘下长,下宽乘上长,均取其一半;上宽、长相乘,下宽、长相乘;将它们相加,以高乘之,除以3,就得到刍童的体积。如果是曲池,就将上中、外周相加,取其一半,作为上长;又将下中、外周相加,取其一半,作为下长。这种曲池是圆环形的但不连通,形状像盘起来的蛇那样弯曲。也称为周,是说像把谷物堆放在墙边那样的周。将它伸直,周就成为长。求长的意思如同环田。

    假设有一刍童,下宽是2丈,长是3丈;上宽是3丈,长是4丈;高是3丈。问:其体积是多少?

    答:26 500尺3。

    假设有一曲池,上中周是2丈,外周是4丈,宽是1丈;下中周是1丈4尺,外周是2丈4尺,宽是5尺;深是1丈。问:其体积是多少?

    答:1 883尺3寸3。

    假设有一盘池,上宽是6丈,长是8丈;下宽是4丈,长是6丈;深是2丈。问:其体积是多少?

    答:尺3。

    如果背负土筐一个往返是70步。其中有20步是上下的棚、除。在棚、除上行走2相当于平地5,徘徊的时间10加1,装卸的时间相当于30步。因此,一个往返确定走140步。土笼的容积是1尺3600寸3。秋天一人每天标准运送里。问:一人一天运到的土方尺数及用工人数各多少?

    答:

    一人运到土方204尺3;

    用工人。

    术:以一土筐容积尺数乘一人每天的标准运送步数,作为实。往来上下要走棚、除,2相当于平地5。棚是栈道,除是台阶,有上下的困难,所以2相当于5。布置运送一个往返确定走的步数,每10加1,再加装卸时间的30步,作为法。实除以法,所得就是1人每天所运到的土方尺数。按:此术中棚是栈道,除是台阶,有上下的困难,所以2相当于5。布置运送一个往返确定走的步数,每10加1,再加装卸的时间30步,这是说往来运送一次共走140步。对今有术来说,它是所有率即行率,土筐容积1尺3600寸3是所求率即到土率,一人每天标准运送的里是所有数。应用今有术,就得到一人每天所运到的土方尺数。“以一人每天所运到的土方尺数除盘池容积尺数,就是用工人数”,这是因为以一人运到的土方尺数,去除众人应该运送的土方尺数,就得到用工人数。  造术又可以:以往来一次所用的步数除一人标准运送的步数,作为往返次数。以它乘土筐容积,为一人所运送到的土方尺数。以此术与今有术相比较,一个是先乘后除,一个是先除后乘,各自有不同的思路,却有同一个结果。以一人每天所运到的土方尺数除盘池容积尺数,就是用工人数。

    假设有一冥谷,上宽是2丈,长是7丈;下宽是8尺,长是4丈;深是6丈5尺。问:其体积是多少?

    答:52 000尺3。

    如果装运土石一个往返是200步,装卸的时间相当于1里。一辆车每天标准运送58里。6个人共一辆车,每辆车装载34尺3700寸3。问:一人一天运到的土方尺数及用工人数各多少?

    答:

    术:以一辆车装载尺数乘一辆车每天标准运送里数,作为实。布置运送一个往返的步数,加装卸时间所相当的1里,以每辆车的6人乘之,作为法。实除以法,所得就是1人每天所运到的土方尺数。按:此术有今有术的意义。以装卸及往返的步数相加,得500步,作为所有率即行率,每辆车所装载34尺3700寸3作为所求率,一辆车每天标准运送的58里,换算成步数,作为所有数。应用今有术,所得到的就是一车每天所运到的土方尺数。如果想得到一人运送的土方尺数,应当用6除之,即得。此术中会有分数,所以也可以变换成乘法而一并除的方法:以一辆车的装载尺数作为一人运到的土方率,6人乘500步作为所有率,即行率。  又可以:以500步作为所有率,即行率,用6人除一辆车的装载尺数作为一人运到的土方率,采用负土术。假设采用负土术,也可以求出往返的次数。关键在于要融会通达。此术中因恐先除会出现分数,所以采取乘法而一并除。“以一人每天所运到的土方尺数除冥谷的容积尺数,就是用工人数”,这是因为以一人运到的土方尺数,去除众人应该运送的土方尺数,就得到用工人数。以一人每天所运到的土方尺数除冥谷容积尺数,就是用工人数。

    今有委粟平地〔1〕,下周一十二丈,高二丈。问:积及为粟几何?

    荅曰:

    积八千尺。于徽术,当积七千六百四十三尺一百五十七分尺之四十九。  臣淳风等谨依密率,为积七千六百三十六尺十一分尺之四。

    为粟二千九百六十二斛二十七分斛之二十六。于徽术,当粟二千八百三十斛一千四百一十三分斛之一千二百一十。  臣淳风等谨依密率,为粟二千八百二十八斛九十九分斛之二十八。

    今有委菽依垣〔2〕,下周三丈,高七尺。问:积及为菽各几何?

    荅曰:

    积三百五十尺。依徽术,当积三百三十四尺四百七十一分尺之一百八十六也。  臣淳风等谨依密率,为积三百三十四尺十一分尺之一。

    为菽一百四十四斛二百四十三分斛之八。依徽术,当菽一百三十七斛一万二千七百一十七分斛之七千七百七十一。  臣淳风等谨依密率,为菽一百三十七斛八百九十一分斛之四百三十三。

    今有委米依垣内角〔3〕,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各几何?

    荅曰:

    积三十五尺九分尺之五。于徽术,当积三十三尺四百七十一分尺之四百五十七。  臣淳风等谨依密率,当积三十三尺三十三分尺之三十一。

    为米二十一斛七百二十九分斛之六百九十一。于徽术,当米二十斛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一分斛之三万六千九百八十。臣淳风等谨依密率,为米二十斛二千六百七十三分斛之二千五百四十。

    委粟术曰:下周自乘,以高乘之,三十六而一〔4〕。此犹圆锥也。于徽术,亦当下周自乘,以高乘之,又以二十五乘之,九百四十二而一也〔5〕。其依垣者,居圆锥之半也。十八而一〔6〕。于徽术,当令此下周自乘,以高乘之,又以二十五乘之,四百七十一而一〔7〕。依垣之周,半于全周。其自乘之幂居全周自乘之幂四分之一,故半全周之法以为法也。其依垣内角者,角,隅也,居圆锥四分之一也。九而一〔8〕。于徽术,当令此下周自乘而倍之,以高乘之,又以二十五乘之,四百七十一而一〔9〕。依隅之周半于依垣。其自乘之幂居依垣自乘之幂四分之一,当半依垣之法以为法。法不可半,故倍其实。又此术亦用周三径一之率〔10〕。假令以三除周,得径。若不尽,通分内子,即为径之积分。令自乘,以高乘之,为三方锥之积分。母自相乘,得九,为法,又当三而一,约方锥之积〔11〕。从方锥中求圆锥之积,亦犹方幂求圆幂。乃当三乘之,四而一,得圆锥之积。前求方锥积,乃合三而一,今求圆锥之积,复合三乘之。二母既同,故相准折。惟以四乘分母九,得三十六而连除,圆锥之积〔12〕。其圆锥之积与平地聚粟同,故三十六而一。  臣淳风等谨依密率,以七乘之,其平地者,二百六十四而一;依垣者,一百三十二而一;依隅者,六十六而一也〔13〕。

    【注释】

    〔1〕委粟:堆放谷物。委,累积,堆积。《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何休注:“委,积也。”委粟平地,得圆锥形,如图5-11。

    〔2〕委菽依垣:得半圆锥形,如图5-43。

    图5-43 委粟依垣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3〕委米依垣内角:得圆锥的,如图5-44。

    图5-44 委粟依垣内角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4〕委粟平地的体积公式同5-9-1式。

    〔5〕刘徽的修正公式同5-9-2式。

    〔6〕半圆锥的体积公式为,其中L是圆周的。

    〔7〕刘徽以徽术修正的半圆锥的体积公式为,其中L是圆周的。

    〔8〕四分之一圆锥的体积公式为,其中L是圆周的。

    〔9〕刘徽以徽术修正的四分之一圆锥的体积公式为,其中L是圆周的。

    〔10〕对“又此术”以下的理解请参阅圆亭术注相应的部分。

    〔11〕约方锥之积:得方锥之积。约,求取。见卷四开立圆术李淳风等注释注解。

    〔12〕圆锥之积:得圆锥的体积。前省“得”字。

    〔13〕李淳风等以密率将《九章算术》的公式分别修正为。

    【译文】

    假设在平地上堆积粟,下周长是12丈,高是2丈。问:其体积及粟的数量各是多少?

    答:

    体积是8 000尺3。依据我的徽术,体积应当是尺3。  淳风等按:依照密率,体积是尺3。

    粟是斛。依据我的徽术,粟应当是斛。  淳风等按:依照密率,粟是斛。

    假设靠墙一侧堆积菽,下周长是3丈,高是7尺。问:其体积及菽的数量各是多少?

    答:

    体积是350尺3。依据我的徽术,体积应当是尺3。  淳风等按:依照密率,体积是尺3。

    菽是斛。依据我的徽术,菽应当是斛。  淳风等按:依照密率,菽是斛。

    假设靠墙内角堆积米,下周长是8尺;高是5尺。问:其体积及米的数量各是多少?

    答:

    体积是尺3。依据我的徽术,体积应当是尺3。  淳风等按:依照密率,体积是尺3。

    米是斛。依据我的徽术,米应当是斛。  淳风等按:依照密率,米是斛。

    委粟术:下周长自乘,以高乘之,除以36。此如同圆锥术。依据我的徽术,应当以下周长自乘,以高乘之,又以25乘之,除以942。如果是靠墙一侧,占据圆锥的。除以18。依据我的徽术,应当以下周长自乘,以高乘之,又以25乘之,除以471。靠墙一侧的周长是整个周长的。它的周长自乘之面积占据整个周长自乘之面积的,所以以整个周长的情形中的法的作为法。如果是靠墙的内角,角是隅角,占据圆锥的。除以9。依据我的徽术,应当以下周长自乘,加倍,以高乘之,又以25乘之,除以471。靠墙内角是靠墙一侧的。它的周长自乘之面积占据靠墙一侧周长自乘之面积的,应当以靠墙一侧情形中的法的作为法。前者的法无法取,所以将实加倍。又,此术也是用周3径1之率。假设以3除下周长,得到直径。如果除不尽,就通分,纳入分子,便是直径的积分。将直径自乘,以高乘之,是三个外切方锥的积分。分母相乘,得9,作为法,又应当除以3,求得一个方锥的体积积分。从方锥求内切圆锥的体积,也如同从正方形之面积求内切圆之面积。于是应当用3乘之,除以4,得到内切圆锥的体积。前面求方锥的体积,应当除以3;现在求圆锥的体积,又应当以3乘;两个数既然相同,所以恰好互相抵消,只以4乘分母9,得36而合起来除,就是内切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与平地堆积粟的形状相同,所以除以36。  淳风等按:依照密率,以7乘之,如果堆积于平地,除以264;如果堆积于靠墙一侧,除以132;如果堆积于靠墙的内角,除以66。

    程粟一斛积二尺七寸〔1〕;二尺七寸者,谓方一尺,深二尺七寸,凡积二千七百寸。其米一斛积一尺六寸五分寸之一〔2〕;谓积一千六百二十寸〔3〕。其菽、荅、麻、麦一斛皆二尺四寸十分寸之三〔4〕。谓积二千四百三十寸。此为以精粗为率,而不等其概也〔5〕。粟率五,米率三,故米一斛于粟一斛,五分之三〔6〕;菽、荅、麻、麦亦如本率云〔7〕。故谓此三量器为概,而皆不合于今斛〔8〕。当今大司农斛圆径一尺三寸五分五厘,正深一尺〔9〕。于徽术,为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排成余分,又有十分寸之三〔10〕。王莽铜斛于今尺为深九寸五分五厘,径一尺三寸六分八厘七毫。以徽术计之,于今斛为容九斗七升四合有奇〔11〕。《周官·考工记》:“?氏为量,深一尺,内方一尺,而圆外,其实一鬴〔12〕。”于徽术,此圆积一千五百七十寸〔13〕。《左氏传》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14〕。”钟六斛四斗;釜六斗四升,方一尺,深一尺,其积一千寸〔15〕。若此方积容六斗四升〔16〕,则通外圆积成旁,容十斗四合一龠五分龠之三也〔17〕。以数相乘之〔18〕,则斛之制:方一尺而圆其外,庣旁一厘七毫,幂一百五十六寸四分寸之一,深一尺,积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容十斗〔19〕。王莽铜斛与《汉书·律历志》所论斛同。

    【注释】

    〔1〕程粟一斛积二尺七寸:1标准粟斛的容积是2尺37尺2寸,即2尺3700寸3,或2 700寸3。

    〔2〕米一斛积一尺六寸五分寸之一:1标准米斛的容积是1尺3尺2寸。

    〔3〕积一千六百二十寸:1标准米斛的容积也是1 620寸3。

    〔4〕菽、荅、麻、麦一斛皆二尺四寸十分寸之三:1标准菽、荅、麻、麦斛的容积都是2尺3尺2寸,或2 430寸3。

    〔5〕概:古代称量谷物时用以刮平斗斛的器具。《礼记·月令》:“正权概。”郑玄注:“概,平斗斛者。”此处引申为标准量器的容积。一标准粟斛,一标准米斛,一标准菽、荅、麻、麦斛,尽管都是1斛,其容积却不相等。

    〔6〕米一斛于粟一斛,五分之三:是说由粟率5,米率3,所以一标准米斛1尺3尺2寸是一标准粟斛2尺3700寸3的。

    〔7〕此谓一标准菽、荅、麻、麦斛的容积2尺3尺2寸与一标准粟斛2尺3700寸3亦如其本来的率,即粟率10,而菽、荅、麻、麦率9。

    〔8〕三量器:指粟斛,米斛,和菽、荅、麻、麦斛,与现今之斛制当然不同。

    〔9〕当今大司农斛:即魏大司农斛,呈圆柱形,底径d=1尺3寸5分5厘,深1尺。

    〔12〕?氏为量:?氏制造量器。?氏量是底为边长1尺的正方形的外接圆,深1尺的圆柱形,如图5-45。

    图5-45 ?氏量示意图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4〕此谓齐国的四种量器的进位制:4升叫作豆,4豆叫作区(ōu),4区叫作釜。釜即鬴。10鬴就是钟。

    〔15〕釜的形制是:底方1尺,深1尺,容积是1 000寸3。

    〔16〕六斗四升:釜的容积是6斗4升。

    〔17〕以釜的外接圆柱体作为量器,以徽术计算,其容积是1 570寸3,则容10斗4合龠。

    〔18〕乘:计算。《周官·天官·宰夫》:“乘其财用之出入。”

    〔19〕庣旁:量器的截面中假设的边长1尺的正方形的对角线超过外圆周的部分,如图5-46。若要上述量器变成容积是10斗的斛,则此斛的容积应为,。因此,底的直径。它与边长1尺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尺相差尺-d=1尺4寸1分4厘2毫-1尺4寸1分8毫=3厘4毫。故庣旁1厘7毫。这里的庣旁与王莽铜斛之庣旁相反,在那里是正方形的对角线不满圆周的部分。参见卷一圆田术刘徽注相关注释。汇校本云:此段所列数值,以徽率周一百五十七、径五十入算,皆合。然《隋书·律历志》云:“祖冲之以算术考之,积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方尺而圆其外,减旁一厘八毫,其径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秒有奇,而深尺,即古斛之制也。”以徽率周三千九百二十七、径一千二百五十入算,相合;然以祖率周三百五十五、径一百一十三入算,则不合,知《隋书·律历志》此“祖冲之”三字系衍文。《晋书·律历志》与此同样文字中则无“祖冲之”三字,可为佐证。《九章算术注》与《隋书·律历志》、《晋书·律历志》实际上是记载了刘徽用他求得的两个圆周率对王莽铜斛的两次校验。

    图5-46 庣旁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译文】

    一标准粟斛的容积是2尺3700寸3;2尺3700寸3,是说1尺见方,深2尺7寸,容积总共是2 700寸3。一标准米斛的容积是1尺3尺2寸;是说容积1 620寸3。一标准菽、荅、麻、麦斛的容积是2尺3尺2寸,是说容积2 430寸3。这里是以精粗建立率,而每斛的容积不相等。粟率是5,米率是3。所以1斛米相对于1斛粟而言,容积是其。菽、荅、麻、麦也遵从自己的率。所以说以此三种量器作为标准,但都不符合现在的斛。现今大司农斛的圆径是1尺3寸5分5厘,垂直深1尺。根据我的徽术,容积是1 441寸3。列出剩余的分数,还有尺2寸。依据现在的尺度,王莽铜斛的深是9寸5分5厘,直径是1尺3寸6分8厘7毫。用我的徽术计算,容积合今天的斛是9斗7升4合,还有奇零。《周官·考工记》说:“?氏制作量器,它的深是1尺,底面是一个边长为1尺的正方形的外接圆,其容积是1鬴。”依据我的徽术,这里的圆面积是1 570寸2。《左氏传》说:“齐国旧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4升是1豆,豆、区各以4进,便得到釜,10釜就是1钟。”1钟是6斛4斗。1釜是6斗4升,它的底面是1尺见方,深是1尺,容积是1 000寸3。如果这一方斛的容积是6斗4升,那么,作其底的外接圆,成为一个量器,容积便是10斗4合龠。用这些数值计算,则斛的形制:底面是与边长1尺的正方形相切割的圆,庣旁是1厘7毫。圆面积是寸2,深是1尺,容积是寸3,容量是10斗。王莽铜斛与《汉书·律历志》所论述的斛相同。

    今有穿地,袤一丈六尺,深一丈,上广六尺,为垣积五百七十六尺。问:穿地下广几何?

    荅曰:三尺五分尺之三。

    术曰:置垣积尺,四之为实。穿地四为坚三。垣,坚也。以坚求穿地,当四之,三而一也。以深、袤相乘,为深袤之立实也。又以三之,为法〔1〕。以深、袤乘之立实除垣积,则坑广〔2〕。又“三之”者,与坚率并除之。所得,倍之。坑有两广,先并而半之,即为广狭之中平。令先得其中平,故又倍之知〔3〕,两广全也。减上广,余即下广〔4〕。按:此术穿地四,为坚三。垣,即坚也。今以坚求穿地,当四乘之,三而一。“深、袤相乘”者,为深袤立幂。以深袤立幂除积,即坑广。又“三之,为法”,与坚率并除。“所得倍之”者,为坑有两广,先并而半之,为中平之广。今此得中平之广,故倍之还为两广并。故“减上广,余即下广”也。

    【注释】

    〔1〕“四之为实”,“又以三之,为法”:是穿地为垣是由穿土变坚土,其比率为穿4为坚3。

    〔2〕此即,其中a即穿坑的中平之广,或先假定挖的坑是长方体。

    〔3〕知:训“者”,见刘徽序“故板条虽分而同本干知”之注释。

    〔4〕如不考虑穿地4变坚土3的因素,此问实际上是(5-1)式的逆运算,即已知穿地的上广a1,袤b,深h,体积V,求下广a2

    【译文】

    假设挖一个坑,长是1丈6尺,深1丈,上宽6尺,筑成垣,其体积是576尺3。问:所挖坑的下宽是多少?

    答:尺3。

    术:布置垣的体积尺数,乘以4,作为实。挖出的土是4,成为坚土是3。垣,是坚土。由坚土求挖出的土,应当乘以4,除以3。以挖的坑的深、长相乘,成为深与长形成的直立的面积。又乘以3,作为法。以深、长形成的直立的面积除垣的体积,就是坑的宽。“又乘以3”的原因,是与坚土的率一并除。将所得的结果加倍。挖的坑有上、下两宽,先将它们相加,取其一半,就是宽窄的平均值。使首先得出其平均值,而又加倍的原因,是得到上下两宽的全部。减去上宽,余数就是下宽。按:此术中挖出的土4,成为坚土是3。垣,是坚土。今由坚土求挖出的土,应当乘以4,除以3。“以挖的坑的深、长相乘”,是成为深与长形成的直立的面积。以深与长形成的直立的面积除垣的体积,就是挖的坑的宽。“又乘以3,作为法”的原因,是与坚土的率一并除。“将所得的结果加倍”,是因为挖的坑有上、下两宽,先将它们相加,取其一半,就是其平均值。现在得到其平均值,所以将其加倍,还原为上、下两宽之和。所以“减去上宽,余数就是下宽”。

    今有仓,广三丈,袤四丈五尺,容粟一万斛。问:高几何?

    荅曰:二丈。

    术曰:置粟一万斛积尺为实〔1〕。广、袤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得高尺〔2〕。以广、袤之幂除积,故得高。按:此术本以广、袤相乘,以高乘之,得此积〔3〕。今还元〔4〕,置此广、袤相乘为法,除之,故得高也。

    【注释】

    〔1〕一万斛积尺:由委粟术,“程粟一斛积二尺七寸”,即一斛标准粟的容积是2 700寸3,1万斛的积尺为27 000尺3。

    〔2〕这是已知长方体体积V,广a,长b,求高h:。显然它是长方体体积公式(5-19)

    V=abh

    的逆运算。方堢体积公式(5-2)是(5-19)式b=a的情形。

    〔3〕此即(5-19)式。

    〔4〕元:通“原”。参见卷四开圆术注释〔12〕。

    【译文】

    假设有一座粮仓,宽是3丈,长是4丈5尺,容积是10 000斛粟。问:其高是多少?

    答:2丈。

    术曰:布置10 000斛粟的积尺数作为实。粮仓的宽长相乘作为法。实除以法,便得到高的尺数。以宽与长形成的面积除体积,就得到高。按:此术中本来以宽、长相乘,又以高乘之,就得到这个体积。现在还原,就布置此宽、长相乘,作为法,除体积,所以得到高。

    今有圆囷,圆囷,廪也〔1〕,亦云圆囤也。高一丈三尺三寸少半寸,容米二千斛〔2〕。问:周几何?

    荅曰:五丈四尺。于徽术,当周五丈五尺二寸二十分寸之九。臣淳风等谨按:密率,为周五丈五尺一百分尺之二十七。

    术曰:置米积尺,此积犹圆堢之积。以十二乘之,令高而一,所得,开方除之,即周〔3〕。于徽术,当置米积尺,以三百一十四乘之,为实。二十五乘囷高,为法。所得,开方除之,即周也〔4〕。此亦据见幂以求周,失之于微少也〔5〕。  晋武库中有汉时王莽所作铜斛。其篆书字题斛旁云:律嘉量斛,方一尺而圆其外,庣旁九厘五毫,幂一百六十二寸,深一尺,积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6〕。及斛底云:律嘉量斗,方尺而圜其外,庣旁九厘五毫,幂一尺六寸二分,深一寸,积一百六十二寸,容一斗〔7〕。合、龠皆有文字。升居斛旁,合、龠在斛耳上。后有赞文,与今《律历志》同,亦魏晋所常用〔8〕。今粗疏王莽铜斛文字尺寸分数〔9〕,然不尽得升、合、勺之文字。  按:此术本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得此积〔10〕。今还元,置此积,以十二乘之,令高而一,即复本周自乘之数〔11〕。凡物自乘,开方除之,复其本数。故开方除之,即得也。  臣淳风等谨依密率,以八十八乘之,为实,七乘囷高为法,实如法而一。开方除之,即周也〔12〕。

    【注释】

    〔1〕圆囷:即圆柱体,亦即《九章算术》的圆堢,其体积公式为(5-3-1)。见卷四开立圆术刘徽注之注解〔7〕。  廪:粮仓,仓库。《说文解字》:“廪,廨也。”邢昺疏:“廪,廨,皆囷仓之别名。”李籍云:“仓圆曰囷。”

    〔2〕容米二千斛:由委粟术,“米一斛积一尺六寸五分寸之一”,即一标准米斛的容积是1 620寸3,2 000斛米的积尺为3 240尺3。

    〔3〕此即已知圆囷的体积V,高h,求底周L

    它显然是(5-3-1)式的逆运算。

    〔4〕刘徽将开方式(5-20-1)修正为

    〔5〕由于徽术是不足近似值,故由(5-20-2)求出的周长略嫌微小。

    〔6〕刘徽所引与传世王莽铜斛斛铭略有出入。原器斛铭为:“律嘉量斛,方尺而圜其外,庣旁九厘五豪,冥百六十二寸,深尺,积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见文物出版社:《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隋书·律历志》所引斛铭,“圜”作“圆”,“豪”作“毫”,“冥”作“幂”,“千”作“一千”。

    〔7〕刘徽所引与传世王莽铜斛斗铭略有出入。原器斛铭为:“律嘉量斗,方尺而圜其外,庣旁九厘五豪,冥百六十二寸,深寸,积百六十二寸,容一斗。”

    〔8〕赞文:指王莽铜斛正面之总铭,凡八十一字,如下:“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即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沈。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正史“律历志”记载此总铭的只有《隋书》。其《律历志》为李淳风等人所撰。故注文“与今律历志同,亦魏晋所常用”两句断非唐初以前所为,或此两句为唐人旁注“赞文”以上文字,阑入正文,或自“晋武库中”以下一百三十一字,为唐人所作,疑即李淳风等注释,阑入刘注。

    〔9〕今粗疏:现在粗略地疏解。“粗疏”是南宋本、《大典》本、杨辉本原文,戴震整理的微波榭本讹作“祖疏”,李潢据此说刘注中涉及王莽铜斛的几段文字是祖冲之撰,刘徽所求出的第二个圆周率近似值是祖冲之所创。20世纪50年代中国数学史界还就此展开了一次大辩论。

    〔10〕此即圆柱体体积公式(5-3-1)。

    〔11〕此即。

    〔12〕此为李淳风等以对《九章算术》方法的修正

    【译文】

    假设有一座圆囷,圆囷,就是仓廪,也称为圆囤。高是1丈3尺寸,容积是2 000斛米。问:其圆周长是多少?

    答:5丈4尺。对于我的徽术,圆周应当是5丈5尺寸。淳风等按:依照密率,周长是5丈尺。

    术:布置米的容积尺数,这一容积如同圆堢的体积。乘以12,除以高,对所得到的结果作开平方除法,就是圆囷的周长。依据我的徽术,应当布置米的容积尺数,乘以314,作为实。以25乘圆囷的高,作为法。对所得到的结果作开平方除法,就是其周长。这也是根据已有的面积求圆周长,误差稍微小了一点。  晋武库中有汉朝王莽所作的铜斛。斛的侧面有篆体字说:律嘉量斛,里面相当于有方1尺的正方形而外面是圆形,其庣旁为9厘5毫,其面积是162寸2,深是1尺,容积是1 620寸3,容量是10斗。而斛底说:律嘉量斗,里面相当于有方1尺的正方形而外面是圆形,其庣旁为9厘5毫,其面积是162寸2,深是1寸,容积是162寸3,容量是1斗。合、龠旁边都有文字。升量位于斛的旁边,合量和龠量位于斛的耳朵上。斛的后面有赞文,与今天的《律历志》相同,也是魏晋时期所常用的。现在粗略地叙述了王莽铜斛的文字、尺、寸、分数,然没有完全得到升、合、勺的文字。  按:此术中本来是圆周自相乘,以高乘之,除以12,就得到圆囷的体积。现在还原,布置此圆囷的体积,乘以12,除以高,就恢复了本来的圆周自乘之数。————凡是一物的数量自乘,对之作开方除法,就恢复了其本数。所以对其作开方除法,即得到周长。  淳风等按:依照密率,乘以88,作为实。以七乘囷的高作为法。实除以法,对其结果作开方除法,即周长。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