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中国文物常识最新章节!

    中国古玉

    中国的雕玉艺术,是从石器时代磨治石器发展下来的一种特殊艺术。它的初期作品,在形态和花纹上的成就,我们目前实在还不大明白。只知道最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殷商时代古坟中出土的种种雕玉,就显示出它在艺术上已达成熟期。后来雕玉技术中的平面透雕、线刻、浮雕和圆雕,种种不同表现方法,都已具备。并且可以看出已经熟练运用旋轮车盘,利用高硬度的宝石末,和用高硬度金属工具,来切磋琢磨。艺术上的特征,即把严峻雄壮和秀美活泼几种美学上的矛盾,极巧妙地融化统一起来,表现于同一作品中,得到非常的成功。无论大型玉戈和玉刀,或是一件小佩玉,效果总是相同的。由于玉本质的光莹润泽,和制作设计上的巧慧,做工的精练与谨严,特别是治玉工人对于材料的深刻理解,使它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占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

    中国历史文献称商代最后一个帝王纣辛,因人民反抗他的残暴政治,自焚于鹿台时,身边还有宝玉一亿有余。统治者对大量雕玉的占有,充分反映出中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对立,如何尖锐明显。当时一般人民进行生产、种植和狩猎,大都还使用石斧、石镰、蚌锯和石、骨、蚌箭头做生产工具,统治者却用精美玉器装饰他心爱的狗、马和本人一身。这时期的玉器制作,自然多出于有技术的奴隶双手。

    大致可以分作两部分:

    一、大型玉多属玉兵器和礼仪上用玉。兵器中有玉戈、玉矛头和玉斧钺等等,有的还镶嵌在刻有非常精美花纹的青铜柄上。礼仪用玉有圆形玉璧,筒状玉琮,齿轮状玉璇玑,等等。

    二、小件佩玉多从日用工具发展而来,大部分还不完全脱离实用范围,如玉鱼璜可作小刀,玉觿可以解结。一部分又反映古代社会风俗习惯,特别生物如玉龙、凤,常见生物如玉牛、玉虎,和燕、雀、蛙、兔,龙、凤多用双线碾刻,制作异常精美,鸟、兽、虫、鱼等生物,多用平面透雕,刻法简朴而生动。

    玉材大致可分白玉和灰青玉二系,还有比较少量的绿色硬玉。材料来源有从本土较近区域内取得的,也有从万里外西北和阗昆仑山下河谷中取得的。属于本土生产的,古称蓝田出美玉,或以为即陕西长安附近的蓝田。从和阗河谷中采取的,可以说明我国古代西北的交通,实远在三千年前。采玉必有专工,并且用的还是女工人(不过有关这种记载,是在公元后七世纪的唐代才发现的)。

    雕玉必用金刚砂,别名解玉砂,唐代贡赋名目中,忻州每年就贡解玉砂六十斤。周代只知道玉作有工正专官,主持生产。从河中采取的名“子儿玉”,大小有一定限度;从山上凿取的名“山材玉”,有大过千斤的。汉代虽已见出使用山材玉的情形,但直到公元后十三世纪,才使用大件山材玉。

    周代前后八百年间(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雕玉工艺随同时代不断进一步发展。主要是雕玉和中国初期封建社会,发生了紧密的结合,成为封建制度一部分。周代初年,虽把从殷商政府得来的大量宝玉,分散于诸侯臣民,表示有道德的帝王,把人民看得比宝玉还重要。但在公元前八世纪间,却出了个好探险、喜游历的帝王,驾了八骏马的车子,往中国西方去寻玉,直到昆仑山下,留下了一个穆天子会西王母的故事,影响到中国文学艺术和宗教情感两千多年,成为一个美丽神话传说的主题。

    周代大型雕玉,由戈、矛、斧、钺衍变而成的圭、璋、璜、琮、璧,和当时青铜器中的钟鼎,都是诸侯王国分封不可少的东西,政治权威的象征,同有无比尊贵地位的。这种大型雕玉,特别是陕西出土,有可能是商周之际制作的薄质黑玉刀,一部分还依旧保持实用工具的作用,锋利坚刚,可以割切肉食。随后才成为种种仪式上的定型。器物中最重要的是圭、璧,既然是政治权威的象征,还兼具最高货币的意义。诸侯王分封,诸侯之间彼此聘问通好,此外祭祷名山大川、天地社稷诸神,婚丧庆吊诸事,都少不了要用到。后来加入由石庖丁衍变而成的玉璋、外方内圆近于机织衡木的琮、破璧而成半月形的璜,以及形制不甚明确的瑁,玉中五瑞或六瑞的说法,因之成立。当时国家用玉极多,还特别设立有典守玉器的专官,保管收藏。遇国有大事,就把具典型性的重器陈列出来,供人观看。玉的应用也开始逐渐扩大了范围,到士大夫生活各方面去。商周之际,唯帝王诸侯才能赏玩的。晚周春秋以来,一个代表新兴阶级的知识分子,也有了用玉装饰身体的风气,因此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并且认为玉有七种高尚的品德,恰和当时社会所要求于一个正人君子的品德相称,因之雕玉又具有一种人格的象征,社会更加普遍重视玉。这里说的还仅指男子佩玉。至于当时贵族女子,则成组成列的雕玉环佩,已经有了一定制度。孔子删辑古诗时,诗中提起玉佩处就极多。花纹上的发展,则和同时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大致可分作三个段落,即西周、春秋和战国。礼仪用玉如圭、璧,多素朴无纹饰,或仅具简单云纹。佩服用玉因金属工具的进步,发展了成定型的回云纹和谷状凸起纹,和比较复杂有连续性的双线盘虬纹。佩服玉中如龙环、鱼璜,和牺首兽面装饰镶嵌用玉,一部分犹保留商代雕玉做法,一部分特别发展了弯曲状云纹玉龙。玉的使用范围虽明显日益广大,一般做工却不如商代之精。大型璧在各种应用上,已有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等级和用途,但比较普通的璧,多具一定格式,以席纹云纹为主要装饰。有一种用途不甚明确成对透雕玉龙,制作风格雄劲而浑朴,作风直影响到西汉,还不大变。这种薄片透雕青玉龙,过去人多以为是公元前二三世纪间制作的,近来才明白实创始于周代,至晚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成定型。

    中国雕玉和中国古代社会既有密切联系,玉工艺新的进步,和旧形式的解放,也和社会发展矛盾蜕变同时,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那时社会旧封建制度已逐渐崩溃解体,由周初千余国并为百余国,再兼并为五霸七雄,一面解除了旧的王权政治制度上的束缚,另一面也解放了艺术思想上的因袭。更因商业资本的发达流转,促进了交通和贸易,虽古语有“白璧无价”“美玉不鬻于市”的成规,雕玉艺术和玉材的选择,因此却得到空前的提高。相玉有了专工,雕玉有了专家,历史上著名的和氏连城璧,就产生于这个时代。韩非著述中叙卞和故事说,平民卞和,发现了一个玉璞后,就把它献给国王,相玉专工却以为是顽石,因此卞和被罚,一只脚去掉了膝盖骨。后又拿去呈献,玉工依然说是顽石,因此把两脚弄坏。断了脚的卞和,还深信自己见解正确,抱着那个玉璞哭泣,泪尽血出,悲伤世无识玉的人。后来玉经雕琢,果然成一个精美无比的玉璧。司马迁作《史记》,说璧归赵国所有,诸侯都非常歆羡。秦王自恃兵力强大,就派人来取玉,并诈说用五个城市交换。赵王不得已,派蔺相如带璧入秦国,见秦王无意履行前约,因用计完璧归赵。故事流传两千余年,还十分动人。和氏璧真实情形已不得而知。至于同时代因诸侯好玉社会重玉成为一种风气后,而提高了的雕玉艺术,则从近三十年在河南洛阳附近的金村,和河南辉县等地方发现的各种精美玉器,已经完全证实这个时代的雕玉风格和品质。花纹制作的精美,玉质的光莹明澈,以及对于每一件雕玉在造型和花纹相互关系上,所表现的高度艺术谐调性,都可以说是空前的。特别是金村玉中的玉奁、玉羽觞,和几件小佩玉,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玉灯台,和三四种中型白玉璧,科学院考古所在辉县发掘的一个白玉璜,一个错金银嵌小玉玦的带钩,无一不明显指示出,这个时代雕玉工艺无可比拟的成就。在应用方面,这个时期又开辟了两个新用途,一是青铜兵器长短剑,柄部和剑鞘的装饰玉,二是玉带钩。这两方面更特别发展了小件玉的浮雕和半圆雕。至于技术风格上的特征,则纹饰中的小点云乳纹,和连续方折云纹,已成通用格式。又线刻盘虬纹,有精细如发,花纹活泼而谨严,必借扩大镜方能看清楚花纹组织的。由于应用上的习惯,形成制作上的风格,最显著的是带钩上镶嵌用玉,和成组列的佩服玉,特别发展了种种海马式的弯曲形透雕玉龙。极重要发现,是金村出土的一全份用金丝纽绳贯串起来的龙形玉佩。至于玉具剑上的装饰玉,又发展了浅浮细碾方折云纹,和半圆雕的变形龙纹(大小螭虎)。圆形玉璧也开始打破了本来格式,在边沿上着二奔龙和中心透雕盘夔。一般雕玉应用图案使用兽物对象,有由复杂趋于简化情形,远不如商代向自然界取材之丰富。但由于从旋曲规律中深刻掌握住了物象的生动姿态,和商代或周初玉比较,即更容易见出新的特征。换言之,雄秀与活泼,是战国时代一般工艺————如青铜器和漆器的特征,更是雕玉工艺的特征。雕玉重品质,选择极精,也数这个时期……近三十年这种种新的发现,不仅对于历史科学工作者是一种崭新的启示,也为世界古代美术史提示出一份重要新资料。

    西汉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作多方面的发展,用玉风气日益普遍,但在技术上不免逐渐失去本来的精细、活泼,而见得日益呆板,因之比较简质的半圆雕辟邪,应用到各种雕玉上去,也开始用到玉璧类。汉武帝时,因西域大量玉材入关,配合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需要,仿古制雕玉,于是又成为一时风气。二尺长大玉刀,径尺大素玉璧,和礼制上六瑞玉其他诸瑞,汉代都有制作。由武帝到王莽摄政一段时期,祀事上用玉格外多。大型青玉璧中刻云纹或蒲席纹,外沿刻夔凤虬龙,制作雄壮而浑朴。大型璜块也刻镂精工,然终不如周代自然。这时期社会崇尚玉色,照古玉书所称,贵重难得的玉计四种:黑玉必黑如点漆,黄玉必黄如蒸栗,赤玉必赤如鸡冠,白玉必白如截肪,才够得上美玉称呼。但汉坟中发现的却多白玉和青苍玉。所谓白如截肪,即后世的羊脂玉,汉代小件佩玉中的盾形佩,和玉具剑上的装饰玉,都常见到。礼仪祀事用玉,则多用白、青和菜碧玉做成。又因大件重过百斤的山材玉开始入关,影响到汉代建筑装饰用玉也极多。政府工官尚方制作有一定格式的大型青玉璧,已成为当时变形货币,诸侯王朝觐就必需一个用白鹿皮作垫的玉璧。诸侯王郡守从尚方购置时,每璧得出五铢钱四十万个。因之也成了政府向下属聚敛的一种制度。宫廷中门屏柱椽间,则到处悬挂这种玉璧作为装饰。玉具剑上的雕玉,更发展了种种不同半圆雕和细碾云纹,风行一时。汉代重厚葬,用玉种类也更具体,有了一定制度。例如手中必握二玉豚,口中必有一扁玉蝉,此外眼、耳、鼻孔无不有小件雕玉填塞。胸肩之际必着一玉璧或数玉璧。贵族中有身份的,还用玉片裹身作玉甲。此外平时一般厌胜用玉,如人形玉翁仲,方柱形玉刚卯,在汉墓中都是常见之物。当时小件精美雕玉是得到社会爱好,有个物质基础的。西汉末通人桓谭就提起过,见一小小玉器,竟值钱二万。当时山东出的一匹上等细薄绸料和绣类,还只值钱一万五千!

    出土汉玉较多,后人玩玉,因难于掌握时代,于是都把它叫作汉玉,式样古旧一些的又称三代玉。定名也大都无确切根据。其实由商到汉,前后约十三四个世纪,雕玉花纹和形制,各代是不尽相同的。玉材也不相同。且因入土时间有长短,各地土质又不一,时代性和区域性,因之显著明白。照历史时代可分作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照风格分商和西周为一段,春秋为一段,战国到西汉初为一段,东汉为一段。但雕玉工艺虽有其时代性,却由于工艺传统也有其连续性,严格的区别还是不可能的。

    中国好玉风气,和雕玉艺术,同汉代政治一样,结束于公元后一世纪左右。文献上虽还叙述到汉末名人曹丕、吴质等人用玉具剑作礼物赠答,但古代玉佩制当时即已失传,幸得王粲从当时博学的蔡邕学习过,才恢复典礼中的玉佩制。近年山东发掘汉末著名诗人曹植坟墓出土玉佩数种,制作简朴而无风格可言,也可以证实这个时代的确是中国古代雕玉艺术的衰落期。此后不久,到晋代,因鲜卑、东胡、西羌诸民族陆续入侵北中国,致作成中国雕玉艺术中绝期四百余年,直到唐代,才又稍稍恢复,发展了第二期由唐到清代近一千年来的雕玉工艺。虽同是雕玉,它的方法基本上也还是相同的。但花纹的构成,和在社会上致用的意义,有些和前一期雕玉,就已大不相同了。这个区别是需要另作叙述的。

    玉的应用

    玉的应用,是从石器应用挑选而来,所以一面保留石器的实用的种种,一面也就因为难得,很早即转到象征方面去,如圭,就是由石斧变化的;璋,是由石刀变化的;璧,是由圆石斧变化的。照现代地面知识,河南安阳殷墟,即发现过铜玉工作地,已分开。又商代玉雕琢已和牙骨铜器媲美,所以最低可以说,至少在三千两百年前,这个部门的雕刻美术生产品,已经用到分工的方式,为奴隶主大量生产。

    玉的应用照中国文献记载,应当是从黄帝开始。提到这个问题,多引《越绝书·宝剑篇》,说轩辕神农以石为兵,黄帝以玉为兵。《越绝书》出世晚,对于中国史说明不可靠。但是这种传说和近代推论却相合。《中国通史简编》即用这个意见,认为黄帝是一个西方民族,用玉作兵器侵入黄河流域。大致商代,奴隶主对于玉的应用已极广泛,所以《逸周书·克殷篇》,说武王伐纣,纣自焚于鹿台,简直是用玉包裹一身。

    玉的质度既坚硬,所以玉的雕刻术的发达,必和铜的应用有关。那就是说,玉的加工,大致是在商代。比较古的玉,必和石器差不多,只钻孔,磨光,刻镂少。

    现在对于古玉的时代判断,比如玉斧类,一般方式即从花纹决定时代。作斧铲式,无花纹,打孔眼一面大一面小,或两面大中间小,孔圆而精,是古玉。大小一律是后作。这是一种判断。必须看玉材,作为补充知识。

    玉材知识必从比较经验得来,图录不甚可靠。

    到商代,玉纹饰多了些,有极精细的,如罗振玉藏的大玉刀,上面刻字多而精。但大多数重器,刻镂还少。可以作两种解释,如圭、璋多朴素,所谓大器不琢,作为天子权威象征,不必有过多花纹。玉器过于坚硬,难刻花纹。

    在应用上,照周代人记载,是那么处理,把它和奴隶社会制度作紧密结合。

    《周礼·考工记》“玉人”条说:

    镇圭,天子守之;信圭,侯守之;躬圭,伯守之。

    这就是说,这些变相的石刀,是归奴隶主掌握的,且居多用来镇压奴隶的。

    璋,是天子巡狩时候祭山川的东西。巡狩是打猎,也是打仗。玉戚、玉钺都是斧类,武王伐纣砍奴隶主和当时宠姬妲己的头,就用的是玄钺、素钺,即是黑玉斧和白玉斧式武器。

    圆形石斧到玉器上发展为三种,即璧、环、瑗。

    这是日人滨田耕作的说法,或不尽可靠。因为中国细石器中发现的环状石器,即战国时的环或瑗,和石斧条件不合,倒像是古代货币代用品。璧、环等的说明多根据《尔雅正义》。它的区别是:孔小边大,名叫璧;孔大边小,名叫瑗;孔和边相等,名叫环。

    璧到后来是重要东西,礼天、祭河、聘问都用它,象征最重礼物。由礼器又转为佩饰。比较小,就名叫系璧,意思是悬挂佩的。这个制度从周代开始。上刻半浮雕子母夔,大致是汉代才用到。普通常见三五种,多汉式。

    朝鲜汉代古坟的发现,又让我们知道大璧用到殉葬,是放在胸前。比较后一些时代用的青铜镜,也放在胸前,可能就是这个方式的遗留转变。

    系璧中一种佩饰玉,有个缺口的叫玦。

    《广韵》说:

    佩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

    其他史传上也常有提到,著名的如《史记》记项羽和刘邦鸿门宴时,项羽伏下甲士想害刘邦,范增累举玦给项羽看,表示要下决心,羽不忍。因此刘得借故逃脱。环则有还意思,也用到封建君臣男女关系象征上。后来一般用到衣袢上,直到唐宋和尚还用。

    瑗和环用处同,荀子说“召人以瑗”,象征还。

    又射箭时右手拇指扳弓弦用的和扳指相差不多的玉,也叫作玦,有玉和骨牙做的,吴大澂以为不是一物。这个或者名叫作鞢。

    半璧名叫璜。《周礼》称,大宗伯以玄璜礼北方,即祀地用的玉器。后来成为佩玉,由朴素到浮雕、透雕花纹,还有半圆雕双兽头的,是胸前装饰。

    又有叫作珩的,式样相差不多。以为起源是模仿兽牙做成的。是矗挂的。古诗常提起,大约是周代封建主和上大夫普通装饰。

    古代祭天祭地是一件大事。因为社会生产力主要是农耕和蚕桑。地下生产又非靠雨露阳光不可。祭天用璧,祭地则用琮。琮是方柱形中空的玉。《周礼》即提起黄琮礼地之说。注为八方所宗,像地德。用来祭地,由王后主管。诸侯献天子也用它。有好几种,常见的是分段形刻纹和素的。内圆外方。有象征,解说不大清楚。有的说和井田制有关系。有的说是从商周之际祭祀家庭中溜出来的(影响到瓷器,广窑的琮瓶即模仿而成)。也用来殉葬。和璋璧、琮琥同。按照《周礼正义》说,是圭在左,璋在右,琥在足,璧在背,琮在腹。不大可信。和琮一样极短的,俗称车辋头,一般以为是封建主车轴的镶嵌装饰。似可疑。因从实物证明,有些极小,不适用。有些白玉质过精,不像车饰。可能用到人身上。

    和琮同样不易理解的是璇玑。如一个齿轮,照例有三圭角,不雕花纹。因《尚书》有“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后人解释作天文用仪器。也即是汉代浑天仪,是看星宿用的,用法已不明白。也可能是石斧衍变下来的。这种玉多素朴不琢,时代旧。

    磬本来是石质乐器,重在发音。商代发现过玉磬。是玉制乐器较古的。古乐器八音中之一种。

    有名璂的,如大纽扣,古代皮帽上用装饰。

    有玉笄,插头上的,后变作簪。直到唐代贯发还用得着。明、清二代道士贯发也还用它,即圆柱簪。

    珥,瑱,或以为是耳环,或以为葬时放耳朵内,说法不一。后代耳环从这个产生。罗振玉以为是挂在耳朵上。

    封建时代用玉,一切有象征,这个也有象征,封建主不乱听杂声。正如冠冕上下垂的珠和勾玉,挂在眼前,防止乱看。

    有刚卯,是四方或六方小玉柱,上刻符咒,是王莽时方士造作的,说可以辟兵,也就是后来符牌意思。

    翁仲是小玉人,多刻作老头子形,刻法简单,多汉或以前物。大都有孔可穿,可能是仿秦始皇时南海出的长人,孩子们佩戴易于长大,如后时符牌厌胜物。

    ,玉坠式佩玉,有圆雕,形短,多琮式。有琚,是玉佩间的东西,说明不大详。有觿,仿兽牙做成,即解结的锥。“礼”称童子佩觿,是小孩子用的。

    玉即从石器发展下来,独立成一个系列。商周、两代用玉的多,一面可见出西方交通和商业交换制度,这也是一个主要东西。就文献所载和杂史材料,中国送出去的是丝绸或粮食(晚些日子才有茶叶),拿回来最有用的是马,最无用的就是玉。玉虽由应用石器转成象征东西,在璧、璜、圭、璋形态上还可看出。玉的加工精制,必是用铜器来处理材料时。到这时,玉自然已完全脱离了应用,成为装饰。这个从铜器上也可看出变化。商代兵器玉钺、玉戈,还兼用铜、玉在一器上。刃用玉,用铜镶嵌。又有以铜为主的兵器,镶一点玉。再后是剑鞘、靶、托的玉的装饰,也即是古书上常提到宝剑值千金的玉具剑。剑不一定值钱,价值大半在玉装饰雕工上。由战国到三国,成为一种风气。这从现存的遗物可知。

    剑鞘中段名叫璏,璲(大多刻作云兽对称花纹,也有浮刻蟠夔的。时间晚些)。剑托名叫琫。又或作璏。剑柄部分叫琫。剑鞘下端叫珌。

    汉代又讲究带钩,所谓视钩而异,意思是人人不同,很发展了小件浮刻圆雕设计。洛阳金村遗宝中有镶玉的。又另外有全玉的。《石玉概说》作者以为,因胡服马上应用,带钩因此不用玉用铜,是一种推测,不甚可信。因用铜,中国兵车战也会自用,春秋时即有了,不必学来的。带钩虽已少用玉,玉带制度却一直到唐宋明,十分贵重。这时,玉多是方片镶嵌,有的十二片成一围。清代复改制,一种是复古,盘龙盘螭,一种是刻龙。刻龙镶到金或鎏金的,制度容易认识。比较简略具体的区别,即明以前多圆刻,纹较简,清代多刻龙云,细密繁复。工虽多,并不美。

    汉代既特别重玉饰,佩玉刻龙凤云是主体,式样特别多。另外还有玉鸠,是手杖头上用的,封建主尊敬老年,用这个作赏赐,因相传鸠不嗌食,老年健康意。玩玉的也因此保存鸠杖头比较常见。

    还有玉刻女人像,玉刻禽兽二十四肖,人多是一般佩件。为玩玉的所重视。又有方柱玉串,俗称十八子,十八枚形式不同,有人形,鸟形,和其他状式,多汉代或以前出土。

    玉既贵重难得,所以封建奴隶主和公侯上大夫统治阶级,直到死后还把它殉葬。纣王用玉裹身而死,只知道名天智玉的,火焚不毁。周、汉两代殉葬玉,一部分是日用的,一部分是特别的。特别为死人用的有二种极重要:有玉豚,有的说握手用,有的说塞肛门用。象征意义已不明白。有琀,刻成蝉形,放口内,象征如蝉蜕化而升天。或根据方士黄帝成仙说而来。刻法都极简古,和翁仲,是刻玉法最简的,只用八刀。从何而来已不明白。

    汉代王公大臣死,赏赐葬物有玉衣,多用小片玉金银丝穿成如甲状,汉墓中发现过。

    玉鼎类容器,和铜器相同,多战国时和汉代器物。到后来只有香炉还保存。

    玉碗、玉杯,记载多,实物不多。玉杯多刻云夔纹,作筒形。饮器多用玉、斝、爵、角、觥、斗、觞。玉斗是方杯,双耳。觥作兽形,大器。爵如鹤,高足。

    洛阳金村遗宝里面,玉觞特别好。也有素的。形制和周、汉漆陶觞式相同,长圆双翅,本来是象征鸟翅,后来通称双耳。所以到汉时叫耳杯。是漆器上写的。晋代王羲之著名的墨迹《兰亭序》曲水流觞,就是把这种有耳朵的船式喝酒器皿(大体还是用漆的)浮到水里,大家坐在溪边喝酒事。这故事据记称是周公经营洛邑发明的方法。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曾发现这个时代的漆觞。玉觞多战国时制,到现在为止,应数金村所发现玉觞足代表当时最高成就。

    还有一种东西和历史关系极大,即封建主用的即位玉玺,所谓传国宝。最著名的玉玺是相传秦始皇时李斯写字“受命于天,天禄永昌”八字玺。做皇帝得不到它,就不能骗人。从此两千年封建,封建头子的印信总是用玉刻的。

    战国到汉代普通官人也用小玉印。战国多平坛式,桥式。汉多有浮刻点龟兽纽头。字体易区别,制作上也易区别,战国制精美过于汉代。

    还有一种玉镜,战国和汉代,和铜镜式同。到后代似只在武装的甲上作装饰。汉代有琉璃镜,即人造玉镜,可以说是后代玻璃镜的祖先。

    此外玉珠串、簪环、约指,直到现代还用。其中珠串用得最久,因从石器时代最初用起,到现代,女人永远少不了,和人发生关系,且恰恰是从锁链而来。到现代,应当如《共产党宣言》所说,无产阶级革命是去掉锁链,女人也应当把这个放弃了。

    玉乐器的箫管,大多是唐代东西。记载上称,盗发敦煌太守张骏墓,得玉箫管等等。就文献说来,温峤用玉镜台一枚作聘礼,已是稀礼。晋代二豪门王恺、石崇斗富,比赛珊瑚大小,一用丝步幛,一用锦幛,提玉器不多。《水经注》提昆仑山下西王母神祠用玉做成,都说明晋人已对于这部门工艺不常用,成为传说。所以外国贡玉佛,到东昏侯时且被改作钗环,如玉多,哪用得着玉佛?所以晋六朝玉我们对它极缺乏了解。如为唐代玉,比较容易辨识,即花纹。除仿古,花纹和唐代其他工艺美术必有相联系处,唐代已重玉带,多用玉片镶嵌而成。

    玉的价值判断色泽问题

    王逸《正部》论:

    或问“玉符”。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猪肪,黑如淳漆,玉之符也。”

    《魏略》称:

    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似鸡冠,黄似蒸栗。

    这种红玉古名琼,黑玉名玖,名瑎。《诗经》上即尝提及。黄色有的说如燕栗,后名坩黄。白的即羊脂玉。这种白色名瑳。玉的价值和色泽有关,时代各有不同。到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以为:

    玉以甘黄为上,羊脂色次之。黄为中色,白为偏色。

    又说今人贱黄而贵白,以少见也。所说多本于《格古要论》。以黄玉为重,可能起于唐代,因唐、宋封建帝王多尚黄,牡丹也以黄为贵,是封建主色。白色则自古以来即重视,说美玉无瑕,多指羊脂玉或白玉而言。

    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则以为,白、绿两种玉是真玉,其余红、黄应归入奇石琅玕一类。

    明张应文《清秘藏》,又以为红色最贵。

    大体说来,玉的价值从四方面决定:

    一、纯洁光润,从品质定。

    二、色彩,因时代习惯而定。

    三、奇色,以稀少为贵。

    四、刻工,设计奇巧精美为贵。

    唯自明代开始,玩玉的风气一起,到清代直到民国,小件佩玉价值,忽然增高,每件到千百两银子。玉色的价值,又以殉葬玉受色沁出土经由人工盘摩现出的颜色决定。纯黑名水银浸,和玖玉的本色已大不相同。所谓五色玉,即一玉五色,价值特别高。完全是好古争奇结果。

    如从汉代本简记载看来,说琅玕,说玫瑰,似所送的大都已琢成器,不是玉璞。也可能指明色泽,也可能只是文雅一点称呼。

    又妇女用首饰,头上帽勒、耳环,手镯,戒指,翡翠绿玉的小小件头,动不动千百银子,而且直到现在,还是一种高价装饰品。市场大致以华南华侨及外国比较多。翡翠来源是缅甸腊戍边上,因此云南大理和昆明也保留治玉工艺,近几十年已大衰落,较重大器物多运香港、广州处理矣。

    翡翠有结晶如晶片闪光的。绿而透明的名玻璃翠,极贵。也有白色和浅红的。

    翡翠本鸟名,翡色即赤红色。但一般翡翠玉,多指绿色硬玉而言。绿玉也有极不值钱的,即菜绿玉。和所谓碧玉又有区别。

    明代以前,菜绿玉琢器似不多,重要器多碧玉、白玉二色。

    清代玉大多从新疆和阗来,器物用菜绿玉的较多。故宫所藏可见,似乎多从大片山材玉而来。这多指本色玉言。汉王逸称古玉,所说四种美玉,和《诗经》上常用到的对于美玉的形容,可知赵国的和氏璧、楚国的白珩等等不离乎四种色泽。战国时,和氏璧价值十五城,《战国策》上形容美玉且以为有一看也值十城的。说得虽嫌夸张,唯玉价之贵,也可想见。

    桓谭是西汉宋时人,《新论》即说,见一玉检,有人给价至三万,还不出售,应值十余万的。十余万钱在王莽时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当时奴隶价就高多了的。古诗常说宝剑值千金,其所以值千金,一部分或在玉的装饰上,所谓玉具剑,即在剑鞘、剑鼻、剑护手、剑柄的装饰玉上。

    清代人袭明人旧习气,封建士大夫多玩玉。玉价因之特别提高,但爱重的已不在器物大件。供手中把玩的旧玉,似乎特别容易受重视。因此玉价在色泽上应分别为文字学上的和玩古董的两类。如称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蓝如靛淀曰碧,青如藓苔曰,绿如翠羽曰瓐,黄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琼,紫如凝血曰,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白色又分九等,赤白斑花曰瑌。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

    至于旧玉,从玩古出发,则又分别外浸、内沁色泽,各因接触浸染不同而作各种颜色。玩古的以为各种颜色多随地下水银沁入。受黄土沁名坩黄,受松香则名老玵黄,更好。受靛青沁色即蓝,色如青天,名玵青。受石灰沁色红,色如碧桃,名孩儿面(注称酷似碧。也即和石榴子同色)。受水银沁色黑,色如乌金名曰纯漆古。受血沁的色赤,有浓淡分别,名枣皮红。受铜沁色绿,名鹦哥绿。

    此外还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总名十三彩。

    另有蛤蟆皮,洒珠点,翠磁文,牛毛文,唐斓斑等等名目。

    把玩玉多从受热摩挲而得。这些颜色究竟是在地下如何形成,玩古的说法可能有所根据,实不易考。上面所说各色,多从明人记载,为清代玩玉专家陈性,在清末著的书中提及。另一刘心白,补充《玉纪》,为加上鱼肚白,鸡骨白,米点白,糙米白,青有蟹壳青,竹叶青,酱瓣紫,墨有纯漆黑,陈墨黑……这种种不同颜色,多是在出土玉经过盘功盘出的。凡是古玉,红色牛毛纹是其通性。《玉纪》补作者,以为这是人的精神沁入玉之腠理,血丝如毛,铺满玉上,而玉色润溽无土斑,才是真的。

    由玩古出发,清代特重红玉,红色名目也就分外多。计有宝石红,鸡血红,朱砂红,樱桃红,洒金红,枣皮红,膏药红等等。大多由古董商人说出的,但积因成习,早代替了文字学上对于玉的色泽称呼,为玩古的所熟悉。一般最贵重鸡骨白和水银浸。鸡骨白如象牙,玩玉的以为受地火所炙变成。多汉代以前玉。鸡骨白或者以商玉为多。特点是镂刻简,制度严。微黄又名象牙白。泛青又名鱼骨白。这种色泽的旧玉,虽加工也不能再复原。水银浸有夹土斑的,纯黑中见朱砂点,加工复原时淡黑色成深青色,朱砂点变黄色。如本来是白玉,结果见五彩。不夹土斑的,纯黑如漆。在日光下照,赤如鸡冠。又有水银古,在水中映照,有银星闪闪的真。这种种都出于玩玉者的说法。这种颜色必加工而成。加工方法计两种,一藏身上俟热用布摩挲,二在水中煮。因大多出土古玉,所谓生坑玉,和土壤石块相近,已失去玉的本来,不经人工是看不出的。

    近代玩玉者之一,刘大同著《古玉辨》,对于这一点又总结前人经验补充新知,有些发挥。

    红如血曰血古,微红曰尸古,水银沁曰黑漆古,纯白曰鸡骨白,微黄曰象牙白,微青曰鱼骨白。且以为受色沁不止九种,多到十多种,和瓷器中的窑变相同。由于玩玉而起,因此还有许多不同名称,如:

    两色的称“黑白分明”,又名“天地玄黄”;

    三色为“三光照耀”,又作“三元及第”,广东南洋名“桃园结义”;

    四色名“四维生辉”,又名“福禄寿喜”;

    五色为“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称“清五彩”;

    杂色到十五六种名“群仙上寿”或“万福攸同”,通称“混五彩”。

    另有铁莲青,桃花红,雪白,栗黄等等。另外尚有“秋葵西向”“孤雁宿滩”“银湾浮萍”等等名目,都载于《古玉辨》中,从名目看,就可知这是玩玉的和无多知识的商贾定下的名称,大致清代风气做成的。古称“良玉无价”,又谚语说“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都可见出一种封建的病态嗜好,发展到极端时情形。和玉工艺已无多关系。这种嗜好是一直延长到现代,一部分封建遗老还未放弃的。由于这种嗜好影响到石印章,由明到清————到民国后,印章中的田黄,鸡血红,芙蓉白,苹果青,价值有时竟超过玉价百倍。

    唯对于玉的颜色尊重,来源其实也就很古。玉书所举四色,至少是汉代一般认识。最先或者还是和宗教仪式有关,受阴阳家、儒家阴阳五行说,放到封建制度上去应用结果。

    《周礼》即说得很清楚:

    苍璧札天(古璧多青玉可证),黄琮札地(琮多黄白玉),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

    多和五行说相通,颜色必有所象征。和后代玩玉的对于颜色爱好是两件事。《吕氏春秋》称,封建帝王按时季服用青、赤、黄、白玄玉。如服指的是食玉,也即是古方士骗帝王用的方法,如《抱朴子》一书所说的把玉碾末和天上天然露水服下,那么封建主当时如吃玉,还是按四季用不同色泽的。

    明、清二代既因玩玉的把玉价抬高到比金子贵数倍或十数倍,因此自然即有伪造的杂色玉。这种作伪方法,几种玩玉专书都提到,《古玉辨》把它归纳成如下几项:

    用虹光草加脑砂染玉,用竹枝火烤炙,即成红玉,名老提油。用乌木屑煨炙,玉即黑,名新提油。用红木屑煨,色即红。近代玉工多用这个方法。

    又把羊腿割开,把玉放羊肉中,埋地下三五年,即取出一盘,即如古玉,名羊玉。

    又杀狗乘热把玉放狗腹中,埋地下三五年,也可成土古,名狗玉。

    用乌梅水煮玉,也可成水坑古。

    造鸡骨白多用火烧玉,淬入水中或用水泼玉上即成。

    用玉在乌梅水中煮,乘热放风雪中,或冰箱中,即可成伪牛毛纹。

    又用毛坯玉器,用铁屑拌和,用熟醋淬玉,埋地下几个月,就可成铁锈。起橘皮纹,铁锈作深红色,煮煮即变黑。且有土斑,不容易盘出。

    总之,用硵砂、红木、乌木、紫檀、蓝靛,做成细末,把玉搁到里面,用火煨烤,都能染玉变色。想一部分变,一部分不变,就用石膏粉贴一部分,这部分即保留本色。

    作伪地方,照《古玉辨》计七处,长安(今西安)为最,其次是苏州、杭州、河南洛阳、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潍县(今潍坊市)及北京。长安、洛阳、潍县、北京多同时是造伪铜器、石刻、泥俑地方,既有高度商业价值,因之作伪也相当精。所以玩玉的对于这些地方的假古董,也不易于鉴别。

    玉生产地在新疆分白玉河、绿玉河、乌玉河,出玉多不同。经近人考查,以为不可尽信。唯新疆产玉和缅甸产玉,性质似易区别。翡翠绿玉大多出于缅甸。

    古玉出土,以陕西、甘肃多而好,冀、鲁、豫、晋、皖北徐扬较次。其余不受称道。这也可见玉的大规模应用,是在封建初期和铜器文化相并行,到汉末已成尾声。封建初期文化在黄河流域,淮河以南不大发现美玉,道理易明。唯近三十年古坟、古墓发掘日多,如朝鲜汉墓的发掘,因此明白璧殉葬用在胸部,玉豚用在掌握中,并明白古称玉具剑几种装饰。既多明白了些古代用玉的方法,也说明玉的流动性,实随封建社会而存在。《玉雅》并称,广东发汉墓,也发现玉具剑上的玉饰件璲或璏。可以证明古玉的分布,不限于淮北。生产地虽来自西方,封建制度所到的地方,都可能发现的。这种玉饰件就现在见到的说来,用的多是白玉,讲究的大体是白玉。碾和刻纹较多,浮雕较少。云龙兽夔纹多,盘螭少。最讲究部分在剑护手。战国或以前琢磨制度似比汉代精致。浮刻方法可以和铜器比较,但巧艺过之。因铜器从泥沙范铸成,下手易。玉为琢磨而成,施工难。所以当时玉具剑之所以贵重,既重在玉质,又重在工艺。正如带钩,从方寸材料间可以见出种种不同作风。

    中国古代陶瓷

    陶瓷发展史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

    中国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条胖腿的鬲。鬲的产生过程,目前我们还不大明白,有的专家认为是从三个尖锥形的瓶子合并而成的。当时没有锅灶,用鬲在火上烹煮东西,实在非常相宜。比较原始的鬲,近于用泥捏成,做法还十分简单。后来才加印上些绳子纹,并且开始注重造型,使它既合用,又美观。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鬲依然被广泛使用,却已经有另外两种主要陶器产生,考古学者叫它作彩陶和黑陶。

    彩陶出土范围极广,时间前后相差也很大。研究它的因此把它分作数期,但年代终难确定。河南、陕西、甘肃、山西黄河流域一带发现的,时期比较接近,但更新的发现还不断在修正过去的估计。这是一种用红黄色细质泥土做胎,颈肩部分绘有种种黑色花纹,样子又大方又美观的陶器。工艺制造照例反映民族情感和气魄。看看这些彩陶,我们可以明白,古代祖国人民的性格历来就是健康、明朗、质朴和爱美的。

    比彩陶时代稍晚些,又有一种黑陶在山东产生,是一九二一年在日照县城子崖发现的。用细泥土做胎,经过较高火度才烧成。黑陶的特征是素朴少装饰,胎质极薄,十分讲究造型。同时还发现过一个旧窑址,因此把烧造的方法也弄明白了。有一片残破黑陶器,上面刻划了几个字,很像“网获六鱼一小龟”,可以说是中国陶器上出现的最早期文字。少数历史学者,想把这些东西配合古代历史传说,认为是尧、舜时代的遗物。这一点意见,目前还没有得到科学考古专家的承认。

    代表文字成熟时期的最重要发现,是在河南安阳县洹水边古墓群里出土的四种不同陶器(因为和大量龟甲文字同时出土,已经确定这是三千两百年前殷商时代的东西):

    一、普通使用的灰陶。

    二、山东城子崖系的黑陶。

    三、完全新型的白陶。

    四、带灰黄釉的薄质硬陶。

    灰陶在当时应用极普遍,大小墓中都有,而且特别具有发展性。到了周代,记载上就提起过用它做大瓦棺。春秋战国时,燕国都城造房子,用瓦已大到两尺多长,还印有极精美的三角形云龙花纹。又有刻花的墙砖,合抱大陶鼎,径尺大瓦头,图案都十分壮丽。在长安、洛阳一带汉代古墓里,还发现过许多印花空心大砖,每块约七十斤重,五尺多长,上面全是种种好看花纹,有作动植物和游猎车马图案的,有作一条非常矫健活泼龙形的。这些大砖,图案极为精美,设计又合乎科学,表现出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切实精神,也表现了古代工人的智慧和优秀技术。由此发展,两千年来,中国驰名于世界的古代建筑艺术,特别是一千七百年前晋代以来塔的建造和唐、宋、明、清典型的宫殿建筑,更加显出民族艺术的壮美和崇高。

    在商代坟墓中的黑陶,有几件是雕塑品,装饰在墓壁间,可以推想在当时已经是比较珍贵的生产。后来浙江良渚镇也发现过一些黑陶,时代还不易估定。近年来河南辉县又发现过一些战国时期的黑陶鼎,北京郊外也发现过一些汉代黑陶朱画杯盘,都可以说是古代黑陶的近亲。

    至于白陶的出现,实在是文化史上一件大事情,因此这种花纹精美、形式庄严的白质陶器,在世界陶瓷美术史中,占据了首席位置。它的花纹和造型,虽不如同时期青铜器复杂多样,有几种却和当时织出的丝绸花纹相通。重要的是品质已具有白瓷的规模。后来唐代河北烧造的邢瓷,宋代的定瓷,虽和它相去已两千年,还是由它发展而来。

    另外重要的发现是涂有一层薄薄黄釉的陶器,明白指示我们,三千年以来,聪敏优秀的中国陶瓷工人,就已经知道敷釉是一种特别有进步发展性的技术加工。这种陶器的特征,胎质比其他三种都薄些,釉色黄中泛青,釉下有简单水纹线条,本质已具备了瓷器所要求的各种条件,恰是后来一切青绿釉瓷器的老大哥。

    随后又有四种不同的日用釉陶,在不同地区出现。

    第一类是翠绿釉陶器,当时用作墓中殉葬品,风气较先,或从洛阳、长安创始。主要器物多是酒器中的壶、尊和羽觞,近于死人玩具的杂器,有楼房、猪羊圈、仓库、井灶和种种不同的陶俑。此外还有焚香用的博山炉,是依照当时神话传说中的海上蓬莱三山风景做成的。主要纹样是浮雕狩猎纹。这种翠绿色亮釉的配合技术,有可能是当时方士从别处传来的。在先或只帝王宫廷中使用,到东汉才普遍使用。

    第二类是栗黄色加彩亮釉陶器。在陕西宝鸡县(今宝鸡市陈仓区)斗鸡台地方得到,产生时代约在西汉末王莽称帝前后,器物有各式各样,特征是釉泽深黄而光亮,还着上粉、绿釉彩带子式装饰,色调比例配合得非常新颖,在造型风格上也大有进步。一切从实用出发,可是十分美观。两种釉色的原理,恰指示了后来唐代三彩陶器,和明、清琉璃陶一个极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三类是茶黄色釉陶器,开始发现于淮河流域,形式多和战国时代青铜器中的罂、罍差不多。釉色、胎质,上可以承商代釉陶,好像是它极近的亲属,下可以接长江南北三国以来青釉陶器,做成青瓷的先驱。

    第四类极重要的发现,是一份浅绿釉色陶器,也可以说是早期青瓷器。是河南信阳县(今信阳市)擂鼓台东汉永元十年(公元98年)坟墓中挖出来的。这份陶器花纹、形式、釉色都和汉代薄铜器一样。胎质、硬度已完全如瓷器,目前我们说汉代青瓷器,就常用它作代表。这些青绿釉陶启示了我们对中国陶瓷发展的新认识。即两千年前陶釉的颜色,特别发展了青绿釉,实由于有计划取法铜器而来。可能有三种不同原因,才促进技术上的成功:

    一、从西汉以来节葬的主张到东汉社会起了相当作用。

    二、社会经济发展,铸钱用铜需要量渐多,一般殉葬器物受限制,因而发明用釉陶代替铜器。

    三、釉陶当时是一种时髦东西,随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而来。

    从上面发现的四种着釉陶器看来,我们可以肯定,陶器上釉至迟到西汉末年,就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生产。先是釉料中的赭黄和翠绿,在技术上能正确控制,随后才是仿铜绿釉得到成功。但就出土遗物比较,早期绿釉陶器的生产价值,可能比同时期的铜器还高些。因为制作上的精美,就是一般出土汉代铜器不如的。陶器形态也开始有了很多新变化,一切从实用出发。例如现代西南乡村中还使用的褐釉陶器,在信阳出土的一千八百年前陶器中,就已经发现过。现代泡酸菜用的覆水坛子,宝鸡县出土两千年前带彩陶器中也已发现,并且有了好多种不同式样。

    这些划时代的新型陶器,除实用外还十分结实美观,这也正是中国陶瓷传统的优点。这时节还有一种和陶釉有密切联系的工艺生产,即玻璃器的制作,同样有较多方面的展开。小件彩琉璃珠装饰品,各地汉墓中都陆续有发现(西北新疆沙漠废墟中,朝鲜汉代人坟墓里,长沙东汉墓等,都陆续有发现),其中做得格外精美的,是一种小喇叭花式明蓝色的耳珰,和粉紫色长方柱形器物。仿玉色做成的料璧,即《汉书》中说的“璧琉璃”,也常和其他文物在汉墓中出现。又如当时最见时髦性的玉具剑,剑柄、剑鞘用四五种玉,也有用玉色琉璃做的。至于各色玻璃碗,史传中虽提起过,实物发现的时代,却似乎稍晚些。

    但是由汉代绿釉陶器到宋代的官、钧、安、汝四种著名世界的青白瓷器,中间却有约八百年一段长时间,中国陶瓷发展的情形,我们不明白。它的进步过程,在文献上虽有些记载,实物知识可极贫乏。因此赏鉴家叙述中国瓷器发展史时,由于知识限制,多把宋瓷当成一个分界点,以前种种只是简简单单糊糊涂涂交代过去。一千七百年前的晋代人,文件中虽提起过中国南方出产的东瓯、白坩和缥青瓷,可无人能知道白坩和缥青瓷的正确釉色、品质和式样。中国人喝茶的习惯,南方人开始于晋代,东瓯、白坩即用于喝茶。南北普遍喝茶成为风气是中唐以后。当时有个喝茶的内行陆羽,著了一部《茶经》,提起过唐代各地茶具名瓷,虽说起越州青瓷如玉,邢州白瓷如雪,同受天下人重视;四川大邑白瓷,又因杜甫诗介绍而著名;到唐末五代,江浙还出产过一种秘色瓷,和北方传说的柴世宗皇帝造的“雨过天青”柴窑瓷,遥遥相对,都是著名作品,可是这些瓷器的真实具体情况,知道的人是不多的。经过历史上几回大变故,例如宋代为辽金的战事所破坏,元代一百年的暴力统治,因此明代以来的记载,就更加不具体。著名世界的公家收藏如故宫博物院对于旧瓷定名,也因之无一定标准。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是由一系列的新发现,帮助启发了我们,才慢慢搞清楚的。

    先是一九三○年前后,河南安阳隋代古墓的开发得到了一份陶器,极引人注意的,是几个灰青釉四个小耳的罐子,和几个白瓷小杯子。墓志写明这坟里的死人名叫卜仁,是隋仁寿三年埋葬的。重要处是青釉瓷和汉绿釉发生了联系,白釉瓷杯还是新纪录。差不多同时,中国南方古越州窑的种种,经过陈万里先生的调查收集,编印了一部《越器图录》,也初步丰富了我们许多越系青瓷的知识。特别重要是一九三六年以来,浙江绍兴地方因修公路挖了约三千座古墓,墓中大量青瓷的发现和墓中出土的有字坟砖,刻画人物车马的青铜镜子,经过一九三七年《文澜学报》上的报告,让我们明白这份青瓷的时代,实包括了由三国时东吴一直到唐代,前后约六百年,标准的缥青瓷和越青瓷,都可从这份瓷器中得到实物印证。这前后六百年中国南方绿釉瓷的发展史的空隙,就和有了一道桥梁一样,前后贯串起来了。也因此明白此后宋代南方生产驰名世界的哥窑和龙泉窑,修内司官窑,都有了个来龙去脉,不是凭空创造,被人当成奇迹看待。优秀传统底子,所以它的发展,倒是历史必然了。

    至于北方青瓷的发展,从汉代到隋代,中间依然还有五百年的空隙,无从填满。北方古董店虽常有一种灰青釉或翠青釉瓶罐杂器,从胎质、釉色、纹片看来,都比唐代白瓷器旧些,比汉釉陶又似乎晚些,一般人常叫它做“古青瓷”。真正时代却无人知道。另外即五代后周柴氏在显德中烧造的柴窑,因传说中的“雨过天青”釉色而著名。明、清人笔记辗转抄引,更增加了它的地位,可是却有名无实。明代以来记载,矛盾百出,看不出真正问题。种种附会随之而来,假柴窑因此南北流行。廓清这种传说和伪托,也是要从地下新的发现来解决的。

    新中国建立为社会带来了无限光明的希望,对于中国陶瓷史的知识,也得到了一种新的光明照耀,豁然开朗。一九五○年,华北人民政府拨给历史博物馆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份陶瓷,是河北省景县人民发掘出土的。器物中有孔雀绿釉,有栗壳黄釉,还有很多浅青釉和淡黄釉的杯碗,一件豆青杂釉的高脚盘,三个高约三尺、堆雕莲花大型青釉尊,和一蓝一白两个玻璃碗。若仅此完事,我们还会以为大致是唐宋之际的东西。可是另外还有一些素铜器和素陶器,陶骑士俑和男女俑,都可证明确是北魏以来遗物。更重要的是两方墓志和几方铜印,让我们明白,原来还是一千五六百年前南北史中有名的封家墓葬中器物!这一来,一道新的桥梁,把北方青瓷发展历史,也完全沟通了。这份陶瓷,从釉色,从式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确实的物证,不啻告诉我们,它既上承汉代青黄釉陶的优秀传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下还启发了隋、唐二代北方的三彩陶和邢州白釉瓷,宋代官、汝、定诸瓷,一直向前迈进。同时把明代人对于柴窑所加的形容,“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黄土”和“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也借此明白,原来形容的大都是这种六朝瓷器。特别难得的计两种器物,一件是灰青釉堆雕莲花大尊,在造型设计和配釉技术上,都完全打破了旧记录,达到那个时代极高的成就。造型设计且掺杂了些印度或罗马雕刻风格,可见出文化上的综合性。其次是两个玻璃碗,虽出于北朝人坟墓中,碗的形状及下部网式纹饰,和西北出土的汉代漆筒子杯花纹倒极相近。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大都讲究服药,晋代著名方士葛洪著的《抱朴子》,就提起过服神仙长生药,是要用极贵重的琉璃碗或云母碗的。这种琉璃碗在河北省出土,还是中国地下材料的崭新纪录。因此这份文物,不仅可作汉、隋之间数百年间北方陶瓷历史的新桥梁,还更深一层启示了我们,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性是永远在发展中,且不断会有新的东西,从一个传统肥沃土壤中生长的。我们读历史,就知道这个时代正是住居黄河流域的北中国人民,遭受西部羌胡民族长期战争的蹂躏,本来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人民基本手工业生产,也大都被破坏垂尽的时期。陶瓷工人在这种万分困难悲惨情况下,对于陶瓷的生产,不仅并未把原有优良技术失坠,还继续不断讲求进步,得到如此惊人的成就。另一面,又因此知道,唐三彩陶和白釉陶瓷,都无一不是从原有基础上逐渐改进。北宋在河南、河北出产的官、钧、定、汝四大名瓷的成就以及民间窑瓷器能产生如磁州窑和当阳峪窑、临汝窑诸瓷,作为百花齐放的状态,也无一不是在一定程度中慢慢提高,并非突然产生。总之,这份六朝青瓷的发现,对于中国陶瓷美术工艺的研究,实在太有用了。

    总上种种叙述,我们已比较具体把中国由商代到唐初伟大陶瓷工艺的发展过程以及近五十年发现过程,得到一个简要明确的印象。还借此知道,中国陶瓷过去其所以能在世界陶瓷业中居领导地位,实有两种重要原因:

    一、生产方式中,很早就已分工组织,到目前为止,分工合作的生产方法,还是比其他手工业生产或半机制工业生产,细密而具体;

    二、聪敏伟大的陶瓷工人,不论是某一部门的工作,都是非常尊重传统的优良技术和切实有用经验的。

    因为他们深深明白,如何从民族遗产学习,不断改进生产的技术,又勇于作种种新的试验,方能在历史发展每一段落中,都取得非常光辉的新成就。这两种长处,即到如今,还依然好好保持下来,并未失坠。

    清初陶瓷加工

    由康熙、雍正到乾隆,前后一百三十多年时间中,就整个中国陶瓷发展史算来,不过占时间五十分之一左右。即从北宋景德镇生产影青瓷开始,也只占时间八分之一左右。但是,这百多年中景德镇瓷生产却随同社会其他生产发展,史无前例,突飞猛进,创造了瓷器艺术空前纪录,仿古和创新,无不作得尽美尽善,达到瓷器艺术高峰。瓷业工人和画家,不仅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史做出光辉贡献,对于世界美术史也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贡献。我们常说“学习优秀传统,便于古为今用”,看看这部分成就,有多少值得我们借鉴取法,试从各方面来做一回探索,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努力。

    关于清初瓷器问题,前人已做过了不少工作,较早一时期,唐英的《陶冶图说》《陶成纪事诗》,和稍后的朱琰《陶说》曾谈起当时生产上许多事情,和艺术品种,烧造过程,以及兴废原因。目前读来对我们还十分有益。晚清人从赏玩出发,江浦陈浏作的《寂园叟说瓷》(即《陶雅》),南海许之衡作的《饮流斋说瓷》,也补充了不少材料。对于艺术评价,虽和当时个人爱好,及国际市场有关,现在说来有不尽正确处。但作者在五六十年前,究竟经眼过手不少珍品,因此很多意见,还是相当重要。特别是晚清作伪仿旧部分,再其次,即近人杨啸谷对于《古月轩瓷考》的专著,纠正了近两世纪来世人对于画珐琅瓷的许多传说。郭葆昌在伦敦艺展《陶瓷图录》“清代瓷器”部分作的介绍,郭为洪宪瓷的监制人,在旧的瓷器鉴藏家称大行家,对于清御窑、官窑特别熟习,谈的也相当中肯,均值得注意。

    一般说起清初瓷器艺术成就时,康、雍、乾三王朝是不应当分开也不可能完全分开的。因为烧瓷重经验,老工人和老画师,历来在当地本行中都极受尊重,在生产上占主导地位。带徒弟也尊重家法,分门别类,各有师承。并不是北京换了一个皇帝,就即刻影响到下面生产。此外,主持江西官窑、御窑生产,对于景德镇这百年来艺术成就有过一定贡献的唐英,本人在镇厂工作数十年,也即贯串了这三个朝代。特别是御窑或官窑的仿古,如仿官、哥、定、汝、钧、龙泉,有不少直逼古人,有不少且远胜古人,以及仿钧、仿宣成而得到新的进展,由此更进而仿古铜、金银错,所得到的惊人成就,和唐英数十年在镇厂工作就不可能分开的!

    但是,从学习陶瓷艺术史而言,我们却有必要把它作适当划分,来看看它的发展,将更容易明白它在艺术上的不同特征和个别成就。因为即或是共同从一个优良传统参考取法,事实上在这一点,前后也是大不相同的。比如说青花,康熙青花近似从嘉万自然继承加以发展,雍正青花却有意从宣成取法。配料、加工技术有了明显区别,艺术成果因之也就截然不同。分析它的同异,明白它的原因,正是学习所必须。艺术成就有类似情形,受的影响不尽相同,反映于成就上也十分显著。

    影响较大的自然还是景德镇的传统成就,但又并不完全这样。景德镇生产青白瓷,虽有了近千年历史,但至今为止,地方还僻处赣北一角,交通闭塞,年产数十万担瓷器,主要运输工具,除了公路可以利用载重约三四吨的卡车,此外即只有过去千年来那条水面运输道。小船载重也不过三吨多。生产技术,由于过去千年私营习惯,同业间历来各自保密,绝少技术交流。地方自然环境既和外边近于隔离,生产习惯又妨碍彼此切磋,收共同提高效果,一切看来都不免有些孤立绝缘,容易故步自封。事实上却也不尽然。首先是生产必然受市场供求影响。历来长江上下游和北方要求是不一致的。比如折腰式足部较高的青花器,器形介于碗碟之间,江南人习惯使用的,北方人却用不着。又如明代中叶以后,江苏地主文化抬头,爱美观念随之而变,要求于日用瓷,也必然是清雅脱俗,不要花里胡哨。宜兴陶和嘉定刻竹著名一时,正反映这一点。当嘉靖、万历间景德镇正在大量为北京宫廷生产五彩瓷或釉色深靓的青花瓷时,供给江南中上层日用瓷,却多仿成化,用淡青画花,画意亦多从沈周、文徵明、陈道复、徐文长取法,笔墨活泼而潇洒。故事主题画也都充满生活气息。这从近年太湖东山明墓中大量发掘出土实物可证。至于外销东南亚华侨用瓷,却尚彩色,由于多供办喜事用,因之“凤穿牡丹”主题画,在清初瓷器坛罐中,占有较大分量。后来粉彩的使用和发展,且和这个客观要求分不开。

    另外部分即仿古,镇厂所谓“官古器”,不仅受北京宫廷收藏官、汝、钧、定、哥诸宋瓷直接影响,极其显著。即器形部分,也不免受明代《宣德炉图谱》或宋之《博古图》影响。到《西清古鉴》《古玉图谱》刊载后,器形、花纹受古代铜玉影响且更多。彩色或青花和一道釉暗花,艺术加工的要求,事实上也脱离不了当时北京政府造办处如意馆宫廷画师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及造型艺术各方面的影响。特别还是明代文人山水、花鸟画和明代通俗戏剧、小说人物故事版画的影响。以及工艺图案中丝绸、缂丝、刺绣和描金、填彩,漆雕竹、木、玉、石等等,艺术水平艺术趋向发生一定联系————总而言之,便是影响仍然来自上下四方。有些是有意的,如帝王爱好对特种瓷的烧造;有些是必然的,如当时社会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因之影响也好坏不一。同样在当时是新成就,有的值得学习取法,转用到现代生产上,还可望起良好作用,比如康、雍两朝瓷器的造型,和许多种花纹与颜色釉。有的又此路不通,近于绝路,比如乾隆中晚期仿漆木釉或像生花果动植物等戏玩器物,或某种加工格外复杂之转心瓶,在瓷器工艺史上,虽不失为一个“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新品种,可是在继承传统方向上,外销瓷势不可能让我们在这方面再来努力用心。即以雍正一朝成就而言,也有相同情形,必有所选择,才不至于走回头路。例如化木釉,炉均釉,以至于油红作盖、雪法加工艺术,当时虽有极高成就,都费力不易见好。如今看来,已成历史产物,新生产即不必取法。

    同是一种创新,在当时得到一定成功,或且认为近于奇迹,从发展和继承考虑,还是得分别对待。康熙素三彩在艺术上成功是肯定的,善于学习必然还有广大前途,取得新的成功。至于玲珑透空器,出路就有限。玲珑和透空是两种不同加工作法。前者多指部分青花作边沿装饰,其余白地满布米粒般透明点子盘碗,创始于康熙,当时为“难得珍品”,现代已成普及品,高级美术瓷不会再用。透空瓷多指白瓷镂刻连续万字,部分或开光作折枝花,间接影响来自晚明落花流水绫,直接影响却是雕竹刻玉,作管状花薰。盖碗也并不宜喝茶,只是放放茉莉花而已。更多是作笔筒。时代一过,便失去意义了。矾瓷不上釉,利用率更差。

    硬五彩山水、人物、花鸟,用钱舜举、唐棣、文徵明、陆包山、仇英等元、明人浅青绿画法布色,作山石树木,常有独到处,见新意。所得艺术效果,经常即比清代文人、画家在纸绢上作品还高一筹。在今后艺术瓷生产上,还是有较广阔天地,可以发展。但是同属硬五彩,用锦地开光或锦边加金,过分繁复的装饰,和现代人对于美的要求即大不相同,求继续发展恐已不容易。雍正油红变均,同样达到高峰,艺术效果各有千秋。只是油红或后来的珊瑚釉,再加金墨的化木釉,加工均极费力,今后也难以为继。但是呈粉紫、肉红复色之一道釉变均,釉泽明匀肥厚,作案头陈设瓶器或雕刻,却还大有前途,值得作进一步试验,取得新的成果。在国际上也还可望得到极高的评价。

    乾隆像生动植花果和其他仿造,虽做得异常逼真,终不出玩具范围,今后决不会成为学习的方向。但是配色充满青春生气的豆彩图案,和浆胎、粉定、甜白,用碾玉法做成的各种典雅秀美装饰图案,还是有许多值得好好学习效法处,可以利用到各种日用美术瓷、陈设瓷及建筑用花砖瓷上,得到新的不同成功。

    康熙墨地开光刀马人(戏剧故事)大瓶子,在世界上虽著美名,径尺高的冰梅青花坛罐,在国外大博物馆里也有一定地位,受到鉴赏家尊重,事实上再生产已无什么价值。不过如善于用五彩或素三彩布色技法,来处理现代新题材,反映新歌舞或兄弟民族生活新面貌,作为特殊礼品瓷,画稿又精美不俗,器形又秀拔稳定,必然还可得到好评。

    康、雍珐琅彩,粉彩,硬五彩,素三彩,豆彩……总的说来,多是宜成彩绘瓷的进一步发展,虽做得精美异常,再生产技术上不免会受一定限制。但是如果能有计划、有选择,试转用于新的贴印花,或照相法印花,依旧是前途未可限量。如果贴印花技术上已无多问题,过去价值巨万的特种瓷,事实上在未来未尝不可以成为新社会较多数人可以得到的美术日用品。而且这也应分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即凡是可以用贴印花技术完成的加工,宜于充分使用到康、雍比较复杂图案设计的长处,试转用于明天日用瓷生产上,来丰富广大人民的生活。

    器物造型有相同情形。康、雍均重视造型,无论是陈设品或日用器具,都取得极多成就。凡是晚明器形的拙重失调处,知所避免,成宜长处,又知所取法。同一梅瓶、天球瓶、玉壶春瓶,大多数都做得秀美挺拔,不见俗气。但是也有些筒子式瓶,或仿汉方壶,或仿铜觚,器形变格别扭,并不美观。雍正立器更多出新样,花纹繁简,结合器形安排,有不少做得十分秀雅稳定,富有雕刻中女性健康美。但是也有些过于求新,形态失调,如某种美人肩式瓶子,及玉壶春式瓶子,中下部比例过小,稳定感不足,必借助于较厚底部,就不足为训。又橄榄尊或炮弹式瓶器,不论大小也难见好。

    总之,学习传统或利用传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面必须作比较全面的理解,一面还有必要从目前外销瓷问题多知道些情形,国际市场上什么中国瓷特别受重视,得好评?某一种生产在技术上已得到解决,某一种还有待努力作些试探?……必须从各方面注意,我们说“学习优良传统和古为今用”,才不至于落空。将来才可望更进一步,在旧有生产基础上,作出新的贡献。若对过去一无所知,或所知有限,当前问题何在也难把握,此后到工作岗位上去时,不论是教陶瓷艺术还是生产设计,都不免会感到困难,觉得学得不多,懂得不透,作用不大。

    所以学习传统,主要还是便于利用传统,知其得失,能有所取法,本于“一切研究都是为了有助于新的创造”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值得把这三个历史王朝比较重要品种和艺术特征,和其所以如此如彼的艺术背景及时代爱好影响,分门别类,试来做一回初步探索。

    康熙一代成就得失

    一色釉部分,计有茄皮紫、葡萄紫、宝石红(郎红)、豇豆红、苹果青、瓜皮绿、孔雀绿、松绿、葱绿、西湖水、宫黄、蛋黄、霁蓝、洒蓝、天蓝、乌金釉、芝麻酱釉……

    釉下彩部分,计有素三彩、青花加紫、釉里红加绿、硬五彩、豆彩、洋彩……除豆彩不如雍正,多釉泽明莹,获得过去未有成功。

    釉上彩部分,计有描金、五彩加金、堆花加彩、墨彩加金、墨地开光五彩、粉彩、油红(或加金)、玳瑁斑三彩、珐琅彩、料彩……除粉彩、油红不如雍正,灵活明润,其他也都超越明代,特别是画工精美,设计多见巧思。

    仿古部分,计有粉定、影青、冬青、变均、冬青挂粉、米哥……

    其他部分,计有矾瓷(不上釉)、玲珑透空瓷……

    一色釉加工特征,总的说来,釉料特别细致莹泽,胎质薄而硬度高(从比例说,胎比雍、乾薄而硬度高),色泽或深靓,或柔美,均超过明代成就,可一望而知。较小盘碗多削底齐平,如成宏时制作。除青色釉下款外,尚有料款,金书、墨书和油红款,及刻字款,印章款。除年款外,还有花式款(如蕉叶),及私家款(如拙存斋)。

    茄皮紫,多八寸到一尺二盘子,釉色深紫,泛玻璃光,近似从明代紫色琉璃陶取法而成。也有大冰盘,作暗花云龙。瓶器少见。色较浅如带粉则成葡萄紫(或称葡萄水),四五寸暗云龙凤碟子较多。少大件立器。

    宝石红,即郎窑红,传为当时督抚江西兼监景镇瓷事郎廷极所烧造。红色鲜明如宅石,灯草边,米汤底(或灰绿底,起冰片),远法宋紫均,近从宣德红技术得到启发,所以也可以说是仿古,也可说是创新。宜于作一尺以上立器,釉色易鲜明。作大海碗,胎较薄,或因窑位不合,一般下部多如窜烟泛黑,并在碗下开片(也有绿郎窑,翠绿釉色,破光透亮,海外估价高,国内不受重视。近于变格。非本来长处。且容易作伪)。这部门生产可能和康熙四十几年办万寿有关,因为由王原祁领衔绘制的《万寿盛典图》,五丈多长画卷中,许多在街头案桌上摆的古董陈设,到处可以发现郎窑红瓶。器形多较拙重,胎亦较厚,唯釉色宝光鲜明。绝不会是偶然巧合。

    祭红,出于明宣红,色较固定,略泛灰紫。小器物印合马蹄尊,易出光彩,色亦较柔艳。再嫩紫则成豇豆红。唯在技术上却依然近似两种烧法。不同特征是祭红釉和彩相融成一体,不见玻璃光。豇豆红常泛薄薄玻璃光。是否彩上吹釉而成,值得研究。豇豆红中现青点黑斑,则称苹果青,或出于火候轻重不匀,或有计划做成,不得而知。宜于作小器物,立器不高过一尺,平器径不过六寸。观音瓶、莱菔尊、马蹄尊成就有代表性。杯盘少见。

    瓜皮绿,多翠绿如瓜皮。釉细质精,大器胎松则开了鱼片,小盘碟作晴云龙凤极精。也有不作花纹的。泛蓝则成孔雀蓝(或孔雀绿)。较浅则成松绿。釉色出明正德时,有暗花碗可证。孔雀蓝除故宫成分器物,此外实少见。当时或只是具试验性烧造,所以产品不多。市面流行一种用楷体字印于折枝花薄碗里部,“显德年款”伪柴窑,近半个世纪以来,到处可发现,较先作伪,或者也在康熙时。可算是孔雀蓝一个分支,唯一的继承者。松花绿则绿中间黄。松绿则近于仿绿松石。

    葱绿色为淡绿,只有小杯盏和杯托碟子,制作极精。色比松绿淡,益淡则称西湖水矣。但更正确些说来,西湖水实指淡影青,永乐、雍正均有之。也即所谓湘湖釉。康熙素三彩中的绿色,实为浅冬青。在康熙一代,凡这类釉色,多小件器,极少见大型立器。

    宫黄指正黄,比弘治娇黄略深,大冰盘小碟均有,或作暗云龙。又有一种象鼻坛子,高过一尺,不署款,或顺治末康熙初年烧造。

    蛋黄亦即粉黄,多若带粉,康、雍均有。莱菔尊和小杯碟,比弘治釉肉厚,而细腻不及。结合造型要求,苯菔尊艺术成就特别高。

    霁蓝(或祭蓝)宣德已作得色调深沉稳重,唯部分盘子成橘皮纹细点。康熙有进展,釉密贴胎骨,光润细腻,色益深沉。且作大瓮,即《红楼梦》中说的鬼脸青坛子。径尺盘子多暗云龙,刻暗款。较小白底,则用青写款。当时盛行石青缎子,为清初官服不可少。因之祭蓝瓷亦受重视。亦称霁青。色较浅则成宝石蓝,通称宝蓝。两者均有大型细长颈胆瓶和天球瓶,供大案陈设用。色再浅,并带斑点(如漆中的蓓蕾漆,唯不突起)名叫洒蓝。洒蓝常加描金。器形一般多较小。也有八寸盘中心部分开光作青花,外沿洒蓝勾金的。盘式多较浅,如平铺一片,边沿极薄,器形或受些外来影响。

    乌金釉,近于山西黑釉。宋代山西、河南、河北均有黑釉器,吉州窑也有。似由仿漆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宋黑釉碗钵,经常多保留一道白边,和漆器中的“扣器”相似。宋黑定、紫定、红定也还用这个装饰。清康熙景德镇黑釉器,却只烧造案头陈设用瓶子,产量不多,近于聊备一格(至于黑地开光,实和油红同上釉、上彩)。酱釉近于紫红定,有七寸盘奶子碗,少立器。

    釉下彩,指釉下多色瓷而言,青花是主流。成绩特别突出是素三彩、硬五彩和豆彩。釉里红和青花,元代已能完全掌握,唯两色釉同时处理,到清初才出现。通名“青花夹紫”。再在部分空处加入豆青,就成“素三彩”。豆青或平涂,或在斜剔山石部分涂上。红、蓝、绿三结合往往产生出一种崭新和色艺术效果,加之画意布局,又极清雅脱俗,因此成就格外显著。五寸大笔筒较多,若作花觚,高过二尺,必分段加工,各不相同。也有大天球,玉壶春,灯笼罐诸式。用沈石田笔法作山水画,用恽南田法作花鸟画,清新淡雅,别具一格。后来画家新罗山人华秋岳,配色法学得二三分,世人即以为新奇,其实远不及素三彩在瓷器中所得效果。作中型陈设瓷和日用茶具,在新的生产上,无疑还有广大前途,可创新纪录。

    青花夹紫虽由康熙创始,事实上到雍正才得到充分发展,艺术成熟无遗憾。素三彩则后来难以为继,雍正时即已近于失传。但是另有一种豆青地加紫勾青露白的,也叫素三彩,康、雍均有生产。乾隆犹继承。至于冬青青花,冬青挂粉,唯雍正作得格外出色,画笔秀丽,造型也挺拔不群,作得十分精神。又有冬青地青花夹紫露白大天球瓶,云龙山水画均极成功。

    豆彩多做成化款。日用盘子类特别多,大部分属民窑。或因嘉万以来重成窑,代有仿效,因之历来谈成窑总是时代难分,《陶雅》且说凡见紫成窑器,多康、雍时物。作鸡缸类杯子,容易得到成功。豆彩在晚明虽少大器,技术始终未失传。清初民窑盘子类,用鸳鸯戏荷作主题画较常见,料不及明代精致,且多见窑灰。官窑继作,仍多仿成。有大鱼缸,绘双锦雉和牡丹玉兰花石,通称“玉堂富贵”,是康熙时代最常见工艺主题,在雕漆、织锦、缂丝、刺绣……均常用到。在瓷器青花、豆彩、五彩、粉彩使用更多样化。瓷器上牡丹常作双重台,有时代特征。大鱼缸艺术成就有代表性。技术加工较烦琐,先烧青花部分,再加彩勾金,入炉烘成。豆彩加红多矾红,加绿多豆青,再添配粉嫩黄紫,各色均浅淡,因之多显得色调清新明朗。唯部分直接仿成,用青用彩均较重,也能给人以沉重感。但比硬五彩还是柔和得多。

    硬五彩多重彩,加工过程有种种不同。有在已成白器或青花器上施彩,再全部喷釉,完成后全身透亮的。如径尺二三果盘,绣球花盘,有代表性。有部分开光用粉彩或豆彩法复烧,锦边、锦地部分却用墨和矾红、泥金等为主调,烧成后锦地部分并不光亮的。又有锦地开光,开光部分只作墨彩折枝花鸟或人物画的。一般说来,重彩调子较强烈,即在小小瓶子上,一用重绿、重墨、深红,效果亦必相当强烈。和这一时代秀美造型及洁白光泽瓷胎相结合,往往形成对比,矛盾统一,相当美观。要求效果恰恰和豆彩或素三彩相反。不过,有的锦地开光,锦地占比例过多,分量过重,开光部分失去主题吸引力,整体看来华美中不免见得繁缛杂乱。小花满布更易邻于庸俗,形成硬五彩无可讳言弱点。后来广彩器即由此脱胎,形成一种相似而不同艺术风格,影响直到近代生产,还有继续,也有一定出路。唯景德镇再生产恐不是方向。也有可能这种杂花草烦琐无章的锦地,本来即属于广东工艺装饰传统,渊远而流长,景镇锦地、锦边,实由之影响而来!

    洋彩,珐琅彩也应属于洋彩。但是这里说的只指一种仿洋瓷而言,如康、乾时白地金边饭器,和黄地釉下墨釉上勾金之花篮,都属于这一类。花篮器形也外仿。饭器中碗碟,胎多较薄。常用墨画加金。产量不多,影响不大,只近于宫廷玩好,配合当时畅春园洋式建筑内部陈设而作。或部分为赠送外宾而作。少发展性。铜胎画珐琅器仿作的品种较多。

    釉上彩————描金。宋代定窑中,除白色或牙白色釉外,还有黑釉的墨定,酱红釉的红定,及色较深些的紫定,近年发掘才又知道还有绿定。紫定、墨定有加金彩的,作折枝牡丹、水禽芦荷。或仿漆器描金而成。明代嘉靖万历间有金红绿地描金串枝宝相碗。清初继承这个传统,作各式不同发展,有描金,一般多在蓝釉或黑釉瓷上使用。在彩瓷上勾金,则近似丝绣中的间金。又有在彩绘瓷上用大面积涂金作金莲花的,有在油红器上加金的。总的说来不外这么数种。凡釉上彩多通过复烧加工。也有豆彩或青花,到北京后再吹黄、加绿、加紫的,器真而彩伪,多由市估走洋装而来。

    墨彩也分数种:

    一、在白瓷上用淡墨作山水花鸟画,由康熙开始,雍正续有发展,乾隆则部分彩地开光作山水画雪景,转心瓶上还使用。画稿多从张宗苍等时人取法,格俗不美。康、雍笔意虽不俗,效果还是不怎么好。

    二、墨彩地开光加彩绘山水花鸟及刀马人物,多立器,在国内本不入瓷品。因在国外受重视,和法花一样,才适当注意到。但大部分已散失国外,而且道光、光绪均有仿作,真伪难分。

    三、在重墨素瓷上作折枝花,形成黑白强烈对照。前者受晚明以来白绫画影响较多,因为当时衣裙、桌围、帐子无不通行这一格式,有的还在墨上加金,十分别致。其次近于漆器镶嵌,明代也已流行,唯清初才转用到瓷上装饰。在重墨在素白瓷上作折枝花竹,近于和漆器中的剔灰相反而成。由于画意重布局,设计,瓷质又白净细致,因此也清雅脱俗。用于茶壶、笔筒等较小日用器或文房用具,有一定成功。用于大型陈设品还少见。

    粉彩在康、雍、乾是一大类,范围广,成就高。并且在道光以后还继续得到不同发展,二十世纪初二十年,且成为景德镇生产主流。由慎德堂、行有恒堂,到怀仁堂、静远堂,无一不是以粉彩见长。因此现代景德镇生产,保留瓷艺人才,也还是这一部分专家较多。康、雍粉彩来源,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即如前所叙述,或出于社会销售对象,如嫁妆货的需要及东南亚华侨外销需要,因此丹凤朝阳、富贵如意、凤穿牡丹、玉堂富贵等主题画,在政治上不犯忌讳、在社会习惯上又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题材,上了民窑“客货”瓷器。红色加彩由比较呆滞的矾红,改进为鲜明活泼、活色生香的粉彩,由民窑客货得到成功后转为官窑、御窑应用,估计可能不会大错。

    其次即生色折枝处理艺术要求,从宋代即已开始,即只在部分加工,留出一定空处,北方的定窑、磁州窑,南方吉州窑,都善于作这种折枝布局。到明代,北方彭城窑民间用茶酒器,依旧长于在牙色瓷上绘水墨折枝,而且花用白料带粉。花在瓷器一角,画意多从徐青藤陈白阳取法,笔简意足,潇洒不俗。明代景德镇也开始用米哥瓷加青花挂粉,唯小簇花较多。到清康熙,开始见粉彩,枝叶用料和明代五彩瓷无别,唯花朵粉红,略微突起。当时流行之五伦图,在工艺美术应用具普遍性,因之也用于粉彩瓷,多坛罐大器。

    或作人物故事画,两厢记和渊明访菊、林和靖妻梅子鹤、西园雅集、郭子仪上寿等等主题画为常见。若作折桂花,多用陈白阳、边景昭、恽南田、蒋南沙笔意,山茶、月季、蜡梅、牡丹为常见。进一步发展,才把虞美人、延寿菊等杂花同在一盘碗中。瓷既白净细致,花色又鲜明秀美,艺术成就就因之格外高。人物故事除从通俗小说、戏剧取法定稿,也有现实生活反映,情趣活泼。主要艺术特征在粉红料精,鲜明如生。即或大件刀马人,粉红也占一定分量,和民间年画配色有相通处。在国内,过去未入赏玩家藏品范围,在海外,则陈列于大博物馆,代表十七八世纪间东方瓷器艺术成就一部分。

    油红————或矾红。宋有红彩,多在民间粗瓷上使用。明宣德有矾红,多用于青花烧成后空处加烧,如红云龙凤……红料极细,有光泽。成化再加黄绿,则成五彩。正德上用器,有纯用红鱼龙的,材料较粗,色呆滞,胎质亦粗,或正当武宗讨伐宸濠前后,江西在战乱中,生产低落时。嘉万恢复五彩烧造,大如龙缸窑也烧彩器,小碟、小盏和文房用具均加红,表示尊贵,瓷质色料未提高。作鱼罐,红蓝相映成趣,布局壮伟,艺术相当高。作大龙凤瓶盘绣墩,五色堆积,不免杂乱无章。这个时期器物造型多笨拙,不大美观。也有红绿地金花碗,近于朱绿漆描金。艺术水平远不及宣成。到清初,红料特别精细,因此重新单独使用,由康熙到雍正,达到本部门历史高峰。用红如用墨,在精美白瓷上作八仙过海大小碗,瓷质既温润无比,红料又浓淡轻重运用如意,画面又出高手,康熙一代成就,实独一无两,此后即难以为继。雍正则长于用盖雪法,结合精致串枝图案处理,得到极大成功。康熙墨彩加金,红彩也加金。

    玳瑁斑三彩,或称虎皮斑。虽脱胎于唐三彩,唯在极薄白瓷上加工,彩色又鲜明强烈,效果亦大不同于唐三彩。品种似不多,只中小盘碗常见。也作藏族打奶茶用奶子壶,如一长筒,有靶有流,在瓷中自成一格。又有两色玩具猫。

    又有一种绿地紫地黄地大折腰碗,碗旁刻双勾折枝,填黄白杂彩,近于从辽三彩或彩琉璃陶取法,似办万寿时民窑凑合而成(私家作署“拙作斋”款的,多大海碗或供碗,多青花加红,也有豆彩,彩料多较重,后来彩华堂、彩润堂、彩秀堂三种私家款,还受到一定影响)。

    仿古,粉定多浆胎,印盒极佳,质薄而硬。印花划花少定意,自成一格。影青近晚期冬青,浅色则成湘湖釉,俗称西湖水、春波绿。变均到雍才成熟,康色较重。

    青花部分规矩图案尚用明嘉万法,花较板滞,少变化。随后才出现新题材,大量用山水人物画于各种瓶罐上,得到惊人成功。但画稿却依旧来自明代文人画。冬青堆白花,通称冬青挂粉。冬青亦有加青花的。兼青花白粉亦属素三彩别格,产量不多,此后即无闻。明有米哥加青花挂粉,冬青青花加彩即由此而来,所以说也是仿古。

    玲珑透空,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