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左宗棠家训译注最新章节!

    与孝威(尽瘁报国,望思父苦心)

    孝威等知之:

    许久不寄家信,亦未接尔等禀函,未知尔母近来体气何如,尔等均如常否。得仁先大叔及意城二叔信,知各家均无恙,二伯亦健适如常,心为稍释。然军事方殷①,实亦无片刻闲暇想及家事。

    我一书生,蒙朝廷特达之知②,擢任③巡抚,危疆重寄,义无可诿④,惟有尽瘁图之,以求无负。其济则国家之幸,苍生之福,不济则一身当之而已。

    尔等读书作人,能立志向上,思乃父之苦,体乃父之心,日慎一日,不至流于不肖⑤,则我无复牵挂矣。

    三月初二日浙江常山县水南营次(谕)

    今译

    我很长时间没有给你们写信,也没有收到你们写给我的家书,不知道你母亲现在身体如何,你们是不是都一如既往地安好呢?得到郭嵩焘(仁先)大叔和郭崑焘(意城)二叔的来信,得知各家都平安,你二伯也和平常一样健康,便稍微放心了。可是军务正繁忙,实在没有片刻闲暇去考虑家事。

    我是一介寒门书生,因为得到朝廷特殊的知遇之恩,被提拔任命为巡抚,在国家危急的情况下被委以重任,深感责任重大不可推卸,唯有鞠躬尽瘁,以求不辜负国家和百姓的重托。如果能够成功,则是国家的幸运,百姓的福气;如果不成功,就让我一个人承担罢了。

    你们读书做人,能够立志向上,想到父亲戎马生涯的艰辛,体会父亲以天下为己任的苦心,一天比一天谨慎踏实,不至于成为品行不好且没有出息的子孙,那我就没有什么牵挂的了。

    简注

    ①方殷:正当剧盛之时。

    ②特达之知:特殊的知遇之恩。

    ③擢(zhuó)任:提拔任用。

    ④诿:推脱。

    ⑤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多用于子孙,如不肖子孙。

    实践要点

    面对爱国与爱家之间的冲突,左宗棠以离家千里南征北战的行动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家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激昂正气,这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将深深影响后辈的秉性气质和人生境界。同时,他又利用家书督促子女成长,希望他们体会父亲的艰辛与心情,发愤立志向上。家国情怀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父母应该带头爱国爱家,子女在耳濡目染后自然会深受影响。

    与孝威(世事方艰,各宜努力学好)

    孝威知悉:

    浙江夙称饶富,今则膏腴①之地尽成荒脊。人民死于兵燹②,死于饥饿,死于疾疫,盖几靡有孑遗③。纵使迅速克复,亦非二三十年不能复元,真可痛也。

    尔两试幸取前列,然未免占寒士④进取之路,须自忖⑤诗、文、字三者真比同试之人何如,不可因郡县刮目遂自谓本领胜于寒士也。院试过后又须赴乡试,过考日多,读书日少,殊为无谓。我欲尔等应考,不过欲尔等知此道辛苦,发愤读书。至科名一道,我生平⑥不以为重,亦不以此望尔等。况尔例得三品荫生⑦,如果立志读书,亦不患无进身之路也。世事方艰,各宜努力学好,为嘱。

    五月十七日衢州云溪行营(谕)

    今译

    浙江地区一直都以富庶著称,如今这土地肥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却全都变得荒凉贫瘠。老百姓或死于战乱,或死于饥饿,或死于瘟疫疾病,几乎没有幸存的。即使能够迅速收复,没有二三十年时间是绝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的,真是令人十分痛心。

    你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有幸名列前茅,但不能不说是占据了寒门学子求取进步的道路,你要自己想想在诗歌、文章、书法三个方面真的比一同参加考试的人到底怎么样,不能因为郡县主考官的夸奖就自认为本领已经超过那些寒门学子了。院试之后又要准备参加乡试,通过考试的时间多,而真正沉下心思来读书的时间少,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

    我想要你们参加科举考试,原本不过是想要你们明白这条道路的艰辛,能够刻苦读书。至于能否考取功名,我有生以来并不看重这个,也不在这个方面对你们寄予厚望。况且(根据你父亲现有的三品职级),按照惯例你可以获得荫生,如果你立下志向读书,也不用担心没有晋升之路。时事越来越艰难,各方面都要努力学好样,特此嘱咐。

    简注

    ①膏腴:形容土地肥美。

    ②兵燹(xiǎn):战乱所造成的焚烧毁坏等灾害。

    ③孑(jié)遗:残留、独存。孑,遗留、剩余。《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④寒士:多指贫苦的读书人。

    ⑤自忖(cǔn):暗自思考,暗自揣度。

    ⑥生平:有生以来,从出生到现在。

    ⑦荫生:按清制,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称恩荫。入监读书的子弟称恩荫生,简称荫生。荫生名义上是入监读书,实际只须经过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左宗棠当时以三品京堂候补帮办两江总督曾国藩军务,按照惯例孝威可获准成为荫生。

    实践要点

    左宗棠经常在家书中讲述外面的见闻和自己的看法,其出发点有三:一是可以让家中子女了解时政,不当“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扩充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二是分享自己的思考,展开平等交流,拉近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弥补不在子女身边的缺憾;其三,还可以让子女明白世事方艰,培养忧国忧民的胸怀,激发积学储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其实他心中并非以科名为重,在此,他解释说,之所以同意他们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其中的艰辛,从而知道科举之路并不平坦。他还感叹赴考会浪费许多时间,希望儿子回头更加发愤读书。家书语言平实,向儿子推心置腹,说的都是心里话,无一句不是在激励儿子成为谦虚、正直、有志向、爱读书的有为之人。

    与孝威(目睹浙民流离颠沛的惨状,无泪可挥一刻难安)

    孝威知悉:

    适封信间,得郭二叔信,知尔院试经古①亦获取列,甚为欣然。发愤读书,讲求正经学问,作一好秀才,亦足为家门之庆也②。

    尔母近来病体何如?朱和哥回时曾带桑寄生③一包,已送到否?我近来身体如常,惟眼力大不如从前。目睹浙民流离颠沛之苦、疾役流行之惨、饥饿不堪之状,无泪可挥,真是一刻难安耳。

    吴都司假归,顺寄今岁薪水银二百两以作家用,可樽节④用之。外万名伞一把、旗四树,并付。

    六月二十四夜云溪营中

    今译

    正在封装信件的时候,收到郭二叔(意城)的来信,得知你院试的经古考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很高兴。决心努力读书,追求正统学问,做一个好秀才,也是家族的福泽。

    你母亲的身体近来怎么样?朱和哥回家时带的一包桑寄生,已经收到了吗?我近来身体还和往常一样健康,只是视力比起从前衰退了许多。我亲眼看到浙江一带的老百姓饱受流离失所的痛苦、瘟疫等流行病的折磨、忍饥挨饿的悲惨,已经没有泪水可流了,真是一刻也不能安心。

    吴都司告假回家,我顺便托他带回今年的薪水二百两银子作为家庭开销,可以节省点用。还有万名伞一把、旗四根,一并带回。

    简注

    ①经古:“经古”是院试考前的一个测试。“经古”题目最初为经解、史论、诗赋。咸丰时增加性理、孝经论。同治十年增加算术。光绪二十三年增加时务。考生只须选其中一门考试即可。

    ②庆:福泽。

    ③桑寄生:别称桃树寄生、苦楝寄生等。嫩枝、叶密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有时具散生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有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

    ④樽节:节省。樽,通“撙”。

    实践要点

    相比于自己的身体渐衰和远离亲人,时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还有更大的痛苦:离老百姓如此之近,却不能拯救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强烈的“爱民”之心和家国情怀,让寒门出身的他如坐针毡,夜不能寐。他这种仕宦不为求取功名,而为造福社稷百姓的价值观,身体力行地传递给子弟,也是在千里之外培养他们爱国为民的情怀。

    与孝威(世胄之致身易于寒酸)

    霖儿知悉:

    六月十七日吴都司兰桂因病假归,曾以一函寄尔,并付今年薪水银二百两归,未知接得否。念家中拮据①,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材器②。境遇③以清苦④澹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尔幸附学籍⑤,人多以此贺我,我亦颇以为乐。然吾家积代以来皆苦读能文,仅博一衿⑥,入学之年均在二十岁以外,惟尔仲父十五岁得冠县庠⑦为仅见之事。今尔年甫⑧十七亦复得此,自忖文字能如仲父及而翁⑨十七时否?左太冲诗云:“以彼径寸根,荫此千尺条。”⑩盖慨世胄?之致身?易于寒畯也。尔勿以此妄自衿宠?,使人轻尔。

    今译

    六月十七日,吴兰桂都司因病请假回家,我曾托他捎一封家信带给你,还有我今年的薪水二百两银子,不知道你收到没有?我知道家中经济不宽裕,也想过要多寄一些钱给你们,然而现在国家时局艰难,军中已经有七个多月没给将士们发粮饷了,这也是我不忍心给你们多寄钱的原因。你们现在年纪还小能力不强,正要在艰苦的环境下多加磨炼,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材。人生的境况和遭遇以处于清苦淡泊中不失气节为好,不在于有很多钱财。

    你有幸通过院试取得进入官学学习的资格,许多人都来向我道贺,我也从心底里感到高兴。然而我们家族几代以来都是勤学苦读出身,也只考取了秀才,而且年龄都超过了二十岁,唯有你二伯父十五岁在县学中名列前茅,实属罕见。你今年刚刚十七岁便有幸取得和你二伯父当年一样的成绩,你应该问问自己的文章是否能比得上你伯父和你父亲十七岁时呢?左太冲的诗歌写道:“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小苗生长在山顶上,因为地势好的缘故,凭借它径寸之苗,能遮盖有百尺高的松柏。)这是在慨叹世家后代出仕比寒门子弟要容易些。你切不可因为这个而炫耀取得的成绩,让别人看不起你。

    简注

    ①拮据:境况窘迫,尤指经济困难而言。

    ②材器:可供建筑制造的材木,比喻有用之才。

    ③境遇:境况和遭遇。

    ④清苦:穷困而不失气节。

    ⑤附学籍:通过了院试,取得进入官学学习的资格。附学,科举考试中,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新“入学”的生员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学。

    ⑥衿:原指汉服的交领,这里指秀才。

    ⑦县庠(xiáng):县学。庠,古代的学校名称。

    ⑧甫:刚刚,才。

    ⑨而翁:你的父亲。这里是为父者自称。

    ⑩以彼径寸根,荫此千尺条:出自晋·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为“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径寸茎,直径仅一寸的茎干。荫,遮盖。百尺条,指涧底松。意思是,幼苗虽然小,但因为它长在高山顶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好,能遮盖住涧底高大的松柏。这首诗以形象的比喻,抨击了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功绩而窃取高位的门阀制度,导致下层寒门士子晋升无门。这里以“小苗”借喻世家大族弟子,以“松柏”喻指寒门弟子。左思,字太冲,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世胄:世家大族的后代。

    ?致身:原指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语出《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衿宠:炫耀所受的宠爱。

    实践要点

    左孝威十七岁时考取了秀才,可喜可贺。不过父亲表扬的话只有一句“我亦颇以为乐”,转而马上提醒他两点:其一,二伯父左宗植是十五岁中的秀才,你觉得自己的文章相比十七岁时的二伯父和父亲的文章如何?言下之意是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二,自古以来世家子弟比寒门子弟成功的机会要多些,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更优越,切忌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反而要更加谦虚谨慎。左宗棠将喜悦深藏于心底,讲得更多的还是要孝威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并要更加低调,从中可以看出其家教之严。不过,现在看来,他是否过于严格了呢?

    辰下正乡试之期,想必与试。三场毕后,不必在外应酬,仍以闭户读书为是。此心一放最难收捉,不但读书了无进益,并语言举动亦渐入粗浮轻佻①一路,特②人不当面责备,自己不觉耳。

    今译

    现在正是举行乡试的时期,我想你应该会去参加。三场考试结束以后,你不要在外面交际应酬,仍然要以闭门潜心读书才对。这个心思一旦放松就很难收拢把握,不但读书毫无收获,连言谈举止也会慢慢朝轻浮不庄重的方向发展,只是别人不会当面批评你,自己不会觉察罢了。

    简注

    ①轻佻:举止不庄重,不严肃。

    ②特:只,但。

    实践要点

    自古以来,秀才们到省城参加乡试,免不了交朋结友,三场考试后一般要利用难得的机会放松一下,以释放备考多年的压力。左宗棠要求儿子在考试后抓紧时间闭门读书,珍惜时光,避免成为粗浮轻佻的人。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不过也要考虑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趁着与士子聚集的契机,多结交端人正士,开阔自己的视野,也未尝不可。

    吾家向例,子弟入学,族中父老必择期迎往扫墓、拜祠,想此次尔与丁弟亦必有此举。到乡见父老兄弟必须加倍恭谨,长辈呼尔为少爷,必敛容①退避,示不敢当;平辈亦面谢之:“分明昆弟,何苦客气?”自带盘费住居祠中,不必赴人酒席。三日后仍即回家。祠中奖赏之资不可索领。如族众必欲给尔,领取后仍捐之祠中,抵此次祭扫之费可也。

    今译

    我们家族的惯例是,族中子弟正式入学堂读书,长辈必须选好日子带入学子弟去扫墓和进祠堂拜祭先祖,想必这次你与丁弟也会有这样的安排。你们回家乡见到父老兄弟必须更加恭敬,长辈称呼你为少爷,你应该退后一步,收起笑容,面色端庄地表示“不敢当”;如果平辈兄弟也这样称呼,也应该当面表示感谢:“大家都是兄弟,何必要这么客气呢?”自己带上盘缠旅费住在祠堂中,不必赶赴别人邀请的酒席。三天后就回家。宗祠里奖赏的财物不可贪拿或索要。如族中众人执意要给你,你可以收下后仍旧捐献给祠堂,当作这一次祭扫活动的费用。

    简注

    ①敛容:收起笑容,脸色庄重。

    实践要点

    孝威中秀才入官学是家族的一件大事,按惯例要回乡扫墓、拜祠。左宗棠嘱咐:要谦恭有礼,连怎样向长辈和平辈回答都考虑好了;要带上盘缠住在祠堂里,不赴族人的酒席,不花费族人的钱财;三天后就要回家;宗祠的奖赏不能领取;族人一定要送礼表示心意的话,可以先收下再捐献给祠堂。两袖清风的父亲对家族人情往来考虑得十分周到,希望儿子在家族向他贺喜的时候也能保持简朴、清廉的本色。再看当今有些父母在子女升学的时候大造声势,大肆庆贺,唯恐周围人不知道,甚至相互攀比,两者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浩斋先生处送谢敬五十两不为多。先生不知我之所以自处①,以为带勇之人例有余财,非五十金不足慰②其意,且先生境遇亦实苦也。

    尔大姊病体如何?尔母信来云:大姊意欲勋儿往小淹读书。我颇不以为然,一则相距太远,一则尔大姊多病,岂可累其照料。又勋儿年太幼小,往来须人护送,亦殊③不便耳。

    八月初九夜龙游县潭石望行营

    今译

    浩斋先生那里送银子五十两表示感谢不算多。先生不了解我这边的情况,认为在外带兵的人一般都会有多余的钱财,所以没有五十两不能让他宽心,况且先生的遭遇也确实太困苦了。

    你大姐身体怎么样了?你母亲在上封家书中说:大姐打算送勋儿去安化小淹读书。我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太合适,一则两地相距太远,你大姐体弱多病,不可能分出那么多精力来照顾他。再说勋儿年纪太小,来回都需要人护送,也特别不方便。

    简注

    ①自处:自己对环境事态的应对与处理。这里指左宗棠自己过着简朴生活,由于军营粮饷的奇缺和周围难民需要接济,他经常从自己的养廉银中进行开支。

    ②慰:安抚,用言行或物质等使人宽心。

    ③殊:特别,很。

    实践要点

    左宗棠嘱咐儿子,替自己给浩斋先生送去五十两银子。浩斋先生既是儿子的老师,也是他的朋友。从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师友之间的情谊,即使师友对他有一些不理解或误解,也能以宽阔、豁达的心胸接纳。左宗棠尊重、理解和尽全力帮助解决浩斋先生的困难,可以看出虽然他们之间地位悬殊,但左宗棠对待师友的真诚始终如一。

    对于家族子弟的教育,他从不放松懈怠,即使常年在外带兵打仗,也通过家书及时保持沟通和了解,身体力行,至老不衰。信中提及勋儿是否去小淹读书的问题,他给出具体务实的意见,既表现出他对女儿的体贴照顾,无微不至,也考虑到勋儿年幼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左宗棠的家庭教育观既饱含爱心,有高度的责任感,又实事求是,具有可操作性。

    与孝威(苦心力学,无坠门风)

    阿霖知之:

    得尔场后书,知尔初预秋试,诸免谬误①,心殊喜慰。榜已发矣,不中是意中事,我亦不以一第望尔。尔年十六七,正是读书时候,能苦心力学,作一明白秀才,无坠门风②,即是幸事。如其不然③,即少年登科④,有何好处?且正古人所忧也。

    闰月十七日(父谕)

    今译

    收到你考试之后的家信,知道你第一次参加秋试,各种事情都没出什么差错,我心里非常高兴。考试结果已经出来,(你)没有考取是意料中的事情,我也没有以考取一个功名对你寄予厚望。你现在十六七岁,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如果能沉下心来刻苦读书,做一个清白的秀才,不丧失家族世代相承的传统,在我看来就是好事。如果不这样,即使年少就考取功名,那又有什么益处呢?而且这正是古人所担忧的。

    简注

    ①谬误:错误。

    ②无坠门风:不丧失家族世代相承的传统。语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坠,丧失。

    ③如其不然:如果不这样。

    ④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

    实践要点

    左宗棠支持儿子参加科举考试,是顺应世俗和鼓励走正道的一种方式,其目的主要在于读书明理和知晓其中艰辛,由此更加发愤。他并不以考取功名为重,更不将其作为一条最重要的考核标准。相反,他信奉古人说的,少年登科,大不幸矣。因为少年得志,容易滋生骄傲浮躁之气,如不能克己守道,反而容易招致祸患。如果子弟能恪守祖训,保持耕读之家读书人本色,能够静心读书,淡泊名利而厚学笃行,即使以一介秀才终老,也是家族的幸运,足以垂训后世。

    与孝威(早成者必早毁,以其气未厚积而先泄也)

    孝威知悉:

    前日寄一函由郭二叔转递。甫发数时,即接中丞及郭二叔书,知闰月初六日榜发,尔竟幸中三十二名,且为尔喜,且为尔虑。古人以早慧早达为嫌,晏元献①、杨文和②、李文正③千古有几?其小时了了、大来不佳者④则已指不胜屈,吾目中所见亦有数人。惟孙芝房⑤侍讲稍有所成,然不幸中年赍志⑥,亦颇不如当年所期,其他更无论也。

    天地间一切人与物均是一般,早成者必早毁,以其气未厚积而先泄也。即学业亦何独不然?少时苦读玩索而有得者,皓首⑦犹能暗诵无遗。若一读即上口⑧,上口即不读,不数月即忘之矣。为其易得,故易失也。尔才质不过中人,今岁试辄高列,吾以为学业顿进⑨耳。顷阅所呈试草,亦不过尔尔,且字句间亦多未妥适,岂非古人所谓“暴得大名不祥”⑩乎?尔宜自加省惧,断不可稍涉骄亢?,以贻我忧。

    今译

    此前给你寄去一封信,由你郭二叔转给你。信发出不久,就收到中丞及郭二叔的信,得知闰月初六公布科考名次,你幸运地获取第三十二名的好成绩,既为你开心,也为你担忧。古人认为年幼时即显聪明和年少显达不是好事情,几千年来,像晏元献、杨文和、李文正这样的人又有几个?那些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却没有什么才华的人数不胜数,我在现实中也亲眼看见不少这样的人。唯有孙芝房侍讲稍微有点成就,但不幸怀抱着未遂的志愿在中年就去世了,也并没有取得早年大家所期待的那种成就,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天地间一切人与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成熟得早的必然凋零毁灭得早,因为积淀不够深厚而提前发散了。读书求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少年时期苦苦思索探求而有所体会的,到垂暮之年仍然能清晰无误地背诵当年所学的内容。如果一读就顺口流畅,顺口流畅就不会继续诵读,没有几个月就忘记了。因为容易得到,所以也容易失去。你的资质只是中等,这次一考就名列前茅,我本来以为是你学业顿然长进的缘故。刚才我读了你考试所写的文章,才觉得你写得不过如此,并且用字造句也还有许多不恰当的地方,难道不是古人所说“突然得到很大的名声是不吉祥的”吗?你应该更经常地保持敬畏之心,并反省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骄傲自大,让我为你担忧。

    简注

    ① 晏元献:晏殊,北宋江西临川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等。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②杨文和:杨一清,明朝南直隶镇江府丹徒(今属江苏)人,祖籍云南安宁。年少时被誉为神童,十四岁便参加乡试,并且被推荐为翰林秀才。明宪宗命内阁选派老师教他。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③李文正:李东阳,明朝湖南茶陵人。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其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篆书、隶书。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后有清人辑编的《怀麓堂集》和《怀麓堂全集》等。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④ 小时了了、大来不佳者: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却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化用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对答。了了,聪慧。

    ⑤孙芝房:孙鼎臣,清善化县(今属湖南长沙)人。字子余,号芝房。生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七岁举乡试,选内阁中书。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九年充贵州乡试考官。咸丰二年(1852)擢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曾主讲石鼓书院。阅古今论盐漕钱币河渠兵制等书,撰成《番塘鱼论》《河防纪略》。其刍论二十五篇,追溯治乱之源,深咎汉学家以私意分别门户,多有痛切之言。又工诗古文,时有忧国之辞。所写诗文,后辑成《苍莨集》一书。咸丰九年(1859)卒。

    ⑥赍(jī)志:怀抱着未完成的志愿。

    ⑦皓首:白头,指老年。

    ⑧上口:顺口。指诵读文章时熟练而流畅。

    ⑨顿进:急成;顿然长进。

    ⑩暴得大名不祥:突然得到很大的名声是不吉祥的。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骄亢(kàng):骄纵不逊。出自北宋范仲淹《让观察使第一表》:“臣辈岂不鉴前代将帅骄亢之祸。”

    实践要点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