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明夷待访录译注最新章节!

递减的关系,并非到了天子的级别就界限分明地不在等级之内了。以前,伊尹、周公都曾摄政当国,以宰相的身份来代理天子之职,就和大夫代理卿、士代理大夫的道理一样。后世君主骄横、朝臣谄媚,天子的级别才开始不再和卿、大夫、士列于一处,甚至一些见识浅陋的儒生也跟着无视伊尹、周公摄位之事。以至于君主崩逝、其子被立为新国君时,完全忘记了居丧期间应哭泣哀痛,反而忙于处理礼乐征战等政务,君臣之义尚难维持,父子之间的恩情已先完全断绝了。更不幸的是,国家即位的不是成年的君主,国家大权操纵于皇太后手中,做宰相的却为了避嫌而放弃自己的本职,听任朝政败坏,贻笑千古,这难道不是因为把天子之位看得过高造成的吗?

    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①。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②。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③,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④,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注释】

    ①臣拜,君必答拜:先秦时期的礼仪规定,臣子拜见君主时,君主需要回拜臣子。《礼记·曲礼下》:“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逸周书·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答拜,回拜。

    ②舆:车。

    ③事:侍奉,服侍。

    ④讹:差错。

    【译文】

    在上古时代,君主对待臣子的礼节,臣子拜见君主,君主也需要予以回拜。秦汉以后,这种礼仪被废除了,然而当丞相觐见天子的时候,如果天子坐着,也要站起来;如果天子乘车,也要下车。宰相被废除后,天子就更加不受什么礼法制约了。所以天子就认为百官的设立是用来侍奉我的,如果侍奉得令我满意,就认为他是贤能的;如果侍奉得令我不满意,就认为他是不称职的。既然设置百官的初衷被扭曲了,还能指望设立君主的本意能得到实现吗?古代的天子不传位于其子,而传位给贤能之人。他们把君主之位的去留看作和宰相之位的去留一样。后来,天子传位于子,而宰相之位不传位于子;天子之子并不全部都是贤明的,但还可以依赖贤能的宰相来进行补救,这样天子传位于子也还不失传贤之意。宰相被废除后,天子的儿子如果不贤能的话,那就更没有贤明之人加以辅佐、补救了,这样不就连天子传位于子的世袭之意也失去了吗?

    或谓后之入阁办事①,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②,犹开府之书记也③。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④,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⑤。盖大权不能无所寄,彼宫奴者,见宰相之政事坠地不收,从而设为科条⑥,增其职掌,生杀予夺出自宰相者,次第而尽归焉⑦。

    【注释】

    ①入阁办事:明初罢中书省,废除宰相后,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设殿阁大学士,以顾问参谋的身份帮助皇帝。成祖时拣选解缙、胡广等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其权势慢慢愈来愈大。

    ②批答:皇帝批复官员奏章的文辞,此指票拟。明代内阁负责处理奏章,拟出意见后将意见用小票书写贴在奏章上,供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③开府:原指成立府署,辟置僚属。汉代时,只有三公可以开府,汉末董卓等以将军开府,魏晋以后开府的逐渐增多,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唐宋时,成为文散官的最高等级,明清也称督抚为开府。书记: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④内:宫内,禁中,此指皇帝。拟:拟定,起草,撰写。

    ⑤宫奴:宦官。

    ⑥科条:法令条文。

    ⑦次第:逐渐。

    【译文】

    有人说,后来实行入阁办事,阁臣虽然没有宰相之名,却拥有宰相的实权。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入阁办事的阁臣,职责在于撰拟对奏章的批答意见,相当于府署之内掌管文字事务的书记。他们的事权并不重要,而且批答又必定是自君主授意然后再加以拟定,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可以说是有宰相的实际权力吗?我认为,拥有宰相实际权力的人,是如今的宦官。大概宰相之大权不能无所寄托,宦官们看见原来由宰相处理的政事无人接管,于是趁机设立法令制度,增加自身职权,于是原来由宰相掌握的生杀大权,就渐渐都归宦官掌握了。

    有明之阁下,贤者贷其残膏剩馥①,不贤者假其喜笑怒骂②,道路传之,国史书之,则以为其人之相业矣。故使宫奴有宰相之实者,则罢丞相之过也。阁下之贤者,尽其能事则曰法祖③,亦非为祖宗之必足法也,其事位既轻,不得不假祖宗以压后王,以塞宫奴④。祖宗之所行未必皆当,宫奴之黠者又复条举其疵行⑤,亦曰法祖,而法祖之论荒矣⑥。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⑦,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注释】

    ①贷:借。其:指宦官。残膏剩馥:残留的油脂和香气。此指剩余的、零碎的权力。

    ②喜笑怒骂:此指宦官的态度、意图。

    ③尽其能事则曰法祖:指打着“法祖”的旗号竭尽所能办事。

    ④塞:遏制,约束。

    ⑤黠:狡猾。疵行:过失,缺点。

    ⑥荒:亡,败亡。

    ⑦摩切:切磋琢磨,指规劝之意。

    【译文】

    明朝的阁臣大学士,贤良的从宦官手里借得一点权力;不贤的,借着宦官的嬉笑怒骂的意图而行事,百姓对之口耳相传,国史也将之载入史册,都把这当作是他们的宰相事业。所以说,使宦官拥有宰相的实权,这一过错就是废除宰相造成的。内阁中的贤能者,只能打着“效法祖宗”的旗号尽其所能办事,其实也并不是因为祖宗之法就值得效仿,而是他们权势职位分量轻,不得不假借祖宗之名来压制皇帝,以遏制宦官的嚣张气焰。但祖宗所做的事、实行的政策并不一定都合理,于是又有狡猾的宦官逐条指出其中的瑕疵,也声称是“效法祖宗”,这样效法祖宗的理论就失去意义了。如果不废除宰相的话,宰相会以古代圣主贤君的事迹来勉励、劝导君主,君主也会有所顾忌,而不敢不从了。

    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①。每日便殿议政②,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③。其执事皆用士人④。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⑤,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阁中又缴之御前,而后下该衙门,如故事往返,使大权自宫奴出也。

    【注释】

    ①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原是临时差遣性质的,唐代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有其他官职位于宰相之列、同参国政的,称之为参知政事。宋代在宰相之外,另设参知政事作为常设官职,作为宰相的副职,以削弱相权。明代洪武九年(1376)废除。

    ②便殿:皇帝用于休息的别殿。

    ③六卿:泛称朝廷重臣。隋、唐后亦用以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谏官:负责指陈得失、劝谏皇帝的官员。

    ④执事:在左右侍候的人。

    ⑤六科给事中:明代的给事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立机构,在六部设给事中分掌,称为六科给事中,负责拾遗补缺,规谏。六科的长官都给事中,正七品。具体人员设置及品级见《明史·职官志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给事中,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并从七品,后增减员数不常。……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

    【译文】

    宰相只设置一人,参知政事则没有定额。每天在便殿商议朝政之时,天子南面而坐,宰相、六卿、谏官在东西两面按次序依次落座。凡侍从的人员都由读书人担任。所有进呈给天子的奏章,都先由六科给事中统一处理,给事中禀告给宰相,宰相再报告给天子,共同商议处理意见。天子对奏章进行批红。如果天子处理不完,则由宰相处理,然后下发六部具体执行。这样就不需要和从前一样把奏章送到天子案前,再转发内阁票拟,内阁又呈送给天子,最后送交各衙门执行。正是经过了上面的往返多次,大权才旁落至宦官手中。

    宰相设政事堂①,使新进士主之,或用待诏者②。唐张说为相③,列五房于政事堂之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此其例也。四方上书言利弊者及待诏之人皆集焉,凡事无不得达。

    【注释】

    ①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②待诏:官名,以待诏命之意。汉代时,征优秀人才在金马门待诏。北齐时设置了文林馆,将文学人士安排在里面,称为待诏。唐玄宗时,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供奉,明清时期翰林院属官有待诏,从九品,是较为低级的官员。

    ③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科举入仕,曾任太子校书、左补阙、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书侍郎等,前后三次拜相,封燕国公,深受唐玄宗宠信。卒后追赠太师,谥号文贞。

    【译文】

    宰相开设政事堂,由新登科的进士掌管,或用翰林院待诏掌管。唐代张说为宰相的时候,在政事堂后面设立了五房,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各司其职,分管不同事务,这就是一个例子。凡是各地上书言政务利弊的人及待诏都在这里聚集,如此就没有什么事不能传达到上面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