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山家清供译注最新章节!

;  【点评】

    雕菰、菰米,可能现在的人都不太熟悉,但如果说到茭白,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了。古人称茭白为“菰”,春秋时期便已经有记载。在唐以前,茭白被当做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黍、稷、粱、麦、菰)之一,其中又以江浙一带最多。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菰米》:“苏颂曰:‘菰生水中……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茭白口味清爽,滋味颇美,宋代许景迂《茭白》诗:“翠叶森森剑有棱,柔条松甚比轻冰。江湖若借秋风便,好与莼鲈伴季鹰。”将茭白与有名的莼菜、鲈鱼并称,对其评价之高不难想见。清代大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杂素菜单中也提及茭白的好几种做法:“茭白炒肉、炒鸡俱可。切整段,酱、醋炙之尤佳。煨肉亦佳,须切片,以寸为度,初出瘦细者无味。”看来袁大才子对做茭白还是颇有心得的,从刀工、到烹饪都分外讲究,足见其内心喜爱之情。

    更多好书分享关注公众号:tianbooks

    锦带羹[151]

    锦带者,又名文官花也,条生如锦。叶始生柔脆,可羹,杜甫固有“香闻锦带羹”之句[152]。或谓莼之萦纡如带[153],况莼与菰同生水滨。昔张翰临风[154],必思莼鲈以下气。按《本草》:“莼鲈同羹,可以下气止呕。”以是,知张翰当时意气抑郁,随事呕逆,故有此思耳,非莼鲈而何?杜甫卧病江阁,恐同此意也。

    谓锦带为花,或未必然。仆居山时[155],因见有羹此花者,其味亦不恶。注谓“吐绶鸡”,则远矣。

    莼菜

    【注释】

    [151]锦带:落叶灌木,种类颇多,因其花颜色错杂,因此有“锦带”之称。结的果实可以食用,亦可以榨油。

    [152]香闻锦带羹:杜甫《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滑忆雕菰饭,香闻锦带羹。”

    [153]莼:莼菜。亦名“水葵”。一年生水草,叶的上面呈橄榄绿色,下面红色茎和叶表面有黏液,可以做汤吃。萦纡:盘旋环绕。

    [154]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性格豪放不拘。据《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为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155]仆:自己的谦称。

    倪耕《鲈鱼新笋图》

    【译文】

    锦带,又叫文官花,上面一条条花纹像锦带一样。新生的叶子非常柔脆,可以做羹吃,所以杜甫诗中有“香闻锦带羹”之句。有人说莼缠绕弯曲像带子一样,何况莼与菰一起生长在水边。从前,张翰在秋风起的时候,必定会想吃莼菜和鲈鱼来顺气。据《本草》说:“莼菜、鲈鱼一起做羹,可以顺气、止呕。”由此可知,张翰当时心情抑郁,不时呕逆,所以才有这个念头啊,不是莼菜、鲈鱼羹还能是什么?杜甫写诗时,病卧在江边小阁,恐怕和张翰一样的情况啊。

    把“锦带”解释成花,可能未必正确。我住在山里的时候,见过用此花做羹的,味道倒也不差。至于把锦带注为“吐绶鸡”,就太离谱了。

    【点评】

    “莼鲈之思”是古代一个著名的典故,历代以诗文述其事者颇多,如大诗人苏东坡《三贤赞》:“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几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通常的理解是张翰在秋天,突然思念故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于是辞官回家,此后就以此来指代游子思念故乡。也有观点认为张翰实际上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他之所以辞官不做,是因为洞察到了齐王失败的命运,因此辞官飘然远去,并非只是因为思念家乡。如宋代王贽的诗:“吴江秋水灌平湖,水阔烟深恨有余。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莼鲈。”(《过吴江》)而林洪则另辟蹊径,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他根据《本草》中说莼菜、鲈鱼一起做羹可以顺气、止呕的说法判断,张翰当时心情抑郁,不时呕逆,所以才想到吃家乡的莼菜和鲈鱼来顺气、止呕。并由此推想,杜甫在写“香闻锦带羹”这句诗,正好病卧在江边小阁,所以恐怕也是和张翰一样,想吃莼鲈羹了吧。

    客观而论,林洪的见解虽然独特,但实际上很难站住脚。因为《本草》中具有“下气、止呕”功效的食物并不止有莼鲈,张翰或者杜甫,大可以就身边的环境中来选择一些合适的来食用。特别是杜甫,曾经靠卖药为生,对于药性应该说是非常熟悉的。因此,林洪的观点也只能视为一家之言罢了。

    煿金煮玉[156]

    笋取鲜嫩者,以料物和薄面,拖油煎,煿如黄金色,甘脆可爱。旧游莫干[157],访霍如庵正夫,延早供[158]。以笋切作方片,和白米煮粥,佳甚。因戏之曰:“此法制惜气也。”济颠《笋疏》云[159]:“拖油盘内煿黄金,和米铛中煮白玉。”二者兼得之矣。霍北司,贵分也,乃甘山林之味,异哉!

    谢时臣《杜陵诗意图》

    【注释】

    [156]煿(bó):煎炒或烤食物。

    [157]莫干:莫干山,为天目山之余脉,位于今浙江德清境内。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剑,因而得名。

    [158]延:邀请。

    [159]济颠:指宋代僧人道济,即民间传说中俗称的“济公”。天台人,俗姓李,剃度于杭州灵隐寺。民间相关的传说颇多。撰有《镌峰语录》等。

    【译文】

    取鲜嫩的竹笋,用调味品和面糊拖油煎,炸成金黄色,甘脆可口。以前游莫干山,拜访霍如庵,他请我吃早饭。把笋切成方片,和白米煮粥,味道非常好。我开玩笑说:“这种做法省力气。”济颠《笋疏》中有“拖油盘内煿黄金,和米铛中煮白玉”的诗句,两种方法都提到了。霍北司是高贵的人,竟然也喜爱山林之味,让人惊异啊!

    【点评】

    如果单从“煿金煮玉”这样的名头上来看,无论如何是想不到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可是如果看过“拖油盘内煿黄金,和米铛中煮白玉”这句诗,便不难理解了。如果不是事先说明,恐怕很难有人想到如此形象描述佳肴的诗句居然出自“疯疯癫癫”的济公之手。

    竹笋含脂肪、淀粉很少,属天然低脂、低热量食品,而且味道鲜美,堪称是瘦身者的食用佳品。曾有观点认为,生活在竹业资源丰富地区的人患高血压的比较少,或许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实际上,竹笋不但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竹笋味甘、部分微苦,性寒,能化痰下气,清热除烦,通利二便,堪称是食疗佳品。

    土芝丹

    芋,名土芝[160]。大者,裹以湿纸,用煮酒和糟涂其外,以糠皮火煨之。候香熟,取出,安地内,去皮温食。冷则破血,用盐则泄精。取其温补,名“土芝丹”。

    昔懒残师正煨此牛粪火中[161]。有召者,却之曰[162]:“尚无情绪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又,山人诗云:“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163]。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其嗜好可知矣。

    小者,曝干入瓮,候寒月,用稻草盦熟[164],色香如栗,名“土栗”。雅宜山舍拥炉之夜供。赵两山汝涂诗云:“煮芋云生钵,烧茅雪上眉。”盖得于所见,非苟作也。

    【注释】

    [160]土芝:芋头的别名。徐光启《农政全书》:“芋苗:《本草》一名土芝,俗呼芋头。生田野中,今处处有之,人家多栽种。”

    [161]懒残师:唐代玄宗时僧人,因“性懒而食残”,所以号懒残。

    [162]却:推辞。

    [163]团栾:团聚。

    [164]盦(ān):覆盖。

    【译文】

    芋,名叫土芝。将个头比较大的用湿纸包起来,用煮过的酒和糟涂在外面,用糠皮火煨。等香熟后取出来,放在地上,去了皮趁热吃。如果凉了吃会破血;如果加了盐,吃了会耗散精气。所以取其温补的性能,起名“土芝丹”。

    芋

    从前懒残师正在牛粪火中煨芋头。有人前来请他,他拒绝说:“尚无情绪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此外,山野之人有一首诗:“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对芋头的喜爱程度可想而知。

    小个的芋头,晒干了装进瓮里。等冬天到了,用稻草火焖熟,色泽香味都像栗子,故名“土栗”。很适合山房中围着火炉在晚上吃。赵两山有诗说:“煮芋云生钵,烧茅雪上眉。”这种情景应该是亲自见过,不是随便乱造的。

    【点评】

    芋头又名芋艿、芋奶,芋根,毛芋、青芋、芋魁、香华、芋子、香芋等,是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食物。既是蔬菜,又是粮食,由于芋头的淀粉颗粒小,仅为马铃薯淀粉的十分之一,因此口感细软,绵甜香糯,不管是蒸、煮,还是做成芋泥,都很可口,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食物。

    在历史上的许多荒年中,芋头时常被拿来作为度过饥馑的食物。所以文震亨《长物志》中说:“御穷一策,芋为称首。”话虽如此,可是,正如林洪文中所引诗:“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这种乐趣,非身处其境者恐怕是难于领会的吧。

    芋头也有一定的食疗价值,中医学认为芋头有开胃生津、消炎镇痛、补气益肾等功效,可治胃痛、痢疾、慢性肾炎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芋头生食有小毒,热食也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闷气或胃肠积滞。所以不管是哪种加工方法,都必须彻底熟透才可食用。

    柳叶韭

    杜诗“夜雨剪春韭”[165],世多误为剪之于畦[166],不知剪字极有理。盖于炸时必先齐其本[167],如烹薤“圆齐玉箸头”之意[168]。乃以左手持其末,以其本竖汤内,少剪其末。弃其触也。只炸其本,带性投冷水中。取出之,甚脆。然必用竹刀截之。

    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能利小水[169],治淋闭[170]。

    徐渭《赋得夜雨剪春韭》

    【注释】

    [165]夜雨剪春韭:见杜甫《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166]畦(qí):田地中划分成的小块土地。

    [167]本:根部。

    [168]薤(xiè):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鳞茎和嫩叶可食。圆齐玉箸头:见杜甫诗《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169]小水:中医学用以称小便。

    [170]淋闭:指小便不利。

    【译文】

    杜甫诗“夜雨剪春韭”,世人大多误以为是在菜畦里割韭菜,却不知“剪”字极有道理。因为炸韭菜的时候,必须先把它的根弄齐,像烹薤“圆齐玉箸头”的意思。要用左手拿着韭菜梢,把它的根竖在开水里,稍稍剪去叶梢,扔掉不用。炸的只是根,不要失去原来的色泽,放入冷水里。取出来吃,很脆。可是,韭菜必须用竹刀来切。

    嫩韭菜,就用姜丝、酱油、醋拌着吃,能利小便,治疗淋闭之症。

    【点评】

    老杜“夜雨剪春韭”一句是传颂千古的名句,不过,多数读者可能都理解为“在春天夜里去地里割韭菜”,而林洪则认为,其实此处的“剪”并不是指去地里割韭菜,而是指在屋里炸韭菜时,用剪刀剪去其末梢而已。林洪此说不能说全无道理,因为以常理度之,似并无必要在下雨的夜里非要冒着泥泞之苦去地里割菜。而且从下句“新炊间黄粱”亦可看出,这里描述的应该都是在做饭的情景。倘若林洪之说正确,则可谓老杜一身后知音矣!

    韭菜是常见蔬菜,而且具有药用价值。韭菜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壮阳草”,还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不但如此,韭菜还有很多名字,如草钟乳、起阳草、长生草等,单从这些名字,也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功效在于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韭菜虽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也不是多多益善。《本草纲目》就曾记载:“韭菜多食,则神昏目暗,酒后尤忌。”因此,有阳亢及热性病症的人不宜食用。此外,韭菜的粗纤维较多,不易消化吸收,所以一次不能吃太多韭菜,否则大量粗纤维刺激肠壁,也往往引起肠胃不适,甚至导致腹泻等。

    松黄饼[171]

    暇日[172],过大理寺[173],访秋岩陈评事介[174]。留饮。出二童,歌渊明《归去来辞》[175],以松黄饼供酒。陈角巾美髯[176],有超俗之标。饮边味此,使人洒然起山林之兴[177],觉驼峰、熊掌皆下风矣[178]。

    春末,采松花黄和炼熟蜜,匀作如古龙涎饼状[179],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延永纪筭。

    油松

    【注释】

    [171]松黄:即松花。

    [172]暇日:空闲的日子。

    [173]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秦汉置廷尉,掌刑辟。北齐设大理寺,后世皆相沿。

    [174]陈评事介:评事,官职名,属大理寺。陈介,南宋人,进士出身,有《陈秋岩集》。

    [175]渊明:即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开创田园诗派,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

    [176]角巾:方巾,有棱角的头巾。

    [177]洒然:犹欣然。苏舜钦《沧浪亭记》:“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

    [178]驼峰、熊掌:皆属于饮食“八珍”,借指难得的珍奇美味。

    [179]龙涎:抹香鲸胃部的分泌物,类似结石。从鲸体内排出,漂浮于海面或被冲上海岸。为黄、灰乃至黑色的蜡状物质,香气持久,是极名贵的香料。

    【译文】

    闲暇无事到大理寺,造访秋岩陈评事。留下饮酒。有两个小童,吟唱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端上松黄饼来下酒。陈评事头戴角巾,留着美髯,有超俗的风姿。边饮酒边品松黃饼,使人不仅欣然生起山林之兴,觉得驼峰、熊掌这样的美味都甘拜下风。

    春末,取松花黄和炼熟蜜,拌匀做成像古代的龙涎饼一样。不只是香味清甜,也能养颜补心,延年益寿。

    张鹏《渊明醉归图》

    【点评】

    松黄,就是松花,又叫松笔头。是春天时松树枝抽新芽时的花骨朵,每年二三月间,花蕊抽长如猪心时最好。如《本草纲目·松》所云:“二三月,抽蕤生花,长四五寸,采其花蕊为松黄。”松黄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种美味的食品,甚至还可以用来酿酒,因此很受人们欢迎,如苏轼《正月二十四日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诗:“崎岖拾松黄,欲救齿发弊。”苏辙《次韵毛君烧松花》之二:“饼杂松黄二月天,盘敲松子早霜寒。”此外,松黄还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如李时珍所认为的:“久服令轻身,疗病胜似皮、叶及脂。”可见,从疗病的角度来看,李时珍认为松黄的效果比松树皮、松针、松脂都要更胜一筹。

    酥琼叶

    宿蒸饼,薄切,涂以蜜,或以油,就火上炙。铺纸地上,散火气。甚松脆,且止痰化食。杨诚斋诗云[180]:“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181]。”形容尽善矣。

    【注释】

    [180]杨诚斋:即杨万里(1127——1206),字延秀,书房名“诚斋”,故以其为号。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南宋著名诗人,其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人,形成了一种新鲜活泼的诗体——“诚斋体”。有《诚斋集》。

    [181]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见杨万里《炙蒸饼》:“圆莹僧何矮,清松絮尔轻。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炙手三家市,焦头五鼎烹。老夫饥欲死,女辈且同行。”

    【译文】

    把隔夜的蒸饼薄薄地切成片,涂上蜂蜜,或者涂上油,放在火上烤。然后放到地面的纸上,散散火气。吃起来非常松脆,并且还能止痰化食。杨诚斋诗中说:“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形容得再贴切不过了。

    【点评】

    “酥琼叶”的名字何等雅致,其实不过就是将放了一晚的蒸饼切成薄片,涂抹上蜜或者油,放在火上烤。正如杨万里的诗名所揭示的那样——“炙蒸饼”。虽然杨万里的诗句“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如此形象,富有诗意,不过,若论起名字,当然是林洪更高一筹了。

    其实,若用今天的话说,“炙蒸饼”还可以用更通俗的词来解释——烤馒头片。原来,蒸饼在古代就是指馒头。如沈括《梦溪笔谈·异事》:徐德占过逆旅,老妇诉以饥,其子耻之,对德占以蒸饼啖之,尽一竹篑,约百饼,犹称饥不已。众所周知,“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面食的泛称,所以就把各种不同的面食加工方法都用“某饼”称之。如烧饼、汤饼等,蒸饼便是用笼屉蒸出的面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馒头。那么,“炙蒸饼”自然就是烤馒头片了。

    元修菜

    东坡有故人巢元修菜诗云[182]。每读“豆荚圆而小,槐芽细而丰”之句,未尝不实搜畦垄间,必求其是。时询诸老圃[183],亦罕能道者。一日,永嘉郑文干自蜀归,过梅边。有叩之,答曰:“蚕豆,即豌豆也。蜀人谓之‘巢菜’[184]。苗叶嫩时,可采以为茹。择洗,用真麻油熟炒,乃下酱、盐煮之。春尽,苗叶老,则不可食。坡所谓‘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者,正庖法也。”

    君子耻一物不知[185],必游历久远,而后见闻博。读坡诗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

    【注释】

    [182]巢元修菜诗:指苏轼《元修菜》一诗,前有小序云:菜之美者,有吾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见,当复云吾家菜耶?”因谓之元修菜。余去乡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元修适自蜀来,见余于黄,乃作是诗,使归致其子,而种之东坡之下云。

    [183]老圃:老菜农。

    [184]巢菜:野豌豆苗。古人以为菜蔬。陆游《巢菜》诗序:“蜀蔬有两巢:大巢,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畦中,东坡所赋元修菜是也。”陆游曾寓四川多年,其说当有所据。

    [185]君子耻一物不知:君子以一事不知而为耻。典出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译文】

    苏东坡有写故人巢元修《元修菜》一诗。每次读到“豆荚圆而小,槐芽细而丰”的诗句,总是要到田间地头亲自去找到底是什么。也曾多次向老菜农询问,结果没有人知道。一次,永嘉郑文干从蜀地回来,路过梅边。我向他请教,他回答说:“苏轼所说就是蚕豆,也叫豌豆。四川人叫做巢菜。豆苗嫩的时候,采来做菜。洗干净后,用真麻油炒熟,然后下盐、酱等物。春天过去,苗叶老了则不能吃。苏轼诗中所说‘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讲的正是烹调的方法。”

    苏轼《寒食帖》

    君子以一物不知为耻辱,一定要多游历,然后见闻才会广博。我读苏东坡诗二十年了,今天终于明白了答案,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点评】

    “元修菜”本为苏东坡所喜,由于是来自其故乡四川眉州,所以非四川人难以知道到底是什么。喜欢苏诗,同时又爱美食的林洪在苏轼诗文中看到以后,一直想知道这道能让苏东坡如此喜爱的菜到底是什么。遗憾的是,他一直找了二十年,都没有找到答案。直到遇到从四川过来的人,才明白原来便是“豌豆苗”。长期的迷惑一旦豁然而解,其内心的喜悦自不难想象。由此也可以看出林洪对美食的痴迷与执着了。

    豌豆苗是豌豆的嫩苗,又名安豆苗,有些地区也叫做龙须菜等。现在已是一道家常食物,营养丰富,味道清香,入口柔嫩、滑润适口,可谓色、香、味俱佳的时鲜蔬菜。不仅豌豆苗可食,其果实——豌豆更是为大众所熟知的豆类食品。比如元代时,饮酒用膳,每次都将豌豆捣碎除去皮,与羊肉同食,说是可以补中益气。

    紫英菊

    菊,名“治蔷”[186],《本草》名“节花”。陶注云[187]:“菊有二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其叶乃可羹;茎青而大,气似蒿而苦,若薏苡,非也。”今法:春采苗、叶,略炒,煮熟,下姜、盐,羹之,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叶,尤妙。

    天随子《杞菊赋》云[188]:“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予何。”《本草》:“其杞叶似榴而软者,能轻身益气。其子圆而有刺者,名枸棘,不可用。”杞菊,微物也,有少差[189],尤不可用。然则,君子小人,岂容不辨哉!

    【注释】

    [186]治蔷:《尔雅·释草》:“蘜,治蔷。”郭璞注:“今之秋华菊。”《神农本草经》:“菊华,一名节华。味苦平,生川泽。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187]陶注:指陶弘景所作《神农本草经集注》。

    [188]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别号。陆龟蒙,字鲁望,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亦省称“天随”。苏轼《寄周安孺茶》诗:“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杞菊赋》:陆龟蒙作有《杞菊赋》,诗前有自序交待背景:陆龟蒙在房前屋后种了很多枸杞和菊花,“春苗恣肥,日得以采撷之,以供左右杯案。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旦暮犹责儿童拾掇不已”。

    [189]差:差别。

    禹之鼎《王原祁艺菊图》

    【译文】

    菊又叫治蔷,《本草》叫节花。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说:“菊有两种,紫茎的气香而味甘,它的叶才可做羹;茎青而大的菊,气味像蒿而苦,像薏苡一样,不能吃。”现在的做法:春天釆苗叶,略炒一下,然后煮熟,放入姜、盐,做羹吃,可清心明目。加入枸杞叶尤其好。

    天随子《杞菊赋》中说:“尔杞未棘,乍菊未莎,其如予何。”《本草》上说:“那些杞叶似榴叶而且柔软的,吃了能轻身益气。子圆而有刺的,叫枸棘,不可食用。”杞菊,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稍有差别,就不可食用。既然这样,那么,君子和小人又怎么能不加以辨别啊!

    【点评】

    菊花是一种有名的观赏花卉,其品种多达三千余种。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其花之香美者,不计其数。不过,菊花的观赏价值是后来才陆续发掘的,在其早期,主要是作为一种具有食用及药用价值的花卉而广受欢迎。屈原《离骚》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足见,当时已有食用菊花的习惯。到了汉朝,已经有了制菊花酒的记载,据《西京杂记》卷三所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将菊花酒称为“长寿酒”,把它当做滋补药品,相互馈赠。在《神农本草经》中,把菊花列为药之上品,认为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的主要功效在于散风清热,明目平肝,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风热感冒、咳嗽等病症。正如人们日常所说的那样,菊花能够“下火”。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菊花又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含义。它在古代又被称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又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等雅称。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也正因为如此,林洪才从菊花的身上联想到了君子、小人不可不辨的道理。

    银丝供

    张约斋镃[190],性喜延山林湖海之士。一日午酌,数杯后,命左右作银丝供,且戒之曰[191]:“调和教好,又要有真味。”众客谓:“必脍也[192]。”良久,出琴一张,请琴师弹《离骚》一曲[193]。众始知银丝乃琴弦也;调和教好,调弦也;又要有真味,盖取陶潜“琴书中有真味”之意也[194]。张,中兴勋家也[195],而能知此真味,贤矣哉!

    【注释】

    [190]张约斋镃:张镃,字功甫(亦作功父),又字时可,号约斋,晚年号约斋居士。

    [191]戒:叮嘱,告诫。

    [192]脍:细切的肉。

    [193]《离骚》: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诗作,是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194]琴书中有真味: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之句。后苏轼作有《稍遍》,用词的形式加以改写:“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195]中兴勋家:张镃系宋名臣张俊曾孙,故曰中兴勋家。

    【译文】

    张约斋喜欢和山林湖海之人交往。一天中午喝酒,数杯之后,命人去准备“银丝供”,并且告诫说:“调和要好,又要有本味。”客人都认为:“这道菜一定是脍。”过了很久,下人搬出一张琴,请琴师弹奏了一曲《离骚》。众人这才知道,“银丝”,指琴弦;“调和教好”,是调好琴弦;“又要有真味”,大概是取自陶渊明“琴书中有真味”之意吧。张约斋,出自中兴功勋之家,而能知道此“真味”,堪称贤人啊!

    李在《归去来辞诗意图》(局部)

    【点评】

    张约斋其人事迹远不如其祖张俊显赫,但从林洪此文所记的事迹来看,无疑是一个具有很高修养的士人,其清雅的风采大概只有魏晋时的名士们才能比拟了吧。“银丝供”之名不见于前人,那么很大的可能就是张约斋自己的发明了,以其来命名弹琴,虽然出人意料,可是细细想来,又确实入情入理,分外形象。相比之下,座中客人们的境界显然就俗气逼人了。此前,苏东坡曾有一篇写“热水袋”的奇文《暖肚饼》:“中空而无眼,故不漏;上直而无耳,故不悬;以活泼泼为内,非汤非水;以赤历历为外,非铜非铅;以念念不忘为项,不解不缚;以了了常知为腹,不方不圆。”显然,苏轼所言“暖肚饼”并不是真有其物,而是将为人处世的感悟分别比喻成“暖肚饼”的各个部位,可谓巧妙,亦很贴切。其联想之巧妙,与《银丝供》相比,可谓不相上下。

    凫茨粉[196]

    凫茨粉,可作粉食,其滑甘异于他粉。偶天台陈梅庐见惠[197],因得其法。

    凫茨,《尔雅》一名芍[198]。郭云[199]:“生下田,似曲龙而细,根如指头而黑。”即荸荠也[200]。采以曝干,磨而澄滤之,如绿豆粉法。后读刘一止《非有类稿》[201],有诗云:“南山有蹲鸱,春田多凫茨。何必泌之水,可以疗我饥。”信乎可以食矣。

    【注释】

    [196]凫茨:即荸荠。《后汉书·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茨而食之。李贤引郭璞曰:“生下田中,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

    [197]天台:地名。在浙江天台北。陶弘景《真诰》:“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见惠:谢人相赠的谦词。

    [198]《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

    [199]郭:指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今属山西)人,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文学家和训诂学家,曾注《尔雅》等古籍。

    [200]荸荠(bí qi):又称凫茈、乌芋、地栗、地梨、马蹄等。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水田中。地下茎为扁圆形,表面呈深褐色或枣红色。肉白色,可食。

    [201]刘一止(1078——1161):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属浙江)人。宣和三年(1121)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荸荠

    【译文】

    凫茨粉可作粉食,它的滑爽甘甜不同于其它粉。偶然有一次在天台陈梅家见到这种东西,承他好意告诉我制作方法。

    凫茨,《尔雅》又叫芍。郭璞说:“生长在下田,样子像曲龙而细,根像指头而黑。”也就是荸荠。釆来晒干,磨成粉滤汁,像做绿豆粉那样。后来读刘一止《非有类稿》,有诗说:“南山有蹲鸱,春田多凫茨。何必泌之水,可以疗我饥。”说明确实是可以吃的。

    【点评】

    荸荠,俗称马蹄,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因为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在泥中结果,所以有地栗之称。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有“地下雪梨”之美誉。从其食疗价值来看,荸荠味甘,微寒,无毒,其功能主要包括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等。因其主要产于南方,又富有食疗价值,故此被北方人视为“江南人参”。不过,食用荸荠,特别是作为水果来吃的话,务必要注意卫生。因为荸荠生长在泥中,外皮和内部都有可能附着较多的细菌和寄生虫,所以不宜生吃。最好洗净煮透后方可食用,而且煮熟的荸荠味道更甜。此外,荸荠性寒,属于生冷食物,不适宜脾胃虚寒、大便溏泄和有血淤等状况的人食用。

    薝卜煎又名端木煎

    旧访刘漫塘宰[202],留午酌,出此供,清芳,极可爱。询之,乃栀子花也。采大者,以汤灼过[203],少干,用甘草水和稀面,拖油煎之,名“薝卜煎”。杜诗云:“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204]。”今既制之,清和之风备矣。

    【注释】

    [202]刘漫塘宰: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隐居三十年,于书无所不读。既卒,朝廷嘉其节,谥文清。为文淳古质直,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

    [203]灼:烧。文中指用热水过一下。

    [204]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杜甫《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我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译文】

    以前拜访刘漫塘,中午留下饮酒,端出这道菜。清新芳香,极可爱。询问方知,原来是栀子花。其做法:采大瓣栀子花,用开水灼过,稍稍晾干水,用甘草水和稀面糊,放在油里煎炸,叫薝卜煎。杜甫诗中说:“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眼前的菜肴,确实清和的风味都具备了。

    【点评】

    栀子

    栀子花枝叶繁茂,叶子四季常绿,花朵芳香素雅,是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植物。除了观赏外,栀子花的花、果实、叶和根都可以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一般泡茶或煎汤服。可是,食用栀子花一般倒比较少有人知。除了此文介绍的用油煎之外,《餐芳谱》中还收录了它的另一种作法:矾水焯过,入细葱丝、苗椒末、黄米饭研烂,同盐拌匀,压半日食。

    林洪在这里介绍的“薝卜煎”,实际上就是将栀子花裹上面粉,用油煎。那么何以命名为“薝卜煎”呢?按: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栀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薝卜花也。”《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三十七:“禅友者,薝卜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卮子》引苏颂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薝卜也。”原来薝卜花与栀子花其实是一物,而薝卜之名则是西域的叫法。或许正因为来自西域,所以它又被称为“禅友”。如宋王十朋《薝卜》:“禅友何时到,远从毗舍园。妙香通鼻观,应悟佛根源。”(《梅溪集》)看来,杜甫诗中所谓“与道气相和”可能也正是在指它来自西域吧!

    蒿蒌菜蒿鱼羹

    旧客江西林山房书院,春时,多食此菜。嫩茎去叶,汤灼,用油、盐、苦酒沃之为茹[205]。或加以肉臊,香脆,良可爱。

    后归京师,春辄思之。偶遇李竹野制机伯恭邻[206],以其江西人,因问之。李云:“《广雅》名蒌[207],生下田,江西用以羹鱼。陆《疏》云[208]:叶似艾,白色,可蒸为茹。即《汉广》‘言刈其蒌’之‘蒌’[209]。”山谷诗云[210]:“蒌蒿数箸玉横簪。”及证以诗注,果然。李乃怡轩之子,尝从西山问宏词法[211],多识草木,宜矣。

    【注释】

    [205]沃:浸泡。

    [206]邻:做邻居。

    [207]《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

    [208]陆《疏》:指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因此有人称它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动植物的专著”。全书共记载草本植物80种,木本植物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计动植物174种。每种动物或植物不仅记其名称(包括各地方的异名),而且描述其形状、生态和应用价值。

    [209]《汉广》:《诗经·国风·周南》中的诗篇。

    [210]山谷: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与秦观并称“秦黄”。

    [211]西山:即虞璠,字国器,父亲虞逢病逝后,虞璠不欲远离,在宁国城南西山父墓之侧建草堂,以为读书之所,遂以“西山处士”为号。宏词: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于唐,宋朝亦相沿。据《宋史·选举志二》:“景德后……惟吏部设宏词、拔萃、平判等科如旧制。”

    黄庭坚《山预帖》

    【译文】

    旧时客居江西林山房书院,春天经常吃这道菜。采摘蒿蒌嫩茎,去叶,用热水灼过,用油、盐、醋等浇上去做成菜,也可以加上肉臊,又香又脆,实在令人喜欢。

    后来回到京师,每逢春天的时候就会想吃这道菜。偶然与李竹野做了邻居,因为他是江西人,就询问这道菜。他说:“《广雅》上叫蒌,生于水田中,江西人向来用其做鱼羹。陆《疏》说:叶子像艾子,白色,可以蒸来做菜。就是《诗经》中《汉广》一诗中所说的‘言刈其蒌’中的蒌。”黄山谷诗说:“蒌蒿数箸玉横簪。”以诗注来对照,果然如其所言。李竹野是李怡轩之子,曾跟随西山处士学习“宏词”科,识得很多草木,确实如此。

    【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形象地描绘了春意盎然的情景,其中的蒌蒿便是林洪此文主角。

    蒌蒿具有清凉、平抑肝火、预防牙病、喉痛和便秘等功效,食蒌蒿之习古已有之。王逸《楚辞章句》:“蒿,蘩草也。蒌,香草也。《诗》曰:‘言采其蒌’也。……言吴人善为羹,其菜若蒌,味无沾薄,言其调也。”洪兴祖《楚辞补注》:“蒌,蒿也,叶似艾,生水中,脆美可食。”陆玑《诗疏》中也称蒌蒿“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由于蒌蒿清香、鲜美,脆嫩爽口,所以是一道春季上好的鲜蔬,备受人们喜爱。历代以诗词歌咏蒌蒿的颇多,如陆游:“旧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再如苏轼赋《春菜》:“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不过,与许多时令蔬菜一样,蒌蒿食用贵在一个“鲜”字,一定要在初春抓紧享受,否则一到春末,蒌蒿便食之无味,甚至可以用来当柴烧了。

    玉灌肺

    真粉、油饼、芝麻、松子、核桃去皮,加莳萝少许[212],白糖、红曲少许,为末,拌和,入甑蒸熟[213]。切作肺样块子,用辣汁供。今后苑名曰“御爱玉灌肺”[214],要之[215],不过一素供耳。然,以此见九重崇俭不嗜杀之意[216],居山者岂宜侈乎?

    【注释】

    [212]莳萝:又叫“土茴香”。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椭圆形。可用以调味,亦可入药,具有健脾开胃之功效。

    [213]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器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214]后苑:此指宫中御厨。

    [215]要之:犹总之。

    [216]九重:指代帝王。宋玉《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茴香

    【译文】

    真粉、油饼、芝麻、松子、核桃去皮,加少量莳萝和少量白糖、红曲,研成末,拌和在一起,然后放进甑里蒸熟。取出后,切成肺样的小块,用辣汁浇上后以供食用。现在皇宫里做的这道菜叫“御爱玉灌肺”,其实不过是一道素菜罢了。但是,由此可见皇上崇俭、不好杀的深意,山野之人难道还应该奢侈吗?

    【点评】

    本文所介绍的是一道宋代的宫廷点心,其口味之美,当然非普通菜肴可比。而且名字听起来也很诱人——玉灌肺。由于是皇帝的最爱,所以又叫“御爱玉灌肺”。其实它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原料也很普通,就如同林洪所言,只是一道素菜而已。至于是否真的体现了皇帝的“崇俭不好杀”的美德,这倒很难说。因为倘若每天山珍海味吃习惯了,偶然来两道如此清爽的点心,上面还浇上辣椒油,当然是最好不过的调剂了。

    今天山西中部也有一种名为“灌肠”的小吃,但和一般的灌肠不同,没有任何的动物内脏,而是用荞面制成,蒸熟后取下切条,最后把切好的灌肠条凉拌食用。这道菜与林洪所言玉灌肺倒有不少相同之处,二者是否有什么关涉,也未可知。

    进贤菜苍耳饭

    苍耳,枲耳也[217]。江东名上枲[218],幽州名爵耳[219],形如鼠耳。陆玑《疏》云:“叶青白色,似胡荽,白花细茎,蔓生。采嫩叶洗焯,以姜、盐、苦酒拌为茹,可疗风。”杜诗云:“苍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220]。”《诗》之《卷耳》首章云[221]:“嗟我怀人,置彼周行[222]。”酒醴[223],妇人之职,臣下勤劳,君必劳之。因采此而有所感念,及酒醴之用,以此见古者后妃,欲以进贤之道讽其君,因名“进贤菜”。张氏诗曰[224]:“闺阃诚难与国防[225],默嗟徒御困高冈。觥罍欲解痡瘏恨[226],采耳元因备酒浆。”其子,可杂米粉为糗[227],故古诗有“碧涧水淘苍耳饭”之句云。

    苍耳

    【注释】

    [217]枲(xǐ)耳:即卷耳,也称苍耳。《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朱熹《集传》:“卷耳,枲耳,叶如鼠耳。”

    [218]江东:古代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也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219]幽州:州名。治所在蓟县(今北京西南)。

    [220]苍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杜甫《驱竖子摘苍耳》诗:“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

    [221]《卷耳》:《诗经·国风·周南》中的诗篇。

    [222]周行(háng):大道。

    [223]醴(lǐ):甜酒。

    [224]张氏:指宋代大儒张载,文中引诗题名《卷耳解》。

    [225]阃(kǔn):内室,借指妇女。

    [226]觥罍(léi):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痡瘏(pū tú):疲病。语本《诗经·周南·卷耳》:“我马瘏矣,我仆痡矣。”

    [227]糗(qiǔ):糊状的粉食。

    【译文】

    苍耳,就是枲耳。江东称其为上枲,幽州叫它爵耳,其形如老鼠耳朵。陆玑《疏》云:“叶子青白色,好像胡荽,白色的花,细细的茎,蔓生。采摘嫩叶洗净焯干,加入姜、盐、醋等拌食,可以治疗风疾。”杜甫诗云:“苍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诗经·卷耳》第一章云:“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准备酒醴是妇人之职,臣子勤劳,君主一定要慰劳他们,因此采卷耳而有所感,至于酒醴之用可以看出古代后妃想要以此讽谏君主选用贤才的深意,因此起名叫“进贤菜”。张载诗说:“闺阃诚难与国防,默嗟徒御困高冈。觥罍欲解痡瘏恨,采耳元因备酒浆。”卷耳的果实,可以和米粉混杂作糗,所以古诗有“碧涧水淘苍耳饭”这样的句子。

    【点评】

    《卷耳》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首诗,被公认为是《诗经》中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男子的口吻来写,犹如一场在舞台上表演着的戏剧。过去对于此诗主旨的解说颇为令人费解,如《毛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林洪自然也是受了这种解说的影响,所以将这道苍耳所作的菜肴称为“进贤菜”。虽然未必与诗本意吻合,但确也道出了这道菜的来历,具有文化内涵,可称妥帖。

    至于苍耳子,则属于常用中草药,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具有广泛的医疗价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苍耳子为有毒植物,如果不是很了解其属性和炮制方法,对其使用,尤其是食用,还是要小心一些。

    山海兜

    春采笋、蕨之嫩者,以汤瀹过[228]。取鱼虾之鲜者,同切作块子[229]。用汤泡,暴蒸熟,入酱、油、盐,研胡椒[230],同绿豆粉皮拌匀,加滴醋。今后苑多进此,名“虾鱼笋蕨兜”。今以所出不同,而得同于俎豆间[231],亦一良遇也[232],名“山海兜”。或只羹以笋、蕨,亦佳。许梅屋棐诗云[233]:“趁得山家笋蕨春,借厨烹煮自吹薪。倩谁分我杯羹去,寄与中朝食肉人[234]。”

    【注释】

    [228]瀹(yuè):煮。

    [229]块子:成块状的形体。

    [230]研:研磨。

    [231]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232]良遇:好的机遇。

    [233]许梅屋:许棐,字忱父,自号梅屋。海盐(今属浙江)人。嘉熙中,隐居秦溪。淳祐九年(1249)卒。有《献丑集》、《梅屋诗余》。

    [234]食肉人:指高位厚禄者。亦泛指做官的人。《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杜预注:“肉食,在位者。”

    【译文】

    春天,采摘嫩的笋、蕨菜,用热水略煮。选取新鲜的鱼虾,切成块状,用热水泡过,急蒸,加入酱、熟油、盐,同研磨好的胡椒,然后同粉皮拌匀,再加入醋。现在宫中后厨经常进奉这种食物,名叫“虾鱼笋蕨兜”。现在因为出的地方不同,却能够在礼器中相会,也是好的机遇,所以起名“山海兜”。也有人只用笋、蕨菜做羹,味道也很好。许棐有诗云:“趁得山家笋蕨春,借厨烹煮自吹薪。倩谁分我杯羹去,寄与中朝食肉人。”

    蕨菜

    【点评】

    文中提到的这个菜有两个名字,其一是平日里宫中约定俗成的叫法,即“虾鱼笋蕨兜”,按说,这个名字其实很贴切地反映了菜品的原料和方法,并无什么不妥,也谈不上俗气。不过林洪却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山海兜”。何以叫山海兜呢?原来林洪认为虾、鱼皆来自水里,而笋、蕨却来自陆地,这两类分别来自山、海的原料却不期在俎豆中碰面,也算是难得,所以起了此名。“山海兜”与“虾鱼笋蕨兜”一比,二者高下立出,林洪深爱山野之意也展露无遗。

    由此可见,为菜品命名的确是一门学问。既要听着雅致,没有庖厨之气;又要有内涵,令人能够回味再三。今广东有名菜“龙虎斗”,以猫、蛇为之,传名海内外,湖北的“龙虎斗”则以鳝鱼喻龙、猪肉喻虎,烹制成菜,肉香鱼鲜,酥脆可口。“龙虎斗”之名虽然略嫌有些霸气,谈不上清雅,但就取名主旨倒与“山海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拨霞供

    向游武夷六曲[235],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236]。师云:“山间只用薄枇、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237],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筋,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238]。

    越五六年[239],来京师,乃复于杨泳斋伯岩席上见此[240]。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林之趣。因诗之:“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猪、羊皆可。《本草》云:兔肉补中,益气。不可同鸡食。

    【注释】

    [235]向:从前。武夷:山名,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

    [236]庖人:厨师。

    [237]铫(diào):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

    [238]团栾(luán):团聚,团圆。

    [239]越:过了。

    [240]杨泳斋:杨伯岩,字彦瞻,号泳斋,杨沂中诸孙,居临安。淳祐间,除工部郎,出守衢州。宝祐二年(1254)卒。有《六帖补》二十卷,《九经韵补》一卷行世。

    【译文】

    从前游武夷山六曲,去拜访止止师。遇上大雪天,猎得一只兔子,但没有厨师烹饪。止止师说:“山里的吃法是: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料腌一下,把风炉安到桌上,用少半锅水,等水开了一滚后,每人拿一双筷子,自己夹肉放在开水里,摆动涮熟了吃。吃的时候,随个人的口味,蘸调味汁。”于是照着这种方法进食,不光容易做,而且有热闹温馨的气氛。

    过了五六年,来到京城,又在杨泳斋席上看到这种吃法,恍然间武夷之行如隔一世。杨泳斋是世家,好古学而很清苦,确实有这种山家的趣味。于是作诗:“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尾说:“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猪、羊肉都可以这么吃。《本草》说:“兔肉补中益气。不可同鸡一起吃。”

    【点评】

    “拨霞供”这个菜名,确实非常好听,充满诗意,可是许多人看了这篇文章,想到的可能却会是另外一个词语——“火锅”。没错,“拨霞供”事实上便是早期的火锅,而《山家清供》中的这段文字便是现存最早的有关火锅的文字记载。虽然是早期火锅,但实际上和后来的火锅基本上没什么大区别:把肉切成薄片,把锅放在桌子上,水开了以后,各自夹着肉在锅里涮熟,作料自己根据情况来蘸,甚至就连气氛也是一样的热闹、欢快。除了涮的兔肉现在一般较少之外,其它几乎没有区别了。

    火锅作为一种传统饮食方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北方称之为“吃涮锅”,广东则名之“打边炉”,江南一带叫做“吃暖锅”,四川人更是直截了当称之为“吃火锅”。可以说火锅作为民间流行的美食,受到广泛的喜爱,流行于全国各地。可是,很少有人想到,文字中最早记载的火锅居然是在武夷山,并且还有一个如此富有诗意的名字——“拨霞供”。不过,或许正因为这个名字太阳春白雪了,所以后来反而名声不彰,反而是“火锅”,这一不知是谁发明的极简单、形象的名字却越传越广。

    骊塘羹

    曩客于骊塘书院[241],每食后,必出菜汤,清白极可爱。饭后得之,醍醐甘露未易及此[242]。询庖者,只用菜与芦菔[243],细切,以井水煮之烂为度。初无他法。后读东坡诗,亦只用蔓菁、萝菔而已。诗云[244]:“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嗜膻腥。”从此可想二公之嗜好矣。今江西多用此法者。

    【注释】

    [241]曩:从前。骊塘书院:指危稹在漳州所创办的书院。危稹,逢吉,自号巽斋,又号骊塘。抚州临川人。曾在漳州任职时创办龙江书院。

    [242]醍醐(tí hú):比喻美酒。白居易《将归一绝》:“更怜家醖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

    [243]芦菔:即萝卜。

    [244]诗:指苏轼《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一诗。

    【译文】

    从前在骊塘书院求学时,每次饭后,都必定有菜汤,颜色又清又白,非常可爱。饭后喝这种菜汤,醍醐甘露这样的美酒也比不上。询问厨师,只是把菜与萝卜,切成细块,用井水煮烂为止。开始的时候并未发现其它制作方法。后来读东坡的诗,也只是用蔓菁、萝卜而已。苏轼诗中说:“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嗜膻腥。”由此可以想到二公对此的喜好程度有多深。今天江西一带仍多用这种方法。

    【点评】

    林洪毫无疑问是一个颇有品位的美食家,可是,能让他始终念念不忘的却是在骊塘书院求学时饭后喝的菜汤,里面只有萝卜、白菜,只是用井水煮得熟烂而已。为此,他以“骊塘羹”来命名,以表纪念。北宋也有一位大美食家苏东坡,同样对于萝卜、白菜炖成的羹汤情有独钟,并取名为“东坡羹”。其《东坡羹颂·序》云:“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其又有《菜羹赋》,方法也是“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又有《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回忆自己以前作白菜萝卜汤的情景,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是“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

    两位美食家都对简单的萝卜、白菜做成的菜汤如此心动不已,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深悟美食真谛,对于食物本真味道、自然之旨的追求,超过了其它的外在因素。在他们看来,最自然的就是最美味的。当然,这种境界可能就不是每个人都能领会与达到的。

    李士达《西园雅集图卷》(局部)

    真汤饼

    翁瓜圃访凝远居士[245],话间,命仆:“作真汤饼来。”翁曰:“天下安有‘假汤饼’?”及见,乃沸汤泡油饼,一人一杯耳。翁曰:“如此,则汤泡饭,亦得名‘真泡饭’乎?”居士曰:“稼樯作[246],苟无胜食气者[247],则真矣。”

    【注释】

    [245]翁瓜圃: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号瓜圃,柳川人。

    [246]稼穑:农业上种指稼,收指穑,这里泛指农事。

    [247]胜食气:典出《论语·乡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为吃饭时肉食不要超过主食。

    【译文】

    翁瓜圃拜访凝远居士,谈话中间,命仆人:“去作真汤饼来。”翁瓜圃问:“天下哪里有‘假汤饼’?”等到端上来,原来是热水泡油饼,每人一杯。翁问:“如果这样,汤泡饭也可以叫‘真泡饭’吗?”居士回答说:“只要用粮食作的,没有肉的话,就称得上是真味了。”

    【点评】

    《山家清供》有一个特点,便是以素菜为主,虽然也偶有荤菜,但大部分都是田蔬之类,这可能也是为了符合清供的主旨吧。“真汤饼”其实就是热水泡油饼,那么,何为“真”呢?翁老先生在里面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是不是汤泡饭也要叫“真泡饭”?凝远居士的回答则很有趣,认为只要粮食做的,里面又没有肉腥,那么都可称得上是真味。简而言之,就是强调素食中才有真正的自然之甘。

    对待荤素的问题,当然不好妄下结论,也不宜一概而论。但细究起来,还是孔子的主张符合中庸之道,《论语·乡党》云:“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就是主张既应该荤素搭配,又应该遵循主食、副食区别对待的原则。《黄帝内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可能也是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的一个选择吧。

    沆瀣浆

    雪夜,张一斋饮客。酒酣,簿书何君时峰出沆瀣浆一瓢[248],与客分饮。不觉,酒客为之洒然。客问其法,谓得于禁苑,止用甘蔗、白萝菔,各切作方块,以水煮烂而已。盖蔗能化酒,萝菔能化食也。酒后得此,其益可知矣。《楚辞》有“蔗浆”[249],恐即此也。

    【注释】

    [248]簿书:本指官署中的文书簿册,这里或指管理簿书的官员。沆瀣(hàng xiè):夜间的水汽,露水。旧谓仙人所饮。《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249]蔗浆:《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王逸注:“柘,薯蔗也。”

    【译文】

    雪夜,张一斋请客人喝酒。酒酣之际,簿书何时峰捧出沆瀣浆一瓢,与客人分着喝。不觉中,喝过的客人酒意顿解。客人问其做法,他回答说是从皇宫禁苑得到的秘法,只用甘蔗、白萝卜,各切成方块,用水烂煮罢了。因为甘蔗能化酒,萝卜能消食,酒后能得到这种饮料,它的益处可想而知。《楚辞》中提到“蔗浆”,恐怕就是沆瀣浆吧。

    【点评】

    陈洪绶《斗酒图》

    “沆瀣浆”据文中所说,是一味传自宫中的醒酒方,而且还兼具有消食的效果。在酒足饭饱之余喝上一点,当然再惬意不过了。不管它是不是真的来自宫中,但是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便是:甘蔗的确有醒酒的功能。古代流传的醒酒方就有一味“甘蔗莱菔汤”:甘蔗200克,鲜萝卜150克,切碎,加水煮至萝卜烂熟,去渣取汁,随量服用。可奏清热除烦、解酒毒和化食下气之效,用于酒食过度、烦热面赤、呕逆少食等。

    据研究,甘蔗原产地是热带国家,但很早就传入我国。先秦时代的“柘”就是指甘蔗,而到了汉代才出现“蔗”字。甘蔗是甘凉滋养的消暑佳品,自古就被广为称道,就连文人墨客对此也情有独钟,如唐代诗人王维在《敕赐百官樱桃》诗中写道:“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意思是说如果饮食过盛不必担心有内热,因为可以喝一些冰甘蔗汁来消热。

    神仙富贵饼

    白术用切片子[250],同石菖蒲煮一沸[251],曝干为末,各四两,干山药为末三斤,白面三斤,白蜜炼过三斤,和作饼,曝干收。候客至,蒸食,条切。亦可羹。章简公诗云:“术荐神仙饼,菖蒲富贵花。”

    白术

    【注释】

    [250]白术:一种药用植物,多以根茎入药。功效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251]石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根茎可入药。其性微温,味辛,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的功效。

    【译文】

    白术切成片,同石菖蒲在热水里煮一滚,晒干后研成末,各取四两,干山药三斤研成末,白面三斤,炼过的白蜜三斤,和起来做饼,晒干后收起来。等来了客人蒸着吃,切条。也可以做羹。章简公有诗说:“术荐神仙饼,菖蒲富贵花。”

    【点评】

    菖蒲

    “神仙富贵饼”的名字虽然听起来很吉利,不过与《山家清供》中的大部分菜肴名称相比,似乎不够清雅。不过,它也是化自两句诗,“术荐神仙饼,菖蒲富贵花”,从诗句中就可以看出,这个面点的特色在于有白术和菖蒲两味中药。

    白术和神仙扯上关系大概是来自《神仙传》中的故事,据说,汉武帝出外巡狩,遇到一个老者,他告诉汉武帝,自己已经一百八十岁,能够日行三百里路,之所以能如此,是由于遇到过神仙,告诉他练习辟谷,不吃粮食,只吃白术,饮水。

    菖蒲和富贵又有什么联系呢?这或许来自《梁书》中的一段记载。《梁书·太祖张皇后传》中记载:皇后怀孕时,曾在庭前看见菖蒲开花,光彩照灼,非世中所有。但是别人都看不到。皇后说:曾听说看到菖蒲开花的人会大富大贵。因此立刻取菖蒲吞食。然后,同月,就生了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梁高祖。这个故事或许是后人附会,不过,古代的确有见菖蒲吉利的说法。不过,神仙富贵饼里面用的是石菖蒲,而石菖蒲与菖蒲其实并不一样。古代也没有看到石菖蒲和富贵有关系的记载,因此,或许这是章简公或者林洪所犯的一个“富贵的错误”吧。

    香圆杯[252]

    谢益斋奕礼不嗜酒,常有“不饮但能看醉客”之句。一日书余琴罢,命左右剖香圆作二杯,刻以花,温上所赐酒以劝客[253]。清芬霭然[254],使人觉金樽玉斝皆埃壒之矣[255]。香圆,似瓜而黄,闽南一果耳。而得备京华鼎贵之清供,可谓得所矣。

    【注释】

    [252]香圆:即香橼。宋韩彦直《橘录·香圆》:香圆木似朱栾,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长如瓜,有及一尺四五寸者,清香袭人。横阳多有之,土人置之明窗净几间,颇可赏玩。

    [253]上所赐酒:皇帝所赐御酒。

    [254]霭然:形容香气浓郁。

    [255]玉斝(jiǎ):玉制的酒器。《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分雁鹜之稻粱,沾玉斝之余沥。”李善注引《说文》:“斝,玉爵也。”埃壒(ài):犹尘土。

    食品雕刻是一门精巧的艺术

    【译文】

    谢益斋不爱喝酒,曾经有“不饮但能看醉客”的诗句。一日,看完书弹完琴,命人把香圆剖开,制成两个杯子,上面雕刻上花,然后将皇帝所赐御酒温好倒入杯中,劝客人饮酒。清香扑鼻,使人觉得金樽玉斝都和尘土一样。香圆形状像瓜,但是颜色发黄,是福建南部的一种水果,居然被京师鼎贵之家作为清雅玩品,可谓得其所啊!

    【点评】

    香橼是一种水果,不过,本文的重点并不是讲它的滋味和营养,而是涉及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色——食品雕刻。食品雕刻在春秋时已有。《管子》一书中曾提到“雕卵”,即在蛋上进行雕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雕刻。隋唐时,食品雕刻已经颇为普遍,会在酥酪、鸡蛋、脂油上进行雕镂,装饰在饭的上面。宋代,席上雕刻食品成为风尚,所雕的为果品、姜、笋制成的蜜饯,造型也更为复杂多变,表现了厨师刀工的精妙。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如自金代后颇为流行的“橙杯”,便是利用黄而圆的橙子做成酒杯,酒中带有橙香,橙中浸有酒味,可谓别具情趣,加之色泽黄润,人们便以“软金杯”呼之。据说,金章宗就曾做《擘橙为软金杯词》:“风流紫府郎,痛饮乌纱岸。柔软九回肠,冷怯玻璃碗。纤纤白玉葱,分破黄金弹。借得洞庭春,飞上桃花面。”无疑,食品雕刻将饮食与雕刻这两种艺术组合在一起,可以给人们提供多重的享受,林洪说拿“香圆杯”喝酒会让人觉得所谓金樽玉斝都和尘埃没什么两样,此言当然不虚,确实是作者身心愉悦之后的肺腑之言。

    蟹酿橙

    橙用黄熟大者,截顶[256],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257],仍以带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因记危巽斋稹赞蟹云:“黄中通理,美在其中。畅于四肢,美之至也。”此本诸《易》[258],而于蟹得之矣,今于橙蟹又得之矣。

    【注释】

    [256]截顶:将橙子顶部切开。

    [257]实:充满,塞满。

    [258]本诸《易》:源之于《周易》。按:《易·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孔颖达《周易正义》:“‘黄中通理’者,以黄居中,兼四方之色,奉承臣职,是通晓物理也。‘正位居体’者,居中得正,是正位也;处上体之中,是居体也。黄中通理,是‘美在其中’。有美在于中,必通畅于外,故云‘畅于四肢’。四肢犹人手足,比于四方物务也。外内俱善,能宣发于事业。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美莫过之,故云‘美之至’也。”

    水中八事

    【译文】

    把黄熟个大的橙子切去顶,剜去瓤,稍留点汁液。用蟹膏肉填满橙中,仍用带枝顶盖覆盖上。放入甑里,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蘸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雅兴。记得危巽斋称赞蟹说:“黄中通理,美在其中,畅于四肢,美之至也。”其说本来自《周易》,在蟹上得到体现,现在又在橙蟹上得到体现。

    【点评】

    中国食蟹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记载。自古以来蟹便被当做美味的食物。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庖人》:“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吕忱《字林》曰:“胥,蟹酱也。”东汉郭宪《汉武洞冥记》中也有异域进贡九尺长巨蟹的记载。当然,最有名的莫过于《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毕卓所描述的快意人生:“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吃蟹的方法很多,不过林洪所说的蟹酿橙或许是最有雅趣、最别致的吃法了吧。将橙子掏空,填满蟹肉,然后上蒸笼蒸熟,蘸着调料进食。蟹肉、橙香彼此融合,其风味之美可想而知。有趣的是,林洪还举了危巽斋的妙语“黄中通理,美在其中,畅于四肢,美之至也”来形容橙蟹,十分形象,读之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莲房鱼包[259]

    将莲花中嫩房去穰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酱、香料加活鳜鱼块实其内,仍以底坐甑内蒸熟。或中外涂以蜜,出碟,用渔父三鲜供之。三鲜,莲、菊、菱汤瀣也。

    向在李春坊席上,曾受此供。得诗云:“锦瓣金蓑织几重,问鱼何事得相容。涌身既入莲房去,好度华池独化龙[260]。”李大喜,送端研一枚、龙墨五笏[261]。

    【注释】

    [259]莲房: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呈倒圆锥形,有许多小孔,各孔分隔如房,故名。王勃《采莲赋》:“听菱歌兮几曲,视莲房兮几株。”

    [260]涌身既入莲房去,好度华池独化龙:指阿修罗逃入藕孔中的典故。阿修罗为印度传说中的恶神,与帝释天争斗不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记载:时阿修罗耳鼻手足一时尽落,令大海水赤如绛汁。时阿修罗即便惊怖,遁走无处,入藕丝孔。黄庭坚有《补陀岩颂》一诗提及此事:“修罗身量等须弥,入藕丝孔逃追北。”

    [261]端研: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产于广东肇庆一带。龙墨:雕刻着龙图案的墨。笏(hù):本指古代朝见君主时,大臣所执的竹板。这里做量词,犹言“块”。

    莲藕荷

    【译文】

    把鲜嫩的莲蓬去瓤,截去下底,剜瓤时留下孔。用酒、酱、香料加上活鳜鱼切成的鱼肉块把孔装满,仍用截下的底封住,放到锅里蒸熟。或者里外涂上蜜,盛于碟中,用渔父三鲜做调味品。三鲜是,莲、菊、菱做的汤汁。

    吴炳《出水芙蓉图》

    以前,我在李春坊席上曾吃过这道菜,当时作诗说:“锦瓣金蓑织几重,问鱼何事得相容。涌身既入莲房去,好度华池独化龙。”李春坊大喜,赠我一方端砚,五块龙墨。

    【点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千百年来,莲花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在水塘中摇曳的风姿任谁看过都难以忘怀。其实,莲花除了具有观赏价值之外,还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却。”此言不虚,莲藕不但富有营养,而且味道甘甜,清脆而多汁,可以当水果生吃,也可以用来做汤、炒菜,在藕的空管中填入糯米,蒸熟后是上好的甜品;荷叶可以蒸荷叶饭,用鲜莲叶或干莲叶蒸出来的饭有特别的荷叶清香;更不用说莲子的价值了,不但可做成糖莲子或莲子汤,也可以加在糕饼里。

    不过,用莲蓬来加工食物,恐怕很少有人听到过吧。“莲房鱼包”就是这样一道别致的菜肴,利用莲花来蒸鱼!首先把整朵莲花采下,将花下的莲蓬(古时称为“莲房”)挖去内瓤,然后把新鲜鳜鱼切成块,拌上酒、酱和其它调料,填放到莲蓬当中,之后上火蒸熟。最后再浇上鲜美的汤汁。这样的烹饪方法,十分别致新颖,而且莲花在其中也不止是烹饪工具而已,其特有的清香也随着烹饪的过程渗入鳜鱼当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玉带羹

    春访赵莼湖璧,茅行泽雍亦在焉[262]。论诗把酒[263],及夜无可供者。湖曰:“吾有镜湖之莼。”泽曰:“雍有稽山之笋。”仆笑:“可有一杯羹矣!”乃命庖作“玉带羹”,以笋似玉、似带也。是夜甚适[264]。今犹喜其清高而爱客也。每颂忠简公“跃马食肉付公等,浮家泛宅真吾徒”之句[265],有此耳。

    【注释】

    [262]亦在焉:也在那里。

    [263]论诗把酒:边谈诗边喝酒。

    [264]适:适意,高兴。

    [265]忠简公:忠简乃赵鼎谥号。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政治家、词人。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绍兴年间几度为相,后因与秦桧和议不合,罢相,出知泉州。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孝宗朝,谥忠简。

    【译文】

    春天拜访赵莼湖,茅行泽也在。一边论诗一边喝酒,到了晚上,没有东西可吃。赵莼湖说:“我有镜湖的莼菜。”茅行泽说:“我有稽山的竹笋。”我笑着说:“可以做一杯羹了。”于是叫厨师做“玉带羹”,因为笋似玉,莼似带,故有此名。这天晚上很舒心。至今还喜欢这样风味高雅又亲切待客的气氛。每次读到忠简公“跃马食肉付公等,浮家泛宅真吾徒”的诗句,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王素《饮酒图》

    【点评】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不投缘,即便面前陈列着山珍海味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如果是朋友相逢、相谈甚欢的话,哪怕只有最简朴的菜肴也会觉得美味无比。如同此文所言,林洪与赵莼湖、茅行泽三人,一边谈诗,一边喝酒,此时此际,即便是没有任何下酒菜,也不会觉得扫兴,更何况还有镜湖之莼、稽山之笋可以用来做一道“玉带羹”呢!莼菜与笋,都以味道鲜美著称,正如苏轼所云:“若问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忆江南寄纯如五首》之二)所以即便是过了很久,林洪依旧对这个只有“玉带羹”的晚上念念不忘。所以说饮食文化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广,除了饮食本身,包括饮食的环境、气氛、一起进食的客人等,都是影响心情的重要因素。

    酒煮菜

    鄱江士友命饮[266],供以“酒煮菜”。非菜也,纯以酒煮鲫鱼也。且云:“鲫,稷所化[267],以酒煮之,甚有益。”以鱼名菜,私窃疑之。及观赵与时《宾退录》所载[268]:靖州风俗[269],居丧不食肉,惟以鱼为蔬,湖北谓之鱼菜。杜陵《白小》诗云[270]:“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始信鱼即菜也。赵,好古博雅君子也,宜乎先得其详矣。

    【注释】

    [266]鄱江:又名饶河,古称番水,在江西省东北部,

    [267]稷:指粮食作物。

    [268]赵与时(1172——1228):字行之,宝庆二年(1226)进士。官丽水丞。著有《宾退录》十卷,考证经史,辨析典故,颇多精核。

    [269]靖州:位于湖南省西南,湘黔桂交界地区。

    [270]杜陵:即杜甫。此处引诗见于杜甫《白小》:“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拾卵,尽取义何如。”

    《马骀画宝》中的鱼

    【译文】

    鄱江士友请我饮酒,端上一道“酒煮菜”。结果并不是菜,完全是用酒煮鲫鱼。并且说:“鲫鱼,是粮食变成的,用酒煮食,对身体很有益处。”我对称鱼为菜觉得奇怪。等看过赵与时《宾退录》的记载:靖州风俗,办丧事期间不能吃肉,只以鱼作为菜,湖北叫它鱼菜。杜甫《白小》诗:“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才相信鱼确实可以称为菜。赵与时是个好古博雅的君子,知道得这么详细确实应该。

    【点评】

    鄱江的朋友将酒煮鲫鱼称为“酒煮菜”,这让吃遍美食的林洪也犯了狐疑,何以鱼被称为菜呢?其实除了他后来在《宾退录》中所看到的靖州风俗,以鱼为蔬,湖北称为鱼菜之外,用“鱼菜”之名来指鱼类菜肴早就出现了。如《南齐书·海陵王昭文本纪》:“思食蒸鱼菜,太官令答无录公命,竟不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也有“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的句子。至于为何有“鱼菜”之说,或许正如文中所引鄱江朋友的解释:鲫鱼是稷所化。这种说法在古代流传很广,如《埤雅·鲋》所引:“鲫是稷米化之,其鱼腹犹有米色。”

    如果说“鱼菜”之名还是地方风俗的体现,那么,另一类将荤肉称为素菜的事例就令人啼笑皆非了。比如,宋代有些僧人称酒为“般若汤”,称鱼为“水棱花”,而鸡则被称为“钻篱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和尚耐不得天天吃素的清苦,忍不住想吃荤,却又怕犯了戒律,于是为鱼和鸡另起一个“素”的名字,然后便心安理得的大快朵颐起来。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