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读书杂志最新章节!

也」。今本正文「澤」、「野」二字互誤,高注「東方丘名」,「丘」字又誤作「澤」。《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引此作「青丘之澤」,亦後人依誤本改之。《辯命論》注引此正作「疇華之澤」、「青丘之野」。又舊本《北堂書鈔·地部一》及《太平御覽·地部十八》《皇王部五》《兵部三十六》《資産部十二》引此竝作「疇華之澤」、「青丘之野」。又《皇王部五》《資産部十二》引高注竝作「青丘,東方丘」。《論衡·感類篇》亦云「堯繳大風於青丘之野」。

    爲璇室瑶臺象廊玉牀

    「晚世之時,帝有桀、紂。爲璇室瑶臺象廊玉牀,紂爲肉圃酒池」。念孫案:「爲璇室」上脱「桀」字。《大戴禮·少閒篇》注、《北堂書鈔·帝王部二十》《太平御覽·皇王部七》引此「爲」上皆有「桀」字。

    拘無窮之智

    「今至人生亂世之中,含德懷道,拘無窮之智」。念孫案:「拘」字義不可通,劉本作「抱」,是也。「含」、「懷」、「抱」三字同意。

    成之迹

    「取成之迹,相與危坐而説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學多聞而不免於惑」。陳氏觀樓曰:「『取成之迹』當依《文子·精誠篇》作『取成事之迹』。」

    秉太一者

    「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念孫案:「秉太一者」,「秉」字,後人所加。下文「體太一者」云云,是釋上文「體太一」之義,此文「太一者」云云,是專釋「太一」二字之義,「太一者」之上不當有「秉」字也。且下文「陰陽者」、「四時者」、「六律者」,皆與此文同一例,加一「秉」字,則與下文不合矣。《藝文類聚·帝王部一》引此作「體太一者」,亦與下文相複。《文選·魏都賦》、《文賦》注引此皆作「太一者」,無「秉」字,亦無「體」字。

    無原

    「贏縮卷舒,淪於不測,終始虚滿,轉於無原」。高注曰:「轉化歸於無窮之原本也。」念孫案:正文言「無原」,不言「無窮之原」,高説非也。原,度也,量也,言陰陽之化轉於無量也。《廣雅》:「量、謜,度也。」「謜」與「原」通。宋玉《神女賦》「志未可乎得原」,《韓子·主道篇》「掩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皆謂不可量度也。《漢書·王莽傳》「功亡原者賞不限」,言有無量之功,則有不限之賞也。顔師古注:「無原,謂不可測其本原。」失之。是古謂無量爲無原。「淪於不測」、「轉於無原」,其義一也。

    有時

    「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念孫案:「有時」本作「有量」,此涉上文「四時」而誤也。「取予有節,出入有量」,「量」與「節」義相近,若作「時」則非其指矣。且「量」與「長」、「藏」爲韻,若作「時」則失其韻矣。《文子》正作「出入有量」。

    外能得人

    「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内能治身,外能得人,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念孫案:「外能得人」本作「外得人心」。高注「能得人之歡心」,正釋「得人心」三字。今本作「外能得人」,即涉注内「能得人」而誤。此文以「繩」、「心」、「風」爲韻,蒸、侵二部,古或相通。《秦風·小戎篇》以「膺」、「弓」、「縢」、「興」、「音」爲韻,《大雅·大明篇》以「林」、「興」、「心」爲韻,《生民篇》以「登」、「升」、「歆」、「今」爲韻,《魯頌·閟宫篇》以「乘」、「縢」、「弓」、「綅」、「增」、「膺」、「懲」、「承」爲韻,《管子·小匡篇》「子大夫受政,寡人勝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心術篇》「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淮南·本經篇》「上下離心,氣乃上蒸」,《説山篇》「欲學歌謳者,必先徵羽樂風;欲美和者,始於陽阿采菱」,皆其證也。古音「風」字在侵部,「弓」字在蒸部,説見《唐韻正》。若作「外能得人」,則失其韻矣。《文子》正作「内能治身,外得人心」。

    精神

    「是故神明藏於無形,精神反於至真」。念孫案:「精神」與「神明」意相複,「神」字即涉上句而誤。「精神」當爲「精氣」。《淮南》一書多以「神」與「氣」對文也。《文子·下德篇》正作「精氣反於至真」。

    身無患

    「故閉四關則身無患,百節莫苑,莫死莫生,莫虚莫盈」。念孫案:「身無患」當依《文子·下德篇》作「終身無患」。「終身無患」、「百節莫苑」,相對爲文。下二句亦相對爲文。脱去「終」字,則句法參差不協矣。

    菱杼

    「木巧之飾,盤紆刻儼,嬴鏤雕琢,「嬴」當作「蠃」。蠃鏤,謂轉刻如蠃文,故下句即云「詭文回波」也。下文「冠無觚蠃之理」,高注云:「『蠃』讀『指端蠃文』之『蠃』。」即其證。詭文回波,淌游瀷淢,菱杼紾抱」。高注曰:「淌游瀷淢,皆文畫,擬象水勢之貌。菱,芰。杼,采實。紾,戾也。抱,轉也。皆壯采相銜持貌也。」引之曰:菱、杼皆水草也。「杼」讀爲「芧」,字亦作「苧」。《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林賦〉》「蔣芧青薠」,張揖曰:「芧,三棱也。」《文選》「芧」作「苧」。張衡《南都賦》曰:「其草則藨苧薠莞,蔣蒲蒹葭,藻茆菱芡,芙蓉含華。」是芧爲水草也。作「苧」者或字,作「杼」者借字耳。《莊子·山木篇》「食杼栗」,《徐無鬼篇》作「芧栗」,是「芧」與「杼」通。畫爲菱杼,在水波之中,故曰「淌游瀷淢,菱杼紾抱」也。高以杼爲采實,采實即橡栗,與菱爲不類矣。

    接徑歷遠直道夷險 蹟蹈

    「脩爲牆垣,甬道相連,殘高增下,積土爲山,接徑歷遠,直道夷險,終日馳騖,而無蹟蹈之患」。高注曰:「接,疾也。徑,行也。道之阸者正直之。夷,平也。」念孫案:「接徑歷遠」當在「直道夷險」之下。此以「垣」、「連」、「山」、「遠」、「患」爲韻,若移「直道夷險」於下,則失其韻矣。高注「接,疾也。徑,行也」,亦當在「夷,平也」之下。蓋正文爲寫者誤倒,後人又改注以從之耳。《文選·謝惠連〈秋懷詩〉》注引此已作「接徑歷遠,直道夷險」,則其誤久矣。又案:「蹟蹈」當爲「蹪陷」,字之誤也。俗書「陷」字作「」,又因「蹪」字而誤從足。「蹪」與「隤」同。高注《原道》《説山》《説林》《脩務》竝云:「蹪,躓也。楚人謂躓爲蹪。」《玉篇》:「陷,隤也。」《原道篇》曰:「先者隤陷,則後者以謀。」又曰:「蹪陷今本「陷」字亦誤作「蹈」。於污壑穽陷之中。」皆其證也。

    歌舞節

    「樂斯動,動斯蹈,蹈斯蕩,蕩斯歌,歌斯舞,歌舞節則禽獸跳矣」。念孫案:「歌舞節」當作「歌舞無節」。

    非强而致之

    「夫三年之喪,非强而致之」。高注曰:「非强行致孝子之情也,情自發於中。」念孫案:「非强而致之」,「强」下當有「引」字。高注當作「非强引致孝子之情」。今本正文脱「引」字,注内「引」字又誤作「行」。《羣書治要》引此正作「非强引而致之」。

    血流

    「血流千里,暴骸滿野」。念孫案:「血流」當爲「流血」。「流血」與「暴骸」相對爲文。《羣書治要》引此正作「流血」。《兵略篇》亦云:「流血千里,暴骸盈場。」

    注 璞,原作「樸」,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