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论逻辑经验主义最新章节!

    美国著名哲学家W.V.蒯因(Quine)曾经说过:“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说:“自从1930年以来,如罗素在前二十年那样,支配当时哲学的,就是卡尔纳普。”(R.Carnap:Logical Empiricism,ed.J.Hintikka,1975,p.xiv)

    去年适逢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诞生100周年。国际哲学界为此在世界各地纷纷为他召开了各种形式的纪念会,有人甚至称该年为“卡尔纳普年”。由于这个“卡尔纳普年”的热闹气氛,所以我的朋友R.科恩(Cohen)教授给我来信说:“你和我仍然处于美好的哲学主流之中。”

    卡尔纳普生于德国西北部的伦斯镇。他的家庭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宗教传统。他之所以能不受这样传统的影响,能认识科学的力量,认识科学和宗教与形而上学的不可调和,根据他的《自传》(载于“Philosophy of Rudolf Carnap”,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1963),这要得力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得力于K.毕希纳(Büchner)和E.海克尔(Häckel)的唯物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卡尔纳普在耶拿大学学习,哲学和物理学是他的主科。当时在那里任教的,有著名新康德主义哲学家B.鲍赫(Bauch)、大物理学家M.维恩(Wien)和当时还不知名的“新逻辑”的创始人之一G.弗雷格。在这些教授当中,卡尔纳普从弗雷格那儿学到的东西最多,他使卡尔纳普明确了概念分析和语言表述分析(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al expressions)的功能;表述和被表述对象的关系,以及指称(Bedeutung,denotation)和意义(Sinn,significatum)的区别,总而言之,他从弗雷格那里学到:我们可以抛开表述的意义,而制定纯形式的逻辑演算理论,但是同时他也认识到了“意义分析”(the analysis of meaning)的重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卡尔纳普在鲍赫教授的指导之下,完成了以《论空间》为名的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在这篇论文中,卡尔纳普指出:哲学家们之所以对空间问题争论不休,原因在于他们忽视了三种不同空间的区别:直观空间、数学或逻辑空间和物理空间。他指出,科学的空间不是如康德所谓纯直观的,而是经验的。卡尔纳普的这个观点和H.亥姆霍茨、A.爱因斯坦和M.石里克是完全一致的。

    1926年,卡尔纳普应石里克之邀到维也纳大学任教,同时参加“石里克小组”,成为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之一。当时,小组讨论会处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热”之中。卡尔纳普在《自传》中提到他和维特根斯坦的关系,认为“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影响仅仅次于弗雷格和罗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数学和逻辑命题仅是些重言式(tautologies),与实在无关;一是所有形而上学命题都是没有认识意义的“伪命题”(pseudopropositions)。但是卡尔纳普对维特根斯坦关于神秘的观点(The view of the mystical)则持反对态度。

    维特根斯坦宣称,我们不能用语言来述说语言,因为语言的逻辑结构包含在句子之中,而语言和实在的关系是句子对实在的反映,因此,句子的意义只能以句子自己显示出来。卡尔纳普则认为不然。他说,我们既能用语言阐明句子的逻辑结构,也能用语言表述句子反映的实在意义。不仅如此,我们还能以元语言(metalanguage)为根据,构造一种纯形式的语言陈述的理论。他称这种理论为语言的“逻辑句法”。他的《语言的逻辑句法》(1934)一书,就包含了逻辑句法的完整理论系统,它是一部富于哲学意义并具有高度技术性的伟大著作。

    在卡尔纳普的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哲学特点,即:他惯于制作和应用“形式化的人工语言”,惯于进行抽象的“形式化的理论构造”。这在他早期的代表作《世界的逻辑构造》(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1928)和《语言的逻辑句法》(Logische Syntax der Sprache)中已有充分的表现。从上述著作中,我们还可看出卡尔纳普是如何利用并发展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思想,来建立他自己的逻辑经验论的。

    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一书,可以说将经验主义贯彻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前的经验论者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于经验,然而他们对此仅仅作出了纲领性的阐述,却没有具体地贯彻他们的主张,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系统。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首次完成了这个历史任务。他应用了他所掌握的“新逻辑”和关系理论,以“自我”(eigenpsychische)和“相似性回忆”(Ähnlichkeitserinnerung)为基础并借助于一系列的定义构造了一个概念系统,从而使所有实际科学的概念,都能从某些基本的经验概念中推演出来,而那些基本概念是通过定义给出的。这些定义,他称之为“构成定义”(constitution definition)。这个概念系统,就是卡尔纳普所谓的“构成系统”(constitution system)。

    后来卡尔纳普自动放弃了他的“构成系统”理论,因为他认识到有些科学或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是根本不能定义的,如“可溶解的”或“易碎的”之类的意向概念(disposition concept)。但是,尽管如此,卡尔纳普的构造论仍然受到了蒯因的赞赏:“在这个构造系统里,卡尔纳普成功地把许多概念定义了出来,而如果没有卡尔纳普的努力,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它们会在如此微弱的基础上得到定义。”(参见W.V.Quine: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1953,p.39)

    卡尔纳普在另一部主要著作《语言的逻辑句法》中提出:科学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构造“形式的人工语言”以及系统理论,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科学概念和科学陈述的重新构造。这种语言和自然语言不同,它不是世袭的,而是按照我们制定的规则构造出来的。这种规则卡尔纳普称之为句法规则。句法规则的特点是以语词为对象,但不牵涉到语词的意义。因此卡尔纳普称他的逻辑句法为“形式的语言理论”(formal theory of language)。这个形式的语言理论是在弗雷格的逻辑思想和罗素的《数学原理》基础之上创立起来的。

    卡尔纳普的语言逻辑句法理论的另一个创见是:他把所有逻辑规则都理解为句法规则。这样的句法规则有两种,即“形成规则”(formation rules)和“变形规则”(transformation rules)。前者指示我们如何从一个合式句子构造出其他的合式句子;后者则向我们说明句子中间的逻辑关系,以便使我们能够了解在什么条件之下一个句子可以从另一(或另一些)句子中推演出来。关于自然语言有无类似变形规则的问题,卡尔纳普没有谈到。后来美国语言学家N.乔姆斯基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不过,对这个“新理论”的基本观念,卡尔纳普早已有了预见了。

    卡尔纳普的语言的逻辑句法理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认为人们的说话方式不外乎有两种形式,即内容的说话方式和形式的说话方式。在他看来,所有句子都可以区分为三大类,即“对象句子”和“伪对象句子”(pseudo-object-sentence)以及“句法句子”。卡尔纳普认为,所有形而上学句子都是因应用了内容的说话方式而引起的。例如,“这朵玫瑰花是红的”这句话是一个真的对象句子,因为我们据此可以了解这朵玫瑰花的性质等。但是,如果我们说,“这朵玫瑰花是物”,那么,我们对于这朵玫瑰花的知识并没有因之而有所增加。这类的句子实际是“空洞无物”的,是所谓没有任何意义的“伪对象句子”,或者说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句子。但是如果我们采用了形式的说话方式,说“这朵玫瑰花”这个词是一个物词,就不会产生“伪对象句子”这类形而上学问题了。

    1931年,卡尔纳普应弗朗克教授之邀到布拉格大学任教,1936年便移居到美国。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考虑在语言分析中如何应用语义分析来“补充”句法分析的问题,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语言分析发展的重要步骤,是以语义学来补充句法学,就是说,应用意义和真理概念的理论,来补充以语句分析为对象的句法学理论”。

    1935年波兰大逻辑学家A.塔尔斯基在“石里克小组”中作了一个关于形式化语言中的真理概念的报告,即我们如何应用人工语言来构造真理概念和其他语义学概念的报告。塔尔斯基的这个报告,大大增加了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