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读书杂志最新章节!

    七臣七主

    申主

    「申主任勢守數以爲常」。尹注曰:「申,謂陳用法令。」劉曰:「『申』乃『中』字之誤,蓋謂得中道之主。」引之曰:「申」讀曰「信」。《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注曰:「古『信』、『申』同義。」「信」之通作「申」,猶「申」之通作「信」也。出政而信於民,故曰「信主」。據下文云:「皆要審,則法令固。賞罰必,則下服度。」則「申主」之即「信主」明矣,尹、劉二説皆失之。

    振怒

    「臣下振怒,不知所錯」。引之曰:「怒」當爲「恐」,此涉上文「喜怒」而誤也。「振恐」即「震恐」。

    植

    「盡自治其事,則事多,多則昏,昏則緩急俱植」。洪云:「『植』,古『置』字。謂緩急皆置而不行也。尹注非。」

    虞而安

    「故主虞而安,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念孫案:「虞」與「娱」同,樂也。言國有道,則主樂而安也。尹訓「虞」爲「度」,非是。又案「故主虞而安」以下七句,與上文不相承接,其上當有脱文。

    女不緇

    「夫男不田,女不緇」。引之曰:「緇」字義不可通,尹訓爲「黑繒」,非也。「緇」,當爲「績」。「男不田,女不績」,猶《揆度篇》之「農不耕」、「女不織」也。隷書「甾」字或作「」,形與「責」相似,故「績」譌爲「緇」。

    桀

    「何以効其然也?曰:昔者桀紂是也」。念孫案:「桀」字後人所加。下文「遇周武王」云云,專指紂而言,則無「桀」字明矣。

    義不足

    「歲有敗凶,故民有義不足」。念孫案:「義」當爲「羨」,字之誤也,後《國蓄篇》《輕重乙篇》多言「羨不足」。尹注非。

    倮大衍

    「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尹注曰:「『倮』,謂焚燒令蕩然俱盡。」洪云:「『倮』,當爲『僇』,《輕重己篇》作『毋戮大衍』,古通作『勠』,謂盡其力也。」念孫案:洪謂「倮」當爲「僇」,是也。俗書「僇」字或作「」,「倮」字或作「」,二形相似而誤。「僇」,即「疁」字也。《説文》:「疁,燒穜也。」《漢律》曰:「疁田茠艸。」《玉篇》:「力周切,田不耕火種也。」《淮南·地形篇》注曰:「下而污者爲衍。」「疁」、「僇」古字通。「僇大衍」者,謂火焚其草木也。《輕重己篇》「僇」作「戮」。古者「戮」、「勠」二字竝與「疁」同音。《湯誥》釋文曰:「勠,《説文》力周反。」成十三年《左傳》「勠力同心」,釋文:「『勠』,稽康力幽反,吕静《韻集》與『飂』同。」《漢書·高祖紀》「臣與將軍戮力攻秦」,師古曰:「『戮』音力竹反,又力周反。」《古今人表》「廖叔安」,師古曰:「《左氏傳》作『戮』,同音力周反,又力授反。」是「戮」、「勠」二字音與「疁」同也。故「疁」通作「戮」,又通作「僇」也。《吕氏春秋·上農篇》曰:「山不敢伐材下木。」即此所謂無「伐大木」也,又曰:「澤人不敢灰僇。」即此所謂無「僇大衍」也。

    收穀賦

    「收穀賦」。念孫案:《續漢書·五行志》注引作「收穀賦錢」,是也。《説文》:「賦,斂也。」「賦錢」與「收穀」對文。

    五穀

    「冬無傷伐五穀」。念孫案:「五穀」,當依朱本作「五藏」,《禁藏篇》云「冬收五藏」是也。今作「五穀」者,涉注文而誤。注云「五穀之藏」是釋「五藏」,非釋「五穀」。《續漢書·五行志》注引此正作「五藏」。

    火暴

    「大水漂州流邑,大風漂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念孫案:「火暴」當爲「暴火」,與「大水」、「大風」對文。「焚地燋草」,亦與上二句對文。「燋」與「焦」同。尹注非。

    蟲

    「山多蟲」。念孫案:「蟲」即「蟲螟」,《月令》曰「蟲螟爲害」是也。注内「即蚉」三字,蓋後人妄加,非尹注也。

    人主道

    「能去此取彼,則人主道備矣」。念孫案:「人主道備」,《續漢書·五行志》注引作「王道備」,於義爲長。

    不克其罪

    「數岀重法而不克其罪,則姦不爲止」。尹注曰:「克,謂勝伏。」引之曰:「克」讀爲「核」。「不克其罪」,謂不核其罪之虚實也。《吕刑》曰:「其罪惟均,其審克之。」《漢書·刑法志》引作「其審核之」,是其證矣。尹注非。

    有百姓

    「故法不煩而吏不勞,民無犯禁,故有百姓無怨於上」。劉曰:「『有』字疑衍。」念孫案:「有」即「百」字之誤而衍者。

    臣法

    「上亦法,臣法」。念孫案:「臣」下當有「亦」字。「上亦法,臣亦法」,謂君臣皆守法也。下文「君法」「臣法」即承此文言之。尹注非。

    佼反

    「好佼反而行私請」。劉曰:「『佼』與『交』同。反,當作友。注非。」念孫案:《明法篇》曰:「民務交而不求用。」又曰:「十至私人之門,不一至於庭。」《明法解》「交」作「佼」。

    愚忠

    「故記稱之曰:愚忠讒賊」。念孫案:「愚忠」,本作「愚臣」,即承上文「愚臣」而言,故尹注亦作「愚臣」。此作「愚忠」者,唐武后改「臣」爲「」,因脱其上畫而爲「忠」矣。

    禁 藏

    先易者

    「夫先易者後難,先難而後易,萬物盡然」。念孫案:「先易者後難」,「者」當依下句作「而」,尹注云:「無刑至有刑,故曰『先易而後難』。」即其證。孫説同。

    樂其殺

    「故必誅而不赦,必賞而不遷者,非喜予而樂其殺也」。念孫案:「其」字涉上文「知其然」而衍,尹注無。

    不法法

    「夫不法法則治」。念孫案:「不」字涉上文而衍。「法法」者,守法也。《周官·小宰》「五曰廉灋」,鄭注:「灋,守灋不失也。」言能守灋,則國必治也。故下文曰:「不失其法,然後治。」若反是,則謂之不法法,故《法法篇》曰:「不法法,則事毋常也。」尹注非。

    刑賞

    「刑賞不當,斷斬雖多,其暴不禁」。念孫案:「賞」字與下二句義不相屬,此涉下文「賞雖多」而衍。

    深源

    「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念孫案:「深源」當爲「深淵」。《意林》「淵」作「泉」,避唐高祖諱也,則本作「淵」明矣。

    萩室熯造 樵室 墐竈

    「當春三月,萩室熯造,鑽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尹解「萩室熯造」云:「『熯』,謂以火乾也。三月之時,陽氣盛發,易生温疫,楸木鬰臭,以辟毒氣,故燒之於新造之室以禳祓也。」念孫案:尹説甚謬。《輕重己篇》曰:「教民樵室鑽鐩,墐竈泄井,所以壽民也。」「鑽鐩」、「泄井」,即此所謂「鑽燧易火,杼井易水」也。「樵」與「萩」古字通,「萩室」,即「樵室」也。《公羊春秋·桓七年》「焚咸丘」,《傳》曰:「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樵室」與「熯竈」同意。「熯」,古「然」字也。《霸形篇》:「楚人燒焫熯焚鄭地。」《論衡·感虚篇》:「熯一炬火,爨一鑊水。」「熯」,竝與「然」同。《淮南·天文篇》:「陽燧見日,則然而爲火。」《華嚴經》十三音義引「然」作「熯」。《説林篇》:「一膊炭熯。」《文子·上德篇》「熯」作「然」。《説文》曰:「然,燒也。」「墐」與「熯」字相似,故「熯」譌作「墐」。「造」,即「竈」字也。《周官·膳夫》曰:「王日一舉,以樂侑食。卒食,以樂徹于造。」《淮南·主術篇》曰:「伐鼛而食,奏雍而徹,已飯而祭竈。」《淮南》之「祭竈」,即《周官》之「徹于造」,蓋徹饌而設之於竈,若祭然也。《周官·大祝》「二曰造」,故書「造」作「竈」。《史記·秦本紀》「客卿竈」,《秦策》「竈」作「造」。《吴越春秋·夫差内傳》「勒馬銜枚岀火於造」,即吴語所謂「係馬舌,岀火竈」也。

    約地之宜 不求而約

    「順天之時,約地之宜」。念孫案:「約」字於義無取。「約」,當爲「得」。「得」、「約」草書相似,故「得」譌爲「約」也。又下文「故奔亡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不求而約,不召而來」,「約」亦草書「得」字之誤,「得」與「來」爲韻也,古「來」字亦讀入聲,《小雅·岀車篇》「謂我來矣」,與「牧」、「載」、「棘」爲韻,《大東篇》「職勞不來」,與「服」爲韻,《大雅·靈臺篇》「庶民子來」,與「亟」、「囿」、「伏」爲韻,《常武篇》「徐方既來」,與「塞」爲韻。《通典·食貨三》引此正作「不求而得」。

    必成

    「故德莫若博厚,使民死之。賞罰莫若必成,使民信之」。念孫案:「必成」,本作「成必」。「成」即「誠」字也。説見《君臣下篇》「戒心」下。《九守篇》云:「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故曰「賞罰莫若誠必,使民信之」。「誠必」與「博厚」相對爲文,作「成」者,假借字耳。後人不解「成」、「必」二字之義,遂改爲「必成」,而不知其謬以千里也。《荀子·致士篇》曰:「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吕氏春秋·論威篇》曰:「又況乎萬乘之國而有所誠必乎,則何敵之有。」《賈子·道術篇》曰:「伏義誠必謂之節。」枚乘《七發》曰:「誠必不悔,決絶以諾。」《淮南·兵略篇》曰:「將不誠必,則卒不勇敢。」皆以「誠必」連文。《九守篇》又曰:「刑賞信必於耳目之所見。」「信必」亦「誠必」也。

    備追

    「故民無流亡之意,吏無備追之憂」。引之曰:「備追」當爲「追捕」。民不流亡,則吏不追捕。《漢書·韓延壽傳》亦云:「吏無追捕之苦,民無箠楚之憂。」今本「追捕」二字誤倒,而「捕」字又誤爲「備」,則義不可通。尹注内「備」字亦當爲「捕」。案注云「人不流亡,何所捕而追之」,則所見本「追捕」已誤爲「捕追」。今則注文「捕」字又因正文而誤爲「備」矣。《通典》引作「備追」,則所見本已誤。

    素食

    「果蓏素食當十石」。引之曰:「素」讀爲「疏」,字或作「蔬」。《月令》「取蔬食」,鄭注曰:「草木之實爲蔬食。」《淮南·主術篇》曰「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即此所謂「果蓏素食」也。《墨子·辭過篇》:「古之民未知爲飲食時,素食而分處。」亦以「素」爲「疏」。尹注非。

    視其陰所憎

    「視其陰所憎,厚其貨賂,得情可深」。念孫案:「陰」字涉下文「陰内辯士」而衍,「視其所憎」與上文「視其所愛」相對。據尹注云:「視敵所憎者,多與之賂。」則「所憎」上無「陰」字明矣。

    可以成敗

    「遺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内。遺以諂臣文馬,以蔽其外。外内蔽塞,可以成敗」。尹注曰:「内外蔽塞,則理擁而見惑,故莫不敗。」引之曰:此欲其敗,非欲其成也,「成」字義不可通。「成」當爲「或」,字形相似而誤。「或」與「惑」通。《四稱篇》「迷或其君」,即「迷惑」字。《論語·顔淵篇》「子張問崇德辨惑」,《釋文》:「惑,本亦作或。」《大戴禮·曾子制言篇》「貧賤吾恐其或失也」,盧注曰:「或,猶惑也。」《孟子·告子篇》「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魏策》曰「臣甚或之」,皆以「或」爲「惑」。「可以惑敗」,謂可令其以熒惑致禍敗也。注内「理擁而見惑」正解「或」字。

    典之同生

    「必深親之,如典之同生」。孫云:「典,當爲與。」尹注非。

    離氣

    「離氣不能令,必内自賊」。念孫案:「離氣」,本作「離意」,即承上「使有離意」而言,故尹注云:「君臣意離别,不可使令。」

    入 國

    四旬五行

    「入國四旬,五行九惠之教」。洪云:「四旬,四十日也。五行,行五次也。《史記·管仲傳》正義引《管子》云『相齊以九惠之教』,是約其義也。尹注非。」

    六曰問疾 疾甚者以告

    「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問疾,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絶」。引之曰:「問疾」,當爲「問病」。下文曰:「凡國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人」當作「民」。掌病以上令問之。」又曰:「掌病行於國中,以問病爲事。」此之謂「問病」,與此前後相應,則作「問病」明矣。若作「問疾」,則與「四曰養疾」之「疾」無所區别,蓋傳寫之譌也,《北堂書鈔·政術部十三》引此已誤。又案下文「所謂問疾者」「疾甚者以告」,二「疾」字皆當作「病」。「所謂問病者」與「此之謂問病」正相應也。「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問之」,「病甚者以告,上身問之」,「有病」與「病甚」,亦相應也。今本作「疾」者,蓋「六曰問病」已誤作「疾」,後人又據已誤之上文改不誤之下文耳,幸其改之不盡,尚可據以更正。

    膌胜

    「必知其食飲飢寒,身之膌胜,而哀憐之」。尹注曰:「膌,瘦也。胜,肥也。」念孫案:訓「胜」爲「肥」,於古無據,且與下文「哀憐」二字義不相屬。今案:「胜」讀如「減省」之「省」。「胜」亦「瘦」也,字或作「眚」,又作「」,又作「省」。《周官·大司馬》「馮弱犯寡則眚之」,鄭注曰:「眚,猶人眚瘦也。」《釋名·釋天篇》曰:「眚,也,如病者瘦也。」又《釋言語篇》曰:「省,也,臞約少之言也。」《吕氏春秋·審時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