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魏晋玄学论稿最新章节!

sp;   汉代观人之法————由外貌差别推知体内五行之不同。

    魏晋乃专重神气。形体可知,神情难言,观人眸子可以知人。故人物画原理不在画四体妍蚩,而在传神写照。传神,已接精神境界,生命本体,自然之美,造化之工。但自来人物品藻用山水字眼。例如:李元礼如劲松下风;邴原如云中白鹤;王衍岩岩秀峙,壁立千仞;周嶷如断山。故传人物之神向以山林语言代替,此以探生命本源,写造化自然。

    后来渐觉悟。既写造化自然用人物画,而人物品藻则常拟之山水。然则何不画山水更能写造化自然。因此山水画法生焉。谢幼舆自比庾亮,谓“丘壑过之”。故顾长康画谢在岩石里,因谢胸中有丘壑。从人物画到山水画可谓为宇宙意识寻觅充足的语言。人类觉悟到发揭生命源泉、宇宙秘密,山水画比人物画为更好的媒介或语言。

    所以即在此时————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因为晋人到此发现了此better medium(更好的媒介),故不但用之于画,并用之于诗。

    (C)文

    (甲)根本理论

    一方有超象(不可言)之本源或主宰,一方有不可违之命运,此本源分化而为万形。

    本源为infinite、One(无限、一体),而中正、和、冲淡————元气;

    万形为finite(有限)、多,而各有所偏。不过,虽万形所赋(五行)不同,但究有五德皆备之人,此即圣人————法天,法自然,和平中正而不偏。余子各有偏至。

    (1)故在《典论》就文体说:

    但文之所以为文,即表现在此四者之中。

    又,《典论》就才能说:

    因才气不同,而七子分驰;因有偏至,故“文人相轻”(非和平中正之道)。

    (2)人生有不可违之命运(化)————五德终始。

    文人忽然与万物迁化,斯乐难常。

    文章————不朽之盛事,千载之功。此文人之自遣也。

    (乙)从《文赋》到《文心雕龙》

    (1)万物皆有本源,不可言。文乃此本源之表现。文各有所偏,伫中区以玄览————文非易(便易、容易)事,须把握生命、自然、造化,而与之接。故须笼天地(形外)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故文须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以求音。

    文并虚无寂寞之表现,而人善为文————善用此medium(媒介),则为笼天地之至文,不能限于有,囿于音。文之最上乘,乃虚无之有,寂寞之音,非此则非至文(主情),不过形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文人亦然,故文体不同,而下叙十体,体各有所偏。

    陆机《演连珠》有此意,刘勰更详。

    《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人文之原,肇自太极。”“言之文也,天地之心也。”此非文以载道之意,乃道因文显。

    (黄侃:“文章之成亦由自然。”)

    标准之文,出自圣人,(宗)经是也。圣人中庸之极,中正,无所不能。经亦平淡,无所不容。

    中庸,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情深而不诡,二风清而不杂,三事信而不诞,四义直而不回,五体约而不芜,六文丽而不淫。

    谓不太过,而得其中也。无所不容,故各种文体均源出六经。

    (2)万物之本源为变化的,即是化,且不可违抗。

    a.天道兴废,自然消息。从咏怀诗后,充满此情绪。此关于文之内容,兹姑不论。

    b.因变化不可违,而文为道之表现,故文亦因时变而异。挚虞,“质文时异”。而刘舍人有《通变篇》、《时序篇》。“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兴废系乎时序”。

    (3)既人生为自然之分化,而又遭不可抗之命运,则何以自遣?

    a.文章本为遣怀,发舒怀抱而有,故《文赋》“遵四时以叹逝”。

    b.文且可以遣怀,故《愍思赋》“作此赋以舒惨恻之怀”。

    (4)文何以可发舒怀抱。

    因其本为一精神作用,通乎自然。故《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于寸心。”虽寸心,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故《文心雕龙·神思》篇,“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而此神(思),本即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不可言说,而为情变之源。故“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5)因神远,象近;神一,象多;神无,象有;如何依文象以通神思之极,其方在使文成————传达自然之充足medium(媒介)。

    充足之medium(媒介)即言有限而意无限,言浅意深,言近旨远。“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隐秀》篇作焉。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岁寒堂诗话》)

    《文赋》上言,先言“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以求音”。下言“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由此而知,其时人用典之原则。

    a.典本贵恰当。

    b.但高一点,即须意在言外。

    文帝:屈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

    不可拘滞穿凿。

    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戴安道:“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

    《枯树赋》:“昔年树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但,“昔我往矣……”(谢玄对太傅)

    隽永。(申叔,“尚玄理,超隽轨”。)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