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两汉三国学案最新章节!

叔,宛人,汉大将军进之孙。魏世官尚书,尚主。

    《经典序录》云:「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于世。」奏齐王芳疏:

    「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习。所习正则其身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所习不正则其身不正,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是故为人君,所与游必择正人,所观览必察正象,放郑声而弗听,远佞人而弗近,然后邪心不生而正道可弘也。季末暗主,不知损益,斥远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远,便辟亵狎,乱生近昵,譬之社鼠;考其昏明,所积以然。故圣贤谆谆以为至虑,舜戒禹曰『邻哉邻哉』,言慎所近也;周公戒成王曰『其朋其朋』,言慎所与也。《诗》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可自今以后,御幸式乾殿及游豫后园,皆大臣侍从,因从容戏宴,兼省文书,询谋政事,讲论经义,为万世法。」

    右为三家合派及不知宗派各家。原鲁、齐之合,滥觞张禹,至郑玄则宗鲁、齐为一家矣。然尚有界域之可考也。至何晏而古法荡然,淄、渑莫辨。夫圣人不作,谁从而定其是非?过而存之,不妨从慎,必溷而一之,难辞卤莽焉。若晏之一疏,则能敷陈经义,昔人谓其卓有儒风,信矣夫!

    《汉书艺文志》:《论语》古二十一篇。《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

    《传》十九篇。《齐说》二十九篇。《鲁夏侯说》二十一篇。《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

    《鲁王骏说》二十篇。《燕传说》三卷。《议奏》十八篇。《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记》七篇。《孔子徒人图法》二卷。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隋书经籍志》:《论语》十卷。《论语》九卷。《集解论语》十卷。

    《集注论语》六卷。《论语集义》八卷。《论语》十卷。《集解论语》十卷。

    《集解论语》十卷。《论语》七卷。《论语难郑》一卷。《论语难郑》一卷。

    《论语标指》一卷。《论语杂问》一卷。《论语孔子弟子目录》一卷。《论语体略》二卷。

    《论语序旨》三卷。《论语释疑》三卷。《论语释》一卷。《论语释疑》十卷。

    《论语别义》十卷。《论语义疏》十卷。《论语义疏》十卷。《论语述义》十卷。

    《论语义疏》八卷。《论语讲疏文句义》五卷。《论语义疏》二卷。《孔丛》七卷。

    《孔子家语》二十一卷。《孔子正言》二十一卷。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相与讲肄,言合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辑而沦之,谓之《论语》。汉初有齐、鲁之说。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鲁人传者二十篇。齐则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鲁则常山部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韦丞相节侯父子、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并名其学。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当世重之。周氏、包氏为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又有《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唯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国为之传。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魏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土周生烈皆为义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唯何晏、郑玄立于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郯并行,郑氏盛于人间。其《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尔雅》诸书,解古今之义,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

    ○孝经

    按《孝经》之来尚矣,两汉儒者竞为之传,以丽《论语》。以至于今谓为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之书。顾无解于其称仲尼,而又称曾子何也。至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此言也,以告天子,则天子之父配天,固非所难;若以此为众人发,则是何言欤?《中庸》谓「舜其大孝也欤」,而《孟子》亦谓「五十而慕父母,子于大舜见之矣」。然则称古人之大孝,固当首舜,不当称周公也。似此者,难免后人之疑窦。故《史记》谓为曾子作,然正恐其出于曾子弟子耳。

    颜芝(子贞)  长孙氏   江翁  后仓  翼奉  孔腾孔安国  董仲舒  张禹  匡衡  刘向  刘辅郑众   范升   卫宏  许慎  马融  田君

    何休   郑玄   刘邵  樊安  王朗  王肃武荣   高绣   何晏  韦昭  虞翻  谢万苏林   郑小同  王立  徐整  严峻

    颜芝。汉氏尊学,初,除挟书之律,有河间人颜贞出其父芝所藏,凡十八章,以相传授。长孙氏。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江翁。后仓。翼奉。孔腾。

    孔安国。董仲舒。

    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曰:「《孝经》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何谓也?」封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王曰:「善哉。天经既得闻之矣,愿闻地之义。」对曰:「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为也,不敢有其功,名必出之天。命若从天气者,故曰天风、天雨也,奠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非至有义,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于上。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加矣。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贵于黄,此谓孝者地之义也。」王曰:「善哉。」

    张禹。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匡衡。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孔子著之《孝经》首章,盖至德之本也。刘向。刘辅。

    郑众。范升。卫宏。许慎。

    许冲。上《说文》奏曰:「《古文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皆口传,官无其说。谨撰具一篇并上。」马融。

    田君。何休。郑玄。刘邵。

    樊安。王朗。王肃。武荣。

    高诱。何晏。韦昭。虞翻。

    谢万。

    苏林字孝友,陈留人。博学,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闲危疑,林皆释之。黄初中,为博士给事中,以老归第。国家每遣人就问之,数加赐遗。年八十馀。

    郑小同。

    王立官太史令。王允奏曰:「太史令王立说《孝经》六隐事,能消却奸邪。」常以良日,允与立人为帝诵《孝经》一章。以丈二竹簟,画九宫其上,随日时而出入焉。及允被害,乃不复行也。

    徐整。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少笃学,好《诗》、《书》、《礼》,又好《说文》。仕吴、至尚书。著《孝经传》、《潮水论》。《汉书艺文志》:

    《孝经古孔氏》一篇。《孝经》一篇。《长孙氏说》二篇。《江氏说》一篇。

    《翼氏说》一篇。《后氏说》一篇。《杂传》四卷。《安昌侯说》一篇。

    《孝经》者,孔氏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唯古文字读皆异。

    《隋书经籍志》:《古文孝经》一卷。《孝经》一卷。《孝经》一卷。

    《孝经解赞》一卷。《孝经嘿注》一卷。《集解孝经》一卷。《集议孝经》一卷。

    《集议孝经》一卷。《孝经》一卷。《孝经义疏》十八卷。《孝经敬爱义》一卷。

    《孝经私记》四卷。《孝经义》一卷。《孝经义疏》一卷。《孝经义疏》三卷。

    《孝经私记》二卷。《古文孝经述义》五卷。《孝经讲疏》六卷。《孝经义》一卷。

    《国语孝经》一卷。右十八部,合六十三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几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馀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著馀书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叙其得丧,述其议疏,讲于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又云魏氏迁雒,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孟子

    《孟子》之书,其初未列于经。然在两汉,却亦未以子书视之。汉人奏疏,往往引用。《盐铁论》引之,且与《六经》并列。其所以未名为经者,以汉人于孔子手定者始名为经也。故陆氏《经典释文》亦未入《孟子》。直至北宋,《孟子》始仄《十三经》。然王充《论衡问孔》之后,即继之以《刺孟》,知汉固已孔、孟并称矣。乌容不列其学案乎!

    赵岐程曾高诱刘熙郑玄

    赵岐字台卿,京兆长陵人也。少明经,有才艺,娶扶风马融兄女。融外戚豪家,岐尝鄙之,不与相见。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年三十馀,有重疾,卧蓐七年,自虑奄忽,乃为遗令,疾廖,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诸亲行服,朝廷从之。举理剧,为皮氏长。中常侍左■兄胜为河东太守,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中常侍唐衡兄玄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玄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玄深毒恨。延熹元年,玄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辟之。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安丘孙嵩察岐非常人,乃延之家,藏吱复壁中。岐作《陀屯歌》二十三章。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三府交辟。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后仕至太仆。使刘表,造留荆州。曹操为司空,举以自代。拜太常。年九十馀卒。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

    按:何异孙《十一经》问对引岐奉传云:「孙嵩藏之复壁中,岐隐忍困陀者三年,注成《孟子》。」今《后汉书》无之,疑出《谢承书》。

    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业长安,习《严氏春秋》,积十馀年,还家讲授。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著书百馀篇,皆《五经》通难。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举孝廉,迁海西令。

    孟子去齐,子敖饯于荦门。再举觞,孟子辞而去。子敖曰:「夫子盍赋诗?」孟子曰:「子大夫欲我赋诗乎!『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高诱,涿郡人。从卢植毕。建安十年,辟司空掾,除东郡濮阳令。

    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丑子曰:「夫子何以三见齐王而不言?」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邪心去,则无不正矣!《书》曰『格其非心』。」

    孟子过郯,见郯庄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文王。庄公曰:「闻夫子之言,昭然若发蒙矣。」

    按:宋熙时子注所引《孟子》高注,尚不止此。但录其外书注二段,以广异闻。刘熙字成国,北海人。官安南太守。《隋志》:《孟子》七卷。刘熙注。

    郑玄。

    《隋志》:《孟子》七卷。郑玄注。○尔雅

    《尔雅》,古小学也。考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致」,自汉逮宋,解者纷如乱丝,无从是正。然古人为学未闻格物之说。《论语》二十篇,亦未以格物训学者。则此格物者果何氏之说也耶?愚考孔门之所以教学者,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文者,文字也。又「必也正名乎」。古注亦指为文字之名。古人学文,果从何书入手乎?然则,《尔雅》盖有取焉尔。学者,幼学固必先通小学;通小学,必先识字;识字则先读《尔雅》,是不易之宗旨也。然则《大学》之格物,亦谓正于一名一物,以开其知识之先声焉耳。然则格物者,格此也;正名者,正此也;学文者,学此也。所从言之有异,而共旨一也。故《尔雅》者,六艺之关楗也。郭舍人刘歆樊光李巡孙炎

    郭舍人,犍为郡文学卒史,武帝时待诏为舍人。刘歆。樊光京兆人,官中散大夫。李巡汝南人,官中黄门。

    孙炎。《汉书艺文志》:《尔雅》三卷二十篇。《小雅》一篇。

    《古今字》一卷。《弟子职》一篇。《隋书经籍志》:《尔雅》三卷。

    《尔雅》七卷。《尔雅》五卷。《集注尔雅》十卷。《尔雅音》八卷。

    《尔雅图》十卷。《广雅》三卷。《广雅音》四卷。《小尔雅》一卷。

    《方言》十三卷。《释名》八卷。

    《辨释名》一卷。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