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小说网 www.izxs.net,最快更新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最新章节!

    一、 一个概念和一个假定

    本篇历叙到此,才算入了正题。这正题范围以内,究竟又有一些什么,似乎应该在这个关口加以说明。我们在上文所叙的种种,谁都看出来是完全受了现存的材料所支配的。不论其为中国历史里的伶人,或西洋关于伶人的研究,材料在数量上既不能说多,在品质上又难期划一,不过是信手拈来,稍稍整理以后,加以叙述罢了。但到了正文的段落,我们材料既比较丰富,我们在组织上便不能不较严密,在选择之际也不能不比较审慎,而在铺叙事实的时候,也不能没有一个比较一贯的概念。这一贯的概念,只要两个字就可以完全包举。就是“分布”。普通提到分布二字,我们总以为它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所谓分布,就等于地理的分布。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三的。研究动植物学的人,便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两种分布的情形,其一就是地理上的分布,就是动植物在一时代以内的空间上的分布,又其一是地质学上的分布,就是它们在地壳级层里的分布,是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和达尔文平分创立物竞天择论的荣誉的渥勒士(A. R. Wallace)有一次说,“地质上的分布和地理上的分布完全可以比拟”。其实这分布的概念是最单纯不过的。“往古来今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一切事物既不能越出宇宙以外,便无往而不可以谈分布。地理上的分布就是“四方”的分布,地层上的分布,就是“往古来今”与“上下”的分布。此外生物学者又讲究一种所谓高度的分布(altitudinal distribution),就是生物从海洋深处到高山高处之间的分布,这种分布却只顾到“上下”,而不管“往古来今”了。又研究地层分布的生物学者,不但研究两种不同的生物的时代先后,更要推导它们的渊源关系,就是它们的血缘关系的疏密远近,所以遗传的研究,归根也就成为一种比较狭义的时间上的分布的研究了。归结上文,我们一总就有三种不同的分布:一是平面的分布,二是高度的分布,三是时代的分布。

    生物如此,人物也是如此。平面或地理的分布是最显明的,即就中国的人物而论,十余年以来,已经有好几位在这方面用过功夫,例如梁任公先生的《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清华学报》第一卷第一期)。时代的分布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丁文江先生研究《二十四史》里的人物的分布(《科学》第八卷第一期),便是于地理的分布以外,兼及时代的分布的。又如王伯良问,“唐三百年诗人如林,元八十年,北词名家亦不下二百人,明兴二百四十年,作南曲铮铮者,指不易多屈,何哉?”(《曲律》第三十九节)这一问之中,当然也有时代分布的意味。但这些都是广义的。至于狭义的呢?那就得就一个血系或血统立论了。这在中国的学术界,注意的人还很少。以前的谱牒、合传、汇传一类的记载虽多,只好算是可供研究的资料,而不是研究的尝试。但假若有人尝试的话,他可以发现这种狭义的时代分布的意义,要远在广义的时代分布之上。例如作者在五六年前着手研究苏州长洲文氏的画才的渊源,发见他们从明代中叶起到清代中叶止,10世之中,连上产生了30个有名的画家(《优生》,第一卷第二期),要是再仔细的加以追溯,一定还不止此数,但是,前年作者到苏州,向熟于地方掌故的朋友打听,知道现在的文氏真是式微已极,不但画术的种子早已断绝,就是硕果仅存的一二子孙也已经穷困潦倒到一个程度,正在准备出卖大块的祖坟咧!这就是狭义的时代分布的很好的一例。至于伶人的此种狭义的分布,历来当然更没有人注意,上文所引的摩西士,在西洋无疑的是对于这一层注意得最深切的一位作家了。

    至于所谓高度的分布呢?这我们又得先解释一下。人物不比别的生物,当然不能讲地层的分布;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人(Sinanthropus)和今日的中国人,当然相去也有不少的地层,但此种地层的分布只和人种演化的研究有关,和人物的研究,却太不相干。人物的分布和山高水低的环境当然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此种分布,我们研究起来,大率归并在一般的地理分布以内,而不另立一部。然则人物的高度的分布又是什么呢?人物的生活,虽和地壳的级层没有关系,却和另一种的级层有极密切的因缘。这级层就是社会级层。社会级层,不比地壳级层,原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是它的层次的繁多,每一层的坚厚的程度,层与层之间的划分的清楚与不相混淆,往往要在地壳层之上。既有级层或阶级的现象,而社会心目中各阶级的价值又很不一律,我们于是便可以有第三种的分布的局面,就不妨也叫做高度的分布或级层的分布。在这方面来研究人才问题的人,我们可以说到现今还没有,就在西洋,有的也只是一些理论,或一些零星事实的纂辑与铺叙而已。(参看苏洛金所著《社会流动》,Pitirim Sorokin, Social Mobility)

    这分布的概念和它的三种分法又有什么用处呢?要答复这问题,我们就得引起一大堆别的问题来。例如地理的分布,当然不会到处分布得一样,既不一样,我们就不免要问为什么不一样。譬如一个区域里人才出得特别的多,成为一个中心,或一个渊薮,以前的几乎千篇一律的解释是“天地钟灵,山川毓秀”八个大字,至于天地怎样“钟”法,山川怎样“毓”法,一样在天覆地载之中,又何以两地要分轩轾;一样一座华山、或嵩山、或泰山,一样一条洛水、渭水、或洙水、泗水,以前“毓”过多少圣哲,何以现在便不大有人提起————这些,便没有人往下追究了。又如广义的时代的分布,其间真有一定的有规律的升沉消长么?若没有,何以孟子要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若有,又何以孟子又要说,“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和“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一类十分失望的话?在中国历史里,何以朝代开始的时候,人才总像多些,到了将近灭亡的时候,人才总像不敷分配?何以在这时候的中国,好像人才尤其是稀少,和东西洋各国的“济济多士”相比较,尤其是相形见绌?它们是不是“国运”的一些表示,国运又是什么一种东西?国运与人才,又到底那一个是因,那一个是果?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究竟英雄和时势之间有什么一种因缘关系?我们要是对这些问题,能一一加以科学的答复或辩正,我们对于人才问题的解决,就无异已经做到了一半。再如狭义的时代的分布,即血缘的分布,何以文氏的画家独多?何以最初没有,而后来大盛,而最后又终于不能维持?这其间祖宗的阴德究有多少关系?风水的好坏又有多少成分?阴德和风水之外,还有别的因素没有?国运之外,中国人又有“家运”,一家家运的盛衰和“出秀”的多寡当然有关系,但究竟那一个是因,那一个是果?这些又是早就应该答复或辩正的问题。在高度或级层的分布一方面,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至少有一部分也适用。但我们还可以提几个别的问题。社会级层或阶级这样东西究竟有些什么根据?阶级能不能完全打倒?“上流社会”里何以有许多只会吃饭的人?“下乘阶级”何以也常会出些人才,中国以前的工农商贾的子弟,何以只要能读书,便不怕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一样免不了阶级,但阶级对峙和争斗的局面,何以有的国家或有的时代里见得特别严重,有的比较轻淡?

    我们并不预备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加以答复。做一个人才研究的题目,而想答复这么多和这么严重的问题,既太不自量,亦太觉不伦。不过我们运用这分布的概念以后,我们以为上面的许多问题,似乎可以不答复而自答复,不辩正而自辩正。从地理分布的研究,我们可以发见移殖的重要,所谓移殖,就是自动的避免恶劣的旧环境,而寻觅良善的新环境。从时代或血缘分布的研究,我们可以发见婚姻选择的重要。选择的得当,血缘的分布就来得浓密、来得长久,所谓“君子之泽”,未必即“五世而斩”,不得当,有时候连两世三世都不能保。从级层分布的研究,我们可以发见所谓“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的重要。我们虽没有法子取消社会阶级,我们却可以竭力减少阶级的固定性和各阶级间的界限,使尸位素餐的人和有志上达的人可以自由升降。这三种说法,我们如再作进一步的观察,又都包含一个新的概念,就是“选择的自由”。第一是选择最适宜的物质环境,主要的目的在保障身家的健全的生理上的发育;第二是选择最适宜的配偶,主要的目的在维持子孙的品质,使至少可以保守原有的良好的程度;第三是选择最适宜的阶级,也就是,最适宜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使此种良好的品质有充分发展、活动。与贡献的机会,而不至于湮没不彰。这些看法,我们姑且假定下来,我们现在要看中国近代伶人的分布情形,尤其是在血缘的分布一方面上,究竟能不能坐实这种假定。

    二、 地理的分布

    子、 前代伶人零星分布的状况

    在这一个地理的分布的总题目下,我们准备铺叙三种的事实。一是前代伶人零星分布的状况。这一节本应该在上文《前论》中间就叙到的,但分布的情形,时代与时代之间往往有牵连的关系,如今把前代的和近代的叙在一处,节目的划分虽若不大清楚,意义上却可以保全相当的完整。二就是近代伶人的分布。三是近代伶人的移殖。

    关于前代伶人分布的事实,当然又是不多的。不多的理由,一则根本因为流传到今的伶人不多,再则因为伶人的地位卑微,即有流传,他的出处也大都没有人知道,即使知道,也未必就记录下来。明徐渭(文长)在《南词叙录》里说,“隋唐正雅乐,诏取吴人充弟子,习之,则知吴之善讴,由来久矣。”所谓善讴,未必就能扮演,我们在上文早就说过,但“乐人”和“俳优”既始终有些分不清的关系,我们在此不妨假定,出歌唱的人出得特别多的区域,也许就是比较能够产生扮演的人的区域。从五代到北宋,我们连这一类可供推论的参考都没有。南渡以后,又稍稍有些可以依傍的资料。焦里堂在《剧说》里说,“南戏出于宣和以后,南渡时谓之温州杂剧,后渐转为余姚、海盐、弋阳、昆山诸腔。”凡是能产生杂剧或产生腔调的地方,我们现在姑且假定它也能出优伶人物,虽未必中,当亦不远。焦氏不又引明陆容(式斋)《菽园杂记》的话么?“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腔调的发源地,大概也就是“戏文子弟”的发祥地,这是很好的一些证据了。但这还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话,至于海盐腔的成立,则我们知道尚在明代以前,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过元代杨梓在海盐的贡献,不过焦氏《剧说》又引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说:“张,字功甫,豪侈而有清尚,尝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张是宋人,可知至少海盐一地,在南宋年间,也许已经能产生“戏文子弟”。至于元代以后,那就不成疑问,上文所引《乐郊私语》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

    至元代杂剧发达以后,一则因为京都在北方,再则因为杂剧的作家,至少在初期里,也大都是北方人,我们料想起来,北方一定也有几个出“戏文子弟”的中心,可惜我们没有材料。至于杂剧作家的地理分布,王静安已经早就替我们归纳一过。他在《录曲余谈》里说,“曲家多限于一地。元初制杂剧者,不出燕齐晋豫四省,而燕人又占十之八九。中叶以后,则江浙人代兴,而浙人又占十之七八。即北人如郑德辉、乔梦符、曾瑞卿、秦简夫、钟丑斋辈,皆吾浙寓公也。至南曲则为温州人所擅,宋末之《王魁》、元末之《琵琶》,皆永嘉人作也。又……有永嘉《韫玉传奇》,亦元末明初人作。至明中叶以后,制传奇者以江浙人居十之七八,而江浙人中,又以江之苏州,浙之绍兴,居十之七八。此皆风习使然,不足异也。”王氏还有一些比较详细的数字,载在《宋元戏曲考》上,他说,“就杂剧家之里居研究之,……则六十二人中,北人四十九,而南人十三;而北人之中中书省所属之地,即今直隶、山东、〔山〕西产者,又得四十六人,而其中大都产者十九人。且此四十六人中,其十分之九为第一期之杂剧家,则杂剧之渊源地自不难推测也。又北人之中,大都之外,以平阳为最多,其数当大都五分之二……。至中叶以后,则剧家悉杭州人,中如宫天挺、郑光祖(即德辉)、曾瑞(即瑞卿)、乔吉(即梦符)、秦简夫、钟嗣成等,虽为北籍,亦均久居浙江。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王氏说“曲家多限于一地”,我们相信作曲的人如此,唱曲与演曲的人也未尝不如此,我们并且以为这一地和那一地还大致雷同。至少对于江浙这一隅,我们是不怀疑的,从南渡前后起一直到明代止,制戏文的士大夫和演戏文的“子弟”似乎始终没有断过种。在北方我们就很不知道了。上文讲元代的伶人时,我们发见有五个是兼擅编剧与演剧的,而这五个人中间至少三个的籍贯,我们是知道的,赵文殷是彰德人、张国宝是大都人、红字李二是京兆人,其余两个,一个既然是红字李二的丈人,而一个又是联襟,也有希望是北方人。其它编剧的北方人,虽未必扮演,但当时编剧的作家与演剧的伶人,在身份上的分别,似乎并不很大,王静安在《录曲余谈》里,且有“关、王、马、郑等皆名位不著,在士人与倡优之间”的话。演剧的既也会编剧,而编剧者的地位又“在士人与倡优之间”,那末,我们上文所假定的一点————就是,就在北方,编剧家的中心,大概也是演剧家的中心————是不至于完全错误的了。但一到明代,不但编剧的“根本地移而至南方”,就是演的人恐怕也就归于消竭,所以王伯良在《曲律》的《杂论》里说,“胜国诸贤,盖气数一时之盛,王、关、马、白,皆大都人也,今求其乡,不能措一语矣!”王氏“气数”之说,也可以教我们回想到上文论时代的分布时的那一番话。

    明代的局面,大概是元代后半的变本加厉。不过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鹿原学人引汤若士《玉茗堂集》说:弋腔起于江西弋阳,但嘉靖年间成绝调,厥后无闻,而有谭纶其人者,以海盐腔为基础,而使之再兴。可知海盐在南宋以后,历元代及明初,虽然是一个戏曲的中心,而在明中叶前后,至少在腔调方面,此种中心的地位也发生过一度变迁,而腔调的变迁多少难免不影响到优伶的地理的分布。这是一点。焦氏《剧说》引明姚旅《露书》说,“琉球居常所演戏文,则关中子弟为多……”,可知剧界的重心虽移而至南,至少关中子弟还有不少学做优伶的人,但怎样会流播到琉球,却不明白了。这又是一点。

    王伯良在《曲律》里,也有一段讲腔调演变的话,腔调既和方音不能全无关系,我们也不妨引来做一个参考。“南曲之始,不知作何腔调,沿至于今,可三百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凡旧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今苏州、而太仓、松江,以及浙之杭、嘉、湖,声各小变,腔调略同,〔要俱不失为〕南曲正声。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其声淫哇妖靡,不分调名,亦无板眼,流而为两头蛮者,皆郑声之最,而世争膻趋痂,好靡然和之,甘为大雅罪人(疑有误字或脱字),世道江河,不知变之所极矣!”这一段话虽专讲南曲派别的流衍,但当时优伶的分布,由此也可以窥见一二。弋阳和乐平都在江西的东北部;青阳、徽州都在安徽的南部,义乌在浙江;太平大约指的是安徽太平府;至于石台,不知是江西宜丰的石台山,还是河南许昌的石台店,抑或别有所指,但无论如何,这些地方都很接近,可以成为产出戏曲和戏曲人物的一大区域。此外,我们也可以知道,就在明朝末年,昆曲的地位已经动摇,所以才有“不能与角什之二三”的话。

    到了清代,在北京一地,我们就稍稍有一些数字的资料。根据鹿原学人在《昆曲皮簧盛衰变迁史》所引《燕兰小谱》和《听春新咏》两种作品里的材料,我们可以凑出一两个分布表来:

    (一) 秦腔全盛时代(即魏三时代)的伶人分布

    (资料出《燕兰小谱》)

    (二) 秦腔末流时代(嘉庆年间)的伶人分布一斑

    (资料出《听春新咏》)

    (三) 徽班初期(嘉庆)的伶人分布

    (资料出《听春新咏》)

    右三组数字,虽去分布的局面的真相甚远,但也有好几点值得注意的。一自然是江苏的地位,至徽班全盛的前夕止,始终没有动摇。这又可以分做两个时期说。自明代万历以后,到清代乾隆中叶,所谓南曲既兼并而成昆曲,南方的优伶也就渐渐的以苏、扬做了唯一的产地。这一层,我们在上文分析《扬州画舫录》的资料时,已经看到,现在更知道,当时北京的光景,也复如此。第一表雅部里的14个江苏人中间,11个是苏州的,其余三个是扬州、武进、常熟各一。这是第一个时期。后来昆曲失势,至少有一部分的苏籍的伶人便适应环境,初则兼习秦腔,后则兼习徽调;第二表里的四个扬州童伶,便是兼习秦腔的,第三表里的10个和39个,便是兼习徽调的。这49个伶人中间,扬州占36、苏州12、剩下的一个是太仓的。嘉、道年间人作的《燕京杂记》里也说:“京师优童,甲于天下,一部中多者数百,少者亦数十……,大半是苏、扬小民,从粮艘至天津,老优买之教歌舞以媚人者也”(此记现入《北平历史风土丛书》)。我们在那部道光年间出版的专叙相公的风气的小说《品花宝鉴》里,也读到魏聘才的一段话,说:“京里有个什么四大名班,请了一个教师,到苏州买了10个孩子,都不过十四五岁,还有十二三岁的,用两个太平船,由水路进京……。在运河里粮船拥挤,就走了四个多月。见他们天天的学戏,倒也听会了许多。”这两段话里所指的都是优童,其中后来真正成名角的怕不会多,并且因为相公的风气,即使有好的才能,也难免不遭埋没,但是,当时苏、扬一带之所以为伶人的渊薮,是可以无疑的了。这是第二个时期。无论是第一时期或第二时期,上文所引汪尧峰的“苏州土产”的话始终是适用的。同时浙江的地位,则已大非昔比;昆曲未失势的时候,它还轮到过三个,见第一表,其中两个是杭州人,一个是湖州的德清人;等昆曲一失势,它就没有分了。

    在上文那三张极不完全的分布表里,我们又可发见第二点事实,就是四川人的异军突起。在第一表里,四川人多至12个,在各省区里要占到第三。杨掌生在《辛壬癸甲录》里说“乾隆间,蜀伶相继作……”。但到了第二表里,便只剩得一个。这种“兴骤亡速”的光景当然和魏长生陈银官师弟两人的来去匆匆有极密切的联带关系。优伶虽“小道”,但到此也正不能不令人兴“人存政存,人亡政息”之感!

    第三点事实是安徽人的代兴。安徽人剧艺的开端,远在明代末年,已见上文所引王氏《曲律》的话。焦里堂在乾隆年间也提到当时“安庆帮子剧”和元人剧本的关系(《剧说》卷一)。《扬州画舫录》里也说“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又提到安庆伶人郝天秀。但是徽伶的到北京,却是从乾隆末年的高朗亭始,也见《画舫录》,上文已加以征引。同时杨掌生的《梦华琐簿》说:“三庆班者,……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釐,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也。”从此以后,徽伶的势力便渐渐的在北京伸张,到嘉庆中叶,便由一班增加到五班,其中尤以四喜班为盛,所以当时诗人做竹枝词,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的句子。班中的优伶,虽不必全是皖人,但皖人至少要占到第二多数;第三表所示的便是当日人数分布的一些梗概了。杨掌生在《长安看花记》里说:“嘉庆以还,梨园子弟多皖人,吴儿渐少”;稍后又在《梦华琐簿》里说,“今(道光二十二年前后)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维扬又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这几句话最足以代表当时的分布状况与此种状况变迁的大势。

    丑、 近代伶人的分布

    叙述到此,我们就进入本篇题目里所说的“近代”了。就年代论,大约不出120年。就内容论,以皮簧戏剧————即现在所称的京剧————的确立始。怎样才算确立,当然也不便武断的指定年份。今为便利起见,姑且把程长庚的生年做一块界石。近人周明泰编的《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说长庚是光绪六年(1880)死的,年69岁。从光绪六年倒算69年,便是嘉庆十七年(1812),从那时候到现在,是122年。日人波多野乾一所编的《支那剧及其名优》,即鹿原学人译的《京剧二百年史》以为长庚是光绪五年死的(1879),即使对的,那末所差亦不过一年,无关大体。

    作者推求近代伶人的分布,大都是根据下列的几种作品所供给的资料:

    (一) 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

    (二) 鹿原学人译:《京剧二百年历史》

    (三) 徐慕云:《梨园影事》

    《系年小录》一书最合我们的用途,一则因为它记载的人多,也比较最详细,再则它所包括的年代和我们恰相合。它以嘉庆十八年丑角黄三熊出世做起点,和我们所谓“近代”的起点只差两年,作者也曾经觉得奇怪,为什么周明泰先生不再追溯两年,索性拿程大老板的生年做一个开端。鹿原学人译的那本材料也很丰富,但断代的办法不免宽泛;说京剧200年,其实不到,说“皮簧纪元”166年(民国十五年时说)也与事实不合,即以高朗亭入京与三庆徽班的成立做“皮簧纪元”的起始,到民国十五年也只得136年,原著者日人波多野以乾隆二十五年做三庆入京的年份,根本上就有错误,已见上文所引的《梦华琐簿》上的话。《梨园影事》一书,注重在照相,于事迹很疏略,对我们的用处不大。

    《系年小录》所载的人物,前后凡1027人,其中除掉非伶人的家族人员(24人)、偶尔演唱的票友(25人)以及专掌乐器的文武场面(20人)以外,实得男女优伶958人。这958人中间,有籍贯可稽的,却只有233人,约合1/4不足。这233人的省区分布如下(县份的分布,另见篇末《附录一》):

    河北(北平)118

    江苏 59

    安徽 26

    湖北 7

    山东 4

    浙江 3

    山西 2

    贵州 1

    满旗 9

    汉军 3

    蒙旗 1

    共 233

    《京剧二百年史》中所载的优伶共424人,其中有籍贯可查的,也只得162人。这162人的省区分布如下(参看篇末《附录二》):

    河北(北平)47

    江苏 42

    安徽 28

    湖北 10

    山东 9

    浙江 5

    山西 2

    河南 2

    湖南 1

    福建 1

    江西 1

    陕西 1

    贵州 1

    满旗 11

    汉军 1

    共 162

    《梨园影事》在篇首列有《生旦净丑各部人名表》一张,表中开列的男女伶人共453人。但检查下文《名伶小传》的时候,有籍贯的只有69人,他们的分布如下:

    河北(北平)31

    江苏 12

    安徽 9

    湖北 5

    山东 2

    浙江 1

    山西 1

    河南 1

    湖南 1

    贵州 1

    满旗 5

    共 69

    根据上列三张分布的表,又不妨绘成一张分布的图。图中的线所代表的并不是什么确实的数目,而是各省区之间相对的多寡,纵横斜贯的线越浓密,人数自然越多:

    伶人省区分布图

    上面三种的分布表,详略很不一致。它们的资料所从出的三本书,在性质上与形式上也很不一样,第一本是一种编年史,第二本是一种脚色的分类的汇传,第三本是一种相片的集子。但三者之中,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就是,以省区出产伶人的数量而论,河北总是第一,江苏总是第二,安徽总是第三,湖北总是第四,山东总是第五,其余各省区便不足挂齿了。还有一点同的,就是旗人的贡献也不少,尤其有趣的是,他的地位总在安徽人与湖北人之间。兹另立一表,以见此三种分布表契合无间的情况:

    有了这样的一张比较表以后,我们不妨下两个结论。一、中国近代的伶人是集中在少数省区或属籍里的,这些是河北、江苏、安徽、满旗、湖北、山东。二、在这些区域或属籍里产生的伶人,最少要占到全数伶人90%以上。

    这两个关于地理分布的结论似乎嫌笼统一些。但就目下可以收集到的材料而论,要找寻比这些更精密的结论,事实上恐怕也不可能。伶人出身寒微的居多,出身以后,他的业务又往往要求他时常向所谓“外江”走动,所以他的籍贯便没有多少人注意,就是有人注意,也不像别种人物的可以随在按图索骥。我们举几个例,就可以明白。张二奎,一说是北京人,一说是天津人,又一说是安徽人。余三胜,一说是湖北罗田人,一说也是安徽人。汪桂芬,一说是安徽人,一说是湖北人,一说“失其地”。梅兰芳,一说泰州人,一说吴人,一说“维扬人或传安徽籍,未知孰是”。这些还都是数一数二的名伶,要是名望差一点的,岂不更要来得模糊么?

    我们在上文所说的伶人是指一般知名的伶人,并没有把特别有声望的提出来,一则因为这种伶人不多,再则就是这不多的几个也不容易确指。假定能够确指的话,我们对于上文所提出的两个结论又似乎可以多得一些佐证。《梨园影事》里的那张《生旦净丑各部人名表》中间,有31人是用红格特别标出的,作表的人说,须得“能自成一派”的伶人,才有这种资格。这31人的籍贯脚色如下:

    这31个人的籍贯,有6个是斟酌事实以后暂为确定或推定的。暂为确定的是张二奎、梅兰芳、汪桂芬、余三胜。推定的是王鸿寿、何桂山。王鸿寿即三麻子,系“徽班出身”,姑推定为安徽;何桂山即何九,“生长于鲁”,一说河北大兴,今姑推定为山东人。无论此种确定或推定的可靠与否,要与一般的形势没有多大的影响。一般的形势是产生伶人最多的省区或属籍,也就是产生名角或自成派别的伶人最多的省区或属籍。如其包括暂为确定与推定的在内,则分布的局面是:河北八、江苏七、安徽六、湖北五、满旗四、山东一。如其不包括,则为河北七、江苏六、安徽四、湖北四、满旗四。和上文所列的分布的表格等于没有分别。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31个自成派别的名角,竟完全被产生伶人最多的五六个省区或属籍包办而去,没有半个例外。还有一点,就是净角几乎全是旗人,丑角几乎全是苏人,萧长华的上代原是扬州人,咸、同年间,才移居北平,要是梅兰芳可以算江苏人,萧长华就未尝不可以算。但这也许不过是一点偶合而已,若说脚色的分配与地域的分布也有相当的联带关系,则尚有待于更多的事实的证明。

    上文所说的分布形势,是观察120年来全般的光景的结果。假定就洪杨乱后以至于最近三四十年的情况而论,则北平几乎成为皮簧戏剧人才所由出生的唯一大渊薮。民国二十二年出版的唐伯弢编的《富连成三十年史》,载有富连成科班已毕业或未毕业、现存或已故的学生523人,其中有小传的138人,他们籍贯的分布如下:

    北平113

    河北(北平以外) 12

    江苏 6

    安徽 2

    陕西 2

    山西 1

    河南 1

    广东 1

    共 138

    成立了不过四年的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所收取的学生,在这一层上也有同样的情形。据两年前的报告(《剧学月刊》第一卷第十期),全校98个学生的地理分布如下:

    北平55

    河北(北平以外) 32

    江苏 6

    浙江 1

    湖南 1

    广东 1

    广西 1

    不详 1

    共 98

    北平以前因为首都的关系,本来是一个人才的中心点。此种中心点的形成,大约土著的贡献居少,而各省移民的贡献居多;但移民传两三世以后,也就成为土著。这在别种人才如此,在伶人方面也未尝不如此。但伶界上北平人的所以成为绝大多数,渐成一种专利或包办的形象,有如上面两个分布表所示,则洪杨之乱实在是一大关键。这关键有两个好像是彼此抵销的方面。一是大乱期间,南方优伶的人才或此种人才的原料不能到北方去,而大乱过后,因为时异势迁,以前征集童伶到北方去训练的习惯,也就从此打断;结果,伶才的产出就不能不仰仗土著的子弟了。王梦生在《梨园佳话》里说:“道光之季,洪杨事起,苏、昆沦陷,苏人至京者无多。京师最重苏班,一时技师名伶,以南人占大多数。自南北隔绝,旧者老死,后至无人。”咸、同年间出版的一种《怀芳记》(鹿原学人在《变迁史》中引)也说,“自江南用兵,苏、扬稚幼,不复贩鬻都中,故鞠部率以北人为徒,虽亦有聪俊狡狯可喜者,而体态视南人终逊。”(12) 这一段引文,末后的那种玩弄的口吻固然不合,但很足以证明洪杨之乱对于优伶界人才的播迁的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大乱开始蔓延的时候却把许多优伶家族或有所谓“走江湖”倾向的人逼着向北方移徙,此种移徙的最后目的地往往是北平。这一层留待下文讨论。无论洪杨乱的影响最初是催逼着南人北行,后来是隔绝了南人北行的去路,结果,就北方而论,是一样的,就是增加了产生优伶人才的力量。

    寅、 近代伶人的移殖

    叙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说一说当时移殖的形势了。关于分布的事实既不多,关于移殖的事实自然是更少。钩稽手头所有的参考资料,只得62个伶人的家系有过移殖的行为,他们的最后的目的地全都是北平。移殖所从出的省区与移出的家系数目如下(参看篇末《附录三》):

    江苏20

    安徽 14

    河北(北平以外) 10

    山东 6

    湖北 5

    浙江 2

    陕西 1

    河南 1

    山西 1

    江西 1

    辽宁 1

    共 62

    这分布的状况也可以绘成一张图,见下页。

    伶人向北移殖图

    从这张动的移殖图里,我们又可以看出从静的分布图里所看不出来或看不很清楚的一点事实。就是,近代伶人虽以苏、皖、楚三省为独多,而真正的渊薮则限于每一省区的一角。这一角,在江苏为苏州、扬州;在湖北为黄陂向南到武昌一路,谭鑫培一系的出生地,有的说黄陂,有的就说武昌。在安徽是长江以北的西南一隅;北至合肥,南及桐城、潜山、太湖、望江,都有过伶人向北移殖,而潜山和太湖两个近邻的县份所贡献的尤其是来得显著。曹春山一系的出生地,有的说是歙县,有的说是怀宁,倘若是怀宁,那也就隶属于这西南的一角了。看来怀宁的可能性较大;北平出名的“戏包袱”刘景然,各书都作大兴东坝人,其实是怀宁人,并且是怀宁石牌市人。在安庆的本地人,向有“无石不成班”的话,也可见石牌市所出伶人之多了。以地位而论,石牌市恰好在怀宁、潜山、太湖、望江四个县份的中间。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河北本省以内向北平移殖的分子,除了昌平的两个例外,原籍全都在北平以南,例如东光、衡水、霸县、冀县、饶阳、河间,并且都可以说是正在南北交通孔道之上,和南方移殖的大势完全相合。假若要找寻一些解释的话,我们不妨说,这些县份里的土著,恐怕有一部分原是南来的移民,不过中间略有耽搁,没有能一口气到北平罢了。

    产生优伶特多的省区也就是优伶家系向北方移殖得特多的省区,是从上文的表上和图上可以一望而知的。这几个省区始终是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山东。在这张表里,河北地位稍后,那是因为北平的土著已经被除外;没有“满旗”,因为旗人本来是北平人,无所用其移殖;山东与湖北地位互调,但不关紧要。

    至于为什么移殖,移殖的因缘在那里,那材料就更像凤毛麟角一般的不可多得了。62个例子中间只有21个是有理由可以推寻的:

    避洪杨之乱11

    学戏 3

    先世经商 3

    避荒年 2

    先世作官 1

    父避继母虐待 1

    共 21

    这张表里最值得注意的是避洪杨乱的例子之多,要占到全数之半。这11个例子究竟是谁或谁的家系,也不妨一提。时小福、俞菊笙、王长林(三人同属苏州)、王绚云(清江)、萧长华(扬州)是从江苏去的;曹春山(怀宁,一说歙县)、杨隆寿(桐城)、杨月楼(潜山)、余三胜是从安徽去的;姚四、谭鑫培(二人同属黄陂)是从湖北去的。杨隆寿是梅兰芳的外祖,他的北迁据说是避匪,所谓匪,以其时地考之,大约也是和洪杨之乱有关系的,所以在表中作一律看待。这些例子虽不多,但已经足以证明上文所提出的一种解释,就是,洪杨之乱是优伶人才播迁的一大因缘。即就这11个例子而论,除了姚四一例外,其余后来都成为优伶世家,详见下文。

    三、 血缘的分布

    子、 血缘分布的意义

    从本篇所采取的立场看去,血缘的分布实在是任何人才的研究最重要的部分。以前解释人才的由来的人十有九个只讲些天地钟灵,山川毓秀的道理,讲些风水,讲些八字,最近情的是讲些祖宗阴德,但总讲不到一个人的血缘关系;有的又只讲些师承关系,至于在从师以前,一个人的资质如何,这资质又从何而来,他们便不再往下推究。我们对于这后面一种人,一面很承认他们看重教育的立场,一面却也觉得他们过于自画,以致风气所趋,大家只知道“道统”的尊严应该拥护,而不知道“血统”的健全的应该拥护,至少不在“道统”之下。对于第一种人,我们最多只能表示一种同情,好比我们对不识字的人表示同情一样。

    不过我们一方面表示同情,一方面也不禁觉得骇怪。难道婚姻的得法不得法与子女的肖不肖,不是一种极普通的常识与寻常的经验么?他们的所以为常识与经验的程度,难道反而在风水与阴德一类玄妙的事物之下么?有一个最有趣的例在此。清代初年,江苏昆山地方,有一家姓徐的生了三个儿子,他们先后应科举的考试,一个中了状元,两个中了探花,成就了伊古以来的一大佳话,叫做“一门三鼎甲”。这佳话成立以后,好事的人照例要找一些解释,后来也终于在“阴德”方面给他们找到了。原来三鼎甲的父亲在明末清初时候先后做过两件很大的好事,一是间接的救了无数的水灾的灾民,一是释放了许多被强盗拘禁着的妇女。为了这两大功德,那文星就高高的照在他们一家身上,而状元探花便连一接二而来。我们在这里并不准备否认这一类的解释,不过我们找到的解释之一,至少要比他们的比较直接一些、具体一些。我们认为徐氏的血统很健全,这种健全性的表示当然是一些文化上的贡献,不过在两代之中,所表示的方向有些不同罢了;前代所表示的侧重社会道德一方面,三鼎甲那一代所表示的侧重理智与学问一方面。至于此种健全的程度又从何而来,我们的答复是:至少很大的一部分是由于婚姻选择的得当。要知三鼎甲的母亲不是别人,就是清代第一位朴学大师顾亭林的妹子!一位朴学大师的外甥当然不一定要中鼎甲,但至少他们的智力要比一般人为高,是没有法子否认的。(详见拙作《人文史观与“人治”“法治”的调和论》,《人文》第二卷,现辑入《人文史观》)撇开了此种血统与婚姻关系不提,而一味乞灵于“阴德”的“果报”,这是我们所不能不骇怪的。

    以前研究优伶人才的人当然是不向“阴德”方面去找寻解释的。无论一个伶人的才具多大,无论他在伶界怎样杰出,他决不会说这是前代广积阴功的报应,因为伶人的职业在以前是一种“贱业”,要是报应的话,是一种“恶报”,而不是“善报”,要是他真正能欣赏他们的艺术,他决不肯做这种杀风景的事,要是他是一个捧角家,他自然更不愿意提这一方面。结果是,别种人才,除了师承的因素以外,至少还有一派玄妙的“产生论”或“因缘论”,到了伶人,就连这一点都给剥夺了。于是乎叙伶人的笔墨,十之八九是讲他的艺术的造诣,十之一二是讲他流派的由来,什么“谭派”“奎派”之类。要找一些在血缘与婚姻方面推求解释的话,可以说等于没有。有一位守鹤君替时小福做了一篇《专记》(《剧学月刊》,第一卷,第十期),在结束的时候说:

    小福的长子德宝,艺名炳奎,习须生,庚子后有声于沪杭间,后以气弱改习胡琴,曾给慧宝操琴。次子实宝,号玉奎,习花脸。三子承宝,跛一腿,所以未学戏。慧宝是行四,名炳文,字智农。小福还有一个女儿,便是陈德霖老夫子的继配。陈德霖的前妻生了两位女公子,长女公子就是余叔岩的夫人。德霖续娶时女士,生了两个儿子,长名少云,次名少霖,都是学老生,少霖已渐渐有名了。这些,与小福的艺术并无若何关系,写出来不过见得时家是伶官世家而已。

    这密圈是作者酌加的。作者并不是以为这两句文章写得好,却以为他们恰好代表那种很普遍的对于血缘与婚姻太不理会的心理!我们真看不出来为什么这段结论所叙的事实和时小福的艺术没有关系,虽说这些事实的发生全都在时小福出世以至于成名以后,但是他的婚姻,他的子女,都可以反映出来他的艺术是有很深刻的“天才”的根据的,而决不是一两个徐阿福(小福本师)所能完全传授。唯其有“天才”或遗传的依据,所以才能和其他高才的伶人气息相投,才能够选上一个像陈德霖般的东床坦腹。唯其有同样的依据,才能产生时慧宝等几个子女。不承认这些事实和时小福的艺术的关系,试问所谓“伶官世家”一个名词,又剩得多少意义。什么是一个世家?世家和一个兴骤亡速的暴发户又有什么分别?还不是因为遗传的基础深厚,而婚姻的选择审慎么?目前人才问题的症结,就在没有真正的世家,目前研究人才问题的人的通病,正坐不懂世家是什么东西!

    伶人是有世家的。不但有,并且很多,并且也许比别种人物为多,时小福的家系不过是十百中的一例罢了。所以多的理由,我们在上文《绪论》里和征引英美两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时,已经一再提到。但现在不妨再说一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原是生物界的一大原则。此种原则行使的结果叫做“隔离”(segregation)。有地域上的隔离,即物种之间,因距离太远或有水陆的障碍,彼此不能交通;有生理上的隔离,即物种之间,根本因为结构上的不同,不能有孳乳的行为;有心理上的隔离,即物种之间或一种的各派之间,有一种歧视或自己居奇的心理,不愿意和别种或别派发生太密切的接触,而配偶的关系,尤所禁忌。记得《南史·王元规传》里有三句话:“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辄婚非类”,就完全可以代表这一层意思。伶人与伶人之间,因为兴趣、职业和共同利害的关系,原有比较强烈的“类聚”与心理方面“隔离”的倾向。这种倾向,又因为社会的歧视、侮弄以至于作践,不免愈益增加他的强烈的程度。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大多数的伶人不能和所谓上流的社会发生对等的关系,婚姻的缔结,当然是绝无仅有。结果,伶人在社会上,在一切职业之中,便几乎成为一个特殊的阶级、一个小天地。票友尽可以下海,伶人尽可以改业,但是一天不停止唱戏,一天不教子弟改行,一个伶人便一天要受一种特别的身份的拘束,这种身份一天不能摆脱,他要结交朋友,选择配偶,便一天不能跳出同业的范围。这样一来,一个以票友开始的个人往往终于会造成一个三四代专以优伶为业的家系,而家系与家系之间,复因彼此互为婚配的关系,可以造成一个庞大的集团,一个千头万绪、循环往复的“血缘网”。

    丑、 十个血缘网的脉络

    下文所胪列便是十个这样的血缘网,最小是两个家系结合而成的,最大的可以多至四十多个家系,零星的个人因婚姻关系而加入的还不在内。胪列的方法是先把同属一个血缘网的家系分别叙述一过,然后再用谱图的方式把他们综合的露布出来。一则因为篇幅关系,再则因为可供征引的评剧的笔墨对于脚色的评论,不失诸浮光掠影,便失诸揄扬过甚,不足为据,所以在分叙家系的时候,只指出每个伶人在家系中的关系和所扮演的脚色,此外唯有完全舍弃,好在这篇文章的目的原不在月旦各家剧艺的精粗美恶,而平日喜欢谈剧艺的人,也自有大批的别的作品可以揣摩欣赏,决不会到这里来问津。

    甲 第壹血缘网,有线索可联系的凡43个家系:

    (一) 罗氏家系

    罗巧福,旦角。

    罗福山,巧福子,老旦。

    罗寿山,巧福子,老生,后改丑角。

    罗文奎,福山子,丑角。

    罗文田,福山子,武场面。

    罗文干,寿山子,武场面。

    罗万才,文奎子,武生。

    罗氏,文干女,嫁贯大元,详下文(十)贯氏家系。

    (二) 马氏家系

    某氏,马富禄的祖父或外祖父,不详。

    妻于氏,于连泉的姑母,见下文(三)。

    马富禄,于氏的孙或外孙,丑角。

    马世啸,富禄侄,净角。

    (三)于氏家系

    于氏,马富禄的祖母或外祖母,见上文(二)。

    于海泉,外行(“都察院小人员”)。

    计艳芬,海泉的女婿,即旦角小桂花。

    于永立,海泉子,武净。

    于连泉,即旦角小翠花。

    陆氏,连泉妻,陆华云女,详下文(四)。

    (四) 陆氏家系

    陆阿五,小生。

    陆佩香,阿五兄或弟,小生。

    陆翠香,与阿五佩香同姓不宗,陆筱芬的岳父,脚色不详。

    陆双玉,阿五兄或弟,小生。

    陆玉凤,阿五兄或弟,旦角。

    陆杏林,一作陆杏生,佩香子,老生。

    陆卿林,佩香子,文场面。

    陆氏,翠香女,筱芬妻。

    陆筱芬,玉凤子,旦角,后改武旦,又改小生。

    陆砚亭,玉凤子,文场面。

    陆华云,玉凤子,小生。

    胡氏,华云妻,刘春喜妻姊或妻妹,见下文(五)。

    陆宝珊,筱芬子,角色不详。

    陆氏,筱芬女,姚佩秋妻,见下(二十二)。

    于连泉,华云婿,见上(三)。

    陆氏,华云女,嫁于连泉。

    (五) 刘、骆、赵三氏合系

    胡氏,陆华云妻,见上文(四)。

    胡氏,陆华云妻姊或妻妹,刘春喜妻。

    刘春喜,武老生。

    刘氏,春喜女,骆连翔前妻。

    骆连翔,武生。

    张氏,连翔继妻,张增明女,见下文(六)。

    骆氏,连翔姊,嫁赵喜贞。

    赵喜贞,娶骆氏;即武旦云中凤。

    赵喜奎,喜贞兄,文武净。

    (六) 张氏家系

    张玉贵,武生,以近视眼故,不能登场。

    张喜子,玉贵兄,老生。

    张氏,玉贵姊或妹,嫁俞菊笙。

    俞菊笙,见下文(七)。

    张增明,玉贵子,武生。

    张氏,增明女,嫁骆连翔,见上文(五)。

    (七) 俞氏家系

    张氏,俞菊笙妻,见上文(六)。

    俞菊笙,武旦,后改武生。

    孙棣堂,菊笙婿,见下文(八)。

    俞氏,菊笙女,嫁孙棣堂。

    俞赞庭,菊笙子,武生。

    俞占鳌,菊笙子,外行(武官)。

    俞振庭,即俞五,菊笙子,武生。

    俞华庭,菊笙子,庶出,武生。

    俞少庭,振庭子,武生。

    俞世龙,振庭子,老生。

    俞步兰,振庭子,一说螟蛉,由武旦改普通旦角。

    贯氏,步兰妻,贯紫林女,见下文(十)。

    (八) 孙氏家系

    孙棣珊,武旦。

    孙棣堂(一作棠),棣珊兄,旦角。

    俞氏,棣堂妻,俞菊笙女,见上(七)。

    孙盛武,棣珊子,丑角。

    孙盛文,棣珊子,净角。

    孙毓堃,即小振庭,棣堂子,武生。

    富氏,名菊友,毓堃妻,玉鼎臣女,女伶,老生兼小生;参下文(九)。

    (九) 玉鼎臣家系

    玉鼎臣,孙毓堃妻父。

    富莲友,鼎臣女,女伶,旦角。

    富兰友,鼎臣女,女伶,旦角兼老生。

    富竹友,鼎臣女,女伶,旦角。

    富菊友,鼎臣女,孙毓堃妻,已见上文(八)。

    (十) 贯氏家系

    贯紫林,武旦。

    陈氏,紫林妻,陈永年女,见下文(十三)。

    俞步兰,见上文(七)。

    贯氏,见上文(七)。

    贯盛籍,紫林子,丑角。

    贯盛习,紫林子,老生,有时兼演老旦。

    罗氏,贯大元前妻,罗文干女,见上文(一)。

    贯大元,紫林长子,老生。

    徐氏,大元继妻,徐宝芳女,见下文(三十七)。

    贯氏,紫林女,嫁茹富蕙。

    茹富蕙,见下文(十一)。

    (十一)茹氏家系

    茹莱卿,武生,琴师。

    茹锡九,莱卿子,武生。

    贯氏,茹富蕙妻,见上文(十)。

    茹富蕙,锡九子,丑角。

    茹富兰,锡九子,小生,后改武小生,终改武生。

    叶氏,富兰妻,叶春善女,见下文(十二)。

    (十二) 叶氏家系

    叶忠兴,旦角。

    叶忠定,忠兴兄,文武净。

    叶春善,忠定子,老生,富连成社社长。

    叶福海,忠定子,净角。

    茹富兰,春善婿,见前(十一)。

    宋继家,亦春善婿,老生。

    梁君,亦春善婿,外行,某大学教授。

    叶世长,春善子,老生。

    叶盛兰,春善子,小生。

    叶盛璋,春善子,武丑。

    叶荫章,春善子,场面。

    叶隆章,春善子,不详。

    (十三) 陈氏家系(附唐氏)

    陈天爵,老生。

    陈金爵,老生。

    陈永林,天爵子,老生。

    钱阿四,金爵婿,旦角。

    谢宝云,金爵婿,旦角,后改老生及老旦。

    陈永年,金爵子,老生。

    陈氏,金爵女,嫁梅巧龄,见后(三十一)。

    陈啸云,永林子,旦角。

    贯紫林,永年婿,见前(十)。

    姜双喜,永年婿,见后(二十四)。

    陈桂亭,永年子,小生。

    唐彩芝,啸云婿,旦角,文场面。

    贾洪林,桂亭婿,见后(十四)。

    唐富尧,彩芝子,旦角。

    (十四) 贾氏家系

    贾阿三,小生。

    贾汇川,阿三子,文场面。

    贾立川(一作丽川),阿三子,老生。

    贾阔亭,阿三子,文场面。

    孙氏,阔亭妻,孙八十女,见后(十五)。

    陈氏,贾洪林妻,陈桂亭女,见上文(十三)。

    贾洪林,阔亭子,老生。

    贾德林,阔亭子,不详。

    贾文林,阔亭子,不详。

    贾德安,阔亭子,洪林弟,红净,专长关公戏。

    贾润官,洪林子,不详。

    (十五) 孙氏家系(孟氏附)

    孙八十,旦角。

    孙氏,八十女,嫁贾阔亭,见上(十四)。

    孙某,八十子,旦角,疑与下文孙双玉系一人。

    孙双玉,八十子,旦角;一说孙六的儿子,老旦。

    孙佐臣,八十子,琴师。

    孙氏,八十女,嫁孟金喜。

    孟金喜,八十婿,旦角。

    李氏,孟金喜前妻或继妻,李宝顺姊或妹,见下(十六)。

    孙氏,佐臣女,嫁张荣奎。

    张荣奎,佐臣婿,武生。

    孟小如,金喜子,旦角,改老生。

    (十六) 孙氏家系(李、路二氏附)

    孙心兰,旦角。

    孟金喜,见上(十五)。

    李氏,金喜妻,见上(十五)。

    李宝顺,金喜妻兄或妻弟,旦角。

    李氏,宝顺姊或妹,嫁路三宝。

    路三宝,旦角。

    孙氏,三宝第四继妻,心兰女。

    孙喜云,心兰子,旦角。

    孙怡云,心兰子,旦角。

    路嘉栋,三宝子,旦角。

    (十七) 钱氏家系

    陈氏,陈金爵女,钱阿四妻,见上(十三)。

    钱阿四,旦角。

    钱金福,阿四兄,旦角,与演武净之钱金福不为一人,见后《附录五》。

    钱宝莲,阿四子,旦角。

    钱氏,阿四女,嫁李艳侬。

    李艳侬,见后(十九)。

    钱氏,金福女,嫁朱小元。

    朱小元,见后(十八)。

    钱氏,宝莲女,嫁王凤卿。

    王凤卿,见后(二十)。

    (十八) 朱氏家系(李氏附)

    某氏,李富财母,朱素云岳母,两目失明,“本于朱素云陈福胜二人中择一为婿;选婿日,朱陈均至,李母握二人手,素云以皮肤细腻,遂中选”(周明泰,《梨园系年小录》)。

    钱氏,朱小元妻,钱金福女,见上(十七)。

    朱小元,武旦。

    李富财,朱素云妻兄,旦角。

    李氏,富财妹,嫁朱素云。

    朱素云,小元子,小生。

    朱四新,小元子,不详。

    朱玉康,小元子,武生。

    朱氏,小元女,嫁叶孟林(13) 。

    叶孟林,小元婿,旦角。

    朱氏,小元女,嫁吴砚芳。

    吴砚芳,小元婿,旦角。

    朱氏,小元女,嫁李观保。

    李观保,小元婿,见后(十九)。

    朱某,素云子,外行(医)。

    朱盛龄(龄一作凌),素云孙,旦角。

    (十九) 李氏家系

    李艳侬,钱阿四婿,小生。

    钱氏,钱阿四女,艳侬妻,见上(十七)。

    朱氏,朱小元女,李观保妻,见上(十八)。

    李观保,艳侬子,老生。

    李敬山,艳侬子,丑角。

    (二十) 王氏家系(荣氏附)

    郝蓝田,老旦,王采菱岳父。

    王采菱,郝蓝田婿,旦角,即上文论地理的分布时所提到的王绚云。

    郝氏,蓝田女,采菱妻;潘镜芙陈墨香的《梨园外史》里说,“长庚问蓝田到京何事,蓝田道‘……我的女儿,早许了王采菱,这次带来毕姻,我已到京好几天了。’”

    钱氏,王凤卿妻,钱宝莲女,见上(十七)。

    王凤卿,采菱子,老生。

    王氏,采菱女,嫁“顾春堂主人”,似为朱桂元。

    王某,采菱子,荣蝶仙岳丈(?)。

    王丽卿,采菱子,旦角。

    王瑶卿,采菱子,旦角。

    杨氏,瑶卿妻,杨朵仙女,见下文(二十一)。

    王少卿,凤卿子,老生,后改场面。

    王幼卿,凤卿子,老生,后改旦角。

    春亮,荣蝶仙弟,武生。

    荣蝶仙,王瑶卿侄婿,一说妹婿,武生,文武旦角。

    王氏,荣蝶仙妻,瑶卿侄女,又一说瑶卿妹,又一说为瑶卿甥女,那就连王氏的姓也有问题了。普通论优伶的笔墨对于血缘与婚姻关系的漫不经心,这也是很好的一例。

    (二十一) 杨氏家系(曹氏附)

    杨桂庆,文武旦角。

    阎氏,桂庆妻。

    杨朵仙,即杨桂云,桂庆子;一说桂庆养子,本姓阎,又作严,文武旦角。

    曹氏,朵仙妻,曹玉庆姊或妹。

    曹玉庆,朵仙妻兄或妻弟,旦角。

    杨德云,桂庆子,老生兼武生。

    姚氏,德云妻,姚祥云姊或妹,见下(二十二)。

    王瑶卿,朵仙婿,见上(二十)。

    杨氏,朵仙女,嫁王瑶卿。

    朱氏,杨小朵妻,朱莲芬女,见后(二十三)。

    杨小朵,朵仙子,文武旦角,文场。

    姜氏,小朵继妻,见后(二十四)。

    曹小凤,曹玉庆子,旦角。

    杨毓麟,朵仙子,德云嗣子,武生。

    杨宝祥,小朵子,不详。

    杨宝义,小朵子,旦角。

    杨宝忠,小朵子,老生兼武生。

    杨氏,小朵女,嫁迟玉林,见后(三十三)。

    杨宝森,毓麟子,老生兼武生。

    王斌芬,毓麟聘婿,老生,未婚即死。

    (二十二) 姚氏家系

    杨德云,见上(二十一)。

    姚氏,姚祥云姊或妹,嫁杨德云。

    姚祥云,旦角,兼老生。

    姚佩兰,祥云子,旦角。

    姚佩霞,祥云子,旦角。

    姚佩亭,祥云子,未详。

    姚佩秋,祥云子,旦角。

    陆氏,佩秋妻,陆筱芬女,见前(四)。

    (二十三) 朱氏家系

    顾合祥,朱莲芬的岳父,老生。

    顾氏,合祥女,嫁朱莲芬。

    朱莲芬,合祥婿,旦角,兼擅书法。

    朱福喜,莲芬兄或弟,不详。

    杨小朵,莲芬婿,见上(二十一)。

    朱氏,莲芬女,嫁杨小朵。

    朱天祥,莲芬子,老生兼武生。

    朱桂芬,天祥子,老生。

    (二十四) 姜氏家系

    陈氏,姜双喜妻,陈永年女,见上(十三)。

    姜双喜,旦角。

    杨小朵,双喜婿,见上(二十一)。

    姜氏,双喜女,嫁杨小朵为继妻。

    姜妙卿,双喜子,旦角。

    姜妙香,双喜子,初唱旦角,后改文武小生。

    王氏,妙香妻,王八十女,见后(二十五)。

    姜少香,妙香子,老生。

    (二十五) 王氏家系

    王攀桂,武净。

    王八十,一名聚宝,攀桂子,武生。

    梅氏,八十妻,梅巧玲女,见后(三十一)。

    姜妙香,八十婿,见上(二十四)。

    王氏,八十女,嫁姜妙香。

    黄润卿,八十婿,旦角。

    王氏,八十女,嫁黄润卿。

    王菊芳,八十子,武生。

    王氏,八十女,嫁尚小云。

    尚小云,八十婿,见后(二十七)。

    王蓉芳,八十子,武生,改武净。

    梅氏,王蕙芳继妻,梅明祥女,见后(三十一)。

    王蕙芳,八十子,旦角。

    王氏,蕙芳前妻,王仪仙女,见后(二十六)。

    小润卿,黄润卿子,脚色不详。

    王少芳,蕙芳子,王氏出,老生。

    (二十六) 王氏家系

    王仪仙,旦角。

    王蕙芳,仪仙婿,见上(二十五)。

    王氏,仪仙女,嫁王蕙芳。

    王文,仪仙子,不详。

    王文鸾,仪仙子,不详。

    王琴侬,仪仙子,旦角。

    (二十七) 尚氏家系

    尚元照,尚小云父,不详。

    尚德禄,元照子,不详。

    尚富霞,旦角兼小生,疑与尚德禄为一人。

    尚德海,元照子,不详。

    王氏,尚小云继妻,王八十女,见上(二十五)。

    尚小云,元照子,初习武生,改老生,又改旦。

    李氏,小云前妻,李寿山女,见后(二十八)。

    (二十八) 李氏家系

    李寿山,武旦,后改武净。

    李福山,寿山弟,武净。

    李寿臣,寿山弟,文武老生。

    安某,李寿峰妻兄或弟,不详。

    安氏,李寿峰前(?)妻。

    李寿峰,寿山兄,老生。

    高氏,寿峰后(?)妻,高士杰女,见(二十九)。

    尚小云,寿山婿,见上(二十七)。

    李氏,寿山女,嫁尚小云。

    李小山,寿山子,文净。

    李荣升,寿山子,老生。

    安舒元,寿峰内侄,老生。

    李盛藻,寿峰子,老生。

    李盛荫,寿峰子,老生。

    李凤鸣,寿峰长子,武生。

    李宝元,凤鸣子,不详。

    李宝奎,凤鸣子,老生。

    此系有不很明了的几点:

    一、 一说李盛藻(凤池)是高庆奎(士杰子)的内侄,但据此应是外甥。

    二、 李寿峰又有嗣子,名李菊笙,由老生改武生,不知是否即李凤鸣,或另系一人。

    三、 一说李盛藻有舅父名连耀亭,难道寿峰于安氏高氏以外,又尝和连氏缔婚么?

    (二十九)高氏家系

    高士杰,丑角。

    李寿峰,士杰婿,见上(二十八)。

    高氏,士杰女,嫁李寿峰。

    高联奎,士杰子,老生,琴师。

    高庆奎,士杰子,老生。

    高世寿,庆奎子,武生。

    高世泰,庆奎子,丑角。

    高盛麟,庆奎子,武生。

    (三十) 孟氏家系

    孟七,武净。

    孟六,孟七兄,老生。

    孟鸿茂,孟七子,丑角。

    孟鸿寿,孟七子,丑角。

    孟鸿荣,即小孟七,老生兼武生。

    孟鸿芳,孟七子,文武丑。

    孟鸿群,孟七子,老生兼武生。

    孟小帆,鸿茂子,老生兼武生。

    孟小冬,鸿群女,女伶,老生,嫁梅兰芳为妾,不久即离异。

    (一说鸿寿为鸿群族兄,非亲兄弟。)

    (三十一) 梅氏家系(秦氏附)

    梅鸿浩,兰芳曾祖父,外行(曾任怀宁县知县)。

    曹氏,鸿浩妻,扬州宦家女。

    梅巧玲(一作巧龄),鸿浩子,旦角。

    陈氏,巧玲妻,陈金爵女,见上(十三)。

    梅明瑞,巧玲子,旦角,早卒。

    杨氏,明瑞妻,杨隆寿女,见后(三十八)。

    梅氏,巧玲女,嫁秦五九。

    秦五九,巧玲婿,旦角。

    秦燕仙,五九兄或弟,旦角。

    梅氏,巧玲女,嫁王八十。

    王八十,见上(二十五)。

    梅明祥,巧玲子,琴师。

    胡氏,明祥妻,胡喜禄女,见后(三十二)。

    孟小冬,兰芳妾,孟鸿群女,已离,见上(三十)。

    福芝芳,兰芳妾,女伶,旦角。

    梅兰芳,明瑞子,旦角。

    王氏,兰芳妻,王顺福女。

    梅氏,兰芳妹,一说姊,一说堂妹,嫁朱小芬。

    朱小芬,兰芳姊丈,见后(三十四)。

    梅氏,明瑞女,兰芳妹,一说堂妹,嫁徐碧云。

    徐碧云,明瑞婿,见后(三十七)。

    王蕙芳,明祥婿,见上(二十五)。

    梅氏,明祥女,嫁王蕙芳。

    (三十二) 胡氏家系

    胡喜禄,旦角。

    胡三来,喜禄弟,不详。

    胡庆福,喜禄弟,不详。

    胡氏,喜禄姊或妹,嫁李某。

    梅明祥,喜禄婿,见上(三十一)。

    胡氏,喜禄女,嫁梅明祥。

    胡俊亭,喜禄子,丑角。

    尉迟喜儿,喜禄婿,见后(三十三)。

    胡氏,喜禄女,嫁尉迟喜儿。

    胡氏,喜禄女,嫁陈四儿。

    陈四儿,喜禄婿,老生。

    陈五儿,四儿弟,武生。

    李佩秋,喜禄甥,旦角。

    胡菁雯,俊亭子,旦角。

    (三十三) 尉迟氏家系

    尉六儿,老生。

    尉迟喜儿,六儿子,老生。

    胡氏,喜儿妻,胡喜禄女,见上(三十二)。

    迟玉泉,六儿侄,老生。

    迟玉林,喜儿子,老生;一说玉林为喜儿徒,非子,喜儿另有子,叫做大和、二和。

    杨氏,玉林妻,杨小朵女,见上(二十一)。

    尉子俊,玉泉子,丑角。

    尉寿生,玉泉子,武生。

    尉月亭,玉泉子,武生。

    迟景昆,子俊子,文场。

    迟景福,子俊子,文场。

    迟喜珠,寿生子,老生,文丑,老旦。

    迟世恭,景昆子,老生。

    (三十四) 朱氏家系(杨氏附)

    杨泽琴,杨韵芳父,不详。

    朱霞芬,旦角。

    杨韵芳,泽琴子,霞芬婿,小生,改旦角。

    朱氏,霞芬女,嫁杨韵芳。

    孙砚亭,霞芬婿,不详。

    朱氏,霞芬女,嫁孙砚亭。

    梅氏,朱小芬妻,梅兰芳姊,见上(三十一)。

    朱小芬,霞芬子,旦角。

    朱幼芬,霞芬子,旦角。

    朱小霞,霞芬子,不详。

    朱斌仙,幼芬侄,小霞子(?),老生,改丑。

    裘氏,斌仙妻,裘桂仙女,见下(三十五)。

    (三十五) 裘氏家系

    裘桂仙,文净。

    裘氏,桂仙女,嫁朱斌仙。

    朱斌仙,桂仙婿,见上(三十四)。

    裘盛戎,桂仙子,文净。

    裘世戎,桂仙子,文净。

    (三十六) 鲍氏家系

    鲍秋文,旦角。

    鲍福山,秋文子,文净。

    徐氏,福山妻,徐文波女,见后(三十七)。

    鲍吉祥,福山子,老生。

    (三十七) 徐氏家系

    徐文波,文净,一说小生。

    鲍福山,文波婿,见上(三十六)。

    徐氏,文波女,嫁鲍福山。

    徐宝芳,文波子,小生。

    吴氏,宝芳妻,吴巧福女,见后(四十二)。

    贯大元,宝芳婿,见上(十)。

    徐氏,宝芳女,嫁贯大元为继妻。

    杨克明,宝芳婿,杨小楼义子,角色不详。

    徐氏,宝芳女,嫁杨克明。

    徐斌寿,宝芳子,小生。

    徐碧云,宝芳子,武旦,改小生,又改旦。

    梅氏,碧云妻,梅明瑞女,见上(三十一)。

    徐珠元,宝芳子,琴师。

    徐兰元1 ,宝芳子,琴师。

    杨氏,兰元妻,杨隆寿女,见后(三十八)。

    徐氏,碧云女,嫁王少楼。

    王少楼,碧云婿,详后(四十)。

    (三十八) 杨氏家系

    杨福源,精昆曲,但脚色不详。

    杨隆寿,福源子,武生。

    杨桂小,福源子,老生。

    徐兰元,隆寿婿,见上(三十七)。

    杨氏,隆寿女,嫁徐兰元。

    杨长林,隆寿子,丑角。

    朱玉龙,隆寿婿,不详。

    杨氏,嫁朱玉龙。

    黄小山,隆寿婿,不详。

    杨氏,嫁黄小山。

    梅明瑞,隆寿婿,见上(三十一)。

    杨氏,嫁梅明瑞。

    杨长喜,隆寿子,武生。

    方氏,长喜妻,方星樵女,见后(三十九)。

    杨盛春(一作椿),长喜子,武生。

    (三十九) 方氏家系

    方德荣,方星樵先世,乾隆时昆曲家。

    方星樵,笛师。

    杨长喜,星樵婿,见上(三十八)。

    方氏,星樵女,嫁杨长喜。

    方宝奎,星樵子,文净。

    方宝全,星樵子,老生。

    方肖孺,星樵孙,但是否为宝全子,则未能确定;著有关于剧艺之作品多种。

    (四十) 王氏家系(王氏附)

    王长桂,王顺福岳丈,旦角。

    王湘云,顺福兄或弟,旦角。

    王顺福,旦角。

    王氏,顺福妻,王长桂女。

    王氏,王长桂女,嫁沈小宝,见后(四十一)。

    梅兰芳,顺福婿,见前(三十一)。

    王氏,顺福女,嫁梅兰芳。

    王毓楼,顺福子,武生。

    王少楼,毓楼子,老生。

    徐氏,少楼妻,徐碧云女,见上(三十七)。

    (四十一) 曹氏家系(沈氏、钱氏附)

    钱某,沈阿寿与曹春山岳父。

    沈宝珠,旦角。

    沈阿寿,宝珠兄或弟,旦角。

    钱氏,阿寿妻。

    钱氏,曹春山妻。

    钱锦元,钱氏堂兄,文场面。

    曹春山,小生。

    孙氏,春山前妻。

    曹眉仙,春山堂兄,小生。

    沈小宝,宝珠子,老生。

    王氏,小宝妻,王长桂女,见上(四十)。

    曹心泉,春山子,昆曲师。

    曹瑞石,心泉子,武场面。

    曹二庚,心泉子,丑角。

    曹世嘉,瑞石子,老生兼老旦。

    (四十二) 吴氏家系(荀氏附)

    吴巧福,旦角。

    徐宝芳,巧福婿,见上(三十七)。

    吴氏,巧福女,嫁徐宝芳。

    吴彩云,巧福子,不详。

    吴昆芳,巧福子,疑与彩云为一人,老生。

    吴氏,巧福女,名六姑,嫁荀慧生。

    荀慧生,巧福婿,旦角。

    荀某,慧生弟,学戏未成。

    吴彩霞,巧福子,旦角。

    荀令香,慧生子,旦角。

    吴彦衡,彩霞子,老生,改武生。

    许氏,彦衡妻,许钧增女,见下(四十三)。

    (四十三) 许氏家系

    许荫棠,老生。

    许钧增,荫棠子,文场面。

    许全增,荫棠子,即武净许德义。

    周氏,全增妻。

    许明昌,全增子,不详。

    把各家系分别叙述以后,第二步的工作是根据了婚姻的关系,把它们联络起来,合零成整,变做一个血缘的系统,或血缘的网。十个血缘网便有十张这样的图。分别叙述的时候,用的是真名实姓,如今会通了加以展视,却不能不用符号。这些符号是应该先解释一番的。

    (一)(二)(三)……————家系号数,与上文完全相同,以便对照。

    实线————祖孙父子兄弟关系。

    虚线————婚姻关系。

    点线————嗣父子或义父养子关系。

    ————男子。

    ————女子。

    ————男女不明。

    ————子女不止一人,但确数不明;假若n的地位是一个阿拉伯数字,则符号虽止一个,而代表的子女可不止一人;如符号为,则指所示数目中男女都有。

    ————老生。

    ————小生。

    ————武生。

    ————文武老生。

    ————文武小生。

    ————青衣,花旦,花衫,叙述时概称旦角。

    ————武旦。

    ————小生兼旦角。

    ————老旦。

    ————普通旦角兼武旦。

    ————老旦兼老生。

    ————正净,副净。

    ————武净。

    ————文武净。

    ————文丑。

    ————武丑。

    ————文武丑。

    ————老生兼丑角。

    ————文场面。

    ————武场面。

    ————文武场面。

    ————脚色不明。

    ————学戏未成。

    第壹血缘网图(见附幅)(14)

    乙 第贰血缘网,凡七个家系:

    (一) 程氏家系

    英树琴,号煦斋,程砚秋高高祖,清道光初年相国,著有《恩福堂笔记》。

    程丽秋,砚秋兄,由旦角改小生。

    程砚秋,旦角。

    果氏,砚秋妻,果湘林女,见下(二)。

    (二) 余氏家系(果、沈两氏附)

    沈天喜,旦角。女嫁余紫云。

    余三胜,老生。

    余四胜,三胜兄,文净。

    沈氏,余紫云妻,天喜女。

    余紫云,三胜子,一说养子,旦角。

    果湘林,紫云婿,程砚秋岳父;斌庆社班主之一。

    余氏,紫云女,湘林妻。

    余第祉,紫云子,老生。

    余第福,紫云子,老生。

    余第禄,紫云子,不详。

    余叔岩,紫云子,老生。

    陈氏,叔岩妻,陈德霖女,详下(四)。

    程砚秋,果湘林婿,紫云甥婿,详上(一)。

    果氏,砚秋妻,湘林女,紫云外孙女。

    (三) 杜氏家系

    郑莲桂,郑多云父。

    杜阿五,旦角。

    杜蝶云,阿五弟,角色不详。

    杜阿十,阿五弟,武生。

    郑氏,阿十妻,莲桂女。

    郑多云,莲桂子,丑角兼老生。

    郑氏,莲桂女,嫁沈芷秋。

    沈芷秋,莲桂婿,旦角。

    杜狗儿,阿五子,老生兼武生。

    沈长林,芷秋子,莲桂外孙,不详。

    沈氏,芷秋女,嫁陈德霖。

    陈德霖,芷秋婿,详下(四)。

    (四) 陈氏家系(张氏附)

    陈世寿,一作陈世涛,陈德霖祖。

    张三福,武生。

    陈广志,陈德霖父。

    滕氏,广志妻,德霖母。

    陈广忠,广志兄,德霖伯父。

    张常保,三福子,广志婿,武生。

    陈氏,广志女,嫁常保。

    赵宝铃,广志婿,由旦角改丑角。

    陈氏,广志女,嫁赵宝铃。

    沈易成,广志婿,武净。

    陈氏,广志女,嫁沈易成。

    袁某,广志婿,外行(小贩)。

    陈氏,广志女,嫁袁某。

    陈德霖,广志子,旦角。

    沈氏,德霖前妻,沈芷秋女,见上(三)。

    时氏,德霖后妻,时小福女,见下(五)。

    余叔岩,德霖婿,详上(二)。

    陈氏,德霖长女,沈出,嫁余叔岩。

    陈淑贞,德霖女,沈出,一说与叔岩妻为一人。

    陈寿喜,即少云,德霖子,时出,老生。

    陈少霖,德霖子,时出,老生。

    吴氏,少霖妻,吴霭仙女,见下(七)。

    陈玉带,寿喜子。

    陈玉洪,寿喜子。

    (五) 时氏家系

    时小福,旦角兼小生。

    陈氏,小福妻,陈竹林姊或妹,见下(六)。

    陈德霖,小福婿,见上(四)。

    时氏,小福女,嫁陈德霖。

    时炳奎,小福长子,即德宝,老生兼文场面,及胡琴师。

    时慧宝,小福四子,老生。

    时玉奎,小福次子,文净。

    时承宝,小福三子,跛一足,未学戏。

    (六) 陈氏家系

    陈鸣喜,陈竹林父。

    时小福,陈竹林姊丈或妹丈,见上(五)。

    陈氏,陈竹林姊或妹,嫁时小福。

    陈竹林,旦角兼老生。

    陈福胜,竹林子,老生。

    陈丽芳,福胜子,不详。

    陈文英,福胜子,不详。

    陈鸿喜(一作禧),福胜子,文净。

    吴氏,鸿喜妻,吴霭仙女,见下(七)。

    陈盛荪,鸿喜子,旦角。

    (七) 吴氏家系

    吴霭仙,旦角。

    陈少霖,霭仙婿,老生。

    吴氏,霭仙女,嫁陈少霖。

    吴西禅,霭仙子,老旦。

    吴氏,霭仙女,嫁陈鸿喜。

    陈鸿喜,霭仙婿,见上(六)。

    吴盛恩,西禅子,旦角。

    吴盛珠,西禅子,小生兼老生。

    吴盛宝,西禅子,老生。

    丙 第叁血缘网,大小凡五个家系,归并做三个如下:

    (一) 夏氏家系(张氏附)

    夏奎璋,老生兼武生。

    夏月华,奎璋子,武生。

    “小庚弟”,奎璋子,老生。

    夏月珊,奎璋子,老生改丑角。

    夏月恒,奎璋子,老生、武丑兼武生。

    张顺来,奎璋婿,武生。

    夏氏,奎璋女,嫁张顺来。

    夏月润,奎璋子,武生。

    谭氏,月润妻,谭鑫培长女,见下(二)。

    夏曙生,月珊子,外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