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读书杂志最新章节!

    《淮南内篇》,舊有許氏、高氏注。其存於今者,則高注,非許注也。前有高氏《敘》一篇。《天文篇》注又云「鍾律上下相生,誘不敏也」,則其爲高注無疑。其自唐以前諸書所引許注,有與今本同者,乃後人取許注附入,非高氏原文也。凡注内稱「一曰」云云者,多係許注,則其爲後人附入可知。宋人書中所引《淮南注》,略與今本同,而謂之許注,則考之未審也。《道藏》本題「許慎記上」,蓋沿宋本之誤。是書自北宋已有譌脱,故《爾雅疏》《埤雅》《集韻》《太平御覽》諸書所引,已多與今本同誤者,而南宋以後無論已。余未得見宋本,所見諸本中,唯《道藏》本爲優,明劉績本次之,其餘各本皆出二本之下。兹以《藏》本爲主,參以羣書所引,凡所訂正共九百餘條。推其致誤之由,則傳寫譌脱者半,馮意妄改者亦半也。

    有因字不習見而誤者。若《原道篇》:「先者踰下,則後者之。」,女展反,故高注云「,履也,音『展』,非『展』也。」而各本乃誤爲「蹷」矣。凡據諸書以正今本者,具見於本條下,後皆放此。《兵略篇》:「涉血腸,輿死扶傷。」「」亦「履」也,而各本又誤爲「屬」矣。《齊俗篇》:「穿窬拊楗、抇墓踰備之姦。」抇,户骨反,掘也,各本「抇」誤爲「抽」,「墓」誤爲「箕」。高注「抇,掘也」,「掘」字又誤爲「握」,則義不可通。《兵略篇》「毋抇墳墓」,《藏》本「抇」字又誤爲「扣」矣。《説山篇》:「鏏鼎日用而不足貴,周鼎不爨而不可賤。」「鏏」讀若「彗」。高注曰:「小鼎也。」各本「鏏」誤爲「錯」,又誤在「鼎」字下矣。《説林篇》:「設鼠者機動,釣魚者泛杌。」泛,釣浮也。杌讀若「兀」,動也。機動則得鼠,泛動則得魚,故高注云:「杌,動,動則得魚也。」而各本「杌」字乃誤爲「杭」矣。「使伹吹竽,使工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伹,拙人也,讀若癰疽之「疽」,字從且,不從旦,故高注云:「『伹』,讀燕言『鉏』同也。」而各本乃誤爲「但」矣。「使伹吹竽,使工厭竅」者,厭,於葉反,與「擪」同,一指按也。言使伹吹竽,而使樂工爲之按竅也。隷書「工」字或作「」,「氐」字或作「」,二形相似,而各本「工」字遂誤爲「氐」矣。《脩務篇》:「墨子趹蹏而趨千里。」「趹」讀若「決」。高注:「趹蹏,疾行也。趨,走也。」各本「趹」誤作「跌」,高注又誤作「跌,疾行也。蹏趨,走也」,則義不可通矣。「以一之故絶穀不食」。「」即「噎」字也,而各本乃誤爲「飽」矣。「藜藋之生,蝡蝡然日加數寸」。藋,徒弔反,即今所謂灰藋也。藜藋之高過人,故云「日加數寸」。世人多聞「藜藿」,寡聞「藜藋」,而各本「藋」字遂誤爲「藿」矣。《泰族篇》:「聲清於耳,兼味快於口。」,於交反,與「咬」同,淫聲也,字從夭,而各本乃誤作「吠」矣。

    有因假借之字而誤者。《覽冥篇》:「蚖鱓著泥百仞之中。」「蚖鱓」與「黿鼉」同。各本「蚖鱓」誤爲「蛇鱓」,則與下文「蛇鱓」相亂矣。《道應篇》:「孚子治亶父三年。」「孚子」,即宓子賤也。「宓」、「孚」聲相近,故字相通,而各本乃誤爲「季子」矣。

    有因古字而誤者。《時則篇》:「孟秋之月,其兵戉。」「戉」,古「鉞」字也,而各本乃誤爲「戈」矣。《齊俗篇》:「煎敖燎炙,齊咊萬方。」「齊」讀爲「劑」,「咊」,即甘受和之「和」,「咊」與「味」字相似,而各本遂誤爲「味」矣。《脩務篇》:「感而不應,敀而不動。」「敀」,古「迫」字也,而各本乃誤爲「攻」矣。

    有因隷書而誤者。《時則篇》「具栚曲筥筐」,高注:「栚,也。三輔謂之栚。」案:「栚」讀若「朕」,架蠶薄之木也。隷書「栚」字或作「」,而各本遂誤爲「撲」矣。《覽冥篇》:「井植生,溝植生條。」《本經篇》:「山無峻榦,林無柘。」「」,古「櫱」字,伐木之更生者也。隷書「」字或作「」,而各本遂誤爲「梓」矣。《精神篇》:「樣桷不斲,素題不枅。」「樣」即今「橡栗」字也。隷書「樣」字或作「」,而各本遂誤爲「樸」矣。《本經篇》:「芟野莽,長苗秀。」高注:「莽,草也。」隷書「莽」字或作「」,而各本遂誤爲「菼」矣。《道應篇》:「於是佽非然目,攘臂拔劒。」隷書「真」字或作「真」,與「冥」相似,而各本「目」遂誤爲「瞑目」,且誤在「然」之上矣。《氾論篇》「剛强猛毅,志厲青雲,非夸矜也。」隷書「夸」字或作「」,而各本遂誤爲「本」矣。《兵略篇》「疾如鍭矢」,高注:「鍭金鏃翦羽之矢也。」隷書「侯」字作「」,「隹」字作「」,二形相似,而各本「鍭」字遂誤爲「錐」。下文「疾如鍭矢,何可勝偶」,「鍭」字又誤爲「鏃」矣。《説林篇》:「故解捽者不在於捌格,在於批抌。」抌,竹甚反,深擊也,字從冘。「冘」讀若「淫」,故高注云:「批,擊。抌,椎。」隷書「冘」字或作「冗」,「亢」字或作「」,二形相似,而《藏》本「抌」字遂誤爲「伉」,劉本又誤爲「伔」矣。

    有因草書而誤者。《齊俗篇》「柱不可以摘齒,筳不可以持屋」,高注:「筳,小簪也。」案:「筳」讀若「廷」。言小簪可以摘齒,而不可以持屋也。「筳」與「筐」草書相似,而各本遂誤爲「筐」矣。

    有因俗書而誤者。《原道篇》:「欲之心亡於中,則飢虎可尾。」「」,俗「肉」字也。《藏》本「」誤作「寅」,而各本又誤作「害」矣。《齊俗篇》:「夫水積則生相食之魚,土積則生自之獸。」「」亦「肉」字也,而各本又誤作「穴」矣。《天文篇》:「日行九州七舍,有五億萬七千三百九里,離以爲朝晝昬夜。」離者,分也。俗書「離」字作「」,各本則脱其右半而爲「禹」矣。《氾論篇》:「姦符節,盜管璽。」高注:「璽,印封。」俗書「璽」字作「」,而各本遂誤爲「金」矣。《詮言篇》:「寒暑之變,無損益於己,質有定也。」俗書「定」字作「」,而各本遂誤爲「之」矣。《説林篇》:「若被蓑而救火,鑿竇而止水。」俗書「鑿」字作「」,各本則脱其下半而爲「毁」矣。

    有兩字誤爲一字者。《説林篇》:「狂者傷人,莫之怨也;嬰兒詈老,莫之疾也,賊心亡也。」賊,害也。亡,無也。言狂者與嬰兒,皆無害人之心也。各本「亡也」之「也」誤爲「山」,又與「亡」字合而爲「」矣。

    有誤字與本字竝存者。《主術篇》:「鴟夜撮蚤,察分秋豪。」「蚤」或誤作「蚉」,又轉寫而爲「蚊」,而各本遂誤作「撮蚤蚊」矣。《道應篇》:「豐水之深千仞而不受塵垢,投金鐵焉,則形見於外。」「鐵」字或省作「」,因誤而爲「鍼」,而各本遂誤爲「金鐵鍼」矣。

    有校書者旁記之字而闌入正文者。《兵略篇》:「明於奇賌、陰陽,刑德、五行,望氣、候星,龜策、禨祥。」「賌」讀若「該」。「奇賌」者,奇祕之要非常之術也。校書者不曉「奇賌」之義,而欲改爲「奇正」,故記「正」字於「賌」字之旁,而各本遂誤爲「奇正賌」矣。《説林篇》:「蘇秦步,曰:『何故?』趨,曰:『何趨?』」「步」與「故」爲韻,「趨」與「趨」爲韻。隷書「趨」或作「趍」,故《淮南》書中「趨」字多作「趍」。校書者以《説文》「趍趙」之「趍」音「馳」,故旁記「馳」字,而各本遂誤作「趍曰何趍馳」矣。

    有衍至數字者。《俶真篇》:「孟門終隆之山,不能禁也;湍瀨旋淵之深,不能留也;太行石飛狐句注之險,不能難也。」各本「不能禁也」下衍「唯體道能不敗」六字,則上下文皆隔絶矣。

    有脱數字至十數字者。《原道篇》「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見也,而賢知者弗能避,有所屏蔽也」,高注云:「以諭利欲,故曰有所屏蔽也。」各本正文脱「有所屏蔽」四字,則注文不可通矣。《道應篇》「令尹子佩請飲莊王,莊王許諾。子佩具於强臺,莊王不往。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於殿下」云云,各本脱「子佩具於强臺」至「明日」十二字,則上下文不可通矣。《氾論篇》:「故馬免人於難者,其死也葬之,以帷爲衾;牛有德於人者,其死也葬之,以大車之箱爲薦。」各本「葬之」下脱「以帷爲衾」四字,「牛」下脱「有德於人者」五字,「葬」下脱「之」字,「大車」下脱「之箱」二字,則文不成義矣。《説山篇》:「魄問於魂曰:『道何以爲體?』曰:『以無有爲體。』魄曰:『無有有形乎?』魂曰:『無有。』魄曰:『無有何得而聞也。』」各本「何得而聞」上脱「魄曰無有」四字,則上下文不可通矣。「一淵不兩蛟,一棲不兩雄,一則定,兩則争」,高注云:「以日、月不得竝明,一國不可兩君也。」各本脱「一棲不兩雄」以下十一字,又脱去注文,則「一淵不兩蛟」句孤立無耦矣。《説林篇》:「或謂冢,或謂隴;或謂笠,或謂簦,名異實同也。頭與空木之瑟,名同實異也。」各本脱「名異實同也」五字,則義不可通矣。《人閒篇》:「魯君聞陽虎失,大怒,問所出之門,使有司拘之。以爲傷者戰鬭者也,不傷者爲縱之者。傷者受大賞,而不傷者被重罪。」各本脱「傷者戰鬬」至「縱之者」十三字,則上下文不可通矣。「夫上仕者,先避患而後就利,先遠辱而後求名。太宰子朱之見終始微矣」。「仕」與「士」同。各本「仕」上脱「上」字,「先避」下又脱「患而後就利」至「太宰子朱」十六字,則上下文不可通矣。「請與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屬,而必以滅其家。其夜,乃攻虞氏,大滅其家」。各本脱「其夜」以下十字,則敘事未畢,且與上文「虞氏以亡」句不相應矣。

    有誤而兼脱者。《原道篇》「輕車良馬,勁策利錣」,高注:「策,箠也。錣,箠末之箴也。『錣』讀『焫燭』之『焫』。」錣,竹劣反。焫,如劣反。《藏》本「錣」誤作「鍛」,注文誤作「策,箠也。未之感也。『鍛』讀『炳燭』之『炳』」,則義不可通矣。

    有正文誤入注者。《主術篇》:「故善建者不拔,言建之無形也。」此引《老子》而釋其義也。各本「言建之無形也」六字皆誤作注文矣。《説林篇》:「疾雷破石,陰陽相薄,自然之勢。」各本「自然之勢」四字誤入注,則上二句爲不了語矣。「行者思於道,而居者夢於牀,慈母吟於燕,適子懷於荆,精相往來也」。各本「精相往來也」五字亦誤入注矣。

    有注文誤入正文者。《道應篇》:「田鳩往見楚王,楚王甚説之,予以節,使於秦。至,因見惠王而説之。」高解「予以節」云:「予之將軍之節。」各本此六字誤入正文「因見」之下、「惠王」之上,則文不成義矣。《人閒篇》:「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無功而富貴者勿居也。」高解「非其名者勿就」云:「無故有顯名者勿處也。」而各本此九字皆誤入正文矣。

    有錯簡者。《天文篇》:「陽氣勝,則日脩而夜短;陰氣勝,則日短而夜脩。其加丣酉,則陰陽分,日夜平矣。」各本「其加丣酉」三句錯簡在下文「帝張四維,運之以斗」一節之下,則既與上文隔絶,又與下文不相比附矣。

    有因誤而致誤者。《俶真篇》:「昧昧楙楙,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視於天地之閒。」「楙」讀若「懋」。高注云:「楙楙,欲所知之貌也。」「昧昧」、「楙楙」,一聲之轉。各本「楙楙」誤作「晽晽」,字書所無也,而楊氏《古音餘》乃於《侵韻》收入「晽」字,引《淮南子》「昧昧晽晽」矣。《主術篇》:「夫寸生於,生於日。」「」與「秒」同。秒,禾芒也。各本「」誤爲「」,字書所無也,而吴氏《字彙補》乃於《禾部》收入「」字,音「粟」,引《淮南子》「寸生於」矣。《齊俗篇》「夫蝦蟇爲鶉,水蠆爲蟌」,高注:「蟌,蜻蛉也。」隷書「蟌」字或作「」,因誤而爲「」,字書所無也。「蟌」讀若「蔥」。「蔥」字俗書作「」,校書者記「」字於「蟌」字之旁,因誤而爲「莣」,傳寫者又以「莣」字誤入正文,故「水蠆爲蟌」,各本皆誤作「水蠆爲莣」。後人又爲之音,曰「音矛」、「音務」,皆不知何據。而《字彙補》遂於《虫部》收入「」字,音「矛」;又於《艸部》「莣」字下注云「音務」,引《淮南子》「水蠆爲莣」矣。「譬若水之下流,熛之上尋也」。熛,讀若「標」,火飛也。「熛之上尋」,猶言火之上尋。各本「熛」誤作「煙」,而《藝文類聚》引此亦作「煙」,且在《火部》「煙」下,則唐初本已誤矣。《兵略篇》「推其,擠其揭揭」,高注:「,欲仆也。揭揭,欲拔也。」「」,古「摇」字。因其欲仆而推之,故曰「推其摇摇」。隷書「」字或作「」,各本遂誤作「摿」,字書所無也,而《古音餘》乃於《侵韻》收入「摿」字,引《淮南子》「推其摿摿」矣。《説山篇》「弊箅甑」,高注:「,甑帶。『』讀鼃黽之『鼃』也。」「鼃」皆從「圭」聲,故讀「」如「鼃」。各本「」誤作「瓾」,字書所無也。高注「鼃黽之鼃」又誤作「鼃黽之黽」,而《古音餘》遂於《梗韻》收入「瓾」字,引高注「『瓾』讀『鼃黽』之『黽』」矣。《説林篇》「遽契其舟」,高注:「,船弦板。『』讀如《左傳》襄王出居鄭地氾之『氾』也。」「范」與「危」草書相似,故各本「」字皆作「桅」,而《古音餘》遂於《陷韻》收入「桅」字,引《淮南子》「遽契其舟桅」,音「氾」矣。

    有不審文義而妄改者。《原道篇》:「乘雷車,六雲蜺。」謂以雲蜺爲六馬也。後人不曉「六」字之義,遂改「六雲蜺」爲「入雲蜺」矣。《主術篇》:「夫華騮、緑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狼契。」契,公八反。狼、契,皆犬名也。後人不知「狼契」爲何物,而改爲「豺狼」,其失甚矣。《齊俗篇》:「故六騏驥、四駃騠,以濟江、河,不若窾木便者,處勢然也。」窾木謂舟也。古者謂所居之地曰處勢。言乘良馬濟江河,不若乘舟之便者,處勢使然也。後人不識古義,而改「處勢」爲「處世」,其失甚矣。《道應篇》:「故莊子曰:『朝秀不知晦朔。』」高注:「朝秀,朝生暮死之蟲也。」後人依今本《莊子》改爲「朝菌」,不知《淮南》自作「朝秀」,不得據彼以改此也。《脩務篇》:「夫亭歷冬生而人曰冬死,死者衆;薺麥夏死而人曰夏生,生者衆。」亭歷、薺麥皆冬生夏死,故互言之。後人不知「亭歷」爲何物,而改爲「橘柚」,其失甚矣。

    有因字不習見而妄改者。《齊俗篇》:「故伊尹之興土功也,脩脛者使之跖鏵。」鏵,讀若「華」,臿也。跖,蹋也。故高注云:「長脛以蹋插者,使入深也。」後人不識「鏵」字,而改「鏵」爲「钁」,不知钁爲大鉏,鉏以手揮,不以足蹋也。《説山篇》:「視日者眩,聽雷者。」,女江反,耳中聲也。後人不識「」字,而改「」爲「聾」,其失甚矣。

    有不識假借之字而妄改者。《道應篇》:「跖之徒問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奚適其有道也。』」「適」讀曰「啻」。言奚啻有道而已哉,乃聖、勇、義、仁、智五者皆備也。後人不知「適」與「啻」同,而誤讀爲適齊適楚之「適」,遂改「有道」爲「無道」矣。

    有不審文義而妄加者。《覽冥篇》:「夫燧取火於日,方諸取露於月。」夫燧,陽燧也。故高注曰:「『夫』讀大夫之『夫』。」後人乃誤以「夫」爲語詞,而於「燧」上加「陽」字矣。《氾論篇》:「故使陳成常、鴟夷子皮得成其難。」後人於「陳成」下加「田」字,而不知「田」即「陳」也。「今不知道者,見柔懦者侵,則務爲剛毅,見剛毅者亡,則務於柔懦」。「於」亦「爲」也。而後人又於「於」下加「爲」字矣。《人閒篇》:「曉然自以爲智存亡之樞機,禍福之門户。」「智」即「知」字也。「曉然」以下十六字連讀。後人不識古字,而讀「曉然自以爲智」絶句,又於「智」下加「知」字以聯屬下文。各本「然」字又誤在「自」字下,則更不可讀矣。「故善鄙同,誹譽在俗;趨舍同,逆順在君」。此言善鄙同,而或誹或譽者,俗使然也;趨舍同,而或逆或順者,君使然也。後人不達,乃於兩「同」字上加兩「不」字,則意相反矣。「越王句踐一決獄不辜,援龍淵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罰也,而戰武必死」。戰武,戰士也。「必」與「畢」同。言戰士皆致死也。《淮南》一書通謂「士」爲「武」。後人不達,又於「武」下加「士」字,「必」下加「其」字矣。

    有不識假借之字而妄加者。《本經篇》:「異貴賤,差賢不,經誹譽,行賞罰。」「賢不」,即賢否也。後人不知「不」爲「否」之借字,遂於「不」下加「肖」字矣。《泰族篇》:「天地之性物也有本末。」「性物」,即生物也。後人不知「性」爲「生」之借字,乃於「天地之性」下加「也」字,又於「物也」上加「天地之生」四字,其失甚矣。

    有妄加字而失其句讀者。《泰族篇》「趙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滅;知伯不行仁義而務廣地,故亡。句《國語》曰」云云。後人誤以「故亡國」絶句,遂於「國」上加「其」字矣。《要略》曰:「進退左右,無所擊危。」「危」與「詭」同。詭,戾也。《主術篇》曰「舉動廢置,無所擊戾」,意與此同。劉績不解「無所擊危」之義,而於「無所」下加「失」字,讀「無所失」絶句,而以「擊危」下屬爲句,其失甚矣。

    有妄加數字至二十餘字者。《天文篇》:「天有九野、五星、八風、五官、五府。」此先舉其綱,而下文乃陳其目。後人於「八風」下加「二十八宿」四字,又於注内列入二十八宿之名,而不知皆下文所無也。又下文「星分度」一節,乃紀二十八宿分度之多寡,非紀二十八宿之名。後人不察,又於其末加「凡二十八宿也」六字,斯爲謬矣。「太陰在寅,朱鳥在丣,句陳在子,元武在戌,白虎在酉」。後人於此下加「蒼龍在辰」四字,而不知「蒼龍」即「太陰」也。《泰族篇》:「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後人於「天地之道」上加「故《易》之失也卦,《書》之失也敷,《樂》之失也淫,《詩》之失也辟,《禮》之失也責,《春秋》之失也刺」六句,此取《詮言篇》文而增改之也,不知下文自有「《易》之失鬼,《樂》之失淫,《詩》之失愚,《書》之失拘,《禮》之失忮,《春秋》之失訾」六句,若先加此六句,則文既重出而義復參差矣。「河以逶蛇,故能遠;山以陵遲,故能高;道以優游,故能化」。此以河之逶蛇、山之陵遲,諭道之優游也。後人於「道以優游」句上加入「陰陽無爲故能和」七字,則與「逶蛇」、「陵遲」、「優游」之義,咸不相比附矣。

    有不審文義而妄删者。《道應篇》:「敖幼而好游,至長不渝解。」「渝解」,猶懈怠也。後人不知其義,遂以「至長不渝」絶句,而删去「解」字矣。《人閒篇》:「城中力已盡,糧食匱,武大夫病。」武大夫,士大夫也。《淮南》書謂「士」爲「武」,後人不達,遂删去「武」字矣。

    有不識假借之字而妄删者。《人閒篇》:「此何遽不能爲福乎!」「能」讀曰「乃」。言何遽不乃爲福也。後人不知「能」與「乃」同,遂删去「能」字矣。

    有不識假借之字而顛倒其文者。《人閒篇》「國危不而安,患結不而解,何謂貴智?」「而」讀曰「能」。言危不能安,患不能解,則無爲貴智也。後人不知「而」與「能」同,遂改爲「國危而不安,患結而不解」矣。

    有失其句讀而妄移注文者。《説山篇》:「無言而神者,載無也。有言則傷其神句之神者,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聽。」高解「有言則傷其神」,云:「道賤有言而多反有言,故曰『傷其神』。」據此,則當以「則傷其神」絶句,其「之神者」三字,乃起下之詞。之,此也。言此神者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聽也。後人誤以「則傷其神之神者」爲句,而移注文於「之神者」下,則上下文皆不可讀矣。

    有既誤而又妄改者。《氾論篇》:「使人之相去也,若玉之與石,葵之與莧,則論人易矣。」玉與石、葵與莧,皆不相似,故易辨也。俗書「葵」字作「」,「美」字作「羙」,「葵」之上半與「羙」相似,因誤而爲「美」。後人又改爲「美之與惡」,則不知爲何物矣。《人閒篇》:「嘳然而歎。」「嘳然」,即喟然。隷書「賁」字或作「」,形與「貴」相似,故「嘳」誤爲「噴」,而後人遂改爲「憤」矣。《脩務篇》:『明鏡之始下型,矇然未見形容。及其扢以玄錫,摩以白旃,則鬢眉微毛,可得而察。」「扢」讀若「槩」。高注云:「扢,摩。」《藏》本正文「扢」字誤作「粉」,注文「扢」字又誤作「於」,劉本又改「於摩」爲「摩磨」,則誤之又誤矣。《泰族篇》:「捷昒而朝天下。」「捷」與「插」同。「昒」與「曶」同,古「笏」字也。插笏,笏也。隷書「捷」字或作「揵」,形與「挺」相似,故《藏》本「捷」字誤爲「挺」,「昒」字又誤爲「肳」。朱東光本改「挺肳」爲「笏」,義則是而文則非矣。「聘納而取婦,冠絻而親迎」。俗書「冠」字作「」,與「初」字相似,故《藏》本「冠絻」誤爲「初絻」,而劉本又改爲「紱絻」矣。

    有因誤字而誤改者。《道應篇》:「孔子亦可謂知化矣。」「知化」,謂知事理之變化也。「化」誤爲「」,而後人遂改爲「禮」矣。《詮言篇》:「自身以上至於荒芒,亦遠矣;自死而天地無窮,亦滔矣。」兩「亦」字皆誤爲「尔」,而後人遂改爲「爾」矣。

    有既誤而又妄加者。《俶真篇》:「雲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翾。」翾,許緣反,小飛也。「翾」誤爲「翱」,後人遂於「翱」下加「翔」字,不知蟁蝱之飛可謂之翾,不可謂之翱翔也。《覽冥篇》「治日月之行,律陰陽之氣」,高注:「律,度也。」此三字傳寫誤在「律」字之下、「陰陽」之上,以致隔絶上下文義。後人遂以「律」字上屬爲句,而於「陰陽」上加「治」字矣。《主術篇》:「不智而辯慧懁給,則乘驥而或。」「懁」與「儇」同。「或」與「惑」同。高注云:「不智之人,辯慧懁給,不知所裁之,猶乘驥而或,不知所詣也。」懁,佞也。傳寫以「懁」誤爲「懷」,「乘」誤爲「棄」,「或」誤爲「式」,後人又於「式」上加「不」字,則文不成義矣。《人閒篇》:「孫叔敖病且死。」「且」字因與「病」字相連而誤爲「疽」,後人以下文「謂其子曰」云云,乃未死以前之事,故又於「死」上加「將」字,而不知「疽」爲「且」之誤。且,即將也。

    有既誤而又妄删者。《主術篇》:「堯、舜、禹、湯、文、武,皆坦然南面而王天下焉。」《藏》本作「王皆坦然天下而南面焉」,顛倒不成文理。劉本又删去「王」字,則誤之又誤矣。《人閒篇》:「或直於辭而不周於事者,或虧於耳以忤於心而合於實者。」「周」亦「合」也,謂不合於事也。隷書「周」與「害」相似,故《藏》本「周」誤爲「害」,而劉績不達,遂於「害」上删「不」字矣。下文曰「此所謂直於辭而不周於事者也」,即承此文言之。傳寫誤爲「不用於事」,而後人又改爲「不可用」矣。

    有既脱而又妄加者。《主術篇》:「是故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而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