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版本通义最新章节!

    湘乡曾国藩涤生《记圣哲画像》以为:“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南皮张之洞芗涛督学四川时,篹《书目答问》,其略例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然读书而必曰宋本,匪徒不能;曰能,亦徒豪举耳!海宁陈其元子庄《庸闲斋笔记》称:“好古者重宋版书,不惜以千金、数百金购得一部,则什袭藏之,不轻示人,即自己亦不忍数阅也。每笑其痴。王鼎臣观察定安酷有是癖,宰昆山时,得宋椠《孟子》,举以夸。余请一观,则先令人负一椟出,椟启,中藏楠木匣,开匣,乃见书。书之纸墨亦古,所刊笔画,亦无异于今之监本。余问之曰:‘读此可增长智慧乎?’曰:‘不能。’‘可较别本多记数行乎?’曰‘不能。’余笑曰:‘然则不如仍读今监本之为愈耳,奚必费百倍之钱以购此耶!’王恚曰:‘君非解人,不可共君赏鉴。’急收弆之,余大笑。”然则宋椠不易得,得亦珍罕,以骨董视之,非读本也。今为慎择约举经史子集,分别条流,取版本之易得者,要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甲)经部 北宋各经注疏,皆单行;其合并为一,阮元刻南昌学《注疏》后作《校勘记》,据日本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左传》一引《礼记》三山黄唐跋云:“本司旧刊《易》、《书》、《周礼》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便于披绎,它经独阙,绍兴辛亥,遂取《毛诗》、《礼记疏义》,如前三经编汇,精加雠正。乃若《春秋》一经,顾力未暇,姑以贻同志。”以其题年绍兴辛亥,遂谓合注于疏,在南北宋之间。宋椠经籍,有白文,有单注;而合疏于注,其后起者也。世所行者:白文以无锡秦镤刻巾箱本《九经》为佳,单注以《相台五经》为佳;而注疏合一,则以阮元南昌学刻《十三经注疏》为佳,《秦本》白文亦摹宋刻。巾箱本不分卷,简端有音,世称为澄江本,实临江府刻本也。无锡秦镤以清康熙间订正重刊(康熙,圣祖年号)。王士禛祯《分甘余话》云:“近无锡秦氏摹宋刻小本《九经》,剞劂最精,点画不苟,闻其板已为大力者负之而趋。余曾见宋刻于倪检讨雁园灿许,与秦刻方幅正同,然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矣。”海昌吴骞兔床《拜经楼藏书题跋》载:“宋刻《九经》白文,每叶四十行,行二十七字,盖即渔洋先生《居易录》所载倪雁园尚书家小本《九经》,乃宋麻沙本之佳者,盖明锡山秦氏刊本之所祖也。其经文字句,较时本间多不同,如《曾子问》‘殷人既葬而致事’,下有‘周人卒哭而致事’句,殆宋人因皇氏之说而增之,与日本《七经考文》所引古本相符;其余字句不及备载。又《左氏春秋》前不列惠公元妃传文一段,盖古经与传本不相联属,后人取便,合传以附经。此本首厥传文,岂先儒不敢以传前经之意欤?”然王士禛祯以为秦刻胜宋,而余姚卢文弨抱经则谓不如。尝见意于跋《白虎通》曰:“书贵旧刻,如《九经》小字本,吾见南宋本,已不如北宋本。明之锡山秦氏本,又不如南宋本。今之翻秦本者,更不及焉!”秦本原刻不分卷,凡《易》二十一叶,《书》二十六叶,《诗》四十七叶,《左传》一百九十八叶,《礼记》十三叶,《周礼》五十五叶,《孝经》三叶,《论语》十六叶,《孟子》三十四叶,每叶四十行,行二十七字,行密如樯,字纤如发,几可乱真,上格标载音义(见丁丙《善本室藏书志》)。其刻者,则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其书为《易》三卷,《书》四卷,《诗》四卷,《周礼》六卷,《礼记》六卷,《春秋左传》十七卷,《孝经》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七卷,合五十卷,附《大学中庸章句》一卷,《小学》二卷。其所自出之宋刊,南京图书馆有藏本,盖吴骞故物也。而无锡县图书馆则藏有秦本之刻云。至岳珂《相台五经》,本不一,凡《易》九卷,王、韩注附《略例》一卷;《书》十三卷,孔传;《诗》二十卷,毛传郑笺;《春秋左传》三十卷,杜集解;《礼记》二十卷,郑注。其校刻之总例所传九经三传沿革例者称: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晋天福铜版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监中见行本,蜀大字旧本,蜀学重刊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有句读附音本,潭州旧本,抚州旧本,建大字本(俗谓“无比九经”),俞韶卿家本,又中字凡四本,婺州旧本,并兴国于氏、建余仁仲,凡二十本,又以越中旧本。注疏,建本有音释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专属本经名士,反复参订,始命良工入梓。可谓宋本之总汇矣!特是有注而无疏,未若黄唐所云“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之便于披绎也。有宋十行本注疏者,即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建本有音释注疏者也。其书刻于宋南渡之后,由元入明,递有修补。至明正德中,其板犹存,是以十行本为注疏合本最古之册。此后有闽板,乃明嘉靖中(嘉靖,世宗年号)用十行本重刻者。有明监版,乃明万历中(万历,神宗年号)用闽本重刻者。有汲古阁毛氏版,乃明崇祯中(崇祯,思宗年号)用明监本重刻者。而究其朔,则辗转出十行宋本。阮元家所藏十行宋本,有十一经,但无《仪礼》、《尔雅》,而有苏州北宋所刻之单疏版本,为贾公彦、邢昺之原书。此二经更在十行本之前。元旧作《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虽不专主十行本、单疏本,而大端实在此二本,嘉庆末(嘉庆仁宗年号),巡抚江西,因以二本模刻为南昌学官本。《易》则校以唐《开成石经》本(开成,文宗年号),岳珂刻单注本,钱曾校单注单疏两本,卢文弨传录明钱孙保求赤校影宋注疏本,十行九卷本,闽监本(即南监),监本(即北监),毛晋汲古阁本,日本山井鼎、物茂卿《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古本,足利本,宋本。《书》则校以唐《石经》本,宋《临安石经》本,岳珂单注本,宋十行本,闽监本,监本,明葛鼒永怀堂刻单注本,《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宋版本。《诗》则校以唐《石经》本,南宋《石经》残本,孟蜀《石经》残本,南宋刻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小字本,武英殿重刻岳珂单注本,明十行行十八字本(小注行二十三字),七十卷注疏本,闽监本,监本,汲古阁本,《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古本。《周礼》则校以唐《石经》本,钱孙保旧藏宋刻单注本,(宋椠小字本附载音义,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余仁仲本天地二官,别一宋本,秋官以俗本抄补,非佳者,以臧庸据宋刻大字本秋官二卷校补。)明嘉靖刻单注本,(八行十七字,不附音义。)惠栋校宋注疏本,(附释音十行十七字,注双行二十三字。)闽监本,监本,汲古阁本。《仪礼》则校以唐《石经》本,宋严州刻单注本,明嘉靖徐氏翻宋刻单注本,明钟人杰刻单注本,明葛鼒永怀堂刻单注本,北宋咸平刻单疏本(十五行三十字。咸平,真宗年号),闽监本,监本,汲古阁本。《礼记》则校以唐《石经》本,南宋《石经》本,岳珂单注本,明嘉靖刻单注本,(此与《周礼》、《仪礼》同为徐氏刻本。)正德修补南宋附刻释音注疏十行本(正德,武宗年号)。闽监本,监本,汲古阁本,惠栋据不附释音宋刻正义校汲古阁本,卢文弨、孙志祖校汲古阁本,《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宋板本释文,叶林宗影宋抄本,宋淳熙抚州公使库刻本(淳熙,孝宗年号)。《左传》则校以唐《石经》本,南宋刻《春秋集解》残本(十行,字数不一),北宋刻小字集解残本(十一行,二十三、四、五字不一),宋淳熙刻小字附释音本(十行十八字,注双行二十二字),岳珂单注本,宋刻纂图集解本(十行,行字数不一),宋庆元沈中宾刻《正义》本(八行,行十六字,注双行二十二字。庆元,宁宗年号),明正德修补宋刻注疏本(十行十七字,注双行二十三字),闽监本,监本,明吴士元、黄锦等重修监本,汲古阁本。《公羊》则校以唐《石经》本,惠栋过录何煌校宋注疏本,明正德修补宋监本,闽监本,监本,汲古阁本。《穀梁》则校以唐《石经》本,何焯校宋余仁仲刻单注残本,明章邱李中麓(名开先)藏影宋钞单疏残本,何煌校元刻注疏本,明刻十行本,闽监本,监本,汲古阁本。《尔雅》则校以唐《石经》本,明吴元恭仿宋刻单注本(八行十七字),元雪窗书院刻单注本(十行十九字,注双行二十六字),宋刻单疏本(十五行三十字),元刻注疏本(九行二十字),闽监本,监本,汲古阁本,惠栋校本,卢文弨校本,《释文》,叶林宗影宋钞本,卢文弨《释文》考证本。《论语》则校以汉《石经》残字,唐《石经》本,宋绍兴《石经》本,日本刻皇侃义疏本,陈鳣《论语古训》引高丽本,明修补宋刻注疏本(十行十七字),闽监本,监本,汲古阁本。《孝经》则校以唐《石经》本,石台石刻本,宋熙宁石刻本,岳珂单注本,明正德修补元泰定刻注疏本(十行十七字,注双行二十三字),闽监本,监本,汲古阁本。《孟子》则校以宋高宗行书石刻本,何焯校录章邱李中麓藏北宋蜀刻大字单注本,何焯校宋刘氏丹桂堂刻单注巾箱本,何焯校岳珂单注本,何焯校宋廖莹中刻本,孔继涵刻附音义单注本,韩岱云本,宋刻注疏十行本,闽监本,监本,汲古阁本,《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古本,足利本(据《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为校勘记,附于每卷之末,罗列诸家异同,使人读一本,如遍读诸本。又恐读者不知此文之有异同也,故凡有异文者,于字旁加墨围焉;有增有减者,于两字之间加墨围焉。其为读者计,固甚周矣。然余读海宁陈鳣仲鱼《经籍跋文》一卷,凡二十篇,宋本《十三经》、《四书》具备,独《毛诗注疏》为元本耳。所记字句与今本异同,多有阮元《校勘记》所未见者,元校刻亦未竣事,而调抚河南。其子福喜孙撰《雷塘盦弟子记》称:“校书之人,不能如家大人在江西之细心。其中错字甚多,有监本、毛本不错,而今反错者。《校勘记》去取亦不尽善,故大人不以此刻本为善也。”特是彼善于此,卒未见有过之者。广东、四川皆有本,而于诸墨围皆不刻,大失阮元之意。独光绪甲辰(光绪,德宗年号)上海点石斋石印本,墨围俱在;密行细字,而幅之广狭损半焉。

    朱子《四书》,凡《大学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中庸章句》一卷,其中《大学中庸章句》有序,署淳熙己酉,而淳熙己酉原板《四书》,江南相传仅二部:一藏汪士钟阆源之艺芸精舍,一藏蒋培泽介青之寿松堂。而蒋氏所藏缺公孙丑二卷,于咸丰己未(咸丰,清文宗年号)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本,得成完璧。铁琴铜剑楼本,盖即汪氏所藏者。而蒋氏寿松堂,则为元刊宋本,由钱唐丁丙松生之八千卷楼以入南京图书馆矣。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则有据吴县吴氏仿宋本校刊《四书》云。

    (乙)史部 《四库提要》以《二十四史》为正史,冠列史部。其汇刻行于世者:有明南北监之《二十一史》,有毛晋汲古之《十七史》,有清武英殿之《二十四史》,有金陵、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局儳配之二十四史。明南监本,多存宋监、元路学旧板,其无正德以后修补者,品不亚于宋元。北监校勘未精,讹舛弥甚,且多不知妄改,顾炎武《日知录》既详论之。汲古开雕,称“随遇宋版精本考校”,然讹脱不少,反多臆改。孙从添《藏书纪要》曰:“毛氏汲古阁《十三经》、《十七史》,校对草率,错误甚多,不足贵也。”其为世最所通行者,莫如武英殿本。乾隆四年(乾隆,高宗年号)武英殿校刊《十三经》毕,乃援宋监“顾兹《三史》,继彼《六经》”之语,开雕全史,其目次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凡二十二史,中缝鱼尾上右方,题“乾隆四年校刊”,每卷皆有考证。《明史》雕成在先,中缝不记刊行年岁,亦无考证。乾隆三十七年,四库馆开,从《永乐大典》中辑得薛居正《五代史》,四十七年校毕投进,四十九年镂板,首列多罗质郡王等表文。钦定《四库全书》以此列入正史,与《二十二史》、《明史》,合为二十四史。道光十七年(道光,宣宗年号),武英殿重修并刻《辽》、《金》、《元》三史附《国语解》。同治十三年(同治,穆宗年号),成都书院重刻武英殿《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五代史》。至于金陵、江苏、淮南、浙江、湖北五书局合刻《二十四史》,其中金陵书局刻《史记》(仅刻《集解》,无《索隐》、《正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淮南书局刻《隋书》(每卷各附考异),浙江书局刻《新唐书》,湖北书局刻《新五代史》,皆依汲古阁本。浙江书局刻《旧唐书》,则依江都岑氏惧盈斋本。而依武英殿本者,仅湖北书局刻《旧五代史》、《明史》,浙江书局刻《宋史》,江苏书局刻《辽》、《金》、《元》三史(《辽》、《金》、《元》三史,依道光十七年武英殿刊附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四十六卷,厉鹗《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杨复吉《拾遗补》五卷,钱大昕《元史氏族表》三卷,《补元史艺文志》四卷)六书而已。光绪间,泰西石印法初传至中国时,粤之徐氏创同文书局,印精本书籍;最著名者为覆印武英殿《二十四史》,皆全张付印。徒以所得非初印本,字迹漫漶,乃延人描使明显,便于付印;又书手非通人,遇字不可解者,辄改以臆,讹谬百出。尤可笑者,自明所据乾隆四年本,而不知四年所刻,固无《旧五代史》,又未见乾隆四十九年殿本,辄依殿板行款,别写一通板心,亦题乾隆四年,书估无识,有如此者。然世乃以其字迹清朗,称为佳本。竹简斋印《二十四史》,遂用同文书局本,故错字一仍其旧;而以合两行为一行,有错行者,有应另行而图省纸,与前行并为一者;至诸表则强以次叶附于前叶之下,乖舛不可究诘。钱唐汪康年穰卿《雅言集》论之甚详。独涵芬楼《四部丛刊》景印,为得武英殿本之真。然武英殿刻虽号精审,而天禄琳琅之珍秘,内阁大库之丛残(现入北平图书馆),史部美不胜收,当日均未及搜讨;仅仅两《汉》、《三国》、《晋》、《隋》五史,依据宋元旧刻,馀则惟有明两监之是赖。迁史《集解》《正义》多所芟节,《四库提要》罗列数十条,谓皆殿本所逸;若非震泽王本具存,无由知其妄删,然何以不加辑补?琅邪章怀《两汉》旧注,殿本脱漏数字乃至数百字不等。宋嘉祐时,校刊七史(嘉祐,仁宗年号),奉命诸臣刘恕、曾巩、王安国等,皆绩学之士,篇末所疏疑义,备极审慎,殿本留贻,不逮其半;实则淳化、景祐之古本,绍兴眉山之复刻(淳化,太宗年号;景祐,仁宗年号;绍兴,高宗年号),尚存天壤,何以不亟探求,任其散佚?是则检稽之略也。《后汉续志》别于《范书》,殿本既信为司马彪所撰,而卷首又称刘昭补志;且并为百二十卷,厕《八志》于纪传之间。《国志》鼎立,分卷各殊,殿本既综为六十五卷,而三志卷数,又仍各为起讫。其他大题、小题之尽废旧式者,更无论矣,是则修订之歧也。薛氏《五代史》,辑自《永乐大典》及其他各书,卷数具载原稿,乃锓板之时,悉予刊落;后人欲考其由来,辄苦无从循溯。又诸史均附考证,而《明史》独否;虽乾隆四十二年,有考核添修之诏;而进呈正本,迄未刊布。且纪、志、表之百十六卷,犹从盖阙。是则纂辑之疏也。蜀臣关羽,传自陈寿,忽于千数百年后,强代秉笔,追谥“忠义”。《薛史》指斥契丹,如戎主、戎首、狁、贼寇、伪命、犯阙、编发、犬羊等语,何嫌何疑,概为改避?又明修《元史》,洪武二年(洪武,太祖年号),先成《本纪》三十七,《志》五十三,《表》六,《传》六十三,《目录》二。翌年,续成《纪》十,《志》五,《表》二,《传》三十又六,厘分附丽,共成二百一十卷;一见于李善长之表,再见于宋濂之记。殿本则取先后成书之数,并为一谈,李《表》既非原文,宋《记》复失存录,是则删窜之误也。《南齐》巴州之志,桂阳、始兴二王之传,蜀刻大字,曾无阙文,果肯访求,何难拾补?然此犹可曰“孤本罕见”也。宋孝宗之纪,田况之传,至正初刊,均未残佚(至正,元顺帝年号),而何以一则窜合二字,充以他叶;一则脱去全叶,文理不贯?然此犹可曰“初版难求”也。《金史·礼仪志》、《太宗诸子传》,初印凡阙二叶,嗣已出内府藏本校补矣,而后出之本,一乃补自他书,一仍空留素纸;其他少则一二句,多至数行、数十行,脱简遗文,指不胜屈。犹不止此,阙文之外,更有复叶,如《宋史》卷三十五之《孝宗纪》,《元史》卷三十六之《文宗纪》是。复叶之外,更有错简,如《元史》卷五十三之《历志》是。此则当日校刻诸臣,不能辞其粗忽者也!海盐张元济菊生每有慨乎言之,乃从事搜辑精刻。如宋庆元建安黄善夫刊本《史记》,宋景祐刊本《汉书》,宋绍兴刊本《后汉书》,宋绍熙刊本《三国志》,宋绍兴重刊北宋本《晋书》,宋蜀大字本配元明递修本《宋书》、《梁书》、《魏书》、《北齐书》,宋蜀大字本《南齐书》、《陈书》、《周书》,元大德刊本《隋书》、《南史》、《北史》,宋绍兴刊本,配明嘉靖本《旧唐书》,宋嘉祐刊本《唐书》,吴兴刘氏刊原辑《大典》本,《旧五代史》,宋庆元刊本《五代史记》,元至正刊本《宋史》、《辽史》、《金史》,明洪武刊本《元史》,而配之于清乾隆殿本《明史》,为《百衲本二十四史》,付涵芬楼用摄影复印行世,缩损版式,冀便巾箱。其中所得宋本十有五种,元本六种,明本一种,以校殿本,有正文多出数叶者,有史注多出数十条者,其馀订讹补阙不胜枚举,洵足以补殿本之罅漏,而为乙部空前之秘笈矣。名之曰“百衲本”者,始见嘉定王鸣盛西庄《十七史商榷》载:“有某氏者,自夸集诸宋版《史记》,共成一书,凡一百三十卷,小大长短咸备,因李沂公取桐丝精者杂缀为一琴,名‘百衲琴’,故亦戏名此为《百衲史记》。”涵芬楼盖有影宋《百衲本史记》,影宋《百衲本资治通鉴》云。

    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嘉庆间鄱阳胡克家果泉刻胡三省注为通行。而胡克家刻,则元兴文署刊本。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载:“元兴文署刊本《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二百九十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