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读书杂志最新章节!

    本 經

    太清之始

    「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質真而素樸」。高注曰:「太清無爲之始者,謂三皇之時。」念孫案:「太清之始」,「始」當爲「治」,字之誤也。自「和順以寂漠」以下二十三句,皆言太清之治如此也。高注當云「太清,句無爲之治也句」。今本作「太清無爲之始者」,文不成義,後人所改也。《文選·東都賦》注、《後漢書·班固傳》注引此竝作「太清之化」。又引高注曰:「太清,無爲之化也。」「治」字作「化」,避高宗諱也,則其字之本作「治」明矣。《太平御覽·天部十五》引作「太清之始」,亦後人依誤本改之。其《竹部一》引正作「太清之治」。《文子·下德篇》作「清静之治者,和順以寂寞,質真而素樸」,是其明證矣。

    電霰

    「雷霆毁折,電霰降虐」。念孫案:電、霰不同類,且電亦不得言「降虐」。「電」當爲「雹」,草書之誤也。雷霆爲一類,雹霰爲一類。《吕氏春秋·仲夏篇》云「雹霰傷穀」,故言「降虐」也。《文子·上禮篇》作「雹霜爲害」,是其證。

    野菼

    「芟野菼,長苗秀」。高注曰:「菼,草也。」引之曰:野草多矣,不應獨言「菼」。「菼」當爲「莽」。隷書「莽」字作「」,漢《仙人唐公房碑》「王莽居攝二年」、《成陽靈臺碑陰》「仲莽字叔武」,竝作「」。與「菼」極相似,故誤爲「菼」。《説文》作「,衆艸也」,故野草謂之野莽。下文「野莽白素」,《楚辭·九歎》「遵壄莽以呼風」是也。「壄」與「野」同。注「菼,草也」亦當作「莽,草也」。《泰族篇》注「莽,草也」,正與此同。莽即草,故云「莽,草也」。若「菼」,則當訓爲「薍」,不得汎訓爲「草」矣。

    聯

    「夏屋宫駕,聯房植」。高注曰:「聯,聯受雀頭箸桷者。」念孫案:「」皆當爲「緜」,字之誤也。隷書「緜」、「縣」二字相似,説見《原道》「旋」一條下。《説文》:「,屋聯也。」又曰:「楣,秦名屋聯也。齊謂之檐,楚謂之梠。」《方言》「屋梠謂之櫺」,郭璞注曰:「即屋檐也,亦呼爲連緜。」「連緜」,猶「緜聯」,語之轉耳。《釋名》:「梠,旅也,連旅旅也,或謂之。,緜也,緜連榱頭使齊平也。上入曰爵頭,形似爵頭也。」皆足與高注相證。「」與「緜」,「聯」與「連」竝字異而義同。《太平御覽·人事部一百三十四》引此正作「緜聯」。

    夏槁

    「是以松柏箘露夏槁」。《藝文類聚·治政部上》引此「夏槁」上有「宛而」二字。念孫案:「松柏箘露,宛而夏槁,江、河三川,絶而不流」,四句相對爲文,則有「宛而」二字者是也。「宛」與「苑」同。《俶真篇》「形傷於寒暑燥溼之虐者,形苑而神壯」,高注曰:「苑,枯病也。『苑』讀南陽宛之『宛』。」《莊子·天地篇》釋文云:「苑,本亦作宛。」是「苑」、「宛」古字通。《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菀」亦與「苑」同。《唐風·山有樞篇》「宛其死矣」,毛傳曰:「宛死號。」義與此「宛」字亦相近。

    賢不肖

    「異貴賤,差賢不肖,經誹譽,行賞罰」。念孫案:「差賢不」下本無「肖」字。「不」與「否」同。「貴賤」、「賢不」、「誹譽」、「賞罰」,皆相對爲文。後人不知「不」爲「否」之借字,故又加「肖」字耳。

    一人之制 乘衆人之制

    「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念孫案:「制」字義不可通,「制」當爲「刑」,字之誤也。「刑」與「形」同。《淮南》多以「刑」爲「形」。「一人之形」,即承「一人之身」言之。《文子·下德篇》正作「一人之形」。又《主術篇》「: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則烏獲不足;恃乘衆人之制者,則天下不足有也。」「制」亦當爲「刑」。「刑」與「形」同。《文子·自然篇》作「乘衆人之勢」,「勢」亦「形」也。劉績依《文子》改「制」爲「勢」,義則是,而文則非矣。

    慶賀

    「無慶賀之利,刑罰之威」。陳氏觀樓曰:「『賀』當爲『賞』,字之誤也。『慶賞』與『刑罰』相對,不當言『慶賀』。」

    雷震

    「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識也;星月之行,可以曆推得也;雷震之聲,可以鼓鍾寫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念孫案:「雷震」當爲「雷霆」,字之誤也。「天地」、「星月」、「雷霆」、「風雨」,相對爲文。《太平御覽·天部十三》引此正作「雷霆」。《文子·下德篇》同。

    有能治之者也

    「及僞之生也,飾智以驚愚,設詐以巧上,天下有能持之者,有能治之者也」。高注曰:「有能持之者,桀、紂之民。有能治之者,湯、武之君也。」念孫案:「有能治之者也」當作「未有能治之者也」。言詐僞竝起,天下有能以法持之者,未有能以道治之者也。其能治之者,必待至人。下文「至人之治也」云云是也。《文子·下德篇》作「天下有能持之而未有能治之者也」,是其證。高所見本蓋脱「未」字。

    能愈多

    「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崑崙。能愈多而德愈薄矣」。《太平御覽·鱗介部一》引此,「能愈多」作「智愈多」。念孫案:當作「智能愈多」。「智能」二字,總承上文言之。今本脱「智」字,《御覽》脱「能」字。《文子·下德篇》作「智能彌多,而德滋衰」,是其證。

    充忍

    「德交歸焉而莫之充忍也」。高注曰:「忍,不忍也。」念孫案:高蓋誤讀「忍也」二字爲句,訓「忍」爲「不忍」,於正文無當也。今案:「充忍」二字當連讀,「忍」讀爲「牣」。《大雅·靈臺篇》「於牣魚躍」,毛傳曰:「牣,滿也。」德交歸焉而莫之充滿,所謂大盈若虚也。《鄭風·將仲子》、《大雅·抑》及《周官·山虞》釋文,「忍」字竝音「刃」。「忍」有「刃」音,故又與「牣」通。《史記·殷本紀》「充仞宫室」,《後漢書·章八王傳》「充牣其第」,「牣」、「仞」、「忍」,竝同聲而通用。「牣」、「仞」之通作「忍」,猶「忍」之通作「仞」。《墨子·節葬篇》「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仞」即「忍」字。

    鑿齒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脩蛇皆爲民害」。念孫案:《漢書·楊雄傳》應劭注、《文選·辯命論》注、《太平御覽·皇王部五》《兵部三十六》引此,「鑿齒」皆在「封豨」下,各本誤在「猰貐」下。又案:《道藏》本、劉本、朱本「猰貐」以下六者之注文,本分見於下文六句之下。《文選·王融〈曲水詩序〉》注、《辯命論》注、《太平御覽·皇王部五》《兵部三十六》《羽族部十四》所引皆如是。故「鑿齒,獸名」云云,本在下文「誅鑿齒於疇華之澤」之下,自茅本始移六者之注於此文下,而次「鑿齒」之注於「猰貐」之下、「九嬰」之上,則是以已誤之正文,改不誤之注文也。莊本從之,謬矣。

    疇華之野 青丘之澤

    「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高注曰:「疇華,南方澤名。青丘,東方澤名也。」念孫案:「疇華之野」,「野」本作「澤」,故高注云「南方澤名」。「青丘之澤」,「澤」本作「野」,《時則篇》云「東至青丘樹木之野」是也。今本「丘」誤作「土」,辯見《時則》。高注本作「青丘,東方丘名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