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山居存稿最新章节!

    北魏末年,六镇、高平、秦陇诸州镇相继起义反魏。尽管参加起义的群众十分复杂,但起义领袖大都是镇民或城民。镇民或城民隶属军府,他们名隶军籍,不附州郡户籍。北镇镇民号为“府户”,即军府所属之户,其实城民也是府户。北镇起义前夕,李崇领兵出击茹茹,采纳幕僚魏兰根的建议,奏请改镇为州,府户悉免为民,(1)当时没有获得朝廷采纳。正光五年(524年)北镇、秦陇起义爆发后,镇压北镇起义的大都督元渊再次提出改镇为州的建议。(2)李崇、魏兰根、元渊的建议专指北镇,强调“改镇为州”。但是南、北二秦州的起义群众却是业已建立州郡的城民,问题不在于改镇为州,而在于城民的免除军贯。《北史》卷五六《魏收传》叙其父魏子建为东益州刺史时事云:(3)

    正光五年(524年),南、北二秦城人(即城民)莫折念生、韩祖香、张长命相继构逆。佥以州城之人,莫不劲勇,同类悉反,宜先收其器械。子建以为城人数当行阵,尽皆骁果,安之足以为用,急之腹背为忧。乃悉召居城老壮,晓示之。并上言诸城人本非罪坐而来者,悉求听免。明帝优诏从之。子建渐分其父兄子弟,外居郡戍,内外相顾,终获保全。

    魏子建的要求是除了犯罪配发的以外,城人“悉求听免”,免什么呢?应即免除军贯。因此正光五年八月所下诏书实兼对北镇镇民与诸州城民而言。诏书先追溯自魏初以来“诸州镇城人,本充牙爪,服勤征旅”,最后说“诸州镇军贯,元非犯配者,悉免为民;镇改为州,依旧立称”,(4)均是“诸州、镇城人”(即诸州和诸镇的城人)并提,非犯配的城人一律免除军贯成为州郡民,其未立州郡的北镇则改镇为州。关于诸州镇城人免军贯的措施,显然出于魏子建的奏请,主要为了安抚二秦、东益诸州的城人。

    这一措施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北镇改了州,但北镇业已起义,府户免除军贯毫无意义。至于诸州城人不管法律上是否“悉免为民”,至少以后河南、北诸州仍然存在着不同于一般百姓的城民。

    虽然所有城人或城民都属军府,都是府户、戍兵,但是随着所在地区间的差异,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位却很不一致,河南、北诸州的城民便和北镇的城民不同,(5)甚至和秦陇诸州的城民也不尽相同。

    河北地区很早就设置军府,驻兵屯戍。《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元年(398年)正月:

    帝至邺……乃置行台,以龙骧将军日南公和跋为尚书,与左丞贾彝率郎吏及兵五千人镇邺。车驾自邺还中山,所过存问百姓……帝虑还后山东有变,乃置行台于中山,诏左丞相、守尚书令、卫王仪镇中山,抚军大将军、略阳公元遵镇勃海之合口。

    当时拓跋部建国不久,是否真已设置中朝的尚书省与外州行台,殊为可疑,很可能只是强以魏晋官制名之,其实仅是遣派将卒戍守而已。《纪》称镇邺吏兵五千人,镇中山及合口的数字不记。同书卷五八《杨播附弟椿传》称:

    自太祖平中山,多置军府,以相威摄。凡有八军,军各配兵五千,食禄主帅军各四十六人。自中原稍定,八军之兵,渐割南戍,一军兵才千余,然主帅如故,费禄不少。椿表罢四军,减其帅百八十四人。

    中山是后燕故都,所以置有八军四万人之多。观此知镇邺城的五千人为一军,镇合口的驻军数字大概也不会比邺城多。

    魏军攻入中山时,公卿、军吏、士卒投降的有二万多人。以后,强制迁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河、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到代京。(6)中山、邺、信都那些城中的住户本来就是文武官吏、士卒以及百工伎巧,通过这次大迁徙,可以推断中山等城是被迁空了,新住户就是拓跋珪派来的驻屯将帅和兵士。当时来自代京的驻屯军基本上出自拓跋本族。后来元渊追溯说:“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7)所云“高门子弟”,在皇始时只能指拓跋部人,表明魏初军镇建立之始,镇戍军主要以拓跋本族人组成。

    《杨椿传》称“中原稍定,八军之兵,渐割南戍”。大致自太宗拓跋嗣取宋滑台、虎牢、枋头诸镇,至显祖拓跋弘占领宋的徐、豫、青、齐诸州,河南戍兵(亦即城民)至少一部分来自河北州镇,此外也不能排斥有从拓跋本族和其他民族中征发来的。上引《肃宗纪》正光五年诏书就说:“逮显祖献文皇帝,自北被南,淮海思,便差割强族,分卫方镇。”便是说徐、豫、青、齐诸州的戍兵征自本族和其他民族。《魏书》卷五〇《尉元传》载太和十六年(492年)上表陈述徐州戍兵情况云:

    今计彼戍兵,多是胡人……愚诚所见,宜以彭城胡军换取南豫州徙民之兵,转戍彭城;又以中州鲜卑增实兵数,于事为宜。

    尉元的建议被诏为“甚合事机”,想必被采纳。

    尉元认为胡人不可信赖,要求“换取南豫州徙民之兵”。按南豫州即刘宋治悬瓠之豫州,天安元年(466年),宋汝南太守常珍奇据城降魏,魏以为豫州刺史,由于魏已有治荥阳之豫州,因此治悬瓠之豫州加南字。在尉元上表之前五年,那里曾发生一起城人密谋翻城的未遂事变。《北史》卷一五《秦王翰附曾孙祯传》:(8)

    初豫州城豪胡丘生数与外交通。及祯为刺史,丘生尝有犯怀恨,图为不轨,诈以婚集城人,告云:“刺史欲迁城中大家,送之向代。”共谋翻城。城人石道起以事密告祯,速掩丘生,并诸豫谋者。祯曰:“吾不负人,人何以叛?但丘生诳误。若即收掩,众必大惧。吾静以待之,不久自当悔服。”语未讫,而城中三百人自缚诣州门,陈丘生谲诳之罪。而丘生单骑逃走,祯恕而不问。

    本传不记此事发生年月。《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称:“明年(永明五年,即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荒人胡丘生起义悬瓠,为虏所击,战败南奔。”则已在常珍奇降魏之后二十年了。翻城首谋胡丘生被称为“城豪”,此外还有“大家”,他们都是城人,但是城人中的上层分子。为首的胡丘生,《南齐书》称之为“荒人”,“荒伧”原是南人鄙视北人的贬辞,告密的石道起则有胡姓的嫌疑。这批城人的来历我们完全不知道,可能还是悬瓠降魏后留下来的老住户。尉元要求“转戍彭城”的“南豫州徙民之兵”,肯定不是这批人。因为事实证明这批城人和彭城胡军一样不可信赖。很可能在胡丘生事件发生后,对于预谋翻城的人虽然“恕而不问”,但必然要有一些防范措施,很可能从别处(多半是河北诸州)迁来一批新城人,所以被称为“徙民之兵”。他们肯定不是胡人,因为尉元不信任胡人,才要求对换调防。从当时的军事形势看来,毫无疑问,彭城远比悬瓠重要,因而尉元的建议被朝廷采纳。

    从尉元建议后又过了十六年,在宣武帝的永平元年(508年),南豫州再次爆发规模较大的城人暴动,《魏书》卷八《世宗纪》永平元年十月丁巳称:

    豫州彭城人白早生杀刺史司马悦,据城南叛,萧衍遣将齐苟仁等四将以助之。诏尚书邢峦行豫州事,督将军崔暹率骑讨之。丙子,邢峦大破早生及苟仁军于鲍口……十有二月己未,邢峦克悬瓠,斩白早生,擒齐苟仁等,俘萧衍卒三千余人,分赐王公已下。

    此事具见同书卷三七《司马楚之附孙悦传》、卷六五《邢峦传》、卷九八《萧衍传》,称白早生为豫州城人(或城民)、悬瓠城民,而《世宗纪》独有“豫州彭城人”之称,(9)我原先怀疑“彭”字衍,原文亦作“豫州城人”。今据上引尉元所上表,似乎所谓“豫州彭城人”也可以解释为十六年前由彭城调往南豫州的胡军。白也正是胡姓。

    《梁书》卷二《武帝纪》中天监七年(508年)十月丁丑称:

    魏悬瓠镇军主白皁生、豫州刺史胡逊以城内属,以皁生为镇北将军、司州刺史,逊为平北将军、豫州刺史。

    白早(皁)生是城民,当了军主,这正与元渊所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之说相符。又《北史》卷八五《节义》《刘侯仁传》:(10)

    豫州人也。城人白早生杀刺史司马悦,据城南叛。悦息朏,走投侯仁……侯仁终无漏泄。朏遂免祸。事宁,有司奏其操行,请免府籍,叙一小县。

    刘侯仁也必是城民,所以要特旨“免府籍”,才能“叙一小县”。从这一点来看,南境州镇的城民或城人,和北镇一样具有府户的身份。

    《梁书》叙此事,还有个胡逊与白早生并提,《魏书》纪传皆不载。其豫州刺史之官则是自称。《梁书》卷一七《马仙琕传》称:

    魏豫州人白早生杀刺史琅邪王司马庆曾,(11)自号平北将军,推乡人胡逊为刺史,以悬瓠来降。

    所谓“乡人”,莫非也是出于彭城调来的胡军么?据《魏书》卷六五《邢峦传》,白早生所遣抗拒魏军的大将是胡孝智。姓胡的城民在这次事件中居于重要地位,令人想起二十余年前密谋翻城的城豪胡丘生。此外,常珍奇的母亲也姓胡。(12)似乎作为“城豪”的胡民长期以来就居于悬瓠,虽然几经变故,却在城民中仍具有一定的地位。假使这样,则“乡人”只是指同是悬瓠城民而已。

    尉元要求调往彭城的南豫州徙民之兵可能是鲜卑,他又要求“以中州鲜卑增实兵数”,(13)则太和十二年(488年)以后,徐州驻屯军中鲜卑人的比例扩大了,然而并不能制止变故的发生。在豫州城民白早生发动“南叛”的同时,徐州所属宿豫戍也发生了同样的事变。《魏书》卷八《世宗纪》永平元年(508年)十月丁丑称:

    前宿豫戍主成安乐子景儁杀宿豫戍主严仲贤,以城南叛。十有一月庚寅,诏安东将军杨椿率众四万攻宿豫。

    这个成景儁,据同书卷五八《杨播附弟椿传》乃是“徐州城人”,不言而喻,其父成安乐也是城人。从姓氏看来,成不是鲜卑姓,可能是胡姓,(14)但也是汉姓。彭城戍军中鲜卑比例虽一度有所扩大,但决不能全部以鲜卑驻防。彭城是北魏南边的最大军镇,戍兵有数万之多,绝大部分是征自州郡的番代兵士。(15)戍兵多数大概不是城民。

    北魏占领淮北诸州时,豫、徐二州是由州将率众降附的,还有治瑕丘的兖州,北魏兵到即降,悬瓠、彭城、瑕丘的城内人户大概没有全部被迁走,胡丘生曾以为迁往代京恐动悬瓠城中“大家”,这些“大家”大概就是降魏时幸免迁徙的部分城中居民。青、齐境内东阳(青州治)、历城(冀州侨治)、梁邹(幽州侨治)等城先降后拒,升城(并州侨治)被攻陷,这些城内的人户大概全部被迁走。《魏书》卷六《显祖纪》皇兴三年(469年)五月记“徙青州民于京师”,卷五〇《慕容白曜传》在破东阳后详记俘获的粮食、器械等物资和户口,计“城内户八千六百,口四万一千,吴、蛮户三百余”。毫无疑问,全部人口都被迁往代京及北镇,其中大部分可能被作为俘虏赏给兵将充奴婢了。历城、梁邹城内居民的命运《魏书》没有特笔记载,但仍可以判断比东阳居民好不了多少。当时那些城的住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兵,二是官和吏,三是城居豪强和避乱入城的豪强,此外大概有少量百工伎巧。二、三实际上是一类,因为这一地区的各级官吏,几乎全是当地大小豪强。《慕容白曜传》记载“徙(历城、梁邹)二城民望于下馆”,《通鉴》卷一三二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五月称:“魏徙青、齐民于平城,置升城、历城民望于桑干,立平齐郡以居之,自余悉为奴婢。”(16)所谓“民望”即士族豪门。大量吏兵沦为奴婢。如果有百工伎巧的话,必然也按照旧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