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梦溪笔谈译注最新章节!

    司马相如《上林赋》叙上林诸水曰(1):“丹水,紫渊,灞、浐、泾、渭(2),”“八川分流(3),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4),东注太湖”。八川自入大河(5),大河去太湖数千里,中间隔太山及淮、济、大江,何缘与太湖相涉?郭璞《江赋》云(6):“注五湖以漫漭(7),灌三江而漰沛(8)。”《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孔安国曰(9):“自彭蠡(10),江分为三,入于震泽后(11),为北江而入于海。”此皆未尝详考地理。江、汉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绕出五湖之下流,径入于海,何缘入于五湖?淮、汝径自徐州入海,全无交涉。《禹贡》云:“彭蠡既潴(12),阳鸟攸居(13)。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以对文言,则彭蠡水之所潴,三江水之所入,非入于震泽也。震泽上源,皆山环之,了无大川。震泽之委(14),乃多大川,亦莫知孰为三江者。盖三江之水无所入,则震泽壅而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后震泽底定。此水之理也。

    【注释】

    (1)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巴郡安汉(今四川南充蓬安)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以病免。后为汉武帝赏识,被封为郎。以辞赋著称,著有《子虚赋》《上林赋》等。上林:指汉代的上林苑,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2)丹水:源出今陕西商县,流入汉水。紫渊:源出今山西离石县。灞(bà):即灞水,源出今陕西蓝田,流入渭水。浐(chǎn):即浐水,源出今陕西蓝田,汇灞水而入渭水。泾:即泾水,源出今宁夏六盘山,流入渭水。渭:即渭水,源出今甘肃渭源,流入黄河。

    (3)八川:灞、浐、泾、渭、酆(fēng)、镐(hào)、潦(láo)、潏(jué)八条河流的总称。

    (4)灏溔(hào yǎo):水无边貌。

    (5)大河:即黄河,下面“大江”指长江。

    (6)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晋元帝拜著作佐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因阻止王敦谋反被杀,追赠弘农太守。

    (7)五湖:韦昭注为太湖。漫漭(mǎng):水势广远无际貌。

    (8)漰沛(pēng pèi):水流声。

    (9)孔安国(前156——前74):字子国,孔子十世孙。武帝时,官谏大夫,临淮太守。传有《古文尚书》。

    (10)彭蠡:鄱阳湖的古称。

    (11)震泽:即太湖。底定:风平浪静。

    (12)潴(zhū):水积聚。

    (13)阳鸟:郑玄、孔颖达等皆以为鸿雁之属。

    (14)委:与“源”相对,这里指下游。

    【译文】

    司马相如《上林赋》叙述上林苑各条水系称:“丹水,紫渊,灞、浐、泾、渭,”“八川分流,相互呼应而形态各异。”“水流荡漾无涯,向东流入太湖。”从八川流入黄河,黄河距离太湖数千里,中间隔着泰山、淮水、济水、长江,怎么会与太湖相关呢?郭璞的《江赋》云:“水流入太湖,水势广远而无际,灌注三江,水声很大。”《墨子》说:“大禹治天下,南为长江、汉水、淮水、汝水,东流注入太湖。”孔安国说:“从彭蠡开始,长江分为三,流入震泽后,经北江而流入大海。”这些说法都没有详细考察地理情况。长江、汉水到太湖自有山岭隔绝,其下游则绕过太湖而向下流去,径直流入大海,为么会流到太湖呢?淮水、汝水径自从徐州入海,和太湖完全没有关系。《禹贡》说:“水汇聚在彭蠡,鸿雁一类的候鸟在这里栖息。流入三江,太湖于是风平浪静。”从文字的对应关系来说,则彭蠡是水积聚的地方,三江是水流入的地方,并非流入太湖。太湖的上源都是群山环绕,根本没有大川。太湖的下游,才有很多大川,也不知道什么是三江。大概三江的水没有去处,太湖就会壅塞而成灾;而如果三江的水有去处,然后太湖就会风平浪静。这是水的本性。

    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1),《图志》谓之“黄儿墓”。有一石碑,已漫灭不可读,莫知黄儿者何人。石延年通判海州(2),因行县见之(3),曰:“汉二疏(4),东海人,此必其墓也。”遂谓之“二疏墓”,刻碑于其傍,后人又收入《图经》。余按,疏广,东海兰陵人,兰陵今属沂州承县,今东海县乃汉之赣榆(5),自属琅琊郡(6),非古之东海也。今承县东四十里自有疏广墓,其东又二里有疏受墓。延年不讲地志,但见今谓之东海县,遂以“二疏”名之,极为乖误(7)。大凡地名如此者至多,无足纪者。此乃余初仕为沭阳主簿日(8),始见《图经》中增此事,后世不知其因,往往以为实录,谩志于此(9),以见天下地书皆不可坚信。其北又有“孝女冢”(10),庙貌甚盛,著在祀典。孝女亦东海人,赣榆既非东海故境,则孝女冢庙,亦后人附会县名为之耳。

    【注释】

    (1)海州东海县:在今江苏连云港东南。

    (2)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真宗时为三班奉职。历大理寺丞,迁太子中允,同判登闻鼓院。《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3)行县:在县内巡行。

    (4)二疏:指疏广、疏受二人。疏广(?——前45),字仲翁,号黄老,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征为博士、太中大夫、太子太傅。疏受,疏广之侄,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

    (5)赣榆:今江苏赣榆以北一带,宋代则在今江苏赣榆之南偏东,故胡道静认为沈括所论不恰。

    (6)琅琊郡:今山东诸城一带。

    (7)乖误:错误。

    (8)沭阳:今属江苏。沈括任沭阳主簿事约在仁宗至和元年(1054)。

    (9)谩(màn):随意地。

    (10)冢(zhǒng):坟墓。

    【译文】

    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两座古墓,《图志》称为“黄儿墓”。有一块石碑,上面的字已经漫灭不可识读了,不知道所谓的黄儿是谁。石延年通判海州的时候,因为在县内巡行看到此碑,说:“汉代的疏广、疏受是东海人,这必定是他们的墓。”于是称为“二疏墓”,在旁边刻了一座碑,后人又收入《图经》。据我考证,疏广是东海兰陵人,兰陵今属沂州承县,现在的东海县乃是汉代的赣榆,本来属于琅琊郡,不是古人所谓的东海。现在承县东四十里自有疏广墓,往东又二里有疏受墓。石延年不讲地理文献,只看到现在称东海县,就用“二疏”命名,极为错误。大凡地名像这种情况的有很多,举不胜举。这是我初次担任沭阳主簿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图经》中增加此事,后世之人不知道原因,往往以为是实录,因而随手记录于此,由此可见天下的地理书都不能完全相信。古墓的北边又有孝女墓和庙,非常壮观,属于官府祭祀的庙宇。孝女也是东海人,现在的东海既然不是以前的东海,那么孝女的墓和庙也是后人附会县名而成的。

    《杨文公谈苑》记江南后主患清暑阁前草生(1),徐锴令以桂屑布砖缝中(2),宿草尽死(3)。谓《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枝味辛螫故也(4)。然桂之杀草木,自是其性,不为辛螫也。《雷公炮炙论》云(5):“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注释】

    (1)《杨文公谈苑》:记载北宋名臣杨亿言论的著作,黄鉴笔录、宋庠整理而成,今佚。《说郛》有辑文存世。江南后主:即李煜(937——978),公元961——975年在位。

    (2)徐锴(921——975):字楚金,江苏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之弟。为南唐内史舍人,善小学,有《说文解字系传》《说文解字韵谱》。《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3)宿草:隔年生的草。

    (4)辛螫(shì):毒虫刺蜇人。

    (5)《雷公炮炙论》:古代医方书,南朝刘宋雷敩撰,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

    【译文】

    《杨文公谈苑》记载江南后主忧虑清暑阁前杂草丛生,徐锴命人把桂树的碎屑密布在砖缝中,结果隔年生的草都死了。说《吕氏春秋》讲“桂枝之下无杂木。”大概是桂枝辛辣致害的原因。然而桂枝能杀死草木,自是其本性,并非其辛辣致害。《雷公炮炙论》说:“用桂木为丁,钉入木中,木就会死。”一丁那么小,未必能伤害大木,自是它的本性与其他草木相克造成的。

    天下地名错乱乖谬,率难考信。如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皆有之(1)。乾溪亦有数处。据《左传》,楚灵王七年(2),“成章华之台,与诸侯落之”。杜预注(3):“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今之监利县,非岳州之华容也(4)。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5),与杜预之说相符。亳州城父县有乾溪,其侧亦有章华台,故台基下往往得人骨,云楚灵王战死于此。商水县章华之侧,亦有乾溪。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引《左氏传》乃云(6):“楚子成章华之台于乾溪。”皆误说也,《左传》实无此文。章华与乾溪,元非一处。楚灵王十二年(7),王狩于州来,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8),王次于乾溪,此则城父之乾溪,灵王八年许迁于夷者(9),乃此地。十三年,公子比为乱(10),使观从从师于乾溪,王众溃,灵王亡,不知所在。平王即位,杀囚,衣之王服,而流诸汉(11),乃取葬之,以靖国人,而赴以乾溪。灵王实缢于芊尹申亥氏(12),他年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而非死于乾溪也。昭王二十七年(13),吴伐陈,王帅师救陈,次于城父,将战,王卒于城父。而《春秋》又云:“弑其君于乾溪。”则后世谓灵王实死于是,理不足怪也。

    【注释】

    (1)城父县:今安徽涡阳东北。陈州:今河南淮阳一带。商水县:今河南周口南偏西。长林:今湖北荆门。监利县:今属湖北荆州。

    (2)楚灵王七年:公元前534年。

    (3)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卒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成侯。著有《春秋左传集解》。

    (4)岳州:今湖南岳阳一带。

    (5)郭:城外围着的墙。

    (6)薛综(?——243):字敬文,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任孙吴五官中郎将,出任合浦、交阯太守,升尚书仆射,太子少傅。著有《五宗图述》《二京解》。按:据胡道静等说,非薛综注误,乃沈括误读所致。

    (7)楚灵王十二年:按《左传》记载,事当在昭公十二年(前530),即楚灵王十一年(前530)。

    (8)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皆为楚国将领,事见《史记·楚世家》。

    (9)灵王八年:公元前527年。许迁:《左传》作“迁许”。

    (10)公子比:楚灵王之弟,与观起、弃疾、子晳联合发动政变。后发生内乱,公子比、子晳自杀,弃疾即位,为楚平王。

    (11)汉:即汉水,源出今陕西宁强北蟠冢山,流入长江。

    (12)芊尹:楚国官名。

    (13)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事见《左传·哀公六年》及《史记·楚世家》。

    【译文】

    天下地名的错乱,大都难以考信。比如楚国的章华台,在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都有。乾溪也有多处。根据《左传》记载,楚灵王七年“建成章华台,与诸侯一起参与落成礼”。杜预注:“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今之监利县,并非岳州的华容。监利县的城墙中至今有章华故台,与杜预的说法相符。亳州城父县有乾溪,它旁边也有章华台,因此台基下面往往会挖出人骨,传说楚灵王战死于此。商水县的章华台旁,也有乾溪。薛综注张衡的《东京赋》引《左传》说:“楚王在乾溪旁边建成章华台。”都是错误的说法,《左传》实无此文。章华台与乾溪,原来就不在一处。楚灵王十二年,王到州来巡狩,命令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领军队围攻徐地以威吓吴国,楚王驻扎在乾溪,这是城父县的乾溪,灵王八年把许国迁到夷的,就是此地。灵王十三年,公子比作乱,命观从跟随部队驻扎在乾溪,灵王的部队溃败,灵王逃亡,不知所在。楚平王即位,杀了一名囚犯,让他穿上灵王的衣服,让尸体漂在汉水上,于是捞上来安葬,以此安定国人,并把灵柩安葬在乾溪。灵王其实是缢死在芊尹申亥氏那里,几年后申亥把灵王的灵柩告诉了平王,于是改葬了灵王,灵王并非死于乾溪。楚昭王二十七年,吴国讨伐陈国,昭王率领军队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将要开战时,昭王死在了城父县。而《春秋》又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