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读书杂志最新章节!

    白 心

    建當立有以靖爲宗 非吾當 當故

    「建當立有,以靖爲宗,以時爲寶,以政爲儀,和則能久。非吾儀,雖利不爲;非吾當,雖利不行;非吾道,雖利不取」。尹讀「建當立」爲句,「有以靖爲宗」爲句,注云:「凡所建,必建其當立者也。」念孫案:尹説甚謬。「當」當爲「常」,「有」當爲「首」,皆字之誤也。「建常立首」爲句,「以靖爲宗」爲句。「首」,即「道」字也。「道」字古讀若「首」,故與「寶」、「久」爲韻。凡九經中用韻之文,「道」字皆讀若「首」,《楚辭》及《老》《莊》諸子竝同。《説文》:「道,從辵,首聲。」今本無「聲」字者,二徐不曉古音而削之也。「道」字古讀若「首」,故與「首」通。《秦會稽刻石文》「追道高明」,《史記·秦始皇紀》「道」作「首」,是其證也。「寶」字古讀若「缶」,故《説文》「寶」從缶聲。《大雅·崧高篇》「以作爾寶」,與「舅」、「保」爲韻。「保」,亦讀若「缶」。《管子·侈靡篇》「百姓無寶」,與「首」爲韻。《吕氏春秋·侈樂篇》「不知其所以知之謂棄寶」,與「道」、「咎」爲韻。《韓子·主道篇》「静退以爲寶」,與「道」、「巧」、「咎」爲韻。「巧」讀若「糗」。「建常立道」者,「建」亦「立」也,立之而可行謂之道,立之而可久謂之常,其實一也。静以守之,時以成之,正以準之,則常可建而道可立矣,故曰「建常立道,以靖爲宗。「靖」與「静」同。以時爲寶,以政爲儀」也。「政」,與「正」同。儀,法也,言以正爲法也。尹以「政」爲「政事」之「政」,亦非。下文「非吾當」,「當」字亦當爲「常」。「非吾儀」、「非吾常」、「非吾道」即承此文「建常立道」、「以政爲儀」而言,下文又云:「置常立儀,能守貞乎?常事通道,能官人乎?」亦承此文而言。又《正篇》「當故不改曰法」,「當」亦當爲「常」。尹注同。法一成而不改,故曰「常故不改曰法」。

    不隨

    「故其人也不廢,其事也不隨」。念孫案:「隨」,當爲「墮」,字本作「隓」。《方言》曰:「隓,壞也。」《吕氏春秋·必己篇》注曰:「墮,廢也。」「不廢」、「不墮」,義正相承。今作「不隨」者,涉上文「不始不隨」而誤。尹注非。

    物至而名自治之

    「是以聖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引之曰:「名自」二字,因下文「正名自治」而衍。「物至而治之」,謂事來而後理之也。尹注以「循名責實」解之,則所見本已衍「名自」二字。

    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廢

    「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廢」。念孫案:此皆以四字爲句。「治」下「之」字涉上文「物至而治之」而衍。「奇身名廢」,當作「奇名自廢」。「自」與「身」相似,又因下文兩「身」字而誤爲「身」,又誤倒於「名」字之上耳。尹注曰:「奇,謂邪不正也。」「正名自治」、「奇名自廢」相對爲文,謂名正則物自治,名不正則物自廢也。《樞言篇》曰:「名正則治,名倚則亂。」是其證矣。「倚」與「奇」通。

    其人入 從於適

    「兵之出,岀於人。其人入,入於身。兵之勝,從於適。德之來,從於身」。念孫案:「其人」之「人」,涉上句「人」字而衍,尋尹注亦無「人」字。洪云:「『適』,古『敵』字。」「敵」與「身」對言之,上二句亦以「人」與「身」對。尹注非。

    去善之言

    「去善之言,爲善之事,事成而顧反無名」。劉曰:「『去』乃『云』字誤。云善言,爲善事,反無名,即下文『能者無名』也,注非。」念孫案:郭璞注《穆天子傳》云:「顧,還也。」下文曰:「孰能弃功與名而還反無成。」

    有中有中

    「有中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尹注上句云:「舉事雖得其中而不爲中,乃是有中也。」注下句云:「得於中之損折中者,其唯忘中乎?」劉曰:「此即前心之中又有心意。」念孫案:尹説殊不可解,劉説近之。今案「有中有中」,當作「中有有中」,上「有」字讀爲「又」。經傳通以「有」爲「又」。「中又有中」者,中之中又有中也。下句云「孰能得夫中之衷乎」是其明證矣。《内業篇》云:「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義與此同。「中」、「有」二字誤倒,故尹不得其解而强爲之詞。

    有貴其成

    「無成,有貴其成也有成,貴其無成也」。念孫案:「有貴其成」,當作「貴其有成」,與下文「貴其無成」相對,無成貴其有成者,功未成,則貴其有成也。有成貴其無成者,功成而不有其功,即上文所云「弃功與名而還反無成」也。尹注皆非。

    己無己

    「孰能己無己乎,效夫天地之紀」。念孫案:「己無己」當作「亾己」。「亾」與「」同,《韓子·難二》「晉文公慕於齊而亾歸」,《趙策》「秦之欲伐韓、梁東闚於周室甚,唯寐亾之」,竝與「」同。《荀子·勸學篇》「怠慢身,禍災乃作」,《大戴禮》「」作「亾」。《吕氏春秋·權勳篇》「是荆國之社稷而不恤吾衆也」,《韓子·十過篇》「」作「亾」。《史記·主父傳》「天下干戈之事」,《漢書》「忘」作「亾」。言唯忘己之人,能效天地之紀也。尹注云:「天地,形者也。能效天地者,其唯忘己乎。」是其證。《莊子·天地篇》云:「有治在人乎物,乎天,其名爲己。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意與此同也。今本作「己無己」者,俗書「亾」字作「亡」,與「己」相似,下文又有「己」字,故「亾」譌爲「己」。兩「己」之間,又衍「無」字,「無」字涉上文「無成」而衍。遂致文不成義。

    「夫不能自搖者,夫或之」。念孫案:「」當爲「」。「」,古「搖」字也。見《七法篇》「擔竿」下。隷書「」字或作「」,《漢書·司馬相如傳》「消乎襄羊」。因譌而爲「」。《淮南·兵略篇》「推其摿摿,擠其揭揭」,「摿」,亦「」字之譌。本書《七法篇》「竿而欲定其末」,「」字又譌作「擔」。蓋世人多見「搖」,少見「」,故傳寫多差也。朱本徑改「」爲「搖」,則非其本字矣。

    夫或者何若然者也

    劉曰:「『或者』,指『上或摇之』之『或』,上言天地尚有所以維載之者,豈人而無治之者乎!故此問治之者之狀,下遂詳其無聲無臭之妙,而口耳目手足等莫不本之。注皆指爲風,殊不可解。」

    集於顔色知於肌膚

    「灑乎天下滿,不見其塞,集於顔色,知於肌膚」。引之曰:下二句當作「集於肌膚,知於顔色」,此以「塞」與「色」隔句爲韻也。「知」,見也。道見於面,故曰「知於顔色」也。《心術篇》「外見於形容,知於顔色」。今本「知」上衍「可」字,辯見前。《吕氏春秋·自知篇》「文侯不説,知於顔色」,高注曰:「知,猶見也。」皆謂見於面也。今本倒「肌膚」於下,則既失其義,而又失其韻矣,尹注已誤。

    上聖之人 物至而命之耳

    「上聖之人,口無虚習也。手無虚指也。物至而命之耳」。念孫案:「上聖之人」四字,意屬下,不屬上,尹注非。劉曰:「耳,語辭。注以爲『耳目』之『耳』,屬下爲句,非。」

    祥其神矣

    「故曰:『濟於舟者和於水矣,義於人者祥其神矣。』」尹注曰:「與人理相宜,則神與之福祥也。」引之曰:「其」,當爲「於」。正文及注「神」字皆當爲「鬼」。上文曰「祥於鬼者義於人」是也。「鬼」與「水」爲韻,後人改「於」爲「其」,改「鬼」爲「神」,則既失其義而又失其韻矣。「鬼」、「神」對文則異,散文則通,故「神」亦謂之「鬼」。定元年《左傳》「宋仲幾曰:『縱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諸乎!』士伯怒,謂韓簡子曰:『薛徵於人,宋徵於鬼,宋罪大矣,且已無辭而抑我,以神誣我也。』」或曰「鬼神」,或曰「鬼」,或曰「神」,其義一也。《論語·先進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上言「鬼神」,下但言「鬼」,言「鬼」即可以該「神」也。「鬼」亦訓「神」,無須改爲「神」字。

    事有適四句

    「事有適而無適若有適觿解不可解而后解」。引之曰:此當作「事有適句無適而后適句觽有解句不可解而后解句言事之有適也」,必無適而后適,觽之有解也,必不可解而后解,下文云「善舉事者,國人莫知其解」,正所謂「不可解而后解」也。事之無適而后適,亦猶是也。今本「無適而」,誤作「而無適」,「后」誤作「若」,「觿有解」之「有」又誤入上句内,遂致文不成義。尹注及句讀皆非。

    提提

    「爲善乎,毋提提。爲不善乎,將陷於刑」。念孫案:「提提」,顯著之貌,謂有爲善之名也。「提」與「」同。《説文》曰:「,音提。顯也。」爲善而有名,則必爲人所嫉。爲不善,則陷於刑。《莊子·養生篇》曰:「爲善無近名,爲惡無近刑。」語意正與此同。又《山木篇》曰:「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淮南·説林篇》曰:「旳旳者獲,提提者射,高注誤釋「提提」二字,辯見《淮南》。故大白若辱,大德若不足。」皆是爲善「毋提提」之意。尹注非。

    仕任 與交

    「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念孫案:「任」即「仕」字之誤,今作「仕任」者,一本作「仕」,一本作「任」,而後人誤合之也。尹注云:「不可任其仕。」則所見本已衍「任」字矣。「交」當爲「友」,亦字之誤也。隷書「交」字或作「」,與「友」相似。「仕」、「子」、「友」爲韻。「友」,古讀若「以」,説見《唐韻正》。

    水 地

    根菀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引之曰:「菀」與「根」義不相屬,尹曲爲之説,非也。「根菀」,當爲「根荄」。下文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本原」、「根荄」、「宗室」,皆謂根本也。隷書「亥」字或作「」,「宛」字或作「」,二形相似,故「荄」譌爲「菀」。

    鄰以理

    「夫玉,鄰以理者知也」。引之曰:「鄰」,堅貌也。《聘義》曰:「縝密以栗,知也。」鄭注:「栗,堅貌。」《荀子·法行篇》曰:「縝栗而理,知也。」「栗」與「鄰」,一聲之轉耳。本書《五行篇》「五穀鄰熟」,尹彼注曰:「鄰,緊貌。」《爾雅》釋竹類曰:「粼,堅中。」郭注曰:「其中實。」義與此竝相近也。尹此注訓「鄰」爲「近」,非是。洪説同。

    精也

    「瑕適皆見,精也」。念孫案:「精」,與「情」同。《逸周書·官人篇》「復徵其言以觀其精」,「精」即「情」字。《荀子·脩身篇》「術順墨而精雜污」,楊倞曰:「精,當爲情。」情之言誠也,不匿其瑕,故曰「情」。《春秋繁露·仁義法篇》云:「自稱其惡謂之情。」義與此「情」字同。《荀子·法行篇》作「瑕適竝見,情也」,《聘義》曰:「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忠」,亦「情」也。尹注非,孫説同。

    茂華

    「茂華光澤,竝通而不相陵,容也」。引之曰:「茂」字蓋因上文「羽毛豐茂」而誤。《太平御覽·珍寶部三》引此已誤。「茂華」當作「英華」。《説文》曰:「璱,玉英華相帶如瑟弦。」「,玉英華羅列秩秩。」

    五肉

    「五肉己具,而後發爲九竅」。念孫案:此承上文「心生肉」而言,則「肉上」不當有「五」字,蓋涉上文「五藏已具」而衍,《太平御覽·人事部一》引此無「五」字。

    肺發爲竅

    「脾發爲鼻,肝發爲目,腎發爲耳,肺發爲竅」。念孫案:「肺發爲竅」,隋蕭吉《五行大義》三引作「肺發爲口,心發爲下竅」,是也。《太平御覽》亦作「肺爲口,心爲下竅」,今本「肺發爲」下脱「口心發爲下」五字,則義不可通。孫説同。

    麤麤

    「心之所慮,非特知於麤麤也,察於微眇」。念孫案:「麤麤」當依朱本作「麤粗」。「麤粗」與「微眇」對文,凡書傳中「麤粗」二字連文者,皆上倉胡反,下才户反。「麤」,字亦作「」。「粗」,字亦作「」,俗作「觕」。又作「苴」。《説文》:「,角長皃,從角爿聲。」讀若麤。《晏子春秋·問篇》曰:「縵密不能苴學者詘。」《淮南·氾論篇》曰:「風氣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