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中国佛教史最新章节!

    禅之种类中,特别发达,而与后世以绝大之影响者,念佛观也。此念佛观,始存于小乘五停心观之中;任何禅经,无不说之者(五停心观,即数息、别想念、总想念、因缘、念佛五种。一说除念佛观,加界观)。其区别有多种。举凡观佛三昧、生身观、法身观、十方诸佛观法、观无量寿佛法,如上所述者,莫非念佛观也。盖观佛之法,其大体有二:一真身观;二应身观。真身观云者,佛身遍满于宇宙,观宇宙之实在,即观佛之真实身也。应身观云者,就佛在人间所现形相,而观念之也,《维摩经》之《阿门品》,说真身观;《观佛三昧经》,说应身观。应身观又有通观、别观之分。通观云者,非观特种佛之谓,乃观一切佛之谓;观佛三昧经之念佛观属之。别观云者,或观弥勒,或观药师,或观阿弥陀佛,就特种佛而观之谓;《观无量寿经》属之(此观佛之区别。据净影寺慧远《观无量寿经疏》之说)。

    一般禅经所述之念佛观,非真身观、法身观,乃应身观也。《观佛三昧经》,为应身通观之经典;共有二译:觉贤所译之十卷本为第一译,罗什所译之一卷本为第二译,第二译今佚。又罗什所译《禅经》,皆明观佛之法,前已述之矣。

    应身别观之经典,当《推观无量寿佛经》为最重要。元来念佛观之旨,为众生过去之罪业深重,愚痴蒙昧,心根怯弱,其力不堪修行佛道时;使观佛应身之相及其德;如见佛现于目前,而受佛之哀愍救护;以遂其修道之愿。又未来往生之信念,为在此多苦多烦多罪恶之娑婆世界,难于开发;必发愿未来往生佛之国土,登无苦无烦无罪恶之世界,俾诸佛毕现于目前,方能坚决修行。通观别观,皆不外此旨;惟是无量寿佛,(即阿弥陀如来)在诸佛中誓愿特宏;无论何等极恶众生,一称其名号,均接引之,迎入其国;故自古归向阿弥陀如来者,较归向诸佛者,居其多数;所谓“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之语;为净土门徒所循诵,非无因也。

    单赞叹阿弥陀佛之德者:则有

    《阿弥陀佛偈》一卷(第一译)后汉失译

    《后出阿弥陀佛偈》一卷(第二译)后汉失译

    此二偈,俱说阿弥陀如来之誓愿,谓阿弥陀如来,较他诸佛更为方便者,《无量寿经》也。依此特别誓愿,备说往生无量寿国方法者,《观无量寿经》也。《无量寿经》翻译颇古;迄至宋代,译本多至十二种,故有五存七缺之称;兹列之于下:

    《无量寿经》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后汉支娄迦识译

    《大阿弥陀经》二卷 (内题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白延译

    《无量寿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竺法力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宝云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昙摩密多译

    《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大宝积经》中十七八两卷)唐菩提流支译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宋法贤译

    (有点者现存之记号)

    此《无量寿经》,既说阿弥陀佛之誓愿,较胜其他诸佛;故自法藏之因位,及其四十八愿,说明阿弥陀如来与其国土;次述愿往生此国土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观无量寿经》译本有二,即:

    《观无量寿经》一卷(一名无量寿观经)刘宋疆良耶舍译

    《观无量寿经》一卷 刘宋昙摩密多译

    一说即后汉失译缺本之《观无量寿经》,虽事载《开元录》,恐有谬误,未足征信。

    此经以说往生极乐方法为主;即说世间之善(德行)、小乘教之戒律、诵读大乘经典诸方法是也(以上三方法,名曰三福)。其间虽不无说散善之处;但就经名之所表示者考之,则以说定善为主;定善云者,观念之行,即禅是也。此经所说定善,分为左列十六观:此十六观,又有依报、正报、假观、真观之区别。

    假观(其观法。以观极乐之依报为手段

    第一,日观(向西方观日,此先使心定于西方之法)。

    第二,水观(观水,由水观冰,由冰观琉璃,此为地观之前方便)。”

    真观(正观极乐依报)

    第三,地观(由琉璃一转而观极乐之土地)。

    第四,树观。

    第五,池观。

    第六,总想观(一名宝楼观)。

    第七,华座观(此观阿弥陀佛所座之华,虽为依报,但属佛之特别依报,故与前六观稍异)。

    第八,像观(欲观阿弥陀身,为方便计,先观佛像;但于佛之外,亦于其左右观观音势至二菩萨;或谓之佛菩萨像观)。……假观(观极乐正报之前方便)。

    第九,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真观(正观正报)。

    第十,观世音观(既观弥陀真身,更观其左右二菩萨)。

    第十一,大势至观(同上)。

    第十二,普观(或谓之自往生观,自积往生极乐之想,而善观极等之相)。

    第十三,杂想观(合观弥陀及二菩萨,故谓之杂想观)。

    第十四,上品生观(观人之往生乐;以下共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复设三品之区别;故上品有上上、上中、上下三品之区别),

    第十五,中品生观(中品有中上、中中、中下三品之区别)。

    第十六,下品生观(下品有下上、下中、下下三品之区别)。

    自第一至第七观,为极乐依报之观察;自第八观至十一观。为正报之观察;十二、十三,兼依报正报而观之;十四以下,观人往生极乐,有上中下品之区别;又以种种议论,分类说明;此说较为妥当。聋导大师以后之学说,则以第一观至十三观为定善;十四观以下之九品为散善;划分此经为二大区别加以说明。此种学说,近世净土门采用之。但揆诸译者当时之理想,或不如此;盖当时所以有此方法者,不过为观佛书而设;故前列之十六观,皆应视为观念之法也。

    就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经文考之:除以上二经外,《阿弥陀经》异译之本,共有三部,列之于下:

    《阿弥陀经》一卷(又名《无量寿经》)姚秦罗什译

    《小无量寿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唐玄奘译

    此经专纪法藏比丘誓愿之功能,言由其誓愿所现之阿弥陀,以及极乐之庄严;欲往生极乐者,其方法无他,简单言之,念佛而已;念佛者,单称佛名,专心念佛之谓也。所谓“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是也(以上三经,所谓《净土之三部经》也;善导大师以后,此三经之解释方法,愈觉纷歧,遂陷于困难地位;甚至以此三经分配十八、十九、二十之三愿者;然此乃后吐学者之议论,未可据为此书之解释)。念佛分类方法,亦有种种;今之所谓念佛者,以口称念佛为限。但念为观念之念,而所谓观佛者,即以观佛为本,一心在佛而念之者也,又观佛云者,口唱佛名,身行礼拜,意存观佛;所谓身口意三业,必须具备者是也;然终不外乎以观佛为本而已。但身口意相应之念佛,行之不能持久者,则有一简便方法焉;即一念之间,口称佛名,佛亦迎之,入其国土;此即所谓称名说也;自此说兴,称名遂大重于世;且以称名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