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越绝书译注最新章节!

    越绝篇叙外传记第十九

    【题解】

    本篇内容比较庞杂,从题目看,跟前篇《德序》一样,篇叙,就是叙篇,是阐述《越绝》篇章安排。其实它所涉及的内容有书名、作者、写作目的、编次特点,又从编次引出对几个人物和事件及其思想行为的评价。估计是“外传”诸篇的作者的一篇跋文。

    文章开篇从孔子作《春秋》“获麟绝笔”引出,因“圣人没而微言绝”,子贡于是根据《春秋》笔法,“发愤记吴越”,目的是“以喻后贤”“垂象后王”,并题名为《越绝》。此与《外传本事》篇解释的“绝”有所区别。作者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外传本事》篇中有“或以为子贡所作”、“一说盖是子胥所作”和“外者,非一人所作”等语,说明《越绝书》的作者是谁本无法肯定。这里肯定为子贡,可能也是臆说。正因为将作者定为子贡,所以编次所及也仅仅涉及“内经”“内传”,以便让读者信以为真。对编次的解释也没有《德序》篇实际,有些牵强附会。

    文中对几个人物和事件及其思想行为的评价,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把人物的思想行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具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句践的“权变”,在当时“强者为右”的时代,假使“句践无权,灭邦久矣”;如果当时“天下太平”,“句践何当属莝养马”?句践的“权变”,其实就是“因时顺宜”。又比如伍子胥、范蠡的一留一去,从“事君以道”的角度,均是贤者所为,“皆贤人”。对子胥伐楚中存在的义与不义行为,认为对子胥这样有父兄之仇的人,不能求全责备。

    最后一段又回到作者问题。前面说子贡“记吴越”,后又说子胥“述吴越”,或许是前后照应不周。继而用“隐语”形式,说明“记陈厥说”者和“文属辞定”者。对此,自从明代学者杨慎作了破解,认为是东汉会稽人袁康、吴平之后,似乎成为定论。但历来异议颇多。本人认为,此段文字可能是宋代以后文人所加,未可尽信。

    19.1维先古九头之世①,蒙水之际②,兴败有数,承三继五③。故曰众者传目④,多者信德⑤。自此之时,天下大服。三皇以后,以一治人⑥。至于三王⑦,争心生,兵革越⑧,作肉刑。五胥因悉挟方气⑨,历天汉⑩。孔子感精,知后有强秦丧其世,而汉兴也。赐权齐、晋、越?,入吴。孔子推类,知后有苏秦也?。权衡相动?,衡五相发?。道获麟,周尽证也?,故作《春秋》以继周也。此时天地暴清,日月一明,弟子欣然,相与太平。孔子怀圣承弊?,无尺土所有,一民所子,睹麟垂涕,伤民不得其所,非圣人孰能痛世若此!万代不灭,无能复述,故圣人没而微言绝?。赐见《春秋》改文尚质,讥二名?,兴素王?,亦发愤记吴越,章句其篇,以喻后贤。赐之说也,鲁安,吴败,晋强,越霸,世春秋二百余年,垂象后王。赐传吴越,□指于秦。圣人发一隅,辩士宣其辞;圣文绝于彼,辩士绝于此。故题其文,谓之《越绝》。

    【注释】

    ①九头之世:张宗祥曰:“《春秋元命苞》有‘九头纪’,即纪人皇氏,兄弟九人治世也。”

    ②蒙水之际:洪水泛滥的时候。《史记·夏本纪》云:“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③承三继五:三,三皇。五,五帝。见《外传记范伯》8.1注②③。

    ④传目:将看到的相互转告传颂。

    ⑤信德:将仁德发扬光大。信,通“伸”,伸张。

    ⑥一:指万物的本原“道”。《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

    ⑦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⑧兵革越:越,当为“起”。《晋书·天文志》:“占曰:‘兵革起。’”《文子·上礼》:“……则兵革起而忿争生,虐杀不辜,诛罚无罪,于是兴矣。”

    ⑨五胥:伍子胥。挟方气:带着方伯(霸)之术。

    ⑩天汉:天津星官的别名。《晋书·天文志》:“天津九星,横河中,一曰天汉。”按二十八宿分野概念,在吴(斗、牛宿)。历天汉,即来到吴国。

    ?赐:子贡,名赐。权:权衡……力量。

    ?苏秦: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战国时纵横家合纵派著名代表人物。

    ?权衡:古星座名。《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裴骃《集解》引孟康曰:“轩辕为权,太微为衡。”轩辕星座,二十八宿属柳、星、张,为周分野。

    ?衡五:太微星座有太微左垣和太微右垣,各有五星,二十八宿属翼、轸,为楚分野。当时诸侯唯楚、吴、越称王,而楚为大国。预示改朝换代。

    ?道获麟,周尽证也:《春秋》:“(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说:“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笔于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

    ?孔子怀圣承弊:《隋书·经籍志》:“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于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乐,咸得其所。”

    ?圣人没而微言绝:《隋书·经籍志》:“自哲人萎而微言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绝,断绝。

    ?讥二名:讥,讥议。二名,两个字的名。《春秋》:“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春秋公羊传·定公六年》:“此仲孙何忌也。何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古人有名有字,名往往是单个字,如果是两个字的名,按照公羊家言,就是不合礼数。

    ?素王: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特指孔子。王充《论衡·超奇》:“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诸子之传书,素相之事也。”汉代儒者以为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其为“素王”。素,虚位。

    【译文】

    从上古人皇氏治理天下,到遭遇洪水泛滥的时候,朝代的更替屈指可数,大致经历了伏羲、神农、燧人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三皇五帝的时代。所以说大多数人能将看到的相互转告传颂,将三皇五帝的仁德发扬光大。在那个时候,天下诸侯都心悦诚服地听从天子的号令。三皇以后,五帝都用仁道来治理天下万民。到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时代,争权夺利的心思产生了,于是发生了战争,设置了残酷的刑典。后来伍子胥带着方伯之术,经历天汉来到吴国。孔子感悟天意,知道后世有强大的秦国灭亡周朝,之后汉朝兴起。子贡权衡了齐国、晋国和越国的力量,来到吴国。孔子经过类推,知道后世将有游说之士苏秦出现。轩辕星座与太微星座在相互旋转,太微星座的左垣五星和右垣五星也在交换位子;又鲁哀公打猎获得一只麒麟,这是周室将要亡了的证明,所以写作《春秋》以继承成周的王统。此时天地突然十分清朗,日月一下子非常光明,众弟子高高兴兴地享受着这太平的时光。孔子胸怀圣贤之道,却遭逢末世衰运,没有一尺土地和一个百姓是属于他的,但当他看到捕获的麒麟,却为成周王道的衰落伤心落泪,哀叹天下苍生将得不到安享太平的处所。如果不是圣人还有谁能够对社会现状如此痛心疾首呢!他包含在《春秋》里的这种思想感情即使经历一万代也不会消失,但无法用语言再加以表述,所以大圣人孔子死了,他的那种微言大义的文字谁也写不出来了。子贡看到老师孔子写作《春秋》一改文采华丽的风气而崇尚质朴,于是崇尚礼仪,发扬孔子的思想,也发愤把吴国和越国之间发生的事记述下来,写成文章,以便使后来的贤人志士明白吴越的史实及其中蕴涵的道理。子贡当年的游说活动,使鲁国安定,吴国败亡,晋国强大,越国称霸,使春秋二百余年的霸业得以延续,也为后世做出了榜样。子贡记述吴、越两国的史实,对于秦国已经透露出了他的担忧。孔子说一句精微的话,子贡能将其中的要义阐发出来;《春秋》记事在“获麟”那年已经结束,子贡所记吴、越之事也就到句践称霸为止。所以把这本书题名为《越绝》。

    19.2问曰:“《越绝》始于《太伯》,终于《陈恒》,何?” “《论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①。’乃太伯审于始,知去上贤②;太伯特不恨,让之至也。始于《太伯》,仁贤,明大吴也③。仁能生勇,故次以《荆平》也,勇子胥忠、正、信、智以明也。智能生诈,故次以《吴人》也④,善其务救蔡⑤,勇其伐荆。其范蠡行为,持危救倾也,莫如循道顺天,富邦安民,故次《计倪》。富邦安民,故于自守易以取⑥,故次《请籴》也。一其愚⑦,故乖其政也⑧。请粟者求其福禄,必可获,故次以《九术》。顺天心,终和亲,即知其情;策于廊庙⑨,以知强弱;时至,伐必可克,故次《兵法》。兵,凶器也。动作不当,天与其殃。知此上事⑩,乃可用兵。《易》之卜将,春秋无将?,子谋父,臣杀主,天地所不容载。恶之甚深,故终于《陈恒》也。”

    【注释】

    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出自《论语·子张》。这里有以小见大的意思。

    ②知:同“智”,明智。上贤:指道德高尚的人。

    ③明大吴:说明吴国立国的渊源。

    ④《吴人》:或即《吴内传》。《德序》篇作《吴越》。

    ⑤救蔡:事见《吴内传》4.1原文。

    ⑥故于自守:钱培名曰:“‘故’字误,疑当作‘固’。”

    ⑦一:专一,专门。

    ⑧乖:不和谐。使动用法。政:指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⑨策于廊庙:即《外传记军气》的“算于庙堂”。见15.3注②。

    ⑩上事:即谋划、时机等用兵之事。

    ?《易》之卜将,春秋无将:卜,选拔。《孙子兵法》:“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注曰:“将宜五德备也。”

    【译文】

    有人会问:“《越绝》的篇章安排从《内传太伯》篇开始,到《内传陈成恒》篇结束,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论语》中说过:‘就是小技艺,一定有可取的地方。’就如太伯他察觉到父亲的心意,于是明智地离开,把继承权让给贤能的弟弟季历;虽然父亲要传位给小弟季历,太伯却一点也没有恨意,真是礼让到了极点。从《内传太伯》篇开始,是为了推重太伯的仁德和贤明,说明吴国立国的渊源。仁贤能够产生勇气,所以接着是《荆平王内传》篇,用以说明作者是十分赞颂伍子胥忠诚、正直、信义、智慧所产生的勇武精神。智慧往往能够产生欺诈,所以接下来为《吴人内传》篇,赞许吴国所从事的救蔡国伐楚国的行动。范蠡的行为在于主持危局挽救覆亡,但不如遵循天道、顺从天意,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定来得重要,所以接着是《计倪内经》篇。国家富强了,人民安定了,这样既便于自卫,也容易攻敌取胜,所以接着是《请籴内传》篇。是说越国君臣专门利用吴王夫差的愚昧,趁机扰乱吴国的政治。越王句践向吴国借贷粮食是为了求得天意的昭示,如果上天保佑的话,就一定可以得到粮食,所以接着就是《内经九术》篇。对内顺从天意,富国强兵,对外卑辞厚礼,取得吴王的亲信,从中就可以看出胜负的态势。在庙堂上策划,以便了解敌我双方的强弱。一旦时机成熟,出兵讨伐,就一定可以取得胜利,所以接着是《兵法》篇。战争是十分凶险的事情,如果计划不周全、时机不成熟而轻举妄动,上天就会给他降下灾祸。只有懂得周密策划、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才可以出兵攻敌。如果用《易》的标准来选拔将帅,春秋时期简直没有称得上将帅的人,做儿子的谋害父亲,做臣子的杀害君主,这是上天所不能容忍、大地所不能承受的罪恶行径。因为作者对这类事情相当憎恶,所以把《内传陈成恒》篇放在最后。”

    19.3问曰:“《易》之卜将,春秋无将。今荆平何善乎?君无道,臣仇主,以次太伯,何?”曰:“非善荆平也,乃勇子胥也,臣不讨贼,子不复仇,非臣子也。故贤其冤于无道之楚①,困不死也②;善其以匹夫得一邦之众,并义复仇,倾诸侯也;非义不为,非义不死也。”

    问曰:“子胥妻楚王母③,无罪而死于吴。其行如是,何义乎?”曰:“孔子固贬之矣。贤其复仇,恶其妻楚王母也。然《春秋》之义,量功掩过也④。贤之,亲亲也⑤。”“子胥与吴何亲乎?”曰:“子胥以困干阖庐,阖庐勇之甚,将为复仇,名誉甚著。《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⑥。’夫差下愚不移⑦,终不可奈何。言不用,策不从,昭然知吴将亡也。受阖庐厚恩,不忍去而自存,欲著其谏之功也⑧。故先吴败而杀也。死人且不负⑨,而况面在乎⑩?昔者管仲生,伯业兴;子胥死,伯名成;周公贵一概,不求备于一人?。及外篇各有差叙,师不说?。”

    问曰:“子胥未贤耳!贤者所过化。子胥赐剑,欲无死,得乎?”“盲者不可示以文绣,聋者不可语以调声。瞽瞍不移?,商均不化?;汤系夏台?,文王拘于殷?。时人谓舜不孝,尧不慈?,圣人不悦下愚?,而况乎子胥?当困于楚,剧于吴,信不去耳?,何拘之有?”“孔子贬之奈何?”“其报楚也,称子胥妻楚王母,及乎夷狄?。贬之,言吴人也。”

    【注释】

    ①冤:遭受冤屈。

    ②困:困厄。指处于困迫的境地。

    ③子胥妻楚王母:参见《吴内传》。伍子胥救蔡伐楚,“君舍君室,大夫舍大夫室,盖有妻楚王母者”。

    ④量功掩过:肯定功绩而忽略过错。量,衡量,计量。这里有褒扬、肯定的意思。掩,遮盖,掩盖。这里有忽略的意思。

    ⑤亲亲:爱家人。前“亲”为动词,爱,亲近;后“亲”为名词,父母或血缘关系最近的人,这里指伍子胥的父兄。

    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投,投赠,赠送。

    ⑦下愚不移:愚昧而不可改变。移,改变。《论语·阳货》:“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⑧著:成。

    ⑨死人:指已故的先王阖庐。

    ⑩面在:面前在的人。指在位的夫差。

    ?周公贵一概,不求备于一人:周公,见《吴内传》4.11注⑧。一概,一端。备,完备。不求备于一人,语出《论语·微子》。

    ?及外篇各有差叙,师不说:外篇,指本书“外传”各篇。差叙,简略的叙述。师不说,此不一一叙说。“师”当作“斯”。此句疑为错简,当在19.2原文末。

    ?瞽瞍:见《吴内传》4.5注⑦。移:改变。

    ?商均:舜的儿子。《史记·五帝本纪》:“舜子商均亦不肖。”化:变。

    ?汤:商汤,见《吴内传》4.7注②。系:拘禁。夏台:又名钧台,在今河南禹县南。

    ?文王:周文王,见《吴内传》4.10注⑧。《史记集解》:“《地理志》曰‘河内汤阴有羑里城,西伯所拘处’。”

    ?舜不孝,尧不慈:参见《吴内传》。

    ?悦:使……心悦诚服,感化。钱培名曰:“‘悦’,疑当作‘移’。”

    ?“当困于楚”数句:即当子胥困于楚而去之,剧于吴而不去。剧,指处境艰难、危险。信,信义,此指报恩。

    ?夷狄:见《外传本事》1.3注③。

    【译文】

    有人问:“按《易》的标准选拔将领,春秋时期没有真正称得上将领的人。那么楚平王好在哪里?做君主的昏庸无道,使得做臣子的仇恨君主,却把他的事放在吴太伯的后面来叙述,为什么呢?”回答说:“这并不是称赞楚平王,而是钦佩伍子胥的勇武精神。作为臣子不去讨伐无道昏君,作为儿子不去替父亲报仇,这是没有尽到做臣、子的责任。所以作者是赞赏伍子胥在昏暗的楚国蒙冤受屈,处于困迫的情况下还能够不被杀害;赞扬他以一个普通人而得到吴国上下的爱戴,一同仗义为他复仇,打败强大的楚国;赞扬他不合乎道义的事情不做,在不合乎道义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地去死。”

    有人问:“伍子胥伐楚的时候奸宿了楚昭王的母亲,后来他无罪而死在了吴国。他这样的行为,怎么能说是合乎道义呢?”回答说:“这件事孔子早就贬斥过他了。称赞他为父兄报仇,厌恶他奸宿楚昭王的母亲。不过孔子著《春秋》有个原则,即肯定功绩而忽略过错。称赞伍子胥,是因为他对父兄奉行孝道。”又问:“伍子胥跟吴国有什么亲密关系呢?”回答说:“伍子胥因为在楚国遭到迫害而来投奔吴王阖庐,吴王阖庐十分赞赏他的机智和勇敢,将要替他报仇,伍子胥当时在吴国已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诗经》上说:‘人家送给我桃子,我就还报给人家李子。’吴王夫差本性愚昧而不可改变,伍子胥最终也拿他没有办法。忠言不被采用,良谋不肯听从,他很清楚地知道吴国快要灭亡了。因为深受吴王阖庐的厚恩,所以不忍心离开吴国而留了下来,他是想成就劝谏吴王夫差、挽救吴国的功业。因此在吴国还没有败亡之前就被杀害了。他对已故的先王阖庐尚且不辜负,何况是眼前在位的君王夫差呢?从前管仲不死,齐国的霸业因此兴起;伍子胥被害,他辅佐吴王称霸诸侯的名声也因此传扬。周公用人重在某一方面的才能,而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完美无缺。伍子胥的事在本书“外传”各篇中都有简略的叙述,这里就不用一一叙说。”

    有人问:“伍子胥不能算是贤人吧!凡是贤人接触过的人都会被感化,吴王夫差不仅没有被他感化,反而听信谗言赐他宝剑,逼他自杀,这时候他想不死,能够吗?”回答说:“眼睛瞎的人你就不必拿华丽绣品给他看,耳朵聋的人你就不必奏优美乐曲给他听。不管舜如何贤能孝顺,父亲瞽瞍也不会改变对他的态度;不管舜如何圣明,儿子商均也不会接受他的开导。有圣德的商汤曾经被荒淫的夏桀关押在夏台,圣明的周文王也曾经被残暴的商纣关进羑里城。当时有人说舜对父亲不孝顺,尧对儿子不慈爱,圣人对那些愚昧的人都感化不了,何况伍子胥呢?伍子胥当年在楚国遭受迫害的时候能够顺利出逃,而在吴国处境危险的情况下却不离开,他是因为忠诚信义才不逃走,有谁把他关押起来了吗?”有人又问:“孔子为什么要贬斥他呢?”回答说:“这是伍子胥伐楚时候的事情。说伍子胥曾经奸宿了楚昭王的母亲,简直跟野蛮人一样。孔子贬斥他,其实是说吴国人的野蛮不文明。”

    19.4问曰:“句践何德也?”曰:“伯德,贤君也。”“《传》曰:‘危人自安,君子弗为;夺人自与,伯夷不多①。’行伪以胜,灭人以伯,其贤奈何?”曰:“是固伯道也。祺道厌驳②,一善一恶③。当时无天子,强者为右④,使句践无权⑤,灭邦久矣。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