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最新章节!

    《易传》便是“十翼”:(一)《彖上传》,(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四)《象下传》,(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八)《说卦传》,(九)《序卦传》,(十)《杂卦传》。历来相传是孔子作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汉书·儒林传》:“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此外还有《易乾凿度》也在这样说:“仲尼五十究《易》作‘十翼’。”

    但这些可靠与否实在还是问题。不过孔子研究过《易经》是实在的,对于《易经》发过些议论也是实在的。

    《论语》:“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切晚年好《易》的话怕就是从这“五十”两个字钻出来的,但这五十两个字也有人分解成五与十,就是或五年或十年。当时读书很不容易,既没有纸又没有墨,要靠韦编竹简来自己刻画,或者用漆来涂写,他要费那么长久的时间,我们是用不着惊叹的。

    《庄子·天道篇》:“孔子……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 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太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十二经有人说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加上六纬为十二,有人说是《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又有人说是《春秋》十二公经。我们来采取多数决吧————虽然有点滑稽————《易》是占着两票的,大约十二经中总有《易》在里面。

    又《天运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这度数阴阳大约就是指的易理了?妙在五年、十二年的数目与五年、十年学《易》的预定,相差并不多远。

    又同篇中有“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这是明明包含有《易经》在里面。

    总之,孔子是研究过《易经》的,他对于易理当然发过些议论,我们在《易传》中可以看出不少的“子曰”云云的话,这便是证据。大约《易传》的产生至少是如像《论语》一样,是出于孔门弟子的笔录吧。 〔补注1〕

    就这样我们可以规定出《易传》的时代性。

    《易经》的时代性在上篇我们已经约略地规定了,它是由原始公社社会变成奴隶制时的社会的产物。

    《易传》是产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个时代是由奴隶制确切地变成封建制度的时代。

    所以《易经》的产生是在革命的时代,《易传》的产生也是在革命的时代。不过《易经》的时代是无差别的社会中产生出阶级的时候;《易传》的时代是贵族的臣仆革贵族的命的时候。所以《易传》的作者对于革命的事实用着激越的口调赞美着说: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彖下传·革》)

    这可以见得当时的时代精神了。事实上春秋战国时代的学者多是一些革命家————如老子,如杨子,如庄子,如韩非子,他们的思想多少都是带着革命性的。此外如墨子算是保守派,孔子算是折衷派。

    大凡在一个社会变革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总要起一番理论上的斗争,即是方兴的文化与旧有的文化相对抗。中国在事实上只经过三次的社会革命。所以我们在文化史上也可以看出三个激越的时期————真真正正是划时代的时期:

    第一,《易》、《诗》、《书》所代表的一个文化的集团;

    第二,周秦诸子(孔子一门包含在里面)的一个文化的集团;

    第三,近百年来科学与中学的混战。

    由上篇的讨核,我们知道《易》的宇宙观结果是把辩证法毁灭了,把原来是动的世界弄成为定的世界,并且使世界双重化————鬼神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使前者优越于后者,以巩固人间世之支配阶级的优越。

    春秋战国时代的革命思想家,他们起来要革这种旧思想的命,那必然的倾向是:(一)辩证观的复活,(二)排斥鬼神迷信而力求合理的理论————主张理性的优越,(三)因为支配阶级仍然存在,世界仍然保存着双重化的形式,在现实世界里士族代替了贵族,在超现实世界里本体便代替了鬼神————由宗教的变而为形而上学的。结果是一样把辩证观倒置了。

    墨家的思想刚好和这反对。他们宇宙观根本是固定的、非辩证的、宗教的,他根本是迷信鬼神。他这一派在当时完全是反革命派。结果他是敌不过进化的攻势,尽管他和他的弟子们有“摩顶放踵”、“赴火蹈刃”的精神,死力撑持着自己的存在,然而终竟消灭了。这正是社会的进展是取辩证式的证明。

    孔子的一个集团呢?是在这两者之间游移。他一方面认定了辩证法的存在,然而终竟只求折衷。他一方面认定理性的优越,然而却迷恋着鬼神。他一方面摄取了形而上的宇宙观,然而他立地把它神化了起来。

    我们现在专就这《易传》来考核吧。

    第一节 辩证的宇宙观

    《易传》本来是传《易》的,《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易传》把这一点看得很详细。

    譬如《序卦传》一篇

    第一段进化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第二段进化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第三段进化

    “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以上是序述《易》上经三十卦的次第的理由,《易经》的卦名究竟是谁定的,这儿所推测的次序理由究竟是不是作《易》的人的原旨,实在很难判定。

    杜鹃的叫声本没有意义,在好事者听来可以成为“不如归去”。由这“不如归去”的牵强更可生出“望帝春心托杜鹃”的传说。这种牵强附会在不懂中国话的外国人,乃至不懂中国文言的中国人都会不懂,不消说完全与鸟无涉。

    但是这儿总是一个意见,一个不失为诗人的意见。

    《易经》的卦名次第,那简单的程度也不过如像杜鹃的叫声一样。然而在推测者的心中可以生出那样一篇议论来。我们可以说《易传》的观念是传《易》的人自己的观念,他以自己的观念输入那卦序里面,就如像诗人以自己的感情输入杜鹃的叫声里面一样。

    不过这个观念毕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观念。这是一个唯物的社会进化观,虽然很含糊,虽然很幼稚,但总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观念。

    我们看他把万物的生成归于天地的对立,把国家的成立归于人众因食物的斗争,这已经和“天造草昧”,“天生蒸民,作之君”的见解是完全不同的。师众之所比集,大概就是原始公社社会————国家的雏形;物立然后有礼,大概就是国家的刑政的开始。由国家与国家的对立,暂时虽然得着小康,结果终归于互相兼并,于是由小国而集成大国。到这时候才有种种分功易事的经营,产业上大有可观,所以才渐渐生出文化的装饰出来。这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畛域,天下太平了。但是太平的时期终竟有穷尽的时候。为什么终竟有穷尽的时候呢?大约就是因为社会的内部是含着矛盾。因为有大有便必定有小有,有上人便必定有下人;大小终必至于相衡,上下终必至于交争;所以终竟是穷于上者必反于下,天子倒了,王公代之;王公倒了,士大夫代之了。一切事物就是这样,泰必否,否必泰,亨必剥,剥必复,一切都有个尽头,一切都在画着连环扣,但这连环是愈画愈大的。

    这就是从《序卦传》的前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意义。我们再看它的后一节吧。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这几句话是总结上文而开起下节的关键。上文系叙述人类社会的进化。人类社会的进化就是由这样相反相成的两对立物先先后后产生出来的。在母系社会,只有夫妇,没有父子的关系。在父系社会,国家未成立以前,只有父子,没有君臣的关系。所以国家是逐渐产生出来的,礼仪也是逐渐产生出来的。所谓国家,所谓礼仪,也不过是建设在上下的对立上,阶级的对立上。这是总结上文。下文再申述穷上反下的意思,指示一切的进化是一个二个的连环。

    第一个连环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第二个连环

    “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第三个连环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

    第四个连环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第五个连环

    “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

    第六个连环

    “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第七个连环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第八个连环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第九个连环

    “入而后说(悦)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

    第十个无穷的连环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后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这些连环若有关系若无关系地衔接着。连环中的各个关系在当时是认为必然性,但在我们现在看来多不免有些滑稽。这是认识自然的程度有深浅的不同。我们须要晓得那是两千年前的思想,他们把世界看成进化,而且进化的痕迹是取的连环形式,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切都有个尽头,一切都没有绝对的尽头;一切都是相对,一切都不是绝对的相对;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地,这样进展起来,这是多么有趣味的一个宇宙观呢?

    像这样于事物中看出矛盾,于矛盾中看出变化,于变化中看出整个的世界,这种很正确的辩证观念还散见于《易传》的各篇。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彖下传·睽》)

    “天地革而四时成。”(同上《革》)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同上《丰》)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上传》)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系辞下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同上)

    “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同上)

    此外《杂卦传》一篇全部都是对立的错综。

    综合上面的思辨,可以归纳成三个定式:

    第一个: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系辞下传》)

    第二个:

    “阴疑于阳必战。”(《文言上传·坤》)

    第三个: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传》)

    第二节 辩证观的转化

    《易传》的作者把《易》的辩证观展开了,他是约略探寻着自然的理法。假使他向前更进一步,他可以导引出一个必然的革命的实践,就是顺着自然的理法,扶植弱者、被支配者,促进战斗,促进变化。然而他没有走到这一步,他却把方向转换了。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彖下传·恒》)

    他在不已之中看出恒久来,变化尽管变化,但是变化总要变化。变化的形象是相对的,变化这个道理是绝对的。这个绝对的道理是恒久不变。只走到这一步,还不算错误,因为变化本来是绝对的。但这绝对与相对依然相对,就是变化的意义随时在变化。所以变化只能看成相对的绝对,然而他却把它看成绝对的绝对了。

    这个要求,根本是站在支配阶级的立场,想保持支配权的恒久。

    更进一步他把这绝对的恒久化成本体,依然把世界双重化了起来。

    “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传》)

    道,本来是老子的本体观,这儿输入来变成绝对恒久的至高理性。于是辩证观倒立起来了。本来是从天地万物看出来的道理,却一变而为产生天地万物至高的存在。这个存在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系辞下传》)的;空间也不能范围它,时间也不能范围它,它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存;它“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万事万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