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越绝书译注最新章节!

矣。子胥信而得众道,范蠡善伪以胜。当明王天下太平,诸侯和亲,四夷乐德⑥,款塞贡珍⑦,屈膝请臣,子胥何由乃困于楚?范蠡不久乃为狂者?句践何当属莝养马⑧?遭逢变乱,权以自存,不亦贤乎?行伯非贤,晋文之能因时顺宜⑨,随而可之!故空社易为福⑩,危民易为德,是之谓也。”

    【注释】

    ①伯夷:墨胎氏,名允,字公信。商末孤竹国君长子。孤竹君欲传位给次子叔齐,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伯夷不接受,于是叔齐也不即位。两人闻周文王善养老而入周。武王伐纣,他们二人以君臣、父子之礼相劝谏。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多:赞美。

    ②祺:幸福,吉祥。厌(yā):抑制。驳:纷乱。

    ③一善一恶:或善或恶,是指达到目的所采取的不同手段。

    ④右:尊。

    ⑤权:权谋,权变。

    ⑥四夷:亦作“四裔”,指周边少数民族。

    ⑦款塞贡珍:与中国通好进献珍宝。款塞,叩塞门,是说外族前来中国通好。款,叩。

    ⑧属莝:参见《外传本事》1.4注⑤。属,《外传本事》篇作“刍”。

    ⑨晋文:晋文公,见《吴内传》4.4注①②。

    ⑩空社:无人祭祀的社庙。

    【译文】

    有人问:“越王句践是什么样的品德呢?”回答说:“是霸主的品德,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又问道:“《传》上说:‘危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到安逸,君子是不会这样去做的;夺取人家的东西而据为己有,伯夷就不赞成这种行为。’越王句践用欺诈手段取得胜利,消灭别国来称霸诸侯,怎么还能称得上贤德之君呢?”回答说:“这就是霸王之道啊。求得天下安定祥和,抑制纷乱灾殃,可以采取不同的甚至是非常的手段。在当时,周天子没有权威,诸侯谁强大谁就是大王,假使越王句践没有权变,他的国家早就灭亡了。伍子胥坚守信义得到了吴国上下的爱戴,范蠡善于采取诈伪的手段取得胜利。如果当时有圣明的天子使得天下太平,诸侯之间和睦相处,周边少数民族乐意归化,前来中国通好进献珍宝,叩头称臣,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使伍子胥在楚国被逼得走投无路?范蠡年纪轻轻便装作疯子?句践凭什么替人家割草养马做奴仆呢?遭逢乱世,能用权谋来保全自己,不也是很贤明吗?如果推行霸道不算贤明,那么晋文公怎能顺应时代、民意,成就一番为人称颂的功业呢?所以一向无人祭祀的社庙你去祭祀就容易求得福祉,处于危难中的百姓你去扶助就容易感念恩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9.5问曰:“子胥、范蠡何人也?”“子胥勇而智,正而信;范蠡智而明,皆贤人。”问曰:“子胥死,范蠡去,二人行违,皆称贤,何?”“《论语》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①。’事君以道言耳。范蠡单身入越,主于伯,有所不合,故去也。”问曰:“不合何不死?”曰:“去止,事君之义也,义无死。胥死者,受恩深也。今蠡犹重也,不明甚矣。”问曰:“受恩死,死之善也。臣事君,犹妻事夫,何以去?”“《论语》曰:‘三日不朝,孔子行②。’行者,去也。《传》曰:‘孔子去鲁,燔俎无肉③;曾子去妻④,藜蒸不熟⑤。’微子去,比干死⑥,孔子并称仁。行虽有异,其义同。”“死与生,败与成,其同奈何?”“《论语》曰:‘有杀身以成仁。’子胥重其信,范蠡贵其义。信从中出,义从外出⑦。微子去者,痛殷道也;比干死者,忠于纣也;箕子亡者⑧,正其纪也⑨。皆忠信之至,相为表里耳。”问曰:“二子孰愈乎?”曰:“以为同耳。然子胥无为能自免于无道之楚⑩,不忘旧功,灭身为主。合,即能以霸;不合,可去则去,可死则死。范蠡遭世不明,被发佯狂;无正不行,无主不止;色斯而举?,不害于道;亿则屡中?,货财殖聚?;作诈成伯,不合乃去;三迁避位?,名闻海内;去越入齐,老身西陶?;仲子由楚,伤中而死?。二子行有始终,子胥可谓兼人乎!”

    【注释】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语出《论语·季氏》篇。陈力,贡献才力。就,进入。列,行列,位次。就列即就位。

    ②三日不朝,孔子行:语出《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③孔子去鲁,燔俎(fán zǔ)无肉:祭天地后没有分肉给大夫。燔,古代祭祀用的烤肉。亦作“膰”。俎,古代祭祀礼器,往往俎豆连用,有“祭祀”的意思。《史记·孔子世家》:“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④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孔子弟子。

    ⑤藜:野菜。

    ⑥微子去,比干死:微子、比干,见《吴内传》4.11注③。

    ⑦信从中出,义从外出:中,内心的情感。外,外在的行为。

    ⑧箕子:见《吴内传》4.11注③。亡:当是“狂”字音讹。

    ⑨纪:纲常法纪。

    ⑩子胥无为能自免于无道之楚:即子胥无为于无道之楚,能自免于无道之楚。无为,无所作为。自免,自免于难。

    ?色斯而举:《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朱子集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这里“色”指句践的脸色。斯,这样,如此。举,飞。此指离开。

    ?亿:预料,揣度。

    ?货财殖聚:指囤积投机,积累财富。

    ?三迁:《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司马迁所谓范蠡三徙,一是从楚徙越,二是从越徙齐,三是从齐徙陶。

    ?西陶:陶之西,今山东定陶西北。春秋宋地。一说今山东肥城西北。

    ?仲子由楚,伤中而死:指范蠡次子经过楚国时杀了人被处死。事见《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伤中而死”则未见记载。仲子,次子。由楚,经过楚国。伤中,伤心。

    【译文】

    有人问:“伍子胥、范蠡是什么样的人呢?”回答说:“伍子胥勇敢而机智,正直而忠诚,范蠡聪明而有远见,都是贤明的人。”又问道:“伍子胥慷慨就死,范蠡怕死出逃,两个人的行为正好相反,为什么都能称为贤人呢?”回答说:“《论语》里说过:‘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去任职,如果不能那就该辞职。’这说的是用正确的原则侍奉君主。范蠡只身进入越国,主要在于助句践称霸,后来觉得不能相处,所以离开了。”又问:“不能相处为什么不去死呢?”回答说:“离开或者留下来,都是侍奉君主的道理,道理上并没有一定要去死的说法。伍子胥选择死,是因为他深受吴王阖庐的大恩。如果范蠡也像伍子胥去死,就太不明智了。”又问道:“为了报恩去死,这样是很值得的。但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妻子侍奉丈夫,凭什么能随便离开呢?”回答说:“《论语》说:‘齐国送给鲁国一些舞女歌姬,季桓子接受了,一连三日不上朝处理政务,孔子便离职而去。’‘行’就是离开的意思。《传》上也说:‘孔子离开鲁国,是因为季桓子祭天地后没有分肉给大夫们;曾参休掉妻子,是因为他妻子没有把野菜蒸熟。’再说商纣王时,微子见纣王不听劝告就离开朝歌远走他乡,比干苦苦劝谏则被纣王剖腹挖心而死,孔子把他们两人都称为仁德之人。他们两人的行事虽然不同,但忠心为国的臣子之道是一样的。”又问道:“死和生,失败和成功,性质不一样,怎么会是相同的呢?”回答说:“《论语》中说过:‘只有勇于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伍子胥看重的是忠诚,范蠡崇尚的是道义。忠诚出自内心,道义表现在行动。微子选择远离朝廷,是痛心纣王的无道;比干选择以死相谏,是出于对纣王的忠心;箕子选择佯狂为奴,是为了匡正殷朝的纲常法纪。他们都是十分忠心耿耿的人物,虽然行为各异,但可以互为表里、相互补充。”又问道:“伍子胥和范蠡两位谁更胜一筹呢?”回答说:“我认为他们俩是相同的。然而伍子胥在黑暗的楚国无所作为,又能自免于难,在吴国他不忘报答先王阖庐的恩德,为君王为国家不惜生命。君王与他投合,他就能帮助君王成就霸业;君王与他不投合,他认为应该离开的时候就离开,应该献身的时候就献身。范蠡在楚国遭遇世道的黑暗,就披头散发装疯卖傻;国无正道就不出来做事,不遇明主就不留下来;看到君主的脸色不善就远走高飞,免得损害君臣之间的道义;他猜测市场行情每每能够猜中,通过买卖积累起财富;他用诈伪的手段成就了越国霸业,看到君臣已经离心就见机离开;他三次迁徙抛弃高官厚禄,名声传扬于天下;他离开越国到了齐国,最后定居西陶;次子路过楚国时杀了人被处死,他伤心过度而死。伍子胥和范蠡处世行事都有始有终,而伍子胥可以说更胜人一筹啊!”

    19.6问曰:“子胥伐楚宫,射其子,不杀,何也?”“弗及耳。楚世子奔逃云梦之山①。子胥兵笞卒主之墓②,昭王遣大夫申包胥入秦请救③。于斧渔子进谏子胥④,子胥适会秦救至,因引兵还。越见其荣于无道之楚,兴兵伐吴⑤。子胥以不得已,迎之就李⑥。”问曰:“笞墓何名乎?”“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⑦。大道不诛⑧,诛首恶⑨。子胥笞墓不究也。”

    【注释】

    ①楚世子奔逃云梦之山:楚世子,楚昭王已即位,此言“世子”不当。云梦,简称云或梦,亦称云中。《尔雅·释地》和《吕氏春秋·有始览》将其列为十薮之一。《左传·定公四年》,吴伐楚,入郢,楚昭王出走,“涉雎,济江,入于云中”,其地在今湖北松滋、云梦一带。

    ②卒主:楚平王。按,《外传纪策考》作“笞平王墓”,《荆平王内传》作“笞平王之墓”。

    ③申包胥:春秋时楚国贵族。又称王孙包胥。和伍子胥为知交。前506年,吴破楚,他到秦求救,在秦宫廷痛哭七日七夜,终使秦发兵救楚。

    ④于斧渔子:于斧渔者的儿子。见《荆平王内传》。

    ⑤越见其荣于无道之楚,兴兵伐吴:钱培名《札记》:“‘荣’疑‘劳’。”事在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左传·定公五年》:“(夏)越入吴,吴在楚也。”

    ⑥子胥以不得已,迎之就李:事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离前“越入吴”已有九年,且史实不符。就李,见《记吴地传》3.5注②。

    ⑦乳狗哺虎,不计祸福:乳狗,母狗。此句比喻“子之复仇,臣之讨贼”为天性使然。

    ⑧大道:忠孝大义。诛:谴责。

    ⑨首恶:指制造祸端的楚平王。

    【译文】

    有人问:“当年伍子胥率兵攻入楚国的王宫,弯弓射楚平王的儿子,没有把他杀死,为什么呢?”回答说:“没有射中啊。楚昭王逃奔到云梦泽大山之中。伍子胥便带兵挖开楚平王的坟墓,鞭打楚平王的尸体,楚昭王派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请救兵。于斧那位曾经救过伍子胥的渔夫的儿子来请求伍子胥退兵,也正好碰上秦国的救兵到来,伍子胥便带兵回国。越国看到吴国的军队在楚国已经疲惫,就兴兵讨伐吴国。伍子胥在军队疲顿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在就李与越国军队开战。”问道:“伍子胥挖开楚平王坟墓,鞭打楚平王尸体有什么说法吗?”回答说:“儿子为父亲报仇,臣子为国讨伐逆贼,孝义和忠诚感动天地,难免会做些矫枉过正的事。比如母狗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小老虎,根本就不去想日后是祸是福。忠孝大义的举动是不应该受到谴责的,要谴责的是制造祸端的楚平王。所以伍子胥的掘坟鞭尸就不必过分去追究。”

    19.7维子胥之述吴越也①,因事类②,以晓后世。著善为诚③,讥恶为诚④。句践以来,至乎更始之元,五百余年,吴越相复见于今⑤。百岁一贤,犹为比肩。记陈厥说,略其有人: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疆⑥。不直自斥,托类自明;写精露愚,略以事类,俟告后人。文属辞定⑦,自于邦贤。邦贤以口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⑧。明于古今,德配颜渊⑨。时莫能与,伏窜自容。年加申酉⑩,怀道而终。友臣不施?,犹夫子得麟。览睹厥意,嗟叹其文,於乎哀哉!温故知新。述畅子胥,以喻来今。经世历览,论者不得,莫能达焉。犹《春秋》锐精尧舜,垂意周文;配之天地,著于五经;齐德日月,比智阴阳。《诗》之《伐柯》,以己喻人?。后生可畏,盖不在年。以口为姓,万事道也;丞之以天,德高明也;屈原同名,意相应也;百岁一贤,贤复生也;明于古今,知识宏也;德比颜渊,不可量也。时莫能用,钥口键精?,深自诚也?。犹子得麟,丘道穷也。姓有去,不能容也;得衣乃成,贤人衣之能章也?。名有米,八政宝也?;覆以庚?,兵绝之也。於乎哀哉,莫肯与也。屈原隔界?,放于南楚,自沉湘水,蠡所有也?。

    【注释】

    ①维子胥之述吴越:前说“赐传吴越”,此说“子胥之述吴越”,前后矛盾。疑“子胥”为“子贡”之误。

    ②因事类:通过相类事物阐述某种道理。

    ③著善为诚:《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儒家认为,诚,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

    ④讥恶为诚:乐祖谋校本:“‘诚’汉魏本作‘诫’。”按,以“诫”为是。

    ⑤吴越相复见于今:“相”下疑漏一“攻”字。

    ⑥“以去为姓”数句:明代杨慎认为是隐语姓名:“去其衣乃袁字也,米覆庚乃康字也。禹葬之乡则会稽也。是乃会稽人袁康也。”

    ⑦属:缀辑,撰著。定:删定。

    ⑧“邦贤以口”数句:“邦贤”二字衍。明代杨慎认为是隐语姓名:“以口承天,吴字也。屈原同名,平字也。与康同著此书者,乃吴平也。”丞,通“承”。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晚期楚国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顷襄王时被放逐,流浪于沅湘流域。后楚国政治更加腐败,又秦破楚郢都,他感到无能为力,理想破灭,遂投汨罗江而死。

    ⑨颜渊(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孔子十分赞赏颜渊的德行,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贫而不移其志的典范。

    ⑩年加申酉:参见《外传记地传》10.1注?。加,超过。

    ?友臣:一些布衣朋友。不施:不弃。有伤感怀念的意思。

    ?《诗》之《伐柯》,以己喻人:《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说的是嫁娶必须通过媒人,如伐柯需要斧头一样。这里用来说明尧、舜、文、武之德虽配天地、齐日月,但也要通过口授文传才能流传下去,发扬光大。

    ?钥口键精:钥,锁钥。键,钥。这里都用作动词,锁住。精,神灵。此指智慧发生之所大脑,古人指心。

    ?深:深藏。

    ?章:显著。

    ?八政:古代八种政事。有几种说法:第一,《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第二,《礼记·王制》孔颖达疏:“八政:一曰饮食,二曰衣服,三曰事为,四曰异别,五曰度,六曰量,七曰数,八曰制。”第三,《逸周书·常训解》:“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

    ?庚:天干的第七位。庚有“西方”“秋”“主谷”“主杀(兵)”的说法。

    ?隔界:屈原为楚国人,与吴越隔着疆界,所以称“隔界”。

    ?蠡:彭蠡泽。《尚书·禹贡》:“彭蠡既渚。”本在今湖北黄梅、安徽宿州以南、望西境长江北岸尤感湖、大官湖和泊湖一带。西汉中叶以后渐向南移,为今之鄱阳湖。

    【译文】

    伍子胥记述吴、越两国争霸的史实,是想通过相类事物阐述某种道理,来明白地告诉后人,即彰明善行作为人们行事的道德规范,讥刺恶行作为劝诫后人的典型教材。从句践时代到更始年间,历经五百多年,当年吴、越那样相互攻伐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如今又有两位贤人出现,虽相隔百年,犹如同时并肩而立。记述吴、越两国的故事传说,大概有以下两人。其中一个贤人的姓是“去”字加上“衣”字,其名是“米”字上面加一个“庚”字。大禹在东征的时候死了,就葬在他的家乡。虽然没有把自己的姓名、籍贯直接指出来,但类推一下自然就明白了。他通过描写贤明和诚信,揭露昏庸和奸邪,以大致类似的事件来阐说深刻的道理,等待机会告诉后人。文章词语的编辑删定,则是出自同乡贤人之手。这个同乡贤人的姓是上面一个“口”字,下面用“天”字来承接,他的名跟楚国的丞相屈原相同。他通晓古往今来之事,道德品质可与颜渊相比。他的思想行为跟时代不合拍,只好隐匿于山野林间自得其乐。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怀抱着天下太平的理想寂寞地死去。朋友们都在为他感念悲伤,好像孔子看到麒麟时候哀伤王道不兴一样。当我们遍览文章的深邃意蕴,叹赏文章的精美文辞的时候,就会由衷地赞叹和哀伤。这些文章能从过去的故事中给人以新的启示,通过畅述伍子胥的事迹和精神,来开导当今的人们。这些文章曾经经过长期的流传阅览过程,但论述它的人往往得不到其中的奥秘,更不能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就好像孔子著《春秋》专注于尧舜德政的阐述,重视周文王功绩的显扬,其实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神灵可以与天地配享,他们的事功著于“五经”永远流传;让他们的道德风范与日月齐光,让他们的智慧才能与阴阳同化。《诗经》中的《伐柯》篇就是用自己来比喻别人。后生可畏,不在于年纪的大小。贤人以“口”为姓,说明他任何事情都能说清楚;下面承接一个“天”字,说明他道德十分高尚纯洁;跟屈原同名,说明他们向往天下清平的心意相通;相隔百年出现一位贤人,说明贤人会不断再生;通晓古往今来之事,说明他的知识十分广博;道德可以与颜渊相比,说明他的人品不可估量。他的思想不能为时代所用,便不去说也不去想,把自己的诚心深深地藏在心底。好像孔子看到不适时宜出现的麒麟,就感叹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了一样。姓中有一个“去”字,是说明时代不能容他;加上“衣”字才成为完整的姓,是说明贤人穿上它显示出他的文明高洁。他的名有“米”字,米是治国八种政事的首要条件;米上盖着一个“庚”字,说明是因为战乱断绝了粮食。啊,可叹啊!不肯同流合污而媚俗。正如隔着疆界的屈原一样,被流放到楚国的南方,理想破灭,只好纵身跳进汨罗江,江水带着忠魂归向彭蠡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