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幼学琼林最新章节!

    【原文】

    爆竹一声除旧,<b>桃符</b>(01)万户更新。

    <b>履端</b>(02),是初一元旦;<b>人日</b>(03),是初七灵辰(04)。

    元日献君以<b>椒花颂</b>(05),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b>屠苏酒</b>(06),可除疠疫。

    新岁曰<b>王春</b>(07),去年曰<b>客岁</b>(08)。

    【注释】

    (01)桃符: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避祸。后来人们为了图省事,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这就是最早的门神。

    (02)履端:开端。

    (03)人日:传说天地初开时,第一日为鸡日,之后依次为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

    (04)灵辰:人日的别称,意为吉祥的时刻。

    (05)椒花颂:《晋书·列女传·刘臻妻陈氏》:“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辨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后用椒花颂来指新年祝词。

    (06)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以中药入酒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疠疫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

    (07)王春:孔子编的《春秋》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春”是指鲁隐公元年的春天,“王正月”是指周王室制定的历法的正月。春秋时,诸侯并起,周室孱弱,不同诸侯国和周王室是可以有不同的纪年方式的,比如鲁隐公元年同时也是周平王四十九年,但是纪月方式只能根据王室历法。这就是所谓的“正朔”,也就是正统。因此用王春代表新的一年,有尊重正统君主的意思。

    (08)客岁:旧的一年。

    【译文】

    爆竹一声除旧岁,新的一年又来临了;门上换上了新的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日是元旦称为首祚;正月初七日是人日称作灵辰。元旦将椒花酒献给君王,是借此祝颂他长寿。请乡邻朋友喝屠苏酒,可以驱除瘟疫百病。

    新正别名首春,去年则称客岁;

    【原文】

    <b>火树银花合</b>(09),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调元夕<b>金吾</b>(10)之不禁。

    二月<b>朔</b>(11)为<b>中和节</b>(12),三月三为<b>上巳辰</b>(13);冬至<b>百六</b>(14)是清明,立春<b>五戊</b>(15)为<b>春社</b>(16)。

    <b>寒食</b>(17)节是清明前一日,<b>初伏</b>(18)日是夏至第三<b>庚</b>(18)。

    【注释】

    (09)火树银花合: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中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且因其为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皆张灯结彩,热闹庆祝,火树银花合就是形容烟花灯火灿烂辉煌的情景。

    (10)金吾:汉代禁止夜行的官。古代通常在城中实行宵禁,这里的星桥铁锁开,指元宵节时取消了夜禁。

    (11)朔:农历每月初一称朔。

    (12)中和节: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制定,本来在二月初一,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改为二月初二,人们在这天互相赠送瓜果百谷。

    (13)上巳辰:即上巳节,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后来定为三月三日。

    (14)百六:一百零六天。

    (15)五戊:戊是天干的第五位,五戊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

    (16)春社: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17)寒食: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助晋文公复国有功,但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时,没有赏到他。因此他与母亲隐于山中。晋文公纵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但介子推抱树不出,被烧死。晋文公命令百姓每年在这一天禁火,故名寒食。

    (18)初伏:第一个伏日,按中国古代历法,这是夏天的开始。

    (18)庚:天干的第七位。

    【译文】

    火树银花合,是形容元宵节的灿烂辉煌;星桥铁锁开是说元宵节这一天开禁,放下吊桥听任城内外游人自由往来观赏灯火。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三月初三日为上巳春浴之时。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叫做春社;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初伏日则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原文】

    四月乃是<b>麦秋</b>(20),端午却为<b>蒲节</b>(21)。

    六月六日,节名<b>天贶</b>(22);五月五日,序号<b>天中</b>(23)。

    <b>端阳竞渡</b>(24),吊屈原之溺水;<b>重九登高</b>(25),效桓景之避灾。

    <b>五戊</b>(26)鸡豚宴社,处处饮<b>治聋之酒</b>(27);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b>乞巧</b>(28)之针。

    中秋月朗,<b>明皇亲游于月殿</b>(29);九日风高,<b>孟嘉帽落于龙山</b>(30)。

    【注释】

    (20)麦秋:小麦成熟的时候。

    (21)蒲节:古人端午节时在门上挂菖蒲叶,可以避邪;或在端午节时将菖蒲泡在酒中,饮之可以避瘟疫,所以端午节又称蒲节。

    (22)天贶:澶渊之盟后,宋真宗想在泰山封禅,以洗刷城下之盟,彰显自己的功业,于是诈称有天书降下,改元大中祥符,并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在泰山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封禅祭祀仪式。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六月六日,宋真宗下诏称天书再降,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赏赐之意。

    (23)天中: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正是中夏,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24)端阳竞渡:屈原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楚人为祭奠他,在这天将粽子投入江中,并进行划龙舟竞赛,表示当时抢救屈原的迫切之情。后来吃粽子和赛龙舟成为传统风俗。

    (25)重九登高:相传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只有全家人插着茱萸登山饮菊花酒,才能避祸,桓景听从了他的话。晚上回家一看,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死了。后来重九登高就成为一种风俗。

    (26)五戊: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人以此为春社、秋社之日。

    (27)治聋之酒:传说在社日饮酒可以治耳聋。

    (28)乞巧:七夕的传统活动,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女孩子们就在这天晚上向织女乞巧,传统的乞巧方式有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

    (29)明皇亲游于月殿:明皇即唐玄宗。传说道士罗公远以杖为桥,引明皇到月宫一游,明皇觉得月宫的音乐很好听,就凭记忆谱写了一首《霓裳羽衣曲》。

    (30)孟嘉帽落于龙山:晋代孟嘉任桓温的参军时,桓温在龙山宴请幕僚,忽然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于地,而孟嘉并未发觉。在他去厕所时,桓温命把帽子放到他原来坐处,并让人写了几句嘲笑他的诗文。孟嘉回来后看见,当即以文应对,文辞优美,四座皆服。见《晋书·桓温传》。

    【译文】

    四月麦熟所以称为麦秋;端午日饮菖蒲酒所以又称为蒲节;六月初六日是天贶节;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龙舟竞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阳节登高山插茱萸饮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灾的故事。

    春秋二社日,家家户户杀猪宰鸡祭祀土地公神,大家争饮可以医治耳聋的酒。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妇女在庭院摆上香案,祭拜织女乞求得到织布绣花的巧技术。

    中秋之夜月光分外清朗,唐明皇梦游月宫;重阳节登龙山,山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上。

    【原文】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b>腊</b>(31);始皇当年<b>御讳曰政</b>(32),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b>东方</b>(33)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属木,木则旺于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

    <b>南方</b>(33)之神曰祝融,居离而司夏,丙丁属火,火则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b>西方</b>(33)之神曰蓐收,当兑而司秋,庚辛属金,金则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

    <b>北方</b>(33)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属水,水则旺于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

    <b>中央</b>(33)戊己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注释】

    (31)腊: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众神。

    (32)御讳曰政:古时农历一月是天子召集大臣议政的月份,所以名“政月”。秦始皇名嬴政,秦时为避讳,改“政月”为正月,并沿用至今。

    (33)古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和方位,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东西南北中及春夏秋冬相配,又和八卦及天干对应,它们的对应关系是:

    中央:戊己,黄色,属土;

    春:东方,甲乙,青色,震位,属木;

    夏:南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