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西洋哲学史最新章节!

    ————唯心论之继续发展实证主义新实在论

    康德、黑格耳以后的欧洲哲学界,很混乱而缺少十分伟大的创造人物。主潮自然仍是康德、黑格耳唯心论哲学的余波,大抵在德国本部多半发挥康德,在德国以外的国家(意、英、美等)多半发挥黑格耳。此外是由自然科学发达后而产生的实证主义的一系(其中有来自数学的,有来自物理学的,有来自生物学的,有来自社会学的),以及新实在论的一系。唯心论、实证主义、新实在论,三者虽有鼎足而立之势,但是要就哲学的精神(重推理过程、重系统、带有个人色彩)而论,实证主义的哲学味太薄弱;要就历史的长短而论,新实在论的资格也还太浅;所以唯心论几若独尊,也就毫不足怪了。

    在唯心论的笼罩下,又可以分为两系。一系是康德,一系是黑格耳。

    在康德系中,又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康德哲学之自然发展,二是“康德学派”,三是“新康德派”。

    康德哲学最吸引人处,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于“物之自身”之存而不论,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却又将已闭之门微微小启,在《判断力批判》中则更提示人对理论与实践有一可渡越之桥梁,这样“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光景,是最要后人绞尽脑汁,气喘力竭以赴之的。康德给人的问题是“物之自身”到底是什么:菲希特猜是“自我”;黑格耳猜是“理性”;谢林猜了两次,第一次猜是在自我与非我之上的“绝对”,第二次猜是“原始意志”。顺了这个线索继续猜下去的就是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华生于一七八八年,卒于一八六〇年,曾听过菲希特的讲。他说,自我不只为主体而且为客体,客观世界实皆着我之色彩,为我所有。为自我之基本者即意志(will)而非思想。树欲得阳光,故直立;鸟欲飞翔,故有翼。水则欲泻,物则欲倾,化合之物则欲拒欲迎,整个宇宙实一意志之化身。且意志无休歇,故睡眠中犹见,此即梦所由来。但是意志是什么呢?叔本华却不再去追究。即叔本华上面所论,也只承认是论现象,只是论意志的表现而已,因意志为一切生物之源,故亦为所有罪恶之薮。历史中充满杀掳奸诈,倘读一页,即可知其全貌。生命愈进化,苦恼亦愈增。最好是消灭生命,归于涅槃。

    叔本华可谓极端悲观主义者。但是后来却有一位最爱读叔本华之文者,(在方见其著作之一句时,即已决定当一气读其全书)重把生活强烈地肯定了,这就是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尼采生于一八四四年,卒于一九〇〇年。他说文化有两种,一种是带奥尼细阿斯 173 (Dionysos)型,一种是阿坡罗 174 (Apollo)型。前者是爆发的、生命力的。后者是调和的、形式的。前者即权力意志的表现,乃一种生机原理。人必须发展权力,进化不能至人而止,须更前进,作超人(Uebermensch)!他主张强者的道德,反对怜悯;因为反对怜悯,又痛击基督教。德国近年来的政治动态,实有尼采很深的影子。叔本华、尼采是康德哲学的自然发展,虽然尼采很骂康德!

    在叔本华死的时候,德国思想界曾一时为自然主义所弥漫。于是有人唱“返归康德”的论调,当时有里布曼 175 (Liebmann),于一八六五年出版《康德及其继承人物》(Kant und die Epigonen),每章之末,都以“所以我们必须回到康德”(Also muss auf Kant zuruekgegangen werden)作结。但最有力量的人物却是朗格(Albert Lange)。朗格生于一八二八年,卒于一八七五年。他于一八六六年出版《唯物论史》(Geschichte des Materialismus),这是一本讲唯物论历史的最大名著,虽然他的初意是反对唯物论的。对所反对的东西而仍能加以虚心、彻底的研究,这是德国学者的最可敬爱处。他说唯物论的最大缺点是在不能解释“多”何以可以生“一”————为什么许多原子合拢来可以产生一个“自我”呢?这是唯物论的难题 176 。朗格以为假若唯物论只以一种科学方法而止,不想成一种形上学系统,那是可以同意的,倘越此一步,就不能首肯了。他说,范畴不能用于经验之外。又说,物质不过是心灵上的一种“表相”(Vorstellungsbild),换言之,即“观念”而已,所以,真理究竟是在唯心论一面而不在唯物论一面了。这一派人是所谓“康德学派”。

    康德学派遵守康德教训,以为“物之自身”是不可知的。但对由“物之自身”而构成一种形上学之企图却仍没放弃,所以对“物之自身”继续有人猜是理性,有人猜是意志,有人猜是感情(都是循了康德三批判的圈子走)等了。此后却另有一批学者出来,以为不单“物之自身”不可知,即由“物之自身”而构成一种形上学之企图亦当中止。哲学不当问理性、意志、感情之“实在”问题,却当恪遵康德批评方法,只研究各种科学之“先验的范畴”问题。持这个立场的,是为“新康德派”。新康德派中又分“马堡学派”和“西南学派”,马堡学派(Marburg Schule)以德国中部之马堡大学为中心,其人物有寇亨 [177] (Hermann Cohen),寇亨生于一八四二年,卒于一九一八年;有纳托尔普(Paul Natorp),纳托尔普生于一八四五年,卒于一九二四年。寇亨以为哲学乃具有先验的创造活动力的理性之学。理性作用有三方面,即思想、意志和情感。三者却各以先验的创造活动为本质,而以理性之创造活动联合之。理性活动的产物为文化(Kultur),故哲学亦可谓为体系的文化学。纳托尔普则以为自然科学尚有未完之业,此即超经验而位居实然之上者之应然的领域,此乃伦理学所有事。社会由理性而成,个人唯在有组织之社会中始获得其真正兴趣与存在理由。所以纳托尔普有唯心论的社会主义者之称。在教育方面是颇有影响的。

    “西南学派”(Südwest Schule)或称“巴登学派”(Badlener Schule),是以德国西南部几个大学为中心而成立的,领袖是温德尔班特 [178] (Wilhelm Windelband)。温德尔班特生于一八四八年,卒于一九一五年。他说价值有三种,一是逻辑价值,二是伦理价值,三是审美价值。在逻辑价值中,他讲到真理并非观念与事实之相符,却是对一般的“逻辑意识”之满足。在伦理价值中,他讲到社会意志对个人之要求成为“责任意识”,社会意志的表现即文化,所以每人都应当参与于其中。在审美价值中,他讲到“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即脱离需要、欲望、意志等而获得自由者是。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尤居逻辑价值之上。价值意识之来源为良心(Gewissen),价值之标准为规范(Norm)。规范是普遍的、先验的、绝对不变的,此为认识、道德、艺术所由立。人称温德尔班特一派的哲学为价值哲学。继温德尔班特者有里克尔特 [179] (Heinrich Rickert),里克尔特尤致力于将“实然”归于“应然”,力主以文化史为哲学最后目标之说;又有逖尔泰 [180] (Wilhelm Dilthey)以“世界观”(Weltanschauung)为“生命总体”(Lebenszusammenhang)之化身,提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之不同,前者基于“认识”(Erkennen),后者基于“理解”(Verstehen),唯由后者始能把握生命之本质,始能了然世界观之诸种形式,逖尔泰亦是走到历史方面去的。由逖尔泰思想之形上学的含义而发挥的则是奥伊铿 [181] (Rudolf Eucken),他说精神的本质即作为在征阻力,取胜利。

    以上是康德哲学在德国国内的发展情形。

    在国外发展的情形则以法国为最著。法国的康德学者有雷奴维耶 [182] (Renouvier),雷奴维耶生于一八一五年,卒于一九〇三年。他主张的是现象主义(Phenomenal...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