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最新章节!

    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之后,逃到代州雁门县,又因官厅行文捕捉,便由赵员外的介绍,入五台山文殊院,剃发为僧(《水浒传》第三回)。文殊院能够收容犯人,本来不足为奇,因为人们既然寸草不留,就是表示六根清净,与世无争,他们是化外的人,当然不受王法制裁。不过我们所视为奇怪的,则为文殊院的经济力,文殊院的僧人有五七百人,他们念经拜佛,毫不劳动,而乃有很大的财产。挑担卖酒的汉子对鲁达说:“我们见关着本寺的本钱,见住着本寺的屋宇,如何敢卖与你吃?”酒店老板也对鲁达说:“师父少罪,小人住的房屋也是寺里的,本钱也是寺里的,长老已有法旨,但是小人们卖酒与寺里僧人吃了,便是追了小人们本钱,又赶出屋。因此,只得休怪。”由此可知在文殊院周围数十里之内,不但土地和房屋属于文殊院,便是经商的人的本钱也出自文殊院。文殊院既然有这样巨大的经济力,那么当然可以支配邻近的老百姓。现在试来研究文殊院何以有这样丰富的财产。

    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明帝时代,三国鼎立,争战不已。晋虽统一中国,而仅仅十年,又发生八王大乱,引起五胡乱华。人民终日在水深火热之中,不但因为没有组织,不能作革命运动,且又因为苦难的来源在于政权分裂,引起兵争,倘再加以革命,则乱上加乱,人民何能忍受。据中外历史所示,政权腐化,固然可用革命,以推翻腐化的政权。政权分裂,只有诉诸武力,用武力以统一分裂的政权。既然需要武力,则兵争之祸又何可免。

    在五胡乱华时代,蛮族酋长本来只信武力,不信宗教,既见沙门“化金销玉,行符敕火,奇方妙术,万等千候”,遂认为神异,而去皈依。例如石勒之崇拜佛图佛,吕光之崇拜鸠摩罗什,绝不是由于佛教的理论,而是由于沙门的道术。

    经东晋而至南北朝,佛教思想,尤其三世因果之说,似已深入人心。宋武帝令褚淡之进毒药于零陵王(晋恭帝),王不肯饮,“曰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宋文帝虑彭城王义康为乱,遣严龙赍药赐死,王不肯服药,“曰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观此可知当时的人如何崇信佛教。

    现在试来研究佛教何以流行?南北朝是中国最纷乱的时代,军阀互相火并,一旦得到帝位,便屠杀前朝子孙,“宋受晋终,司马氏遂为废姓,齐受宋禅,刘宗尽见诛夷”。北齐文宣践极,也屠杀魏的子孙。其尤甚者,一家骨肉自相诛夷,宋孝武帝残杀文帝的子孙,明帝又残杀孝武帝的子孙,齐明帝残杀高帝及武帝的子孙,凶忍惨毒,唯恐不尽,致令皇族有不愿复生王家之言。

    帝(宋废帝子业)素疾子鸾有宠……遣使赐死,时年十岁。子鸾临死,谓左右曰:“愿身不复生王家。”

    他们稍有天良,何能不因悔而疑,因疑而惧,因惧而思忏悔之法。高允曾言:“天人诚远,而报速如响,甚可惧也。”恰好佛教专讲因果报应,他们听了之后,怕自己堕入地狱,怕子孙食其恶果,于是遂向慈悲的佛,求其怜悯,这便是佛教流行于上层阶级的原因。吾人只看南齐巴陵王子伦之言,可知因果报应之说已经深入人心。

    延兴元年,明帝遣中书舍人茹法亮杀子伦。子伦正衣冠,出受诏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先朝昔灭刘氏,今日之事,理数固然。”

    我们再看齐明帝残杀骨肉,往往先烧香火,又可知道当时的人必以果报之权操之于佛。

    延兴建武中,凡三诛诸王,每一行事,高宗辄先烧香火,呜咽涕泣,众以此辄知其夜当相杀戮也。

    所以人们一旦想到果报,惨毒之事亦常为之小止。

    明帝所为惨毒之事,周颙不敢显谏,辄诵经中因缘罪福事,帝亦为之小止。

    上层阶级既信奉佛教,所以常将财产捐于佛寺,南朝的齐高帝、梁武帝、陈武帝,北朝的魏孝文、齐文宣、周文帝均曾舍其宫苑,以造佛寺。其中最可令人注意者,南齐的明帝残杀高武子孙,忍心害理,自古未有,而乃用百姓卖儿贴妇钱,以起佛寺。北朝的胡太后,恣行淫秽,鸩杀孝明,而亦喜建浮图,其造永宁佛寺之时,且不惜减少百官的禄。人主笃好佛理,天下便从风而化。

    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

    世宗笃好佛理……上既崇之,下弥企尚,至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逾众。

    北朝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

    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舍略为寺矣。

    南朝豪贵亦常舍其邸宅,以起佛寺(《梁书·卷三十七·何敬容传》)。至于以金钱货宝田地捐给佛寺者为数尤多,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公卿大臣以钱一亿万奉赎,这是读史者共知的事。佛寺财产年年增加,在北朝,魏孝文迁都洛阳之后,二十年中,洛中土地三分之一属于佛寺。

    自迁都以来,年逾二纪,寺夺民居,三分且一……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镇僧寺亦侵夺细民,广占田宅。

    在南朝,例如,“长沙寺僧业富沃,铸黄金为龙数千两埋土中”,所以政府每于财政困难之际,向僧尼借债,只此一端,可知佛寺财产之多。

    有司又奏军用不充,扬南徐兖江四州,富有之民家资满五千万,僧尼家资满二千万者,并四分换一,过此率讨事息即还。

    下层阶级何以也欢迎佛教?现世的苦痛,他们是经验过的。他们受了苦难的压迫,当然想到苦难的来源及解脱苦难的方法。恰好佛教提倡三世因果,即“有过去当今未来,人为善恶,必有报应”。他们遂谓今生的苦难由于前生作孽,那么,要使来生不受苦难,只有皈依三宝,修炼今生,这是佛教能够得到下层阶级信仰的原因。兼以南北朝时代,内乱外战造成了无数贫民,贫民的赈恤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时政府对于这个问题,竟然毫无措置。反之,佛教是以慈悲为本,佛寺财产不少,而僧尼的生活又不可太过奢侈。他们的收入既然超过于他们的消费,他们就把剩余物资充为救济贫民之用。佛寺既然负担了这个责任,结果,个人或政府的慈善事业也委托佛寺办理。

    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

    灵太后数为一切斋会,施物动至万计。

    后主武平七年春正月壬辰诏:去秋已来,水潦人饥,不自立者,所在付大寺及诸富民济其性命。

    而北朝且许人民输粟于佛寺。输者,户为僧祗户,粟为僧祗粟。又许犯人及官奴投靠于佛寺,称之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兼营田输粟,于是佛寺更有财产,借以控制贫民,到了大部分贫民沦为无产者之时,佛寺在民间愈有势力。但是佛寺又不是专讲布施,而不谋自己利益的,佛寺既有财产,所以常常利用财产,放债取息。

    甄彬尝以一束苎就州长沙寺库卖钱。后赎苎还,于苎中得五两金,以手巾裹之。彬得,送还寺库。道人惊云:“近有人以此金质钱,时有事,不得举而失,檀越乃能见还。”辄以金半仰酬,往复十余,彬坚然不受。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万,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而令政府不能不下令取缔。例如:

    永平四年夏诏曰:“僧祗之粟,本期济施,俭年出贷,丰则收入山林,僧尼随以给施,民有窘敝,亦即赈之。但主司冒利,规取赢息,及其征责,不计水旱,或偿利过本,或翻改券契,侵蠹贫下,莫知纪极。细民嗟毒,岁月滋深,非所以矜此穷乏,宗尚慈拯之本意也。”

    当时徭役繁重,而佛教又大开方便之门,凡人出俗入佛,均有免役的权利。如在北朝:

    愚民侥幸,假称入道,以避输课。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工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南朝固然没有明文可稽,但是宋孝武帝大明二年的诏既说:

    佛法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薮。

    而齐虞玩之又以“生不长发,便谓为道,填街塞巷,是处皆然”。为人民弄巧逃役的现象,是则南朝人民亦多寄身佛寺,以避徭役了。人民惮役甚于惮税,供役于佛寺者不过扫洒耕种,供役于国家者,乃至“老稚服戎,空户从役”,所以人民逃匿于佛寺,犹如投靠于豪族一样,日益增加。北朝“民多绝户,而为沙门”,“正光已后,所在编民相与入道,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南朝“形像塔寺,所在千数”,而真伪混居,往来纷杂,“生不长发,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