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中国新文学史初稿最新章节!

的黑暗,同情被压迫的人物;有的“本着内心的要求”,在作品里诉说着自己和广大人民的不幸和苦痛。他们的主张虽然不同,但是同样地坚持了新文学,发展了新文学,并以文艺为战斗武器,攻击了旧社会的黑暗统治。而在最后,这些不同的见解和主张终于统一到“革命文学”的共同要求上来。没有疑问,他们在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方面,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方面,是立下了不小功劳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本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在文学思想斗争方面,较之五四运动时期也有了显著的不同和发展,它已经不只是与封建复古主义者作斗争,而是有着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了。

    封建复古主义者并未放弃他们对于封建文学的保卫工作。继林琴南和“学衡派”之后,封建势力在文化上的代表章士钊(他那时是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在一九二五年创办了《甲寅周刊》,集中力量反对新文学。虽然这时候白话文的地位已经完全确定,文言白话之争事实上已近尾声,但是打倒《甲寅周刊》“这只拦路虎”的工作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它不只是一个有关文字形式的论争,而是有着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重要意义的。这是斗争的一个方面。

    此外,与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也是本时期文学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种性质的。“鲁迅当时反对这些欧化绅士的战斗,虽然隐蔽在个别的甚至私人的问题之下,然而这种战斗的原则上的意义,越到后来就越发明显了。统治者不能够完全只靠大炮机关枪,一定需要某种‘意识代表’。这些代表们的虚伪和戏法是无穷的。暴露这些‘做戏的虚无主义者’,也就必须有持久的韧性的斗争。”(9)这是斗争的另一个方面。

    还有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作家和团体中,也有着比较持久的争论。这主要是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论争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门户私见,但也代表着各种不同文艺思想的斗争,主要的是“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思想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想之间的斗争。这两种文艺思想虽然在当时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但苦难的中国既没有所谓的“象牙之塔”,则专求文学上的“美”与“全”,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实了。这种论争,正反映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于时代的感受及其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到了一九二六年,创造社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彼此间仍然不免有着纷歧的意见。这又是本时期文学思想斗争的第三个方面。

    总观本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可分前后两期:在五卅运动以前是摸索前进的时期;在五卅运动以后,因为党所领导的群众运动与革命浪潮的激荡,许多重要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都先后参加了革命行列,到了一九二六年,郭沫若发表了《革命与文学》一文,“革命文学”的思想才由萌芽状态而逐渐普遍起来。我们的新文学运动也就开始向下一个时期————“左翼十年”时期————进军了。

    三 本时期的文学团体

    在五四运动时期,没有纯粹文艺性质的团体,也没有纯粹文艺性质的刊物。即以《新青年》而论,它那时自然是新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但它究竟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新青年社的主要人物,也很少是专门从事文学工作的。到了本时期,情形就显著地不同了:文学社团逐渐多了起来,文艺刊物象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新文学创作和翻译书籍的出版也日渐增多了。据统计;这时在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文艺团体先后共计有一百多个;出版的文艺刊物,大小包括在内,约在三百种以上;创作和翻译的单行本也约在千种以上。我们可以从这一点看出当时新文学运动发展的情况来。

    下面简略地介绍一下当时几个比较著名的文学团体:

    在本时期,承继着《新青年》的战斗传统,第一个出现的文学团体是文学研究会。该会以一九二一年一月正式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朱希祖、耿济之、瞿世英、王统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十二人。一九二一年文学研究会接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10),由沈雁冰(茅盾)主编。这个已有十几年历史的刊物,这时才得到了全部的革新。同年五月,由沈雁冰、叶圣陶、谢六逸、郑振铎等成立上海分会,并发行《文学旬刊》,最初附在《时事新报》上,自八十一期起改为周刊,半独立发行,但仍附于《时事新报》上。自一百七十二期起(一九二五年五月)收归独立发行,由开明书局出版。第八卷起,改在远东书店刊行。第九卷起,再独立发行,一直出到九卷四号。一共出了四百多期。此外还有《诗刊》一种,于一九二二年一月一日创刊,主持人是朱自清、郑振铎、叶绍钧、俞平伯、刘延陵等,由中华书局出版。出到二卷二期(一九二三年五月)停刊。文学研究会的工作,除发刊定期刊物外,还编印了文学丛书。在新文学运动上的影响很大。单就翻译言,他们翻译了俄国、法国及北欧的名著,介绍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安特列夫、易卜生以及莫泊桑等人的作品。这些给与当时和后来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在本时期,有着与文学研究会不同的文艺主张,给与了当时文艺界和青年知识分子以巨大影响的是创造社。该社在一九二一年夏天成立,主持人是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伯奇、陶晶孙、田汉等。先在泰东书局出版《创造社丛书》(11)。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出版《创造季刊》(一九二四年一月停刊)。一九二三年五月出版《创造周报》(一九二四年五月停刊)。同年七月又在《中华新报》上出《创造日》,一共出了一百期。一九二五年,创造社主持人纷纷南下,参加革命行列。一九二六年春郁达夫回上海,又主编《创造月刊》,提倡“革命文学”,这已是创造社的后期了。一九二九年二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创造社的人们以后大半都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有了更远大的发展。

    语丝社、未名社和莽原社都是由鲁迅所领导或支持的文学团体。语丝社于一九二四年成立,出版《语丝周刊》,撰稿人除鲁迅外,尚有钱玄同、刘半农等。作者的意见和态度各不相同,但他们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12)的态度却是相同的。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以后,语丝社的人们因为革命暴风雨的呼唤,有的更加猛勇前进(如鲁迅),有的却躲避畏缩,成了时代的绊脚石了(如周作人)。未名社是因鲁迅所主编的《未名丛刊》而得名的。一九二四年鲁迅为北新书局主编两种丛书:一为《乌合丛书》,专收创作;一为《未名丛刊》,专收翻译。《未名丛刊》后由韦素园、李霁野、曹靖华等接办,未名社就是这样成立的。鲁迅在《忆韦素园君》(13)一文中说:“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未名社在鲁迅的领导下,翻译和出版了许多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书籍,给与了中国新文学以巨大影响。莽原社是一九二五年四月成立的,出版《莽原周刊》,附于《京报》印行,由第五期起,改为半月刊,由未名社印行。《莽原》作者有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高长虹、尚钺等。一九二六年鲁迅因受北洋政府迫害离京,《莽原》遂停刊。后来高长虹等另组狂飙社,以“超人”自居,宣传尼采思想,提倡“狂飙运动”,并且攻击鲁迅,但不久也就没有声息了。

    在戏剧运动方面,本时期成立的团体发生较大影响的,有民众戏剧社。该社于一九二一年五月由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十三人发起组织。在宣言中这样说明他们的主张和态度:“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他又是一块正直无私的反射镜,一国人民程度的高低,也赤裸裸地在这面大镜子里反照出来,不得一毫遁形。这种样的戏院正是中国目前所未曾有,而我们不量能力薄弱,想努力创造的。”他们出有一种月刊————《戏剧》(14),一共出了十期,介绍新的戏剧理论和艺术,对我国戏剧运动的开展,起过比较大的推动作用。

    本时期的文艺团体很多,上面所举出的仅仅是几个有过比较重大影响的,其余的我们便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

    (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 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由恽代英主编。

    (3) 秋士:《告研究文学的青年》,载《中国青年》1923年11月第5期。

    (4) 恽代英:《八股》,载《中国青年》1923年12月第8期。

    (5) 秋士:《告研究文学的青年》,载《中国青年》1923年11月第5期。

    (6) 秋士:《告研究文学的青年》,载《中国青年》1923年11月第5期。

    (7) 远定:《诗人与诗》,载《中国青年》1924年2月第17期。

    (8) 《文学周报》第101期。

    (9)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10) 《小说月报》创刊于1909年(清宣统二年),1921年革新(自十二卷起),卷首有《革新宣言》。十二卷起由沈雁冰主编,十四卷起由郑振铎主编。至1932年,因“一二八”事变停刊。

    (11) 共收四个集子: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郑伯奇翻译的《鲁森堡之一夜》。

    (12) 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载《三闲集》。

    (13) 载《且介亭杂文》。

    (14) 1921年创刊,中华书局出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