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中国新文学史初稿最新章节!

    一 诗歌创作概况

    战争的序幕刚刚揭起,诗人们就怀着爱国主义的热情投入了战争。他们从过去狭隘的生活天地中走了出来,面临着这个关系全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战争,他们渴望以自己的诗篇歌唱人民的觉醒和战斗,想以自己的笔服务于祖国和人民。这样,就造成了抗日初期诗歌空前繁荣的景象。即以武汉一地而言,在陷落前一年多时间内,就先后刊行过三种诗刊(1),当时诗歌产量之丰富,就可以想见了。

    诗人们与实际生活有了初步接触,也就是他们拿起诗歌这项战斗武器走向人民和战争的时候,他们开始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己过去的作品并不适合广大人民的需要,于是很自然地有了追求新的东西的企求。这一个追求就是“要把文艺各部门中一向是最贵族式的这一部门首先换装而吵吵嚷嚷地拥进泥腿草鞋的群中”(2)去。最先被感觉出来成为这个追求的阻碍的,自然是诗的语言和形式的问题。于是在上一时期就开始被倡导了的朗诵诗运动,又重新被提了出来,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在武汉刊行的《时调》诗刊的创刊号上,冯乃超的《宣言》一诗,正好代表了这时候进步诗歌工作者的共同要求和主张:

    让诗歌的触手伸到街头,伸到穷乡,

    让它吸收埋藏土里未经发掘的营养,

    让它哑了的嗓音润泽,断了的声音重张,

    让我们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

    “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每一个诗歌工作者所应该担负的任务,也是抗日战争期间诗歌运动向前进展的正确方向。朗诵诗运动,一方面是对于上一时期诗歌所遗留下来的形式主义倾向的反抗,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对于符合于人民要求的大众化诗歌的建立的尝试。一九三七年在武汉朗诵诗曾受到广大青年群众的欢迎和爱好。以后朗诵诗运动在延安、重庆等地也陆续有所开展。以写作朗诵诗闻名的诗人,有徐迟、光未然等。很显然地,朗诵诗的推行,对于诗歌的口语化、大众化,是起了推动作用的。

    当然,作为一个大众化诗歌运动来看,这时的朗诵诗运动还存在着较大的缺点,它所着重的仅仅是诗的语言和表现形式问题,而没有注意到更根本的一点————克服向来诗歌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因之,多数的朗诵诗歌还缺少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充实内容,而流于无节制的感情的宣泄和空洞的喊叫;同时,读者和听众的范围,也还是拘限在城市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层中,而没有真正把触角伸入到工农大众中去。这些缺点,在抗日初期以及后来的国统区内,是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纠正的。不过,从诗歌运动发展的基本方向来看,在抗日初期兴起的朗诵诗运动,到底是代表了一种正确健康的倾向,而且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绩的。

    在前面已经提过,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以后,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地区的文学运动,担负了两种不同的具体革命任务,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因而在创作上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貌。诗歌方面毫不例外。在解放区,诗歌工作者生活在民主自由的天地里,党和毛泽东同志深切地关怀着诗歌的成长和发展。诗人们开始走进了生活,深入了斗争,因之,他们的诗歌也呈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他们歌唱了战争与胜利,歌唱了解放区的富裕、民主的生活,歌唱了在党和毛泽东同志教育下日益成长的新的英雄的人民,同时,也以巨大的篇幅、无比的热爱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所在地、中国人民的灯塔————延安,也成了诗人们所着意描绘和热情颂赞的地力。在解放区,诗人是时代的号角,是战斗的组织者和鼓舞者,诗人开始与人民建立了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诗的形式,也逐渐地摆脱过去那种离开民族传统与人民喜爱的欧化倾向,而开始建立起一种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感伤忧悒情调的逐渐消失和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之建立,是解放区诗歌最鲜明的特点。当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前,由于诗人们与工农群众还没有紧密的结合,因而思想感情与艺术观点也还缺乏彻底的改造,所以诗风的真正改变,还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事。

    国统区诗歌运动也获得了比较巨大的成绩。在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与民主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国统区的诗歌工作者担负了历史所交给他们的艰巨的战斗任务。他们生活在黑暗的不自由的天地里,而他们所追求的则是中国人民的幸福的明朗的明天,他们遵行的仍然是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他们所要烧毁的是“那罪恶砌成的金字塔”,所要扫除的是那“掩盖着自己的眼睛”的、“浓重得令人不能透息”的“千层万层的雾”(3)。愤怒和讽刺成为了国统区诗歌创作的主调,也偶然流露着难以遏抑的郁闷的心情。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远离,使得国统区大部分诗人们还不可能一下子就抖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种不健康的忧悒多感的心情。在形式方面,比较浓厚的欧化倾向是依然存在的。诗人们使用惯了这样的形式,而一种新的富于民族传统色彩、适合人民需要的艺术形式,又不可能是在与人民大众生活隔离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样,就使得国统区的诗歌,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而这样的缺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后(即在“国统区”成为历史的名词之后),才能够得到纠正和克服的。

    以上是本时期诗歌创作的一般趋向。

    二 时代的号角

    在这一节里我们所要评叙的是生活和战斗在解放区的几个主要诗人及其作品。

    从上一时期起,就以诗集《大堰河》显示了优异诗才、获得广大读者称誉的诗人艾青,在本时期以巨量诗歌献给了他的国家和人民。他自己说:“这是我创作最多的一个时期。”(4)他写了《向太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献给乡村的诗》、《火把》、《黎明的通知》、《雪里钻》、《溃灭》、《反法西斯》等诗集。这些诗集歌唱了诗人所热爱着的祖国的土地,人民的苦难与斗争。诗人的火热的情感与精炼的诗句凝成了耀眼的光芒,也说明了诗人自己的巨大的跃进。

    在“七七”抗战爆发的前夜,诗人就预感到:

    ……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北方·复活的土地》)

    战争一爆发,诗人就满怀希望,投进了沸腾着的生活的激流。他“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北部————延安,才算真正看见了光明”。一九四二年,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听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参加了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间的整风学习。他说:这“对我是一次大改造,我将永远感激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所给予我的教育。这个期间,我的创作的风格,起了很大的变化,交识了一些劳动人民里面的英雄人物,写了一些记录性的散文,学习采用民歌体写诗……”(5)

    在没有去延安以前,诗人“乘着热情的轮子”,奔驰在祖国的原野上,用“嘶哑的声音歌唱了”他所“从未有过的宽怀与热爱”(《向太阳》),但也没有完全抹去他上一时期的忧伤的阴影。

    诗集《北方》中收录的十六首短诗,就交织地显现着艾青的欢愉和忧伤的心情。他说他“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苏醒在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复活的土地》),他赞美着站起来了的“必须从敌人的死亡夺回来自己的生存”的祖国(《他起来了》),他咏叹着“在黄河的彼岸庄严的守卫着祖国的平安”的潼关(《风陵渡》)。但是在他的诗行里却又笼罩着一层多么深沉的悲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长诗《他死在第二次》作于一九三九年春末,是本时期的一个重要诗篇。在这首长诗里,艾青描述了一个“把自己的血流洒在我们所守卫的地方”的兵士。他,一个朴质而简单的农民,在战争中以“曾经拿过锄头的手”拿起了枪,在第一次受伤痊愈之后,认为“兵士必须在战争中受伤,伤好了必须再去参加战争”,他重又走上了战场,他“要从敌人的手里夺回祖国的命运”,他“朝向炮火最浓密的地方,朝向喷射着子弹的堑壕”,勇敢“挺进”,于是“在燃烧着的子弹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呵————穿过他的身体的时候”,“他倒下了”,“他所躺的是祖国的土地”。这个兵士的形象,应当说只是诗人自己爱国热情和理想的化身,他还缺乏作为一个真正的农民和兵士的性格与感情,而且也没有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上来描写它;过长的、欧化的诗句与诗的内容也还不是那么谐和一致的。但是,我们从这首诗里,却依然亲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的深挚的热情和它的对于劳动人民的纯朴勇敢的颂赞。同他的另一篇有名的长诗《吹号者》(6)一样,诗人是通过他所描写的人物来完成他的主观抒情的目的的。

    从《他死在第二次》起,艾青开始了长篇叙事诗的制作。写在一九四〇年五月的长诗《火把》,以明快有力的诗行歌颂了在暗夜中举起火把前进的人民群众的力量:

    我们来了 举着火把 高呼着

    用霹雳的巨响 惊醒沉睡的世界

    就在这“洪流般的火把摆荡”的夜晚里,唐尼,一个为了爱情而流着烦悒的泪水的女性,认识了“感伤并不能把我们的命运改变”,认识了“世界上有比家属更高的感情”,认识了“只有反抗才是我们的真理”。“经了这一夜”,她变得“坚强起来”了。在这首诗里,重叠的诗句与急骤的旋律表现了时代的精神,也传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激动,读者的感情也因之而感到剧烈的震撼。

    这是矿石的声音

    这是钢铁的声音

    这声音象飓风

    它要煽起使黑夜发抖的叛乱

    诗人对于开会时台上演说词的描绘,是可以移来形容整个诗篇的。

    诗集《反法西斯》中所收的诗歌,有不少是诗人来到民主圣地————延安以后的作品。这个诗集分为三组:第一组《中国人民的歌》,第二组《希特勒主义》,第三组《敬礼啊————苏维埃联邦》。这三组里的诗歌都是诗人对于当时国内外政治事件的直接的反映。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爱慕与憎恨,在其中鲜明强烈地表露了出来。诗人这样满怀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救星、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

    他生根于古老而庞大的中国,

    把历史的重载驮在自己的身上;

    他的脸常覆盖着忧愁,

    眼瞳里映着人民的苦难;

    是政论家,诗人,军事指挥者,

    革命者————以行动实践着思想;

    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概括,

    一手推开仇敌,一手包进更多的朋友;

    “集中”是他的天才的战略————

    把最大的力量压向最大的敌人;

    一个新的口号决定一个新的方向:

    “一切都为了法西斯主义之死亡”。

    (《毛泽东》)

    向伟大的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英勇地打击着法西斯德寇的伟大的红军和布尔什维克党,诗人致着遥远的热忱的敬礼,预祝着他们光辉的胜利:

    我向你敬礼————社会主义的共和国:

    我们闻到你土地的芬芳的气息,

    在我们的想望里你的月亮特别圆,星特别亮,

    你的水特别清,草特别绿,花特别香,

    你向世界放射光明象永恒的太阳。

    ……全世界劳动人民环护在你们周围,

    每个早晨和黄昏都在祝福你们的胜利。

    我们相信明年春天太阳温暖了顿河,

    你们将乘着溶雪的冲水把匪徒赶出境外,

    西方的边疆将重新翻飏着鲜艳的红旗…

    (《敬礼》)

    诗人向全世界宣布了解放区人民的“象初升的太阳滚动在澄碧的空中”的“真实而明确,强烈而美丽”的自由与幸福的日子(《向全世界宣布吧》);诗人号召全边区人民武装起来,保卫“中国民主政治的苗圃”、“革命的理想的花园”,诗人满怀信心地警告了那些惯于使用阴谋诡计的敌人:

    今天我们已排好队伍了,

    每个人心里都燃烧着愤怒,

    只等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手势,

    只等朱总司令的一个口令,

    我们将全体勇往直前,毫无畏惧!

    (《起来,保卫边区!》)

    这首诗写在一九四三年七月,这正是蒋介石反动集团调动大批军队准备袭击陕甘宁边区(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激怒的声音与庄严的号召,揭穿了反动派的无耻阴谋,也表现和鼓舞了全边区人民的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在一九四〇年出版的《诗论》中,艾青说:“诗人的行动的意义,在于把人群的愿望与意欲以及要求,化为语言。”又说:“政治诗是诗人对一个事件的宣言:是诗人企图煽起更多的人去理解那事件的一种号召;是一种对于被欺蒙者的揭露,是一种对于欺蒙者的警惕。”他的政治诗集《反法西斯》实践了他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诗集《雪里钻》包含着两首长诗:《雪里钻》和《索亚》。《雪里钻》通过对于一匹神骏的战马————雪里钻————的描绘,写出了在河北平原上进行着的英勇残酷的战斗,和在战斗中显现出来的人民战士的英雄的形象。另一首长诗《索亚》,写的是苏联英雄少女索亚在被德寇捕去后的宁死不屈的崇高坚贞的精神。在这两首诗中,诗人运用了素朴的语言,明快的诗行,为我们勾勒出了两幅栩栩如生的动人的画面,显示了我国抗日时期和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们从这两首长诗中,看出了作者的与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他的日益广阔的创作前途。

    艾青本时期的诗歌,同上一时期比较,其进展是非常显著的:第一,在本时期(特别是来到解放区以后),作者的生活幅员扩大了,与人民的联系更加巩固了,因此,他所歌唱的东西是更为深广而丰富了;在诗集《大堰河》某些诗中出现的“流浪者”的感情已经消退,代替它的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人民的苦难、战斗和胜利的信心,是工人阶级的更坚实更壮阔的胸怀。第二,诗的风格是更为明朗而健康了。如果说,艾青的上一时期的诗歌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晦涩和过度欧化的毛病,那么,这种缺点在本时期就逐渐地得到克服,而一种明朗的平易近人的艺术风格是在慢慢地形成了。这里,我们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一个作家的生活锻炼与思想情感的改变对于他的创作风格有着怎样重大的影响。

    从上一时期起,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走上中国诗坛的诗人田间,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又有了更多的创造和更大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田间的诗集,计有:《呈在大风砂里奔走的岗卫们》、《给战斗者》、《抗战诗抄》和长篇叙事诗《她也要杀人》(7)等。诗人将他的诗篇全部献给了争取祖国的自由和解放的战争,它们成为了鼓舞和激励人民战斗的一种重要的武器。他早期诗中的特色有了更高度的发扬,过分生拗和不够精炼的毛病也得到了很显明的克服。田间的诗是显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实有力了。

    诗集《给战斗者》中的《给战斗者》一诗,是田间本时期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抗战初期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于日本强盗的强烈愤恨,以及正在祖国土地上进行着的战争的风暴,在这一首诗里有了十分鲜明的、动人的反映。诗人用点得着火的炽热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胸臆。诗句的沉重而激越的节奏是那样深深有力地扣紧着读者的心弦。七月是开始伟大战斗的年月,是人民起来用自己的力量赶走日本强盗的最初的年月,诗人对它进行了如此充满激情的歌颂:

    七月,

    我们

    起来了,

    呼啸的河流呵,

    叛变的土地呵,

    爆烈的火焰呵,

    和应该激动在这凄惨的地上的

    复活的歌呵!

    因为

    我们是

    生长在中国。

    “因为我们是生长在中国”,这里面包含了多么丰厚深广的爱国主义的感情。畏怯在这里是不存在的,感伤也与伟大的人民绝缘。我们有的是“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和“爆烈的火焰”。我们“守望着中部,和边疆”,“呼唤着爱与幸福,自由和解放”。而《给战斗者》一诗便是高歌在我们的土地上的一支“复活的歌”。祖国是宽广而美丽的,而我们的人民则是在祖国的土地上被养育起来的。有什么地方能够像我们的祖国一样地可爱呢!

    在中国

    我们怀爱着————

    五月的

    麦酒,

    九月的

    米粉,

    十月的

    燃料,

    十二月的

    烟草,

    从村落底家里,

    从我们底灵魂里,

    飘散着

    祖国底

    热情,

    祖国底

    芬芳。

    每天,

    每天,

    我们

    要收藏————

    在自己底大地上纺织着的

    祖国底

    白麻,

    祖国底

    蓝布。

    在诗人笔下出现的是这样的土地和人民,是这样“伟大的祖国”。然而就在祖国的土地上,现在践踏着敌人的兽蹄;祖国的“田园”和“池沼”“散布着”敌人的“炸弹和毒瓦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从祖国的土地上赶走那一群喝血的野兽,人民是需要战争了:

    我们

    必须

    拔出敌人底刀刃,

    从自己底

    血管。

    ……

    在斗争里,

    胜利

    或者死……

    这些简短、遒劲的诗行,充分地反映出了人民的战斗要求和真实情感,是抗战初期充满着苦难和斗争的时代特色的忠实纪录。《给战斗者》中的诗篇一发表,就受到广大读者和批评界的重视,是完全有理由的。诗人闻一多在读到田间的诗作后,就给了它如下的恰当的批评;它“没有‘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半音,没有玩任何‘花头’,只是一句句朴质、干脆、真诚的话,(多么有斤两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它摆脱了一切诗艺的传统手法,不排解,也不粉饰,不抚慰,也不麻醉,它不是那捧着你在幻想中上升的迷魂音乐。它只是一片沉着的鼓声,鼓舞你爱,鼓舞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8)的确,说田间是“时代的鼓手”,这称誉是一点也没有过分的。

    由于战斗的需要,田间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不少的“街头诗”,分别收辑在《给战斗者》和《抗战诗抄》中。“街头诗”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诗的形式。它用寥寥的几行诗句,从一个平凡的事例中揭示出深远的政治意义。它的词句是浅显的,但却悍泼锐利,发人深省。它使人一目了然,但又余味不尽。它是一样很灵活轻便的宣传武器,但又是很精炼完美的艺术作品。下面举《给饲养员》一诗为例:

    饲养员呵,

    把马喂得它刮刮叫,

    因为你该明白,

    它底主人

    不是我和你,

    是

    中国!

    从这短短的几行诗句里,我们感到的是“雷霆万钧”的艺术力量,从我们心底升起的是对于祖国的无限热爱。

    收在《抗战诗抄》中的《英雄谣》,是对于解放区七位劳动英雄的热烈的赞歌。从这七首诗中,读者是那么亲切地接触到了在党和毛主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新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忘我劳动的崇高精神。《参议会随笔》中的五首诗,描绘和歌颂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真正的民主制度,也显示了党领导下的边区人民武装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太阳有如金片,

    抹着枪和大地。

    在白杨林边,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